首页  >  专题  >  坊巷名人  >  名门世家

海口叶氏世家

主题词: 三坊七巷;海口叶氏世家 分类号: K82 来源: 《坊巷世家》 出版时间: 2015年12月 作者: 黄启权
字体:
来源:《坊巷世家》

发布时间:2015-12-30

  省城叶氏始祖学士叶洙、子叶熹于唐末始迁同安佛岭下。宋咸淳年间,其后裔叶石岩卜居福清高山,金马玉堂,仕宦相继。五世后,渐处寂然。第六世叶包老迁福清海口,依然与科甲无缘。清顺治年间,十三世叶学祯迁省城。十六世至叶观国,再度门闾光耀,科甲连绵。叶观国初居城东法海路,晚年营宅文儒坊打线营,兴修“绿筠书屋”,又在第一山构建“双榕书屋”。

  文儒坊叶氏是科甲、官宦世家,世代簪缨不替,朱紫盈门。门前曾悬“世翰林” “五子科甲”等匾额。在三坊七巷诸多的“五子登科” “六子科第”世家中,叶家可谓佼佼者。这一家是六世前后两茬“五子科甲”“六子科甲”,即叶观国五子登科(三进士、二举人),而他的曾孙叶云滋又出现六子登科(三进士、三举人),真是世间难得。林则徐在给叶观国第七子叶申芗赠诗中说:“家世三传皆玉署。”林自注:“君家三世四翰林矣。”后来更加显赫,叶家一直发展到五世六翰林,六世八翰林、十二进士。即:叶观国,进士、翰林。次子叶申棻,进士;六子叶申万,进士、翰林;七子叶申芗,进士、翰林;孙叶宸昌,进士;敬昌,进士、翰林。玄孙叶大同,进士;叶大焯,进士、翰林;叶大涵,进士;叶大遒,进士、翰林。六代孙叶在琦,进士、翰林;叶在藻,进士、翰林。

  叶观国(1719—1790),字家光,号毅庵、存吾、无町畦道人。清乾隆十六年(1751)进士,授翰林,前后典河南、湖北、湖南、顺天、云南、四川乡试,以及会试等十一科,长达30年,始终操守清严,鉴别精审,不畏权势,廉洁耿介,为学界称道。他还出任云南、广西、安徽、四川四省学

  政,皆弊绝风清,素有“儒林文人”之称。他在督学云南时,东阁大学士刘德勋正巧出差云南,一见到他就赞扬说:“吾见馆阁诸君,一出学差,无不面丰体胖;今君如此清癯,半为校士清勤,半为官府冷谈,不愧为吾门下士矣。”叶观国在广西任学政时,碰上乙酉年科考。有一考生为某高官女婿,庸才碌碌,不学无文,凭借权势写信给考官,要求榜上题名。叶观国收到书信后,立即付之一炬;开榜后,这个考生自然名落孙山。当地百姓都称赞他具有超人的高贵品质。他督学四川时,四川总督搜刮民脂民膏,借庆

  寿之名,广收财物。叶观国甚为不满,只写一副楹联作为贺礼。总督嫌他礼薄,假意推说这次并非过寿辰,因而都不收受礼物。于是,叶观国就每天搬一张凳子,坐在总督府门口,见到送礼的人,一一将其姓名记下,并说:“总督大人不收取礼物;更何况有人想借送礼之机向总督行贿?如果真如此,我必定向朝廷奏报。”就这样,他守了好几天。总督知道,敢怒而不敢言,从肚子里恨透叶观国。以后,叶观国历翰林院侍读学士、詹事府少詹事,入直南书房。著有《老学斋随笔》4卷、《绿箱书屋诗抄》18卷及《闽中杂记》。

  他的儿子,个个都很出名。

  长子申蕃,清乾隆二十年( 1756 ) 优贡。

  次子申棻(1762—1808 ),字维芳,号心昀。清嘉庆七年(1802 )进士,即用知县,分发广东镇平、连山县,颇有政声。

  三子申蔚,字维文,号文石。清嘉庆九年(1804)优贡其子宸昌(1784—1838 ),又名承昌,字翼勤、菊三。道光十五年(1835 )进士,贵州余庆知县。工画,又刻意学书,尝手书苏诗两部。(见《福建画人传》)

