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参考报告2022016◇政策评议分析报告: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创新点与专家解读

2022-07-11 10:39:00    字号:

  目录
  一、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十一个创新点
  (一)文化服务供给体系
  (二)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
  (三)中华文化全景呈现
  (四)国家文化专网
  (五)标识解析
  (六)文化计算
  (七)数据超市
  (八)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
  (九)文化数字化治理体系
  (十)文化数字化标准体系
  (十一)支持企业于科创板上市融资
  二、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实施与推行将带动哪些产业发展?
  三、专家解读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
  (一)促进文化机构转型升级
  (二)新场景、新体验
  (三)智慧图书馆、公共文化云
  (四)聚焦重点任务目标
  参考文献
   
   
  2022年3月2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该意见聚焦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对战略路径和步骤作出重点部署,是推动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的框架性、指导性文件。
  一、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十一个创新点
  (一)文化服务供给体系
  这是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近期目标,即到2025年,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文件开宗明义,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是贯彻落实中央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举措。
  (二)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
  文化数字化是战略、是过程,文化大数据是目标、是成果。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中长期目标,就是到2035年建成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而且加快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是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抓手。文件用一组词为这一目标进行定位:物理分布、逻辑关联,快速链接、高效搜索,全面共享、重点集成。每一组词都内涵丰富,值得深刻领悟。
  (三)中华文化全景呈现
  这是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最终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需要统筹利用已建或在建数字化工程和数据库所形成的成果,全面梳理中华文化资源,推动文化资源科学分类和规范标识,按照统一标准关联零散的文化资源数据,关联思想理论、文化旅游、文物、新闻出版、电影、广播电视、网络文化文艺等不同领域的文化资源数据,关联文字、音频、视频等不同形态的文化资源数据,关联文化数据源和文化实体,提取具有历史传承价值的中华文化元素、符号和标识,丰富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当代表达,全景式呈现中华文化,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可。
  (四)国家文化专网
  中央文件首次提出国家文化专网概念,应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国家文化专网是依托现有的有线电视网络设施、广电5G网络和互联互通平台而形成,不搞重复建设。为什么依托有线电视网络而形成?因为有线电视网络是国家战略性战备资源。国家文化专网的首要任务,就是贯通各类文化机构的数据中心,文化机构通过接入国家文化专网,依托文化数据服务平台,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第二搭建“数据超市”,第三提供算力服务,最终的目的就是要打造一张同消费互联网并行的生产互联网。
  (五)标识解析
  国家文化专网要运行,必须得有一个相当于互联网的域名解析的技术系统,叫做标识解析系统,也就是标识编码登记注册和解析服务的技术系统。同时在各个文化机构的数据中心,装配底层关联服务引擎和应用业务软件。这样就实现了从资源端到交易,再到生产加工再到运营,在消费到体验,一个全生命链条的过程中,由标识解析服务系统贯穿其中可溯源,确保每个文化数据的安全。
  (六)文化计算
  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对数据存储、传输特别是算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文件明确提出要建设具备云计算能力和超算能力的文化计算体系,布局具有模式识别、机器学习、情感计算等功能的区域性集群式智能计算中心,构建一体化算力服务体系,为文化数字化建设提供低成本、广覆盖、可靠安全的算力服务。
  (七)数据超市
  文件明确,鼓励多元主体依托国家文化专网,共同搭建文化数据服务平台,支持法人机构和公民个人在文化数据服务平台开设“数据超市”,依法合规开展数据交易。“数据超市”是全国文化大数据交易体系的形象表达,在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扮演“中介”,既是供给和需求的中介,也是生产和消费的中介,文化资源数据和文化数字内容的交易平台。
  (八)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
  文化重在体验。文件明确要集成全息呈现、数字孪生、多语言交互、高逼真、跨时空等新型体验技术,大力发展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的数字化文化新体验。线上分为“大屏”和“小屏”两个方面,“大屏”主要是指电视机、户外大屏;“小屏”主要是指手机和移动终端。线下的主要两个方面,一个是宣传文化系统内,包括文化馆、新华书店、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县级融媒体中心、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旅游景区;另一个是宣传文化系统外,包括学校、火车站、机场、购物中心、城市广场、商业街区等等。
  (九)文化数字化治理体系
  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要把规矩顶在前面。一是要全面推进政府运行方式、业务流程和服务模式数字化;二是要强化文化数据要素市场交易监管;三是做好文化数字化信用评价;四是健全文化数字化统计监测体系。
  (十)文化数字化标准体系
  文化数字化的首要标准,就是数据安全标准。文件要求在数据采集加工、交易分发、传输存储及数据治理等环节,制定文化数据安全标准;要强化中华文化数据库数据入库标准;要加强标识解析体系建设,推广信息与文献相关国际标准;要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主导文化数字化国际标准研究制定。
  (十一)支持企业于科创板上市融资
  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实施离不开企业的发展,对此,《意见》也进一步提出,加快文化产业数字化布局,在文化数据采集、加工、交易、分发、呈现等领域,培育一批新型文化企业,引领文化产业数字化建设方向。而主要服务于符合国家战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市场认可度高的科技创新企业的科创板,也出现在此次印发的《意见》中,并称“支持符合科创属性的数字化文化企业在科创板上市融资,推进文化数字化相关学科专业建设,用好产教融合平台”。
  二、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实施与推行将带动哪些产业发展?
