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李桂玉的乌托邦——《榴花梦》_遗文轶事_坊巷名人_福建省图书馆

首页  >  专题  >  坊巷名人  >  名人文苑  >  遗文轶事

李桂玉的乌托邦——《榴花梦》

主题词: 三坊七巷;李桂玉;连天雄 分类号: I21 来源: 《坊巷雅韵》 出版时间: 2015年12月 作者: 连天雄
字体:
来源:《坊巷雅韵》

发布时间:2015-12-01

  五月是榴花的季节,榴红似火,昌黎有诗云“五月榴花照眼明”,所 以通常也将五月称之为“榴月”。在福州,“榴花”则成为了闽都乡土文 学的一个代名词,才子佳人,无不因此榴花而 结缘,如《闽都别记》中的榴花洞传奇,巳家 喻户晓;还有就是那部如同史诗般的巨著一 《榴花梦》,都与榴花有关。

  说起《榴花梦》,这部483万余字的巨著真 是艺苑中一朵靓丽的奇葩。我在福州格致中学 上学时,放学后经常拐到东街口天桥旁的福州 古旧书店看看书,记得书店的玻璃柜里摆有一 套线装《飞鸿堂印谱》,还有就是那-套用 18个布函装成的《榴花梦》,很是显眼。以后 我又时常在旧书肆上见到这套书的零散本,得见多了,偶尔也买来几册随便翻翻,书是根据钞本影印的,纯用七言韵文写成,文字优美,明白如话,字迹时有不同, 夹杂有隽秀而潦草的笔迹,一看便知是女子所钞。有时想一想,在福州这 块文化土壤上竟滋养出了我国现存最长的一部弹词小说,身为福州人,是 值得为之骄傲的。还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这部书的创作与流传都与三坊七巷是分不开的。

  (一)

  对于《榴花梦》作者李桂玉(姮仙)的身世,长期以来是个悬案,她 大约生于嘉庆初年,在写《榴花梦》之前,曾有?部《三奇缘》是她删订 的,此外就未详及其他,查遍道光以来的有关福建史料,也都没有发现李 桂玉的记载。有人说她的丈夫叫林肖蝙,是林则徐的族人;其实林肖蝙是 民国时期的一位诗人,名版桢,1872年生,是林则徐的曾孙,显然与李 桂玉不是同一个时代的人,故这一说法已被学者所否定。

  李桂玉出身贫寒,遭际不幸,一个纤纤弱女了-,虽负不世之才,终难逃脱虚老闺中的命运,故浣梅女史题词有“无端屈作女儿身,生未逢时志 莫伸”之句。她晚年编写此书,以舒其抑郁之气,不意竟在闺中争相传 钞,诚非始料所及。陈俸松在《榴花梦序》中说:“《榴花梦》一书系予 盟姊桂玉所著,盟姊生于西陇,长适南相”。西陇就是陇西,有人就说李 桂玉是甘肃人,不免贻笑大方,其实李桂玉是个地道的福州人,在这里 “陇西”是指李姓的郡望,说明“盟姊桂玉”是姓李罢了,与郡望无涉。