  四子申蔼(1767—1832) ,字惟和,号次幔。清乾隆六十年叶观国文儒坊故居(1795)乙卯举人,嘉庆十三年(180)大挑一等,以知县试用江苏,历署萧县、铜山、山阴县事,摄江浦、上元县事,补奉贤县,后调无锡县,多善政。

  叶申蔼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尽管他一生只当过微不足道的七品芝麻官,但他始终以民为本,把百姓的生命财产摆在首位。他代理江浦县县令时,一下轿,见到县城内外壕沟湮塞,马上进行四处察看,而后带头捐款,重新疏浚,做到水道畅通,交通便利。在任期间,他了解到县里不少百姓无业,决定购买织机数百台,分发给各乡,并聘请了苏州、松江等地的织布技术工人前来教授,终把县里的纺织业发展起来。嘉庆二十二年(1817),他又奉调代理上元县(今属南京)。一上任,就清晨披星出门,到各处视察民间疾苦,中午才回来,下午接着办理公务,清理旧案,经常要到深夜才休息。他分析案情勤快,靠深入调查了解,获取真凭实据,对原告、被告都不加鞭扑拷打,做到双方口服心服。因此,一直没有积案。他调补奉贤县令任中,为政宽简,民风淳厚,两年内田赋丁役全部完成。他了解县里两个书院的教师缺薪,就自己捐出俸金补给;又购置一批书籍以资书院教学,得到士人的好评。道光元年(1821),奉贤县发生灾荒,他组织修筑海堤,疏导徒阳运河、吴淞江等处,使奉贤县农田水利条件得到改善。他到无锡任职之前,无锡城垣被大水冲垮数十丈,久未修复。他一到任便加紧抢修,在短时间内就修复完成,保护百姓安全。他还捐资整修文庙、皇亭、崇正书院,以及皇甫墩、锡山塔和泉亭等,为教育文化事业办了不少实事、好事。

  叶申蔼平生好读书,晚年藏书三万卷。著有《三礼征集》《春秋解》《荫余轩诗文集》《退食吟抄》。子四:长修昌(1798—1839 ) ,字宣勤,一字旬卿,清道光十九年1839)己亥解元,以书画名于时;次伟昌,邑庠生;三仪昌,字定勤,号季韶,又号潜山,清道光八年(1828)戊子举人;四俾昌,邑庠生。

  叶观国五子申苞(1771—1817),字惟孙、竹溪。清嘉庆三年(1798)戊午举人,授广东韵州府仁化县知县,多惠政。

  六子申万(1773—1831),字维干,号芷汀。清嘉庆十年(1805)乙丑进士,授翰林检讨。嘉庆十八年,典湖南乡试,补山东道监察御史,转山西道,又掌京畿道,擢广西庆远知府、高廉兵备道。申万任事惟勤,所有审理诉讼、勘查布厘,都躬亲办理,从不依赖别人。他更关心家乡人民的疾苦。嘉庆十九年,福州城东驻有旗兵,白天持刀杀人于市,案件久悬不决,百姓有冤难伸;申万据实上奏,终奉旨逮捕首犯,绳之以法,处以重刑,由是旗民皆服。嘉庆二十一年,福建布政使李赓芸被诬陷狱自缢身亡一案,贪官朱履中逍遥法外;申万又具疏奏闻,经严查,贪官乃被罢斥,不久自杀,于是全案几无遗凶。道光二年(1822),叶申万升高廉兵备道。他以安抚兵民、严缉奸徒为急务。凡是发给的兵饷、判决的罪犯都进行稽查;至于保甲编查、舟师巡警,更是加意提防,要求各所属着力查办,按月报告。每年的巡查布防,总是亲自察勘。高凉沙田苦旱,叶申万发动民工开渠引水,并采取措施,济急救荒,群众生活得以保障。绅民请建亭于城东观山,取名“则喜”。申万还主修《高州府志》,兴建梅坡书院,增收诸生一百多名;他又捐薪二千两,投资博罗、电白两个盐场,将所收取息金,作为诸生的助学金。从此,高凉文教大兴,中举入仕的人接连不断。申万著有《餐英集》。子四:敬昌、敉昌、斌昌、胪昌。斌昌,刑部清吏司主事。

