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沈葆桢宫巷鬻字_遗文轶事_坊巷名人_福建省图书馆

首页  >  专题  >  坊巷名人  >  名人文苑  >  遗文轶事

沈葆桢宫巷鬻字

主题词: 三坊七巷;沈葆桢 分类号: I21 来源: 《坊巷雅韵》 出版时间: 2015年12月 作者: 连天雄
字体:
来源:《坊巷雅韵》

发布时间:2015-12-01

  同治四年(1865)三月,沈葆桢自江西抚巡任内请假回乡省亲,十 六日抵福州,闻其母亲林太夫人已于二月廿七日病故,而二月廿七日正好 又是沈葆桢的生日,初度本为母难之辰,没料到又是丧母之日,沈葆桢视 此日为终天之痛,百身莫赎,因此他一生从未为自己做过生日。

  沈葆桢告丁忧后,居省城宫巷守孝。宫巷宅第是沈葆桢之父沈廷枫在 此一年前所购置的,因八角楼故居偏仄,且沈葆桢生有七子八女,子孙林 立,生齿浩繁,所以营此新宅让儿孙们居住。

  沈葆桢自咸丰五年(1855)任九江知府以来,历任府、道、巡抚卜年,为官廉俭自持,囊无余货.悉供家中用度及资助亲友,这在《沈文肃家书》中可以看到许多关于这方面的记载。一旦卸任,家庭的日常开销便让他 颇感支细。时家居无事,乃在宫巷本宅 花厅西边临巷开-便门,自题“一笑来”纸铺,以写字度日。清人欧阳昱曾 游幕福州,在其所著《见闻琐录》中, 载有当时沈葆桢鬻字的润例:“写对联 一,兼装潢,钱四百枚。写团扇、折 扇、小楷每柄四百枚,行书二百枚。无 论何人皆写,但用单款书姓名三字,不知者颇疑其矫。”主要是卖字,并雇有 裱褶工人一人,学徒二人。

  这段乡贤轶事,迄今传为美谈。一个封疆大吏在丁忧辞官后竟以鬻字为 生,实是令人费解。在当时的仕途上, 闽人亦多巧宦,专事慈柔,工于粉事, 外放为官,大抵在求富敛财,真正能为 国为民的是极少数的。李元度《沈文肃葆桢事略》云:“自奉极节约,卒 之日,不名一钱。”沈葆桢在官日,亲友们希望在经济上多有所赡助,沈 葆桢也极力为之,难免有不周之处。《沈文肃家书》中有“亲友不能如意 资助,抱怨者多,与之言清苦,虽指天誓地,亦不见信”之语,就不难理 解他在辞官后卖字的原由。家书中用“指天誓地”四字,谁会料想当日所 面临这种尴尬的竟然会是堂堂二品大员?人言“穷官强富”,谁料竟一寒 至此,这种境界,又绝非寻常俗吏所能企及。对此,沈葆桢自嘲为:“帅一贵不可复贱之群子弟。”家庭沉重的负担,所谓门面愈阔则用度益繁,做宜是吃苦,不做官也是吃苦,书生别无所长,只好操此营生。

  沈葆桢家居鬻字之事,除了前人笔记有记载外,在沈葆桢致妹夫吴维允(仲翔)的信函中则明确提及:“书院三十年前息壤在彼,一笑来浮费 太多。以君之灵,幸而诏可 挟墨盘一,墨椎二,大小笔各数枝,两屉桌一张,据宫巷门楼,大书特书,跌价抢售,多所得,则两餐之余,更博一 醉。”这封信透露岀许多信息,书院生息之事不知何指,不过开个店,开支还真不小,就只好将店开在家里了。而“跌价抢售”,也可见沈葆桢的字在当时是很受人喜爱的,润格一降,竟至抢售,以此来补贴家用。

  关于沈葆桢的书法,谢鸿轩氏评其书円:“书法出自颜平原,殆欲与何道州分席,骨气雄劲,别具一格。”所言大抵不差。纵观沈葆桢的书法,很显然深受何绍基的影响,由颜真卿、欧阳通入手,以颜书为宗,辅 以欧书,笔力遒劲,天趣横出,后又参以《圭峰碑》,得其神骨。

  何绍基是清代中晚期一位特出卓绝的书法家,他的书法造诣,有“晚清第一人”之誉。道光十九年,何绍基入闽典试福建己亥科乡试,是科沈葆桢以第三人中式,榜名沈振宗,何、沈二人师弟之 谊始于此。了解二人间的关系,就不难理解沈葆桢为何 在书法上深受何绍基的影响。沈葆桢在家书中多有与于 侄讨论书法的文字,如“晋唐大家,书无不平直者,宋 以下则不尽然,力量薄也”,即是推崇何绍基所倡导 “横平竖直”的书论。沈葆桢对何绍基极为尊敬,在家 书中尝称“子贞先生为我第一亲切老师”。何绍基曾临 欧阳通《道因碑》相赠,后来沈葆桢将此帖慎重交于长 子玮庆保存。黄曾橄称沈葆桢“书学小欧,而别饶风 趣,笔意嶙峋,丰裁如见”,是极有见地的。李宣龚亦 言“兼有《黄庭》《道因》之妙”,观其小楷书多类此。

  沈葆桢虽不以书法家名,但其书法别具一格,擅行 书,并被誉之为“沈葆桢”体,特别是“、”画,颇有 特色,乡人谑之为“铁钉头”。大概是当年曾卖字的缘 故,所以传世墨迹尚多,今天所能见到的许多联对,怀 疑多是沈葆桢在宫巷卖字时所写的,不过他的书法作伪者亦多。

  当然,世人对沈葆桢的字是有偏爱的,即使在服阕之后的巡台与督江期间,也是求者踵至。五十九岁时, 他在与吴维允信中说:"即以佣书论,别项生理皆相倾轧,独此事相得益彰。人家即有虞臣、可庄墨迹,偏阙 下走,虽无力,亦典质以求全璧。连城之价,不召自来一 ”虞臣是郑孝胥 的叔祖、正谊书院山长郑世恭,可庄即状元王仁堪,都是当时福州有名的 书法家,然而竟有人“典质以求”沈葆桢书法的壮举,这段佳话,不可不拈岀与世人共知。

  选自《坊巷雅韵》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福建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17   备案证号:闽ICP备11002611-1号

福建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17

备案证号:闽ICP备1100261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