  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既是文化数字化战略实施的基础,同时又将在实际运用中获得长足发展。随着数字技术与文化的结合日益紧密,图书馆、博物馆、广播电视等传统文化业态将迎来转型升级。以广播电视行业为例,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是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的重要方面和重要力量。《意见》指出,要依托现有有线电视网络设施、广电5G网络和互联互通平台,部署提供标识编码注册登记和解析服务的技术系统,完善结算支付功能,形成国家文化专网以及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的省域中心和区域中心,服务文化资源数据的存储、传输、交易和文化数字内容分发。这一举措将极大推动广播电视与网络视听产业的发展。因此,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实施,将调整传统文化业态和产品结构,实现传统文化业态转型升级。
  推进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也是新型文化业态发展的主要推力。《意见》中提到,培育以文化体验为主要特征的文化新业态,创新呈现方式,推动中华文化瑰宝活起来。在文化数据采集、加工、交易、分发、呈现等领域,培育一批新型文化企业,引领文化产业数字化建设方向。文化数字化塑造了文化产业的新模式、新特点,伴随数字技术的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将不断涌现。
  三、专家解读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
  (一)促进文化机构转型升级
  中宣部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办公室原一级巡视员、副主任高书生对《意见》促进文化机构转型升级进行解读:一是文化机构如何对接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文化机构通过介入国家文化专网便能够导入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可以概括为“两侧四端”,“两侧”即供给侧和需求侧,“四端”即资源端、生产端、消费端和云端。二是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有什么?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有数据、有标准、有客户、有安全感。三是接入国家文化专网还能干什么?首先是出版机构不用再自建平台,其次是创新业态,最后是精准检索。
  (二)新场景、新体验
  “发展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大力发展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的数字化文化新体验。”这是意见提出的八项重点任务之一。
  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杨永恒说,数字技术从内容建设、展示方式、传播途径、交互手段等方面丰富了用户的文化体验,使数字文化生活日益融入人民群众生活并成为一种需要,而且越来越多地呈现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的新特征。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陈少峰认为,数字化文化消费是轻资产的,可以卖衍生品、可以卖IP(知识产权)、可以做沉浸式餐饮,场景不限于线下,也不限于实际体验,可以把城市旅游与数字技术结合,实现沉浸式和交互式的旅游体验。
  无锡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吴琦表示,《意见》的出台可以促进文化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发展,满足国内文化消费市场转型升级、国内消费者品质化服务和个性化体验的需求。比如,VR、AR、元宇宙等新兴技术将创造新的文化场景和体验,不仅可以吸引现有的受众,还将催生更多文化消费群体。
  (三)智慧图书馆、公共文化云
  《意见》提出统筹推进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和公共文化云建设,增强公共文化数字内容的供给能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
  在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傅才武看来,公共文化数字化的重要性,就在于它是实现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重要路径。智慧图书馆体系与公共文化云建设在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经过数字化加工整理,通过多终端的广泛传播,文化资源就会走出博物馆、图书馆,跨越时空限制,让人们随时共享悠久璀璨的中华优秀文化。
  (四)聚焦重点任务目标
  民盟中央文化委员会副主任、民盟北京市委会一级巡视员宋慰祖认为,数字化战略的发展有助于延长文化产业链,促进结构优化,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化发展。从目前的发展来看,政府、企业、博物馆在应用场景构建上应积极拓展,比如冬奥会的开闭幕式、自然博物馆等的应用。我们要通过数字化战略激发文化产业创新创造的活力,以数字技术促进文化创作、传播和接受方式的创新,让精品内容实现多元化衍生。推进《意见》实施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如相关法规滞后、人才队伍不足以及低水平重复现象等。
  民革党员、中国翻译协会常务理事蔺熠表示,在重点任务推进过程中,应关注中华文化数据库的全球化设计,并将“GILT”(即“全球化、国际化、本地化和翻译”)规划融入其中。数字时代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已经从语言翻译转移到全球化战略的明确和国际化工程的设计当中。
  民革北京朝阳区委会科技专委会主任、中国信息界发展研究院院长尚进认为,在文化成果数字化后,数据的关联以及如何充分展现和利用是难点。这给传统的文化生产与服务供给机构与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文化艺术机构和数字科技企业紧密合作。文化数据呈现领域存在着较好的增量市场机会,因此有必要集中更多资源率先突破。VR、AR、全息等数字展现方式具备很好的沉浸感,能够对传统文化全新升级,有利于中华文化的教育推广和全民共享;数字虚拟人等相关领域存在产业颠覆性发展契机。应引导人才、技术、资本、数据等要素围绕数字文化战略加速聚集,以数字虚拟人为核心打造多个元宇宙数字产业园,形成产业生态;在文化数据的呈现传播方面,应该充分利用NFR(非同质化权益)等区块链技术创新应用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同时以数字资产确权、交易赋能“创+实体产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高书生.高书生:把握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十个创新点[EB/OL].(2022-05-05)[2022-07-08].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1974267847515443&wfr=spider&for=pc.
  [2]李远方.创新驱动 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N].中国商报,2022-05-25(002).
  [3]郑蕊.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列出8项重点任务[N].北京商报,2022-05-23(004).
  [4]林润栋.解码文化数字化 拥抱消费新场景[N].佛山日报,2022-06-21(A06).
  [5]周玮,徐壮.让中华文化更“活”更火[N].新华每日电讯,2022-05-24(007).
  [6]闫琪.智慧出版时代报告高端论坛(学术讲座第13、14期)在线举行[wEB/OL].(2022-04-24)[2022-07-08].http://ex.cssn.cn/shx/shx_gcz/202204/t20220424_5404995.shtml.
  [7]刚罡.抓住数字时代机遇 传播中华文化之美[N].团结报,2022-06-07(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