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参考报告2022012◇政策评议分析报告:业界热议《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及我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乡村实践
2022-05-06 10:40:00
字号:大 中 小
目录
一、业界热议《意见》
关键词一:文化领域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重要之举
关键词二:为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指明方向
关键词三:用优质项目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关键词四:创意设计赋能
关键词五:文化产业特派员制度
关键词六:加强用地保障
关键词七: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关键词八:文旅融合赋能
关键词九:音乐产业赋能
关键词十:美术产业赋能
关键词十一:演出产业赋能
关键词十二:手工艺赋能
关键词十三:数字文化赋能
关键词十四:特色文化产业赋能
二、我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乡村实践
(一)浙江松阳:“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
(二)河南修武:“美学经济”
(三)广西巴马:巴马实践
(四)内蒙古阿尔山:西口村实践
(五)四川甘孜:百村产业基地
(六)福建武夷山:“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茶山变金山”行动
参考文献:
编者按:
2022年3月21日,为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文化和旅游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这是对党中央、国务院相关工作部署的贯彻落实,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要举措,为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明确了具体路线图。
2022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从谋篇布局到具体施工的第一年,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更是必要举措。福建省图书馆参考咨询部对有关《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的政策解读和乡村实践进行搜集、整理、分析,从多个方面总结文化产业如何赋能乡村振兴,提升传统农业附加值,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2022年3月21日,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国家开发银行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该《意见》的出台是为了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的“启动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经济社会发展。
《意见》把“文化引领、产业带动”“农民主体、多方参与”“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规划、特色发展”作为基本原则,并提出到2025年,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机制基本建立,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得到有效激活,乡村文化业态丰富发展,乡村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乡村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文化产业对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带动作用更加显著,对乡村文化振兴的支撑作用更加突出。
《意见》提出了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创意设计、演出产业、音乐产业、美术产业、手工艺、数字文化、特色文化产业、文化和旅游融合八大重点领域,明晰了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建立汇聚各方人才的有效机制、加强项目建设和金融支持、统筹规划发展和资源保护利用的四项政策措施,为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
一、业界热议《意见》
关键词一:文化领域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重要之举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祁述裕教授在解读《意见》时指出,《意见》提出了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三个着力点。第一,以城带乡、城乡互促是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指导思想。一是促进城市的人才、创意、资金等要素更多地向乡村流动,与乡村的文化资源、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相结合,激活乡村内生动力,将乡村潜在资源转化为市场接受的文化产品,丰富乡村文化业态,促进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二是促进城市创意、设计、音乐、美术等产业资源赋能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文化产业与农业、旅游业等产业深度融合,做到以文化产、以文兴业。三是以文化产业传承发展农耕文明,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塑造乡村时代特色风貌,使其成为承载乡恋乡愁、构筑精神家园的新场景,充分实现城乡供需精准对接、互促互进。第二,多业并举是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基本路径。一是引导资源对接。