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参考报告202310◇综述:头雁领航,众雁伴飞——培育“链主”企业,催生链式反应
2023-02-28 11:01:00
字号:大 中 小
目 录
一、“链主”企业的生态主导力
(一)产业协作整合力
(二)技术创新引领力
(三)目标市场创设力
(四)数字转型赋能能力
二、培育“链主”企业对于我国的现实意义
(一)“链”与“主”相辅相成,构建全链条企业的共同富裕
(二)创新“链长制”将加快产业迈向中高端
(三)有助于制造业集聚高端要素并创新发展
(四)有效保障产业链安全并推动产业实现重大突破
(五)加速提升我国掌控重要产业链的安全水平
三、实施“链长制”的地方实践
(一)长三角:启动重大技术装备集群共建
(二)浙江:开展“十链百场万企”活动,稳经济“压舱石”
1.“九个一”机制创新产业链
2.“十链百场万企”产业链对接活动,缓解断供断链状况
(三)广东:瞄准20个战略产业集群,激活“链主”企业生态机能
1.省级层面的顶层设计
2.地市级的政策支持
3.深圳的成功案例
:大企业“顶天”,中小企业“散叶”
四、美国政府培育“链主”企业的成功经验
(一)从开放市场准入、创新资源供给、优化政府采购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
(二)创新公私合作方式实施基于绩效的里程碑风险管理,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三)为企业营造“要素完备、公平竞争、宽容失败”的创新生态
五、构建“链长制”容易踏入的陷阱
(一)强行“拉郎配”
(二)小范围难言全产业链
(三)人为分割产业
(四)“链长”难以做到全能
(五)重复拼资源政策的“老路”
六、完善“链主+链长”机制,做大做强产业链
(一)增强要素保障能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二)建立标准及识别机制,形成“链主”企业培育库
(三)引导“链主”企业链式发展,强化产业协作整合力
(四)强化“链主”企业创新主导地位,开展重大技术攻关
(五)提升“链主”企业国际化水平,扩大国际影响力
(六)打造与重点产业链相匹配的“领军人才链”
七、结语
参考文献
“链主”企业是指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能够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及外部资源,具备产业上中下游核心凝聚力的企业。“链主”能带动上下游、左右链企业,按照市场经济规律集聚、提升产业链协同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促进以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为重点的全面创新,加快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链主”企业是行业领头羊,如同产业链的“扩音器”,肩负着提升产业链绩效的重任,是行业的支配性企业。“链主”企业可以是制造企业,也可以是服务企业,它们是产业链的控制者,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和难以替代性。
一、“链主”企业的生态主导力
所谓生态主导力,是指企业在所属行业生态系统中的影响力、控制力和引领力。从产业生态看,每个产业或行业,都是一个由企业群、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信息流以及发展环境等组成的生态系统。一些龙头骨干企业在发展中会逐步形成产业发展的生态主导力。生态主导力以产业协作整合力为基础,以技术创新引领力为核心,以目标市场创设力为特征,以数字转型赋能力为突出表现。四种能力共同组成当代“链主”企业生态主导力的基本架构,缺少任何一种能力都会影响“链主”企业在产业链中的主导地位。
(一)产业协作整合力
即“链主”企业运用其产业链优势地位以及在采购、物流、营销、融资等供应链环节的话语权,通过订单安排、资源配置、联盟领袖地位等方式影响和带动上下游企业,推动补链强链延链等产业链垂直整合活动,形成稳定的分工协同关系,同时还能联合产业链企业共同抵御外部风险挑战以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二)技术创新引领力
“链主”企业高度重视理念、技术、管理以及商业模式的创新,研发投入较大,创新成果丰富,产业化动力强,既会对链上企业产生技术溢出效应,也可以通过供应链向配套企业传导创新压力与动力,共同推动产业创新。
(三)目标市场创设力
“链主”企业通过标准控制、概念设计、品牌营销等方式,持续提高产品辨识度、市场声誉及用户黏性,市场占有率较高、品牌影响力较强,可以改变和引领生产与消费方式,并通过产品迭代升级创造新需求,创设出新的市场空间。
(四)数字转型赋能能力
“链主”企业加快运用物联网、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展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等新模式,推动生产流程和设备数字化改造,实施数字化赋能与转型。
二、培育“链主”企业对于我国的现实意义
(一)“链”与“主”相辅相成,构建全链条企业的共同富裕
