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  坊巷名人  >  名门世家

西堂尤氏世家

主题词: 三坊七巷;西堂尤氏世家 分类号: K82 来源: 《坊巷世家》 出版时间: 2015年12月 作者: 黄启权
字体:
来源:《坊巷世家》

发布时间:2015-12-30

  福州尤家,相传是江苏词章家尤西堂(尤侗)的后裔。清初

  自长洲(吴兴县)南迁,初聚罗源鉴江,再徙侯官西乡洪塘,养蚕繅丝为业,又迁城内兰荷里。嘉庆年间(1796—1820),传至尤孟彪兄弟三人,孟彪居次。父丧,家中生活困难,孟彪进城到春育亭缫丝铺学艺,后来摆丝线摊谋生。道光初,有些积累,开始在文兴里,后迀安民巷口开“尤恒盛”丝线店。由于买卖公道,质优价廉,生意盈门,积累渐多,从零售发展到批发,营销地区扩及省内各地。孟彪三十多岁才结婚。生子五:长贤赞,次贤良,三贤波,四贤建,五贤模。咸丰三年( 1853 ),孟彪去世,长子贤赞主持家业。次子贤良,榜名升旗,字贞偕,幼从学,同治元年( 1862 )举人,宗汉学教习;由其子庆钊从商。三子贤波、四子贤建参与店中经营管理。但真正能克承父业的则是五子贤模,成为商业世家。

  贤赞一生勤劳谨守,逐步发迹,在文儒坊左购得四川总督苏廷玉大院,进行修葺。贤赞亲书一联:“家声开石里;儒业守梁溪。”人称“旧尤”。贤赞晚年双目失明,贤波、贤建也相继过世。店业进行重新分工。由五弟贤模管理批发业务,二房侄儿庆钊管理丝线店。贤赞死后,贤模全面接手。但丝线店是一块肥肉,庆钊死后仍由其子德建管理。德建坐等丝贩上门,不深入产地收购,造成货源短缺,业务低微,从盈到亏。贤模愿将二房的债务承领过来,重振丝线业。

  尤贤模(1853—1940),字楷庭。早孤,童年在农村放牛、砍柴。19岁到福州,在长兄贤赞掌管的尤恒盛丝线苏广店中学习。由于他聪明伶俐,既学生产,又学经销;经勤学苦练,业务日渐精通,并怀有一身绝技,他用鼻一嗅、用手一捏,就知丝线的产地、品种和质地。加上他主持店务后,自奉俭朴,与职工同甘共苦,数十年如一日;坚持讲信用、求质已经作为福船文化馆的尤氏故居到春育亭缫丝铺学艺,后来摆丝线摊谋生。道光初,有些积累,量,货真价实,童叟无欺。所以,广受顾客欢迎,很快扭转局面,店业回

  春,更名“尤祥记”。

  贤模生子四:长子庆潮(1877—1943),字镜生,又名俊。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举人;后亦从商,经营宫巷口五云楼百货店。次子庆桐,字蔚生;三子庆棪,字彬生,又名廷馘;四子庆樨,字枫生。庆棪本也入过庠,但因店业发展,人手不敷,遵父命弃儒就商。贤模不但着重丝线业,而且瞄准其他行业。他首先强化店后进的“尤祥记”的批发业务,扩大经营棉纱、绸布、颜料、靛青等,还另设染料加工场。接着,于光绪末年,在宫巷口老店附近开起“五云楼”丝线苏广百货商店,由长子庆潮管理;又在黄巷口开起“五都”百货店,由四子庆樨管理。再让三子庆棪坐镇尤恒盛老店,自己退居二线。

  清末民国初,在尤贤模的策划下,尤家第三代四兄弟在上杭

  街合伙开设“尤信记”商行,由次子庆桐负责管理,经营百货、药材、南北土产批发业务。而后又在上杭街开设“泉裕”钱庄(潭尾街、城内设分庄),在南街锦巷口开设“五福”苏广店,在二保开设“祥益”钱庄,在南街开设“益记”苏广栈,等等。由于尤家资金雄厚,经营得法,各店号营业都很兴旺,财源茂盛。这时,尤家进入黄金时期,成为福州商界的巨子。

  尤贤模发家后,在文儒坊右、廖鸿荃旧第,盖起三座大院,并建新旧花厅,他和长子、三子住在一起。次子尤庆桐则在

  文儒坊尾北侧购得陈懋侯旧宅重修,撰联:“东冶开新第;西堂溯旧家。”四子尤庆樨在文儒坊右拐弯处盖新院,镶铁门。后来庆潮的儿子又在衣锦坊庄鼎元故居建起七间排大院。人称“新尤”。于是,尤氏一家,纵横文儒、衣锦两坊,拥有宅院6大座、13进、100余间,号称“尤半街”。

  尤家传至第三代后,由于生活优裕,开始出现一些纨绔子

  弟,如二房尤庆桐(尤十五)及其长子尤德权(尤柳门);同时,兄弟间也发生同床异梦、门户自立的现象。以至,尤家经济逐步衰退。

  尤家第四代贤模派下德字辈从商的,只有长房德钤、德锜两

  兄弟和三房德龙,业务能力较强。20世纪30年代初,德钤、德锜接办了大桥头“百龄”百货店,又在台江汛开设“良友”百货店,在上杭街开设“信诚”棉纱栈,并到上海开

  “信源”采办庄和汇兑庄,到香港开“裕丰”庄,为尤家企业打开新局面。尤庆樨也在中亭街开“义成”百货丝线店、在东街口开“久盛”绸缎店、“锦新”绸布店。但由于庆梭、庆樨判断失误,竟将所有的金银首饰乃至营业资本都兑换为现钞,遇到物价猛涨,“法币”大跌,资金损耗殆尽。乃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期,生意陡然进入低微,尤家经济陷入低谷。

  抗日战争胜利后,尤德钤、德锜从上海回来福州,配合德龙等重整“百龄”商店,扩展营业。但因国民党发动内战,通货恶性膨胀,营业不断亏本;又因时局动荡,德钤兄弟急于避往上海。致使经营十几家企业、拥有二百多万资金的尤家,至福州解放前夕,只余下“百龄”商店一家。这时,尤氏各房虽然也出现不少知识分子;但尤庆桐、庆樨子弟尤氏故居一进厅堂甚至穷困潦倒,尤柳门更坠落为汉奸。正所谓“一树之果,有酸有甜;一母之子,有贤有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百龄”商店一度复苏。1956年通过社会主义改造,转为公私合营,尤德锜任福州市百货公司副经理。

  选自《坊巷世家》

附件下载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福建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17   备案证号:闽ICP备11002611-1号

福建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17

备案证号:闽ICP备1100261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