注重促进不同领域的平台、企业、院校、团体以及个人从业者,与乡村建设和各类产业发展需求有效对接。二是提升内涵品质。强调挖掘各类文化资源禀赋,注重收集整理、创意提升、活化利用,丰富产品业态提升品质内涵,塑造品牌特色。三是推动融合发展。鼓励挖掘特色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及农耕文化内涵,传承弘扬茶、中医药、美食等特色文化,发展创意农业、特色产业,推动各类文化业态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形成农文旅、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的特色文化业态。四是鼓励业态创新。强调利用数字化技术,活化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打造体现乡村特色的数字文化产品和体验项目,创新乡村文化创作、传播、展示方式,积极对接现代文化消费需求。五是融入乡风文明。强调推动更多文化元素应用到乡村规划建设之中,提升乡村规划水平、设计品质和建设标准。以文化产业发展带动乡村美学普及和教育,提升审美水平和人文素养,塑造乡村文明新风尚。第三,多方参与是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要健全农民主体的利益保障机制,建立会聚各方人才的制度机制。要通过企业带动、社会组织的介入、新乡贤的参与等途径,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
关键词二:为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指明方向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王金伟副教授认为,文化关系乡村振兴的质量与成效,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意见》的出台为文化产业更好地赋能乡村振兴指明了发展方向,为乡村地区文化产业的开发、投资、可持续发展等提供了实践路径。
中国区域科学协会文化发展委员会秘书长、研究员许立勇提出,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赋”的是文化产业发展能力,如乡村特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的能力,乡村产品开发能力,乡村文化经营和创新能力,乡村产业组织能力等,这些能力的核心汇聚而成“产业力”。产业是赋能的核心,《意见》从八个重点领域进行,直接指向文化产业核心门类。
关键词三:用优质项目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产业项目是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意见》提出,要充分发挥政府引导、扶持和服务职能,制定有效政策措施,加大支持和服务力度,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推动具体项目落地实施。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表示,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从本质上是要通过扶持优秀的文化产业项目带动和推动乡村振兴。以县(区、市)为单位做产业振兴,促成一县(村)一IP。新的文旅产业结构可以优化升级为IP+乡村文旅与农业文创电商的产业链,打造产业链是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和实施乡村产业振兴的重点工程。其中,挖掘乡村文化IP及打造文旅产业链是实施该工程具体的抓手。
关键词四:创意设计赋能
用文化产业增强乡村振兴的文化内涵,培育乡村文化经济,具体方式包括创意设计、工艺美术等。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向勇提出,文化创意赋能乡村振兴,一是要培育乡土生活美学。乡土生活美学为激活乡村创意资本提供源头活水。要保护好乡土文化遗产,建立中国乡土文化,重视新乡贤文化,塑造基因库等。二是培养乡创特派员、乡创营造师等专门人才。三是培育乡创社会组织。四是打造乡创地理标志和文创IP体系等。
关键词五:文化产业特派员制度
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需要引导文化产业领域企业家、创业者、创意人士、文化工作者、文化志愿者和各类相关人才深入乡村,扎根乡村,服务乡村。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胡钰认为,文化产业特派员制度是会聚各方人才投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进程的新机制,为推动文化产业与乡村振兴有机融合、持续创新提供生机勃勃的人才保障。
文化产业特派员制度有着清晰的历史基点。1999年,福建省探索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形成了以科技为带动要素,鼓励大批干部、专业技术人员直接参与农村发展的新制度。文化产业特派员制度有着活跃的现实基础。近年来,高校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多样性很高,北京大学探索提出“乡创营造师”,清华大学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站”等工作,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文化产业特派员制度是对自发性、局部性的文化产业人才参与乡村振兴机制探索的深化与提升。文化产业特派员制度有着基本的工作原则,即带动性原则、融入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文化产业特派员的重要任务在于激活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发展乡村文化业态,有效保护和利用乡村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推动乡村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让文化产业对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带动作用更加显著,对乡村文化振兴的支撑作用更加突出。
关键词六:加强用地保障