“链主”企业是激活产业链共生共赢的实践者,在提高销售业绩的同时为上游供应商提供更多订单。其优势在于:其一,“链主”企业对接上游数千家不同类别、不同等级的供应商,“链主”企业可以凭借其强大市场号召力,吸引海量订单,然后将产需精准匹配;其二,凭借自身的体量,“链主”能够向上游的供应商提出要求,甚至成为产业标准的制定者,并以此产出质量更好的产品;其三,向下,“链主”企业以优质产品形成质量优势向客户提高报价。
“链主”企业是提高产业协同效率的领头羊。“链主”企业通过上述体系来解构和重构原有的产业链,带动上中下游各类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数字化转型研究院联席院长赵今巍以此提出“灰狼群生态”概念:灰狼群生态链中的企业分布在生产端、研发端、零售端等各个流通环节,它们各自是独立运营的,但又能在头狼的指挥下,通过特定的数字化紧耦合架构协同。
(二)创新“链长制”将加快产业迈向中高端
“链长制”最早于2017年由湖南长沙市政府提出。构建“链长制”产业链制度的关键是政府为领头羊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即“链主”企业通过自身实力在市场竞争中逐步获得产业链中的话语权和领导权,“链长”政府负责选定产业链、产业集群的招商、开发、投资、建设和运营工作。在产业的发展历程中,企业如散落的珍珠,政府部门承担的“链长”任务,是产业链上的“线”。以“线”串“链”,补链、强链,才能在动能转换大潮中,加速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链、加快推进产业迈向中高端,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加强劲“核动力”。
(三)有助于制造业集聚高端要素并创新发展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指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培育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在打造产业链“链主”企业的同时要重视发挥其生态主导力。推动产业建圈强链,核心就在于发挥“链主”企业的聚合带动效应,从而推动重点产业降本增效和集聚提能。
(四)有效保障产业链安全并推动产业实现重大突破
2020年,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培养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的产业链“链主”企业,整合创新资源和要素,打造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再次对产业链供应安全稳定作出了部署。企业强才能促进产业链兴,因此,培育一批“链主”企业,是构建完整的产业链体系、增强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的重要支撑。
(五)加速提升我国掌控重要产业链的安全水平
近几年,新冠肺炎疫情和贸易摩擦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运转构成了极大挑战,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是各个国家和地区应对挑战的重要任务。在这一过程中,“链主”企业的作用至关重要。作为产业链、供应链的“牛鼻子”,“链主”企业在全球产业地理重构、国内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时期具有重要意义,没有一批在各个行业执牛耳的“链主”企业,就不可能实现产业的自主可控,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安全。
三、实施“链长制”的地方实践
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中指出,要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自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制造业补链强链”以来,国内各省、各城市纷纷以“补链强链”作为区域和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不仅在提升“链主”企业生态主导力方面进行探索,并逐步形成“链长+链主”的地方产业培育新模式。
(一)长三角:启动重大技术装备集群共建
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共同签署了《长三角重大技术装备产业集群共建备忘录》(以下简称《备忘录》),成立长三角重大技术装备产业链区域协同创新工作机制,强化长三角地区的国家重大技术装备产业集群发展。
长三角地区具有显著的龙头带动作用。长三角地区重装的产业链、供应链相对完备,水平较高。具体体现在:第一,航空装备、海洋装备、电力装备、能源装备等领域初具规模,成效显著;第二,建立了大型客机、航空发动机等航空装备集群,LNG船、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等船舶和海工装备集群,风电、核电等电力能源装备集群;第三,中国商飞、中国船舶、中国电气装备等龙头企业带动了中小企业的融通发展和配套企业产业链的形成。
