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公共文化空间”美在哪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小而美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以资源整合的方式嵌入各类生活场景,为群众提供复合多元的文化服务。这些新空间创新传统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方式和渠道,因地制宜地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新途径、新方式,以“小切口”撬动大民生,更好地满足人们对高品质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优质文化服务触达基层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随着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数量逐渐增长,这些空间编织成一个个服务网,触达城市和乡村的角落,用“微改造、精提升”构建起更加开放多元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
放眼全国,各地把建设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作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工作。
在上海,武康居民区党总支和居委会对居委办公地和活动室进行公共空间微更新。如今,这里成为一处集文化娱乐、党员活动、教育培训、图书阅览、居民服务等于一体的现代化、多功能综合性社区活动场所。
广东清远充分利用城镇闲置空间、景区景点、文化设施,打造“城市书房”“文化驿站”“会客厅”等特色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推动公共文化空间从传统单一化向现代多元化转变。目前,全市已建成114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山东潍坊出台《潍坊市城乡书房建设和运行管理细则》《潍坊市城乡书房服务效能星级评定标准》等,以常住人口和服务半径为选址依据,推动城乡书房均衡布局,形成覆盖城乡的“15分钟阅读圈”,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高品质阅读服务。
在安徽合肥,悦书房成为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和市民文明素养的重要抓手。2018年至2025年2月,全市110家悦书房共接待读者6203.9万人次,外借图书1240.2万册次,举办各类活动8.3万场,创收1.1257亿元,为市民提供了丰富多元的优质文化服务。
“融合+”绘出新风景
与传统文化空间相比,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具有小而美、小而精的特点,为群众提供复合多元、便捷舒适的服务。各地在空间功能融合上下功夫,建设了一批兼具阅读、文化体验、展览、艺术普及和培训等功能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一座“甑皮岩·书屋”为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增添了书香气息。这座由桂林图书馆与甑皮岩遗址博物馆共同打造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成为市民游客了解当地历史人文、休闲娱乐的场所。
桂林将“图书馆+景区”与“图书馆+民宿”相结合,将阅读资源融入山水之间,让全民阅读与文化活动有机融合。七星区的24小时智慧阅读“微书馆”,将阅读服务嵌入社区、商场、体育中心等日常生活场景中,使阅读无处不在;阳朔县的遇龙书屋和兴安县的灵渠文创中心,则把文化服务融入旅游场景中,让人们在游山玩水中加深对桂林文化的了解。
“文旅消费正从传统的观光模式向体验式消费转型,潍坊在城乡书房建设运营过程中,通过空间再造,将小而美的阅读空间嵌入都市商圈、文化园区、景区景点、交通枢纽、公园广场等人员聚集区,使其成为提振文旅消费的重要载体。”山东省潍坊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高强表示,城乡书房正成为当地文化空间重构的重要推动力。
“满足人民群众多元的文化需求,是芜湖书房的定位和目标。”安徽省芜湖市图书馆馆长陈修正表示,将通过积极探索“书房+科普、艺培、文创、茶饮、体育、展演”等复合经营模式,实现书房功能定位的多元化。同时,芜湖还聚焦本土人文,把地方历史文化和产业发展成果融入芜湖书房的建设管理中,突出“一房一品”,打造出展示繁昌窑文化的峨山书舍、展示青铜文化的江木冲书局、展示非遗铁画的滨江书苑等书房。
社会化参与实现新突破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已成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支撑力量,其创新突破不仅在于形态和理念,更在于管理和运营机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推进公共文化设施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置改革。引入和健全社会力量参与机制,是提升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服务效能的有效路径。
“社会力量参与佛山城乡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模式日趋多元、规模不断扩大,空间服务更加开放多元、充满活力。”广东省佛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说。通过举办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公益创投项目大赛,佛山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并孵化出民国书舍粤书吧的近代诗人情景剧、观心小镇读书驿站的茶文化系列活动、尼奥斯粤书吧的导图式亲子阅读课程等常态化公益文化活动。此外,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孵化、以奖代补等方式,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建设,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格局。
潍坊则充分发挥文旅志愿者的作用,全市近1000名文旅志愿者积极参与城乡书房日常管理、活动策划和服务推广中,有效缓解了人力不足的问题。此外,书房还引入市场化运行机制,通过合作运行、品牌联名等方式,吸引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入,探索以商养文的良性循环,为城乡书房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