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副研究员李蕾指出,为促进乡村振兴,繁荣乡村文化产业,保障文化新业态用地需求,《意见》从四方面加强了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相关用地保障工作。一是加强国土空间规划统筹谋划。要从规划源头着手,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在村庄规划编制过程中,统筹考虑土地利用、历史文化传承、文化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追求多目标的融合,合理规划和布局乡村文化和旅游发展空间。二是强调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要在严格的耕地保护基础上开发利用;要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在符合生态环境保护要求条件下开发利用;必须加强对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三是加强用地保障和优化审批流程。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将文化和旅游用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鼓励通过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工矿废弃地再利用的方式,为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项目提供土地要素保障。规定了文化和旅游用地项目中属于自然景观用地及农牧渔业种植、养殖用地的,不改变原用地用途的,不征收(收回)、不转用;明确了建设用地批准和规划许可手续合并办理的要求。同时,支持结合文化产业的业态特点,鼓励探索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新方式。四是鼓励使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和土地复合利用。探索支持企业和个人以出让、出租等方式使用集体建设用地从事文化和旅游经营活动。鼓励乡村文化和旅游项目经营实行长期租赁或先租后让。鼓励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前提下,对农村建设用地进行复合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关键词七: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意见》提出,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支持各地培育和引进骨干文化企业,扶持乡村小微文化企业和工作室、个体创作者等发展,鼓励其他行业企业和民间资本通过多种形式投资乡村文化产业。
苏州大学教授汪德根认为,《意见》对于挖掘传统村落历史建筑、传统技艺等资源,破解农村‘空心化’问题,推动乡村振兴具有指导意义。发展传统村落要推动“流空置业”,即通过空宅流转,盘活闲置传统民居建筑资源,植入文化博览、创意产业、艺创体验等文化业态。同时,推动“文创活村”,即通过“古村落+艺术家”模式打造创客工坊、通过“古村落+企业”模式打造艺创平台、通过“古村落+高校”模式打造艺术写生与实践基地等,振兴传统村落。
关键词八:文旅融合赋能
《意见》,提出将文旅融合作为赋能乡村发展的重要路径,为新时期乡村振兴提供了全新思路。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副教授吴丽云表示,文旅融合赋能助推乡村经济再上“新台阶”。文旅融合开拓乡村经济发展新模式。文旅融合为乡村发展赋能,以新创意的融入、新要素的投入、新资源的注入推动乡村业态、产品的创新发展,为乡村经济带来新的发展动力。“演出+旅游”的结合,使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不仅带动了村民就业和地方经济发展,也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文旅融合构建乡村体验新空间。文旅融合为文化资源、文化创意、非遗资源等与旅游的结合提供了新平台,并形成了契合市场消费需求的文化旅游体验场所。文旅融合促进乡村产业结构优化和竞争力提升。文旅融合带动了乡村旅游、住宿、餐饮、娱乐、交通、购物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借助旅游场景的打造,农林牧渔等乡村第一产业和手工业等第二产业的附加值不断提升,乡村旅游由单一的观光模式向乡村休闲度假、民俗文化体验转变,从而推动乡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2019年起,文化和旅游部开展了“创意下乡”工作,以文化创意提升乡村发展内生动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以文化引领乡村经济发展,将文化与旅游、时尚以及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延长乡村产业链条,提升乡村产业竞争力,也是文旅融合赋能乡村发展的重要路径。文旅融合促进乡村人才回流。借由乡村文化旅游发展,乡村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旅游发展带来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让乡村成为年轻人返乡创业和就业的新空间。乡村旅游的发展改变了农村人才由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局面,带动了城乡人才返乡投资兴业,为乡村振兴奠定了最为坚实的人才基础。
《意见》提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乡村旅游各环节,支持利用非遗工坊、传承体验中心等场所,培育一批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体验基地。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林继富认为,非遗与旅游融合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他建议,相关政策在落地实施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各类社会资源融入乡村社会文化发展,提升村民的参与积极性,通过开发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品牌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同时,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过程中,应遵守非遗法,进行合理化展示与利用。
关键词九:音乐产业赋能