根据备忘录,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工信部门,将认真落实长三角重大技术装备产业链协同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加强央地协同、政企协同、区域协同、产业协同,统筹推进重大技术装备领域发展规划落实,重大专项和科研计划任务实施。同时,三省一市工信部门还携手民用航空“链主”—中国商飞、中国航发集团和中国航空工业集团,船舶海工的“链主”—中国船舶集团,电气装备“链主”—中国电气装备集团,全面促进长三角地区重大技术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共同打造产业集群、开展示范标杆行动、建设创新中心、搭建服务平台、建设产业联盟并健全协同机制。
(二)浙江:开展“十链百场万企”活动,稳经济“压舱石”
2019年,浙江省商务厅开展产业链“链长制”试点。2022年9月,浙江省政府印发《关于高质量发展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指导意见》,提出实施产业链“链长+链主”协同机制,动态培育50家“链主”企业和一批“链主”伙伴企业。
1.“九个一”机制创新产业链
浙江省通过做好一个产业链发展规划、一套产业链发展支持政策、一个产业链发展空间平台、一批产业链龙头企业培育、一个产业链共性技术支撑平台、一支产业链专业招商队伍、一名产业链发展指导专员、一个产业链发展分工责任机制、一个产业链年度工作计划等“九个一”机制,巩固、增强、创新、提升产业链。
2.“十链百场万企”产业链对接活动,缓解断供断链状况
疫情持续影响下,被誉为经济“压舱石”的标志性产业链受到不同程度冲击。2022年6月,产业链保卫战打响。浙江省经信厅在全省范围内启动了“十链百场万企”系列对接活动,围绕全省标志性产业链,以“数智赋能、集群顶梁、工业奋进”为主题,以超常规力度与举措组织百场以上对接活动,吸引万家重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参加。两个月下来,136场对接活动在全省各地举办,吸引1.7万余家企业参与,对接工业项目847个、专业人才2157人。目前相关企业已落实订单861.8亿元,融资2137.6亿元。
“十链百场万企”瞄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数字安防、智能装备、石化产业等浙江关键产业链。全省11个设区市、90个县(市、区),也纷纷举办具有自身辨识度的产业链对接活动。宁波专门制定《宁波市标志性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系列对接活动方案》,2022年6、7两月开展“专精特新”——技能人才双洽会、宁波市汽车行业整零对接会、磁性材料产业链对接会等,累计参与企业2171家次,对接订单额度118.8亿元、对接融资307.2亿元。桐乡围绕智能传感、光伏、智能汽车和新材料等本地主导产业链,先后举办5场产业链对接会。在光伏专场会上,桐乡本地光伏组件工厂跟嘉兴市秀洲区、海宁市等地的光伏龙头企业接上了线,签订了采购供应合同。
精准对接疏通产业链上的堵点。在多数“十链百场万企”产业链对接活动中,都有一个特设环节——由科技主管部门现场发布相关产业链上“揭榜挂帅”的项目,吸引产业链上企业主动承担多项“揭榜挂帅”项目,打通产业链上的“卡脖子”堵点。数据显示,随着疫情逐步缓解和浙江省政府的主动作为,浙江产业链断供断链状况在长三角率先全面缓解。
(三)广东:瞄准20个战略产业集群,激活“链主”企业生态机能
1.省级层面的顶层设计
围绕“链长制”,广东的思路是,发挥链长统筹产业要素资源的优势和“链主”企业“头雁引领”和生态主导优势,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引导点状的产业分布发展成链状的产业联动,进而形成网状的产业集群发展生态。
2020年9月,广东发布《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意见》,高起点培育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
2021年,“链长制”首次被写入了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同年4月2日,广东省战略性产业集群联动协调推进工作部署视频会议正式宣布在全省建立实施“链长制”。4月5日,广东省印发《广东省战略性产业集群联动协调推进机制》,详细阐述推进方式。广东的“链长制”聚焦于上述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并由以省长、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组长为“总链长”的省领导分别定向联系。
2.地市级的政策支持
广东各市陆续启动实施“链长制”,并因地制宜制定政策。
深圳是率先实践“链长制”的城市。2020年7月,深圳发布《深圳市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方案》,由主要领导挂帅,负责一个或多个产业链,围绕强链、补链等进行探索。同年12月,深圳市发布《关于大力促进5G创新应用发展的若干措施》,包括六个方面共16条政策,投入“真金白银”鼓励与支持5G应用领域的创新。2021年3月1日,深圳发布《深圳市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若干措施》,提出将聚焦集成电路、5G、智能网联汽车、超高清显示、生物医药、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石墨烯等领域,实施清单式排查、矩阵式布局的“链长制”。
