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看煞退叟_遗文轶事_坊巷名人_福建省图书馆

首页  >  专题  >  坊巷名人  >  名人文苑  >  遗文轶事

看煞退叟

主题词: 三坊七巷;林则徐 分类号: I21 来源: 《坊巷雅韵》 出版时间: 2015年12月 作者: 连天雄
字体:
来源:《坊巷雅韵》

发布时间:2015-12-01

  道光三十年(1850) 三月,林则徐由云贵总督引疾辞官,回到了阔别近二十年的故乡福州。道光末年的朝政是江河日下,时局益加纷扰,内忧外患,中国进入了社会急剧动荡、民族灾难空前深重的时代,审视仕途的艰难,再加上哮喘、疝气、脾泄等旧疾的迭发,这些都让久经宦海的林则徐不得不亟亟引退。这一年,随着道光皇帝的驾崩,更让林则徐坚定了归隐林下的念头。从去年九月离滇启程,由湖南、江西入闽,因偕郑夫人灵柩同行运回福州,故多走水路,且路上的朋友及瞻仰的人太多,所以行程较缓,走了近半年的时间才到达福州。

  庚戌年为道光帝最后一个纪年,也是林则徐在世的最后一年,在福州半年多的日子,时间虽然短暂,但是有许多遗闻铁事为乡人所乐道。其时林则徐居于文藻山旧宅,自号埃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并撰写“郊原雨足云归岫;台阁风清月在天”对联,已有终老林下之意。不过乡居的生活却是刻无暇晷,虽然大部分时间花在亲友间的应酬上,然而比起做官时那种蒿目焦怀的光景,倒是过了一段较为清静闲散的日子。

  林则徐每一出行,必为乡人遮道瞻仰,郭柏苍在《竹间十日话》中述及林文忠遗事云:“时有往来,恒于通贤里街门,舍舆而入。乡邻视名帖,知为公。每数百人集过道,候瞻仰焉。挑担者亦息肩以待。公恐行人拥跻,含哺出见。其为乡闾所钦仰如此。”当时一秀才林寿堃也曾回忆:“吾幼时及见其自滇告老还乡,父老有冀吾省溺职官吏见公之归,震其名德,而痛改前非者,匪特欲瞻仰道貌而己。”这与他在回乡的途中所遇到百姓“农辍耕,妇綴 浣 ,扶老携幼,鹄立乡首以候。每遇大众聚集之地必下轿致意,见年高者必作楫乃上轿”的情景一样,为人民所爱戴如此。后来胡林翼挽联公句有“四方妇孺尽知名”,洵非过誉之辞。

  是年七月,林昌彝由京师落第回乡,蛰居南后街宫巷口。一日,林则徐前往拜访,乡邻知道后,奔走相告,顿时间街衢沸腾,观者如堵,都以能一睹林公风采为荣耀。面对百姓们这种“远近来观填巷陌”的场面,几近追星的疯狂 ,林则徐则很风趣地说:“古人看煞卫玢,看煞东坡,莫不看煞退叟乎?”后来步行回家,人群才遂渐散去。卫玢是古代的美男子,因相貌英俊,被人看死;苏东坡晚年自海外归,沿途千万人围观。这许多人岂不要看杀了我林则徐,林公此行堪称是坊巷间一大韵事,特别是在历经宦海的大起大落洗炼之后,表现出的那份谦恭与淡定,深入人心,毫无官宦乡绅的架子与习气,与世俗所谓的衣锦还乡、金榜题名的荣耀,真是有霄壤之别。

  林昌彝(1803?1876),字惠常,一字芗溪,侯官人。道光十九年举人,是近代著名诗人、诗论家。早年文名颇著,但在科举考试上却屡屡失利,三十一岁时因试卷被誊录者漏钞,搁至副榜,直至三十六岁始中举人 ,主考官为道州何绍基。道光十九年(1839) 何绍基典试闽中乡试,人称是科得二士,即林昌彝与沈葆桢。开考时,监考徐某笑对何绍基说:“公素负大名,今科有一士子,若漏珊网,则公名士架子暂撤于鳌峰顶上矣。”何绍基慨然许之。到揭榜之日,唱名至第七十七林昌彝,举座欢然,共贺得人 ,也对主考官的眼光信服。谒见时,何绍基向林昌彝询问《说文》中的疑义,则对答如流,何绍基颇为赞许。众人称何绍基此问,非于《说文》夙有心得研究者不能对答。

