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文脉的数字新生——记湖北省图书馆古籍数字化建设

发布时间: 2025-06-27 字体:
 

 

  湖北历史文献资源平台

 

  古籍数字化平台公布资源(部分)

 

  湖北地方文献专题

 

  文献数字化拍摄场景

 

  □湖北省图书馆/供稿

  在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古籍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民族的集体记忆与智慧结晶。湖北省图书馆立足荆楚大地深厚的文化底蕴,依托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项目古籍数字化整理项目,开启了一场传统文献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通过构建全省统一的古籍数字化服务体系,打造湖北历史文献资源平台,不仅实现了珍贵古籍资源的永久保存与广泛传播,更为新时代文化传承与发展开辟了全新路径。

  立足荆楚:定位古籍 

  数字化的战略布局

  湖北,作为楚文化的发祥地,自古以来便是文化昌盛之地。丰富的古籍资源不仅记录了荆楚大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历程,更成为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宝库。湖北省图书馆馆藏古籍数量众多、种类丰富,其中不乏珍稀善本,具有较高的文物、文献与艺术价值。然而,受时间、环境等因素影响,古籍面临着自然老化、破损等风险,传统的保存与利用方式已难以满足时代需求。

  在此背景下,湖北省图书馆将古籍数字化作为核心,以“保护、传承、利用”为宗旨,开启古籍数字化建设的系统工程。同时,积极响应湖北省文化发展战略,结合“荆楚文库”数字化平台建设,整合全省古籍资源,构建覆盖全省的古籍数字化服务体系。通过吸引省内各级图书馆参与,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协同发展格局,推动湖北古籍保护与利用工作迈向新高度。

  系统构建:打造全流程古籍数字化服务体系

  1.夯实古籍数字化基础:资源数据加工与处理

  古籍数字化的首要任务是对原始文献进行系统的数据处理。湖北省图书馆组建了专业的古籍数字化团队,制定严格的操作规范和质量标准。针对不同类型的古籍,采用科学合理的数字化方法:对于完整、保存状况较好的古籍,运用高清扫描技术,以高分辨率图像完整记录古籍原貌;对于破损、脆弱的古籍,则在修复后进行数字化,确保古籍信息的完整性与准确性。

  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引入先进的图像识别(OCR)技术,将扫描图像转化为可检索的文本数据。同时,建立严格的数据校对机制,通过人工与机器相结合的方式,对识别后的文本进行多轮校对,最大限度降低错误率,为后续的资源利用奠定坚实基础。

  2.赋予古籍新生价值:数据信息关联与整合

  古籍数字化资源标引整理是实现古籍资源深度开发的关键环节。湖北省图书馆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对古籍内容进行深度标引和知识挖掘。通过对古籍的版本、作者、年代、地域等信息进行标注,建立多维知识关联,形成结构化的古籍数据库。

  此外,还利用知识图谱技术,对特色书籍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实现跨书籍的人物、事物、地域、事件的书籍图谱专题库,将分散的古籍信息整合为可视化的知识网络,使读者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古籍之间的内在联系,发现隐藏在文献背后的文化脉络和学术价值。通过对古籍内容的深度加工,赋予传统文献新的生命力,为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提供更丰富、更便捷的资源支持。

  3.构建古籍多元服务生态:文献资源集成与利用

  发布平台是连接古籍资源与用户的桥梁,也是湖北省图书馆知识服务展示的核心窗口。湖北省图书馆主导开发的《荆楚文库》平台、湖北历史文献资源平台整合了全文数据库管理、资源检索、在线阅读、数据挖掘分析、可视化与用户管理等功能,为用户提供一站式古籍服务体验。

  在资源检索方面,平台提供多维度导航,实现期刊、古籍、方志、年鉴、音视频、图表等各类数据的统一检索。在线阅读功能采用先进的数字阅读技术,模拟真实的古籍翻阅体验,同时提供个性化阅读工具,满足不同用户的阅读习惯。数据挖掘分析功能则通过对海量古籍数据的分析,揭示古籍中的潜在规律和学术价值,为研究人员提供决策支持。

  此外,发布平台还注重数据的指标分析与可视化服务,以丰富和可交互的可视化界面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数据使用体验,构建用户与图书馆、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交流平台,形成良好的知识服务生态。

  成果斐然:数字资源

  体系呈现与文化传承

  经过多年的努力,湖北省图书馆古籍数字化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目前,已完成数字化古籍2000余部,累计拍摄100万余拍,形成了规模庞大、内容丰富的古籍数字资源库。其中,重点打造的《湖北方志》数据库和《湖北家谱》数据库,更是成为展示荆楚文化的重要窗口。

  《湖北方志》数据库内收录方志164部,10万余拍。这些地方志书详细记录了湖北各地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是研究湖北地方史的重要资料。通过数字化平台,这些珍贵的方志资源得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学者、研究人员和广大公众提供便捷的查阅服务。

  《湖北家谱》数据库收录家谱256部,25万余拍。家谱作为家族历史的记录,承载着家族的传承与记忆,对于研究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家族文化、人口迁徙等具有重要意义。该数据库的建成,不仅为湖北地区的家族文化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也为海内外宗亲寻根问祖搭建了便捷的桥梁。

  在古籍数字化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湖北省图书馆的古籍保护与缩微工作也获得业界高度认可。在传统缩微和家谱数转模工作中表现突出,产量、优质率连续多年达标。凭借卓越的工作成绩,湖北省图书馆多次荣获全国图书馆缩微文献复制中心“缩微工作先进集体”称号。这一荣誉的获得,不仅是对湖北省图书馆古籍缩微工作的充分肯定,也在全国图书馆界缩微工作领域树立了标杆,有效推动了传统文化传承。

  未来展望:传承文化

  瑰宝,赋能数字未来

  展望未来,湖北省图书馆将继续深化古籍数字化建设,不断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质量。在资源建设方面,进一步加大古籍数字化力度,扩大数字化资源规模,丰富资源类型,重点加强对珍稀古籍、地方特色文献的数字化保护与开发。同时,加强与国内其他图书馆、研究机构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与协同发展。

  在技术应用方面,积极探索新技术在古籍数字化中的应用,如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古籍内容的智能分析与解读,提高古籍研究的效率和准确性;借助区块链技术确保古籍数字资源的版权保护与可信传播,为古籍资源的长期保存和合理利用提供技术保障。

  在服务模式创新方面,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推出更多个性化、定制化的知识服务产品。通过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文化活动,如古籍展览、学术讲座、文化体验等,提升公众对古籍文化的认知与兴趣,让古籍文化真正走进大众生活。

  湖北省图书馆古籍数字化建设是一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是文化传承与科技创新的融合。通过构建全省统一的古籍数字化服务系统,不仅实现了古籍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广泛传播,更为荆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文献来源:《图书馆报》

相关信息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