广州市提出,要支持培养具有生态主导力的产业链“链主”企业,所需资金纳入牵头部门预算统筹安排。同时制定了产业链招商、构建融通发展的产业生态、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建强产业链行业联盟和协会等一系列扶持政策。2021年6月,广州印发《广州市构建“链长制”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将全面实施以市领导为“链长”和以龙头企业为“链主”的双链式工作推进体系。“十四五”期间,广州力争打造8个万亿级产业链群,全力建设超20个千亿级产业链群以及一大批百亿级新兴产业链群,形成“万千百”规模化产业链群梯队。
制造业重镇东莞也在加紧研究实施“链长制”。东莞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东莞将研究建立“链长制”,并加快形成“4+5”的战略性集群培育体系。
3.深圳的成功案例:大企业“顶天”,中小企业“散叶”
深圳制造业拥有众“链”共舞、精彩纷呈的现代化产业格局,呈现出“链主”企业头雁领飞、中小企业众雁伴飞的良好生态。土沃根深。华为、工业富联、中集、华星光电等大企业顶天立地;大族激光、大疆等众多行业领军企业深耕细分领域,枝繁叶茂。以华为、比亚迪、中兴、华星光电、中集等龙头企业为代表的深圳优势产业链,合力推动深圳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深圳提前多年布局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现象级的先进制造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速增长,为深圳经济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像德方纳米这样,位居产业链上下游的高科技“小巨人”制造企业,宛若发达的根系和枝叶,为制造业“树干”的深圳制造龙头企业输送源源不断“养分”,从而构成蔚为壮观的深圳制造业“林地”。比亚迪正是这片“林地”众多“大树”的一棵,引领新能源汽车产业一路行进。比亚迪车间一片繁忙,一辆辆新能源汽车驶下生产线。扎根深圳,提前布局和发力新能源汽车研发,以及高端制造的比亚迪,厚积薄发,这两年实现高速增长,并且闯入国际中高端新能源车市场,2022年前10个月累计销量139.79万辆,同比增长233.92%,跃居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榜首。
龙头“链主”企业的“水涨”,带动上下游企业的“船高”,从而拉动深圳汽车制造业一路上扬。2022年前10个月,深圳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2.1%。
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开枝散叶、星光璀璨。深圳畅通“个转企”“小升规”“规做精”“优上市”的企业成长链条,实施企业上市发展“星耀鹏城”计划。2022年以来,深圳新增境内外上市企业40家。深圳众多“小巨人”企业,在各自细分行业崭露头角,为工业经济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专精特新”企业表现亮眼。全市规上工业“专精特新”企业今年以来增速持续保持高位,且显著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前三季合计增加值同比增长11.4%,对基本盘的稳固和宏观经济稳增长起到了较强支撑作用。
四、美国政府培育“链主”企业的成功经验
在商业航天领域,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作为“分包商”通过选择合适的企业“承包商”成为“链主”来带动产业链的发展。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SpaceX于2002年成立,在随后的十几年时间里,SpaceX成为全球低轨道航天领域的领先者,其载人航天技术填补了美国近十年的空白。如今,SpaceX已成为NASA商业项目三大业务的主要承包商,成为低轨航天产业链名副其实的“链主”。SpaceX的成功与美国政府的支持息息相关。
(一)从开放市场准入、创新资源供给、优化政府采购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
首先,深度开放低轨道航天发射领域,让企业获得市场准入资格。美国政府在2011年颁布的《沃尔夫法案》、不断加强的《国际武器贸易条例》以及2015年通过的《关于促进私营航天竞争力、推进创业的法案》和《商业航天发射竞争法案》等,在国际和国内层面为商业航天发展彻底扫清障碍。SpaceX在卫星领域向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FCC)提出的所有申请也全部绿灯通过。
其次,提供资金支持,开放技术、人才和设施。目前,NASA对SpaceX的投资已超过50亿美元,这几乎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自1992年至2013年间的总投资(数据来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武平口中的390亿人民币数据)。NASA还向以SpaceX为代表的美国私营航空企业开放了“阿波罗”登月和航天飞机研发的大量技术报告和成熟技术,并准许在NASA从事涉密工作的研究人员流动至私营航空企业。另外,Falcon重型火箭发射使用的肯尼迪航天中心的LC-39A工位也是NASA以很低的租金提供给SpaceX使用的。