  只是“南相”二字费解,其他本子或作“南湘”,亦查不出其所嫁的丈夫 为何姓氏,这两字颇疑传写有误。

  我最近从董执谊(藻翔)手辑的《惜昔室丛钞》中找到一则关于李桂 玉的重要资料。此书为南后街董家两杼堂珍藏钞本,属类钞性质,多存乡 邦史料,四五年前,承董执谊曾孙董骏先生惠借复印一部。其中卷四《律 绝》部分收有《闺咏》四首,董执谊在诗末缀有数语云:“此侯官女史叶恒仙(原作“叶李氏”)诗也。女史父李某,工医,居会城梅枝坊,早寡无出,久在李子嘉观察作梅家课诸女,子嘉业盐策,戚属皆文士,于女史 多所唱和。晩年编《榴花梦'> 小说百回,传钞殆遍 诗稿两帙未刻,不知 存否?暇当叶、李二家族氏搜访之也。”这则附语非常的重要,揭开了李 桂玉的身世,原来李桂玉是侯官县人,父亲李某是个医生,住在梅枝坊 (即今东街花巷),与玉尺山李作梅(即李宣龚曾祖)家有戚谊,并在李 家教几位女学生读书。丈夫叶氏,早卒。董氏生于同治初年,光绪举人,所言当可信。此外,1962年5月,86岁老媪叶清芬在《福建日报》上说,作者曾在福州李厝馆教女孩子读书,我检陈懋恒有关榴花梦研究的手 稿,在一张败稿中发现陈懋恒称作者“为诗人李拔可之族祖姑”,可见董 执谊所言是凿凿可据的。比如董氏说李桂玉的丈夫姓叶,也非孟浪之言, 李桂玉的“榴花梦”书名即隐含了其丈夫的姓氏。宋代叶祖洽中状元前, 有“郡庠石榴,先结二实”之兆言,故旧时各种尺牍书籍上所附叶氏郡望 楹联有“兆科甲于榴花”之句,所以我怀疑“南相”二字,当是“南阳”(叶氏郡望)之讹。

  (二)

  李桂玉字姮仙,联系她的名与字,都与嫦娥有关,明月前身,作者不 无自况之意。《榴花梦》中女主人公桂恒魁,书中说她是“姮娥仙子”降 生,也很显然是作者理想的化身。不过嫦娥虽然是仙子,却是寂寞的,其 霜独孤怨之性,在前人诗词中也多有赋咏。这些似乎也影射了李桂玉孤寂 的一生。陈传松说她:“性本幽娴,心就文墨,于翰章卷轴尤为有缘,每 于省问之暇,必搜罗全史,手不停披,出语吐辞,英华蕴藉。”她有诗稿 两帙,今已散亡。在《榴花梦》中还保存一些她的诗词,如柳湘君的《闺 中即景》云:“久疏鸾镜懒新妆,怕到黄昏又晚凉。二十五弦弦不整,半 窗明月冷琴囊。”含思邈然,饶有情趣,这些仅是李桂玉借书中的人物而 作,真正能代表其思想与性情的,就是董执谊所收集的这四首《闺咏》。

  葬 夫

  闲云寂寂草离离,凄绝空山瘗玉时。不及中郎还有女,可怜伯道竟无 儿。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从此针楼焚笔砚,免教造化妒蛾眉。

  诗之悲抑,与光禄坊许德環的“竹梅聊当子孙贤”一样令人沉痛。许 德環出身名门,夫亡,尚生有一女金銮,三岁而殓;李桂玉出身贫寒,丈夫叶某早逝,无儿无女,境遇之惨则有过之。“不及中郎还有女,可怜伯 道竟无儿”这两句,比起许德塩的“从此妆台冠发乱,可怜伯道竟无儿”(《哭夫子》)似乎来的高明,盖从韩昌黎的诗句中化来,当然这也是境 遇使然,故言之尤痛切。可惜诗之颈联在流传过程中丢失了,真不知作者 会写出什么样的句子来,读到结句,又何其哀感至于斯矣!幸好作者没有 焚笔砚,不然我们今天就看不到《榴花梦》这样一部巨著了。诗虽残缺照 录,从中也能见董执谊对这首诗的珍视。

  思归兼怀何夫人

  拟绣平原事已虚,定将归棹费踌躇,故园松菊犹堪抚,当道荆榛不易 锄王粲登楼空有赋,冯驪弹铁本无鱼朱门十载笙歌里,博得清风扇草庐,读此诗可以知道,在丈夫去世后,李桂玉曾羁旅他方,似在江苏苏州 一带生活过。诗中“当道荆榛不易锄”句,可圈可点,此等襟抱,洵是闺 中大手笔。其他于家山之念、朋旧之情,次第写来,则毫不费力。