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副秘书长宋阳指出,《意见》中关于音乐产业赋能的阐述既体现了对乡土社会音乐传统的尊重,又表达出新时代乡村音乐生活开拓创新的思路,内涵丰富,逻辑性强,精准务实。纵观音乐产业在当下乡村的布局,乐器制造业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意见》的出台将促使政策和行业组织积极引导,培育乐器制造领域的大国工匠,帮助其树立品牌意识,继承制作优良传统特别是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艺技术,走出一条乐器制造业的守正创新之路,让从事乐器制造的乡村和乡民走上品牌建设的快车道,以此推动乐器制造业向乐器文化产业的拓展。
关键词十:美术产业赋能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中央美术学院国家艺术与文化政策研究所所长余丁认为,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尤其要以大美术的观念来看待美术产业。美术元素的广泛使用可以渗透到乡村振兴的各个方面,如乡村规划、乡村文旅产品设计、乡村农业产品的包装和品牌设计等等。与此同时,把美术的元素作用于乡村规划建设,加强乡村建设中的审美韵味,提升文化品位,避免“千村一面”的局面。
加强美术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要正确处理四大关系,即美术事业与美术产业的关系、专业美术和业余美术的关系、美术创作与美术普及的关系、美术审美与美术应用的关系。结合《意见》中的政策举措部分,可以看到“美术产业赋能”具有很大的操作空间和未来可能性。
关键词十一:演出产业赋能
近年来,乡村地区通过发展文化演出产业,在丰富了乡村文化生活的同时,开辟了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新道路,成为乡村振兴的一大亮点。《意见》将“演出产业赋能”作为乡村振兴的重点领域予以专门部署。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教授曾博伟指出,在乡村振兴战略和消费升级的共同驱动下,乡村演出产业未来将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帮助乡村居民脱贫增收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发展乡村演出产业应该要通过内外结合发展乡村演出产业,要不断丰富乡村演出业态,要坚持市场化导向,使演出产业赋能为乡村艺术生活注入活力与动力。
关键词十二:手工艺赋能
清华大学教授陈岸瑛表示,手工艺赋能挖掘乡村工艺的优势与潜能。新时代乡村手工艺的振兴,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双重属性,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新时代,传统手工艺的价值和潜能得以充分展现,可从多方面带动和促进乡村振兴。应遵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原则,以文化和旅游产业为依托,推动传统工艺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能乡村振兴。
关键词十三:数字文化赋能
北京邮电大学交互技术与体验系统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陈洪强调,数字技术赋能文化资源、创意、生产、传播和体验,有利于培育新供给、促进新消费,推动文化产业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应借助科技驱动力,充分发挥数字文化势能,赋能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意见》站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高度,为未来几年数字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了发展的路径和方向。
在数字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过程中,互联网企业具有在技术、资金和平台资源方面的较大优势。推进数字文化赋能乡村振兴,需要重点明确四个方向:一是创作乡村数字文化精品;二是开发乡村沉浸式体验项目;三是挖掘活化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与打造品牌IP;四是促进特色农产品销售。
关键词十四:特色文化产业赋能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共计有中国传统村落6803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合计799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652个。多元丰富的乡村文化不仅是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最宝贵的资源,也是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多样化路径的基础和条件。
文化和旅游部云南大学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主任、云南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李炎指出,《意见》充分考虑了中国乡村的多样性、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结合乡村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与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角度,发挥文化产业交叉性和渗透性的特征,从生产、生活、生态和特色文化产业等角度,丰富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领域和路径。
一是发挥文化产业渗透性强的特征,培育文化内涵丰富、三产有机融合、地方特色鲜明的文化业态。二是依托大众文旅消费市场,整合乡村休闲康养文化资源,培育满足城乡居民康养、休闲和体验需求的文旅产品。三是依托乡村民众文化生活,开发满足乡村传统文化生活的产品,培育乡村特色文化手工业。四是挖掘优秀传统民俗节庆资源,丰富城乡居民文化生活,培育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节庆会展业。
二、我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乡村实践
近年来,我国不少政府部门、文化产业机构和工作者等,已经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探索。