最后,通过政府采购助力企业创新产品进入市场。除NASA外,美国还有许多部门,如美国国防部高级计划研究局(DARPA)等机构均与SpaceX签订巨额合同,成为SpaceX产品和技术的先行用户,借SpaceX的平台来发展新一代太空技术,并引入风险补偿机制弥补企业研发失败的损失。
(二)创新公私合作方式实施基于绩效的里程碑风险管理,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2005年,NASA的直接分支机构——商业船员与货物项目办公室(C3PO)成立。C3PO的宗旨是:扶持商业航天企业,刺激航天经济发展。在C3PO的管理下,NASA从2006年开始执行的“商业轨道运输服务”(COTS)计划采用新型的“公私合作”方式。NASA为参与项目的商业公司提供部分固定规模的研
制资金作为种子基金。例如,NASA在COTS项目中把政府出资占比压缩到40%左右,并在预研、检验生产、飞行展示三个阶段对SpaceX和轨道科学公司提出了多个里程碑指标。后期通过评估合同内的里程碑节点绩效确定进一步资金投入计划,如商业公司顺利完成研制任务,NASA将采购其发射服务,否则将延后合同执行直至绩效达成或根据风险终止合同。SpaceX也是在COTS的竞标中完成了30多个里程碑任务,才拿到最后的大订单。
(三)为企业营造“要素完备、公平竞争、宽容失败”的创新生态
美国政府在知识产权保护、风险投资、商业环境等方面所构建的良好生态是SpaceX创新的重要保障。例如,得益于美国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申诉体系,SpaceX曾就竞争对手蓝色起源公司的US8678321B2专利向美国专利审判和上诉委员会(PTAB)提起专利无效的复审申请(SpaceX起诉的目的是降低该专利对自身造成的威胁),最终使这项专利在法律上失效;美国雄厚的风险资本和广泛的融资渠道,使SpaceX吸纳了Google、FoundersFund等高达几十亿美元的外部投资。
在引入适度竞争方面,NASA采用“双流水”模式,例如,在货运服务、载人飞船等项目中同时资助SpaceX与轨道科学公司、波音公司等展开竞争,从而营造了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避免垄断的产生。SpaceX在发展过程中曾几度濒临破产,例如,Falcon9火箭就曾在执行CRS-7任务时在空中解体爆炸。NASA对故障原因展开审查和评估后并没有因为SpaceX的暂时失利而中止合同,而是多次雪中送炭,持续投资。
五、构建“链长制”容易踏入的陷阱
国内各地掀起大规模实施链长制的热潮,也产生了诸多认知误区、操作误区。要防止链长制被神话,再次踏入产业重复同构的“陷阱”。
(一)强行“拉郎配”
从现实情况看,一些地方推进链长制,实际上并没有对本地产业底账进行查实核清。统计数据往往不能对产业底数进行精准展现,无法对本区域企业上下游关系网络进行定位。简单的办法,就是将同类企业或不怎么相关的企业强行“拉郎配”、强力撮合对接,构建所谓的产业联盟、产学研联盟或产业链。事实证明,由同一行业巨头企业构筑的产业链联盟,基本上都是相互竞争的关系,不可能真正实现长期性运作。一些地方的产业链平台会议,企业往往是早期来董事长、中期来总裁、后期来部门经理,最后索性不了了之。
(二)小范围难言全产业链
当经济区划尺度较小时,比如说市县或者产业集中发展区时,其地域范围一般难以包括产业链的各环节,可能形成特色产业,但产业链却表现出明显的断续性。对此,有专家研究表明:产业链尽管可以大到全球、全国,但产业细链或特色产业链的最小范围,必须要有70到150公里的半径圈层。这就是说,县域范围是产业链布局的微小极限,地级市范围只能布局若干中小产业链条,真正的链长制应当在全国、省级、设区市的范围内组织产业循环,不宜在较小区域组织产业循环。特别是在产业生态欠发达的地区,如县、乡镇、园区组织产业循环,由于受产业规模经济制约、非市场化指挥,布置产业链的效率低、风险高。
(三)人为分割产业
从目前各地公布的产业链强链补链方案看,大多数都局限在产业链的上下游纵向整合领域,构筑的基本都是垂直产业链。例如,部分地方“十四五”先进制造业规划提出,要“实施产业链协同计划,推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和攻关;对海外关键零部件、不可替代原材料等,建立与配套企业的对接机制,支持产业急需、影响重大的进口原材料、零部件、机器设备等快速通关”。但对链主企业开展同类企业的横向整合、混合整合,以及不同产业链之间的整合,还未能给予足够的关注和聚焦。特别是“链长制”通常要选择一些特色产业、重点产业进行扶持,很可能会人为造成“产业分割”,反而给产业自然融合构成了新的行政壁垒。
(四)“链长”难以做到全能
部分链长虽然知道要发挥市场主体作用,但没有下意识摁住“自己的手”,往往越过边界强势对区域企业的资源配置、补贴政策、要素供给作出行政安排,用“强政府”的手去直接打造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产业链,或者用政府的手去扭曲市场发展的规律,代替企业做决策。由此形成的“产业链”往往是国企平台单方面推进的结果,并不具备真正的核心链接和竞争优势。
(五)重复拼资源政策的“老路”