  七子申芗(1780—1842),字维郁,号小庚、箕园。清嘉庆十年(1809)己已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出为云南富民、昆明知县,历东川、开化、昭通同知,曲靖、广南知府,改绍兴、湖州同知,宁波知府,以廉明干练称,擢洛阳知府兼护河陕汝道。在洛阳任中,开封黄河堤决,灾民流落至洛阳者无日不有,申芗安置抚慰,多所存活。终以积劳成疾,卒于任上,民皆德之。申芗工词,曾辑宋元六十家词为《历代闽词抄》,并著有《小庚词存》《本事词》《天籁轩词谱》等。子四:时昌、景昌、昺昌、旭昌。昺昌,五品衔东河候补县丞;旭昌(1810—1871 ),字季勤、庚孙,咸丰元年辛亥科副举人,曾任江西建昌、余干等县知县。

  叶申芗与林则徐交谊深厚,既系同乡,又是挚友,还是姻亲。林则徐之妹配小庚子旭昌;而林次子聪彝又娶小庚侄女(申万女)。清嘉庆十七年(1812),申芗出任云南富民知县时,林则徐赠联《送叶小庚申芗之官富民县》:“人自玉堂来,吏亦称仙宜不俗;神从金马见,民能使富莫忧贫。”及至嘉庆二十四年(1819),林则徐典云南正考官,适小庚同在闱中,出闱后,林又留在昆明一时。所以,当年秋,又有《赠叶小庚司马申芗》七律四首(上述“家世三传皆玉署”即出自此诗中)。到了道光二十四年四月中旬,当林遣戍伊犁,路经洛阳时,又作《西行过洛,叶小庚招入衙署,并赠两诗,次韵奉答》和《同游龙门香山寺记》等诗。而

  且,正是此时,林则徐还接受叶小庚的盛情邀请,将郑夫人和次儿林聪彝、三儿林拱枢及小女,从南京移住洛阳,托叶照看。不意,当年六月中旬,林才到西安,就闻知叶小庚病逝噩耗,林在送挽联悼念的同时,并将家眷从洛阳接到西安,托陕西道员、门生方用仪等代为照顾。

  叶观国孙曾辈继续光耀门庭。

  孙仪昌(1803—1869),字定勤,号季韶、潜山,申蔼三子。清道光八年(1828)举人,大挑,授大田、南平县学教谕,历主杭州书院、龙山书院讲席,后引疾归里,结茅于永泰方广岩,构“芝石山房”,拥书自乐。著《永阳游草》一卷。家在通津铺(法海路)。

  孙敬昌(1791—1852),原名敏昌,字懋勤,号芸卿,申万子。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改主事、军机章京,擢吏部考功郎,迁湖北盐法武昌道,历湖北按察使、布政使。晚年归里,住光禄吟台玉尺山房,林则徐曾应其邀前来放鹤。撰有《闽山记》传世。子五:云滋、寿滋、沂滋、际滋、焕滋。

  曾孙云滋(1812—1846 ),字慈与、惠宇、绛音。道光二十四年(1844)举人,拣选知县;好读书,曾合数世藏书,聚于高节里,富甲一方。子六:长大同(1832—1878 ),字协恭、穆如,同治四年(1865 )进士,广东归善县知县;次大湜(1835—1907),字芑恭、澹云,同治九年举人,内阁中书、国史馆謄录;三大泳(1836—1914),字恩恭、子翔、楚生,光绪二年举人,永安、龙溪县学训导;四大焴(1839—1882),字煜恭、朗如,同治元年举人;五大焯,同治七年进士,翰林;六大涵(1843—1898),字恢恭、渊如,光绪十二年进士,广东怀集县知县。