  和李子嘉表侄

  买山无计买愁多,几度登楼唤奈何,月本有情秋更白,螢能诉恨夜方 歌.客怀萧瑟难排遣,病态支离苦折磨、今日惟君遥慰藉,强扶残梦学吟哦频年客况君应解,近日心情只自知,绣未入神空作嫁,句无炼骨不成 诗钟期未遇还宜访,杨意难逢志莫卑惭愧扫眉班管弱,尚容洗手拜良师,李子嘉就是李作梅,是李桂玉的表侄。李桂玉自丈夫死后,流寓他 方,入李厝馆教书当是在她晚年,《榴花梦》一书便是她在教馆之暇写成 的。纵观李桂玉这四首诗,清新婉妙,皆有感而发,不落凡响,的是诗人 本色。其造意、炼句,颇见功力,迥非寻常闺阁所能及,如“博得清风扇 草庐”、“蛰能诉恨夜方歌”,别有寄托,颇堪玩味,足见其凄怨幽独之怀抱。

  (三)

  《榴花梦》一书成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可以说它寄托了李桂 玉的全部理想与抱负,作者草创此书,正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在书 中,李桂玉写出了她那匡扶天下的雄心大志。她不但写女子在文才上超过 男子,还写女子在武功上也超过了男子。全书以唐朝为背景,叙写桓、罗、梅、桂四大家族错综复杂、悲欢离合的故事,塑造桂恒魁、桓珠卿、 梅媚仙、罗梦桂、潘若仙、桂恒超等一大批女性角色,并以文武双全的桂 恒魁为女主公,写她在藩镇割据、内忧外扰的年代,女扮男装,登坛拜 帅,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的故事。

  那么为何将书取名为“榴花梦”呢?宋代苏东坡贬谪时,遇见一个乡 下老太婆,她对苏东坡说:“内翰(指苏东坡)昔年富贵,如-场春 梦。”人因呼这个老太婆为“春梦婆”。李桂玉在自序中也说“浮生皆 梦”,又说桂恒魁的一生功业“尽成于榴花三梦”。其实这三个梦是男主 人公桓斌玉做的梦,第-次,桓斌玉梦见在石榴花下躲雨,遇见红衣女子 赠他桂花,后来他果然聘定了桂恒魁;其余两个梦也都以榴花作为背景, 预示了桓斌玉与桂恒魁之间的悲欢离合。此书寄托了李桂玉的梦想,况且 书名在有意无意间也隐含了李桂玉丈夫的姓氏,或许也别有其它的涵义吧。

  全书纯以韵文写成,声调铿锵,无一字一句之瞥牙拗口,工于言情, 又琅琅可诵。书未刊行,即以钞本形式盛行于福州大家闺秀之中,爱读者 常常吟讽如流,废寝忘食,一百多年来,有无数的闺中读者被它的魅力所 倾倒,如在吞月楼东钞写此书的笑红女史、在评花亭上校对此书的惜香女 史,就是其中的痴迷者。相传,李桂玉写此书时常常在卧榻上构思,每成 腹稿,便起身-挥而就,常常是刚?脱稿,马上被人抢去传钞,所以郑振 铎说它是“最负盛名”的作品。

  书共357卷,每卷40页,迄此书问世起,便在闺中广为传阅。福州 南后街各书坊竞抄以出租,每租十卷银元二角,这部弹词让处在深闺中的 小姐们看得入神,常常是半 夜.二更派人来敲门租书,并 持有金银手饰等贵重物品为 抵押。为防止被翻钞,租阅 时间很紧迫,仅限二三天, 不过再高的租金也拦不住小 姐们的暗中传钞,她们发动 独姓子侄们黃夜赶抄,所以 流传至今的各本几乎每册字 迹都不相同,或工整娟秀,或潦草欹斜。在福州的世家巨族中多有这部书的传钞本,如花巷陈家、宫 巷刘家、黄巷郭家、后巷陈家、螺江陈家、福州黄家、高家、化民营陈家 等,每到女子出阁,便作为出嫁的妆奁一同带到夫家,这在书籍播传史上 也是一段佳话。

  (四)