许多地方都强调要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吸引高端要素资源,但实际上,各地营商环境竞争优势在渐渐拉平。在政绩的“诱惑”或硬考核指标下,政府的无形之手很容易用硬手段取代软实力,忍不住越界进行强烈干预。比如,为了留住本地产业链上的重要企业,个别地方采取过度的地方保护主义,甚至以行政手段限制企业的异地扩张、孵化等行为。这等于在构筑自身产业链的同时,却又阻碍了企业的创新发展和产业的跨区域布局。
为确保链长制落地见效,针对大项目招商竞争更加激烈,很多地方走上拼资源和政策的“老路”。采取的办法,除了传统的压低土地价格或免费送地、减免地方税收所得、给予政策补贴等方式外,还盲目动用政府产业引导基金投资入股目标招商企业,甚至用地方财力补贴朝思暮想的链主企业,最终导致地方债务风险加剧积累。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不良企业正在大肆利用地方产业链构筑饥渴,四处开展商务谈判进行政策套利,提出苛刻的落地条件,造成了国有资产的不应有损失。
六、完善“链主+链长”机制,做大做强产业链
(一)增强要素保障能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根据各产业链的实际需求,建立相应统筹机制。各级政府要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建立完善人才激励、服务、流动和使用制度。第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聚焦“链主”企业在人才引进、公共配套、土地供应等方面的需求制定专项扶持政策。第二,加强企业家培训,以“链主”企业主要经营管理者为对象,强化与国内外一流高等院校等机构的合作,在创新能力提升、决策管理水平提高、国际经营视野拓展等方面开展精品化、专题化、特色化研修,提升企业家生产管理、市场开拓、品牌培育、决策经营能力和水平。建立“链主”企业重点项目与相关产业领域政府引导基金的对接机制,精准落实“链主”企业资金支持。第三,鼓励商业银行、“链主”企业等联合建立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依托“链主”企业信用为供应链上下游中小微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融资渠道。
(二)建立标准及识别机制,形成“链主”企业培育库
各级政府要针对各类产业链的不同特点,结合“链主”企业的主要特征和生态主导力的构成,建立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估相结合的遴选标准体系,分类开展产业链“链主”企业的遴选和培育工作。从企业行业整体地位、主导产品市场美誉度、产业链整合、供应网络协调以及企业融通发展等多个方面综合考察企业的生态主导力水平,形成“链主”企业示范库、培育库、候选库。对不同行业不同类别的“链主”企业在项目申报、评选评优等方面予以支持。
(三)引导“链主”企业链式发展,强化产业协作整合力
支持“链主”企业发起建立产业链联盟,促进产业链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第一,梳理重点企业关键原材料、关键零部件、关键软件需求形成“产品需求清单”。第二,全面摸排中小企业主导产品、产能规模、拟配套对象等信息,形成“产品供给清单”。第三,建立常态化对接机制,开展链属配套企业“卡位入链”对接交流会,融合上下游供需、技术、金融等各类要素资源开展对标提升、路演推介、洽谈对接等活动,促进中小企业融入产业链。第四,围绕主导产品需求牵引带动上下游企业共同固链强链延链补链,形成创新链共享、供应链协同、数据链联动的产业链融通发展模式,进一步提升协作配套水平,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
(四)强化“链主”企业创新主导地位,开展重大技术攻关
第一,聚焦重点产业集群和优势产业链,引导更多“链主”企业主动参与研究制定国家科技创新规划、计划、政策和标准,牵头或参与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第二,引导创新资源更多向重点企业集聚,支持其在科技研发供给与产业技术需求的有效对接中发挥主导作用,强化“链主”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创新成果与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无缝衔接,实现创新融通。第三,鼓励“链主”企业重点发力,承担或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工业强基工程、高端装备研制赶超工程等关键核心技术和重大攻关项目,突破技术瓶颈。第四,针对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先进制造、生命健康、脑科学等前沿领域,对标国内外先进水平,突破产业链关键技术屏障,建立技术长板,争取自主优势。第五,针对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开展共性关键技术和跨行业融合性技术研发,突破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供给瓶颈,突破基础原材料、基础工艺、高端芯片、工业软件、重大装备等基础领域的技术短板,带动产业转型升级。
(五)提升“链主”企业国际化水平,扩大国际影响力