  “日高睡足茶烟起,深巷传呼仆射来”,这是林昌彝的友人陈偕灿描写林则徐来访的诗句,用来形容这次宫巷的拜访,也是再贴切不过的,诗句今天读来犹是那么的真切,让我们看到林公退居林下后淡泊生活的一面。

  林昌彝与林则徐同宗不同族,林则徐系出“九牧林”,林昌彝则是“水西林”,同是榕城四大林姓之一。林则徐长 林昌彝19岁,林昌彝称之为“太老师”,可见在辈份上林则徐长他两辈。林昌彝的老师陈寿褀是林则徐的好友;林则徐的女婿沈葆桢幼年时从林昌彝读书,林昌彝即卜其必成大器;林则徐的记室刘存仁又是林昌彝的亲家,由此可见二人之间不同寻常的关系。

  这次拜访也是一次不同寻常的往来,本年五月,英人强占福州城内乌石山神光、积翠二寺,引起了林则徐和当地士绅的不满,省城的百姓也是激烈反对,而闽浙总督刘韵珂、福建巡抚徐继畲则主张妥协。林昌彝对此也是痛恨无比,视之为举国大耻,他 猛 烈 抨击主和派:“英逆之变,主和议者是诚何心?余尝见和约一册,不觉发为之指。”

  林昌彝学博词雄,胸怀爽朗,每谈海氛事,辄激昂慷慨。其家居南后街宫巷,有楼面对乌石山积翠寺,眼见胜地为英人所强占,气愤填膺,因名其楼曰射鹰楼,即谐寓“射英”二字。并因绘《射鹰驱狼图》以见志。曰:“余目击心伤,思操强弓毒矢以射之。”林则徐知道后称赞道:“命意甚高,所谓古之伤心人别有怀抱也。”两人意气相投,谈诗论时事,过从甚密。后来在林则徐为首的乡绅严词抗争下,英人被迫退居城外。

  那时,林昌彝正在射鹰楼撰写一部重要的著作——《射鹰楼诗话》,这本书强烈表现出林昌彝爱国反侵略的思想。林则徐很关心此书的撰写,认为“采择极博,论断极精,时出至言,阅者感悟,直如清夜钟声,使人梦觉,真足以主持风化,不胜佩服之至”,并亲自抄录诗作,供林昌彝选择,使此书成为一部研究清诗、特别是鸦片战争时期诗歌创作的重要文献。

  林则徐很推重林昌彝的学术造诣和成就,谓 “阁下以命世之才,终当大用于世”,请林昌彝为同里友人李彦彬校订 《榕亭诗钞》,并慎重地请林昌彝为其父亲林旸谷先生《饲鹤第三图》作题辞,此图自道光二十一年以后便未再请人题咏,在时隔近十年后出示请题,足见林则徐对这位同乡后辈林昌彝的欣赏与器重。林昌彝的题辞有“焉得强弓射封狼,兼射厉鹰加一矢”的诗句,这种切合时事题咏,尤见爱国精神,在当时也是不多见的。

  1850年十月初二日,林则徐抱病以钦差大臣由福州启程往赴广西。不久,林则徐病逝于赴任途中。临行前以自作诗《出戍草》一册交给林昌彝,中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诗句,林昌彝最先将此诗 载 入 《射鹰楼诗话》,后来广为人所传诵。

  从七月到十月,如此短暂的时间,二人频繁往来,成为一段佳话。这也是林则徐晚年家居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此后林昌彝也结束了蛰居生活,幕游四方,广交名士,经世以致用,终成为一代经师。

  选自《坊巷雅韵》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福建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17   备案证号:闽ICP备11002611-1号

福建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17

备案证号:闽ICP备1100261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