  这部书李桂玉只写到357卷便病死了,临终前,李桂玉将自已一生的 心血,357本用大贡纸所写的手稿交给了一位邹姓的干女儿,后来邹氏贫 困交加,将书稿抵押于人,终无力将它赎回。今天所流传的都是传钞之 本,大概作者的手稿已散佚了。到了 1936年福州翁起前、杨美君二人以'‘浣梅女史”的笔名,花了 8个月的时间,在原作的基础上续写了最后三 卷,完成了全书。在书末,浣梅女史写道:“琴江女史有心人,谋续终篇寓意深。共愧薄才频缩手,狗尾续貂恐贻笑。续就三卷结三事,三六零卷 竟全书。”

  长期以来,《榴花梦》这部巨著一直以手钞本的形式在福州闺秀中流 传,最先对《榴花梦》进行介绍的是郑振铎先生,上世纪三十年代,郑振 铎在《中国俗文学史》说它“最负盛名”。到了 1962年3月,王铁藩先生在《光明日报》上最先报道了福州 发现《榴花梦》完整手钞本的通讯, 引起巨大的反响,国内各报纷纷刊 载,按照当时的政治标准,它是一部 鸦片战争时代反帝反封建的进步小 说,所以文艺界兴起了一阵榴花梦热 潮。《福建日报》副刊还特地选刊 小则精彩的片段以飨读者。

  可能因为《榴花梦》太长了的缘 故,至今学术界对它的研究显得十分 的冷清。其实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 寓居上海的陈懋恒女史就对《榴花 梦》进行了深入研究。陈懋恒出生名 门世家,是陈宝琛的侄女,幼年时住 在文儒坊陈宅,在闺中常常翻读此书遣闷,她被书中这些反抗礼教,走出 深闺、建立奇功的巾帼英雄们事迹所吸引,爱不释手。1962年3月,报 纸上报导发现《榴花梦》手钞本后,陈懋恒极为兴奋,箧中尚存此书钞 本,而书中的故事情节又是自小烂熟于胸中的,她于6月15在《文汇 报》上发表了《试论榴花梦的思想和艺术》一文,最先让读者对此书有了 一个大概的了解。以后陈懋恒又对《榴花梦》进行了非常系统的研究,从 作者的生平到全书的思想性、艺术性,剖析肯繫,层层深入。2011年,许宛云女士从上海将一包零乱残缺的榴花梦研究手稿交于福建省文史研究 馆整理出版,后来整理出一篇2万多字的《试论榴花梦的思想和艺术》一文,收入《陈懋恒诗文集》之中。

  1962年11月,福建省文化局聘请萨伯森、谢希齐、甘仲酉(即《红 梦楼戏咏》的书写者甘联浩之子)、林守正、韩廷干、林立青等人成立校 勘小组,利用征集到的四部钞本,并借林守正石井巷住宅对此书进行了全 面的校勘整理,匾曰“榴花书屋”,以纪其实。当时三人-组,取不同钞 本,一人朗诵,二人视其文字异同,有无舛讹,商定后用朱笔增删,或作 其他改动,历时15才个月告蔵事,校勘者林守正得诗357首,名曰《榴 花梦分卷杂咏》,自谓:“纪事兴怀,忘其鸳拙,寓以褒贬,庶几批判继 承之意。世有喜《榴花梦》之可喜者,或于余诗亦所喜乎?”林守正,字强恕,曾任律师,其诗可作为全书的导读。1987年,福州古旧书店线装 誉印出版的186本《榴花梦》便是当年经过校勘后的定本。1998年,中国文联出版公司与福建省图书馆合作,正式点校出版《榴花梦》,洋洋10册,这部以手钞本流传了百来年的巨著,终于“爰集成编付梓人” 了,“他时代梓如初愿,天上人间醉一场”,差可告慰这位不世出奇女子 在天之灵,还有一百多年来许多为传播此书作出贡献的闺中读者。

  选自《坊巷雅韵》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福建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17   备案证号:闽ICP备11002611-1号

福建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17

备案证号:闽ICP备1100261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