第一,进一步做好顶层设计,建立辅导机制、完善境外投资管理制度,健全国际产能合作服务体系,以市场化方式服务“走出去”企业。第二,鼓励和支持企业积极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境外合作区建设、拓展海外市场、境外商标注册、境外专利申请及各类国际认证,以“链主”企业为主体,推动企业抱团发展、资源共享,不断拓展全球合作范围和领域,获取国外战略资源,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逐步融入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形成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要素资源、布局市场网络的能力。第三,引导企业实施品牌战略,扩大品牌内核和外延,提升品牌曝光度和影响力,打造国际性、行业性知名品牌,提高“中国制造”美誉度,打造一批品质高端、信誉过硬、市场公认的“中国精品”。
(六)打造与重点产业链相匹配的“领军人才链”
创新的驱动力是人才。一方面,“链主”企业应通过顾问指导、短期兼职、项目合作等方式,引进国内外高端人才,实现“以产聚才、以才强产”,并通过上下游产业集聚,打造与重点产业链相匹配的“领军人才链”。另一方面,鼓励政府、高校、产业链重点企业等成立共建共管共享的现代产业学院,搭建一批公共实训基地交流合作平台,以政校企合作方式大力培养满足产业和企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七、结语
抓住“链主”企业就抓住了产业链、供应链的“牛鼻子”,在如今全球迎来“双链”调整战略机遇、企业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时期,如何培育更强的“链主”企业、“链长制”如何为“链主”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是各地在提升产业竞争力时的必答题。只有进一步提升“链主”企业的产业竞争力,形成更多比较优势,实现更大的产业发展合力,才能确保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把控能力,才能开创出“中国制造”持续领先发展的新未来。
参考文献
[1]姚荣伟.链长制怎样才能做得更好[J].决策,2022(10):70-72.
[2]中华工商时报.“链主企业”如何打造核心竞争力[EB/OL].(2022-08-17).http://epaper.cbt.com.cn/ep_m/cbtm/html/2022/08/17/06/06_58.htm.
[3]陈英武,俞晓峰.产业链“链主”企业生态主导力提升路径研究——以江苏为例[J].经济研究参考,2022(11):59-68.
[4]东莞日报.东莞聚焦9条重点产业链实施“链长制”[N/OL].(2023-01-10).https://epaper.timedg.com/html/2023-01/10/content_1682263.htm?div=-1.
[5]成都日报.发挥好“链主”企业的主引擎作用[EB/OL].(2022-04-12).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9863249826234382&wfr=spider&for=pc.
[6]21世纪经济报道.广东探路“链长制”:瞄准20个战略产业集群,激活“链主”企业生态机能[EB/OL].(2021-07-05).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4172823458778726&wfr=spider&for=pc.
[7]珠海特区报.进一步完善“链主”企业培育体系 推动产业链集群发展[EB/OL].(2022-09-15).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3ODAyOTM5OA==&mid=2247527437&idx=1&sn=f14e518e730cd69f15b215e91765238f&chksm=fd79be34ca0e37223d40500158e50346019f651cf787cd0f31093812212516fd07ad0286f607&scene=27.
[8]青岛日报.聚焦24条重点产业链,聚力振兴发展实体经济[EB/OL].(2022-04-28).http://www.qdxc.gov.cn/news/2022/0428/15624.html.
[9]赵敏,刘杰,代银平.南方电网建设产业链“链长”“链主”及新技术策源地企业影响因素分析[J/OL].经营与管理.https://doi.org/10.16517/j.cnki.cn12-1034/f.20221102.002.
[10]陈健,陈志.如何支持“链主”企业主导全产业链创新?——以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为例[J].科技中国,2021(8):14-17.
[11]南方日报.双链式“链长制”将打造21条现代产业链[EB/OL].(2021-06-29).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3896076530929894&wfr=spider&for=pc.
[12]李世泽,欧爽翔.以“链主”企业带动重点产业链建设[J].当代广西,2022(19):55.
[13]陆泓,郑媛眉.“链主”企业调研记[J].中国中小企业,2022(S1):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