(一)浙江松阳:“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
近年来,松阳以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为切入,重点统筹处理好“五对关系”:一是“传统保护”与“创新发展”的关系。按照“活态保护、有机发展”的理念,把乡村放到历史动态中去考量,开展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拯救老屋行动。二是“盘活存量”与“建好增量”的关系。推动各类资源的高效利用,通过对闲置房屋等“沉睡资源”的盘活利用,最大限度节约土地等资源。三是“点位激活”与“全域串联”的关系。按照“针灸激活”策略,匠心打造30余个全县域生态博物馆(工坊),有效激活乡村特色产业。四是“自立更生”与“借力发展”的关系。创新完善柔性引才机制,广罗天下英才。五是“下山脱贫”和“上山致富”的关系。大力支持工商资本、优秀青年上山创业,先后打造了云上平田等品质文旅综合体,培育了一批“农创客”“文创客”。
(二)河南修武:“美学经济”
美学成为突破县域发展诸多困境的一个崭新模式。河南省修武县以共同富裕、美学路径为终极目标,以美学作为第二生产力,通过美学设计,融合红色文化、山水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和乡村文化激活资源,探索性完成了用美学赋能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5+5”双重构架,即纵向上一个“5”,先后用美学对红色文化、乡村文化、传统文化和生态资源进行激活和变现,同时用美育对全体人民的审美力和创富力进行激活和变现;横向上一个“5”,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用美学进行引领、激活,为广大中西部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历史文化和生态资源丰富的县域提供了易操作、可复制、能推广的美学方案。
(三)广西巴马:巴马实践
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依靠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实现脱贫摘帽。一是以创意设计赋能农产品开发。巴马生产的矿泉水便是其中之一。2021年预计饮用水生产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5%。二是以文旅融合赋能乡村产业振兴。巴马将长寿文化融入旅游产业发展,形成了一批以长寿为主题的旅游景区,成为巴马的热门旅游打卡地。三是以民族文化赋能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为带动搬迁群众就业,积极扶持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社区——巴马县新民社区的花哒街民族文化旅游风情街,充分吸纳就业。四是以“书香巴马”助力乡村文化振兴。2019年,巴马县首次提出建设巴马县学习型社会,启动“书香工程”。以“书香巴马”为IP推出一系列衍生产品,包括各种文创产品等。
(四)内蒙古阿尔山:西口村实践
近年来,通过发展文化产业,内蒙古自治区阿尔山市明水河镇西口村提出文旅融合发展的理念,走出文化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新路子。一是夯实基础,做好规划编制和资源挖掘工作;二是设计发布西口村文旅IP形象——“西西”,开发系列衍生产品;三是举办墙绘大赛,建设特色乡村;四是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在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举办了西口十八碗活动,也推出了西口十八旅游产品;建成村集体示范民宿,带动村民自主经营;建立西口村农副产品品牌,开通淘宝网店;培养乡土技能人才等。通过文化产业助力,西口村乡村旅游步入正轨,影响力越来越大。
(五)四川甘孜:百村产业基地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甘孜县格萨尔王城暨百村产业基地是当地统筹128个脱贫村打造的文旅项目。“《意见》的发布,更加坚定了我们通过发展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信心。”格萨尔王城景区服务中心副主任宋学林表示,近年来,景区以格萨尔文化为基调、百村产业基地为载体,将文化和旅游与扶贫产业相融合,带动600多人就业,实现每月人均增收近2800元,让村民在格萨尔文化传承和保护开发中富起来。景区计划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游客了解格萨尔文化。同时,结合当地民俗文化、温泉资源,开发特色旅游产品,让更多游客留下来。
(六)福建武夷山:“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茶山变金山”行动
《意见》明确,支持特色产业发展,传承弘扬茶、中医药、美食等特色文化,开发适合大众康养、休闲、体验的文化和旅游产品。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持续开展“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茶山变金山”行动,整合茶旅资源,丰富茶旅融合新业态。“《意见》为我们推动茶旅深度融合、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行动指南。”武夷山市副市长林飞表示,当地将推进茶旅小镇、香江茶人小镇建设,打造提升茶博园、“印象大红袍”实景演出、燕子窠生态茶园等一批茶旅融合项目。同时,创新旅游市场营销推广,举办斗茶赛、茶博会等茶文化活动,策划开通上海“武夷山大红袍号”旅游专列,做大做强茶旅品牌。
参考文献:
[1]激发乡土文化活力 助力乡村全面振兴[N].中国文化报,2022-04-08(2,3).
[2]李晓红,李海楠.文化IP让乡村形象靓起来[N].中国经济时报,2022-04-13(002).
[3]李佳霖,张婧,裴秋菊.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全球实践[N].中国文化报,2021-11-10(4).
[4]陶李,李金枝,邝伟楠,梁书霞,邰子君,杨丽敏.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N].中国旅游报,2022-04-08(001).
[5]《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政策解读[N].中国文化报,2022-04-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