  曾孙滋森(约1820—?),字与端,号朴园,修昌子、申蔼孙。由仙游县学训导,分发江苏。清同治年间,署震泽县知县,补靖江县知县,调江浦县知县,多有善政。署震泽县时,政事果决,处理漕运有方,又捐俸浚吴涹港;任江浦县知县时,改定漕额成为江宁各地准则;任靖江县知县时,又捐俸倡修团河水利,及官署、学宫、书院、粮仓、坛庙和桥梁等。后以疾告归,居南台阳岐乡,有田园亭林之乐。著有《弟子职疏证》《池上草堂笔记》《莼香楼书画识》《蝠岩仙馆诗稿》等。

  五代孙大泳(1836—1914),字恩恭,云滋三子。清光绪二年(1876)进士,授永安、龙溪县学训导。五代孙大焯(1840-1900),字迪恭,号恂予,云滋五子,居南后街。清同治七年(1868)进士,翰林学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同治十三年,充会试同考官。光绪元年(1875)升赞善,充《实录》总纂官,擢说写,典湖北乡试正考官,迁左春坊右庶子、侍讲学士、湖南乡试正考官。后以失察归里,主讲凤池书院、正谊书院,教学严谨,并关心乡益,出力捐资赈灾。子三:在琦、在昇、在壬。

  大庄(1844—1898),字临恭,号损轩,滋森子。清同治十年(1873)举人,入内阁中书,历江苏靖县知县、松防同知、邳州知州,典光绪己丑恩科江南乡试同考官。他勤政爱民,任邳州知州时,察知州内多水灾,徐塘、官湖一带尤甚,急起兴办水利,加固堤防。正当此时,蒙羽又遭洪灾,千百灾民饥荒,他又亲自劝抚,并呈请筹款三万缗、运麦七

  千石,以济饥民。他冬抚贫户,春办工赈,使饥者得食,民生渐安,逃荒者纷纷来归。大庄能诗,有《玲珑阁诗词》。尝作《午桥》诗,追溯阳岐古迹历史,诗曰:“午桥人唤五门桥,元祐题名字未消。想得落成洒酒曰,富韩司马正当朝。”曾继承父志,在阳岐营玉屏山庄,至今大部保存。

  大遒(1845—1907),字敷恭,号铎人,大焯堂弟。清光绪六年(1880)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编修,简放广东督粮道、高廉钦兵备道,兼三水关监督。时法国水师舰队占据雷州附近炮台,胁逼清廷开界,督办大臣束手无策;大遒整团练,修兵备,严防法舰入侵,并只身登上法舰,提出严正交涉,终令法督遵议。上司嘉之,调补雷琼兵备道兼琼

  军统领。后以疾归闽,主正谊书院讲席,热心培育人才。子七:在廷、在宽、在藻、在彦、在蛲、在翰、在泌。在廷( 1864—1917),字乃谨,光绪二十八举人,度支部主事;在彦,广东候补县丞。

  六代孙在琦(1866—1907),字乃珪,号肖韩、稚愔,大焯长子。清光绪十二年(1886)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检讨,改充贵州提督学政。光绪二十七年,应闽浙总督许应骙之聘,回乡,任全闽大学堂监督;光绪二十九年,又以凤池书院,改名福建高等学堂。为兴办新学,培育新式人才作出贡献。他慧眼早识林觉民,称“是儿不凡”,当“养其刚大浩然之气”。光绪三十一年,奉调进京,补安徽道监察

  御史。著有《稚愔诗抄》。

  在藻(1875—1901),字乃彬,号肖文,大遒三子。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 )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

  于今,叶氏子孙已传播到台湾、东南亚,以及美国等地。

  选自《坊巷世家》

附件下载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福建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17   备案证号:闽ICP备11002611-1号

福建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17

备案证号:闽ICP备1100261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