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参考报告2022001◇综述:“福文化”在传承中发展

2021-12-31 10:01:00    字号: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上指出“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古往今来,过上幸福美好生活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梦想。”“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中国共产党从人民中走来,依靠人民发展壮大,历来有着深厚的人民情怀。不仅对中国人民有着深厚情怀,而且对世界各国人民有着深厚情怀;不仅愿意为中国人民造福,也愿意为世界各国人民造福。”福字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文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新时代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就是一直以来人民幸福生活和福文化的时代体现。
  福文化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一种大众文化、民俗文化,贯穿于华夏5000年文明的始终。中国自古就有崇福、尚福、祈福、盼福的传统,对福文化有着高度的心理认同和文化认同。可以说,福文化已经渗透到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基因和根脉。新时代需要以发展的眼光理解“福文化”,并将“福文化”融入到经济发展、促进地方建设当中。本文搜集多方专家对于“福文化”的挖掘与理解,以供参考。
  一、“福文化”的内涵、形式与意义
  (一)“福文化”的内涵
  1.“福文化”的渊源与嬗变
  “福”是伴随着中华文明的产生而出现的,这一点我们可以从“福”的造字上看出。殷伟先生在《中国福文化》一书中提到,“福”字最先是会意字,意为“两手捧酒浇于祭台之上”,是古代祭祀的形象写照。原始社会乃至后期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由于人类对大自然的恐惧和对神灵的崇拜,祭拜神灵成为了祈福的最主要手段,由此可见,“福”的最原始含义是“向上天祈求”。后来,“福”又成为特指祭祀用的酒肉。《国语·晋语二》上载:“今夕君梦齐姜,必速祠而归福……骊姬受福,乃置鸩于酒,置堇于肉。”后人注:“福,祭祀用胙肉也。”再到后来的《左传·庄公十年》载:“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这里福是护佑的意思。我国最早的字书《说文解字》对福的解释基本采用的是《左传》上的说法:“福,佑也。”意为神灵保佑,逢凶化吉为福。值得注意的是,《尚书·洪范》提出了五福的概念:“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五福概念对后世影响很大,后人对福的观念,基本上都是在五福基础上发展和丰富起来的。到了近代,人们对福的解释是幸福、福气。从“福”字的构字上讲,“一、口、田”“衣禄全”,即有田,就有衣穿,有饭吃,这便是“有福”、幸福。随着社会的发展,福的含义被逐渐延伸、扩展。而现代人们对“福”的含义的解释则上升了一个层面,据一项调查研究显示:“人们对幸福感的理解,只有25%是来源于物质生活的满足,其余的75%是来自于精神领域的满足。”物质生活的满足是“福”的一部分,更为重要的是精神上的“福”才是真正的“福”。由此产生了中国人对“福”更特殊的理解,如:平安是福,吃亏是福,奉献是福等。
  2.“福文化”是可以指导社会和谐发展的系统的文化概念
  “福文化”是在中国土生土长的一种民俗文化,植根于中国本土的民俗观念,是吉祥文化的核心内容。吉祥文化包括:福、禄、寿、喜、财、吉六大方面,“福”既是六大主题之首,又是各种吉祥文化现象的概括和代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福文化”的涵盖面非常广,伴随中国几千年历史文明的变迁与发展,折射出整个中华民族的生活观及价值观。“福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源泉、思想的结晶,她既是历史发展的内在思想动力,也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宝贵资源。“损人谋福为恶,以诚求福为善,为民造福为贵”的“福文化”精髓也造就了特殊的“福文化”内涵。然而,“福文化”作为一种系统的文化概念真正被提出来却是近些年的事情。从原始时期对上天的祈求,到现今人们思想观念的升华,“福文化”从一种个人对神灵的崇拜发展到现今和谐社会建设和发展的主要指导思想,每一步的发展都记载着中国人对“福”的渴望,对幸福的理解和追求。
  (二)“福文化”的表现形式
  1.以字符显吉
  在中国人的现实生活中,“福”字被广泛应用,是汉字中出现很频繁的字,甚至成为一种精神追求象征。春节贴“福”字的风俗由来已久,寄托了人们对未来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期盼。为了更鲜明地表达对幸福的向往和祝愿,除了正贴“福”字,民间还有将“福”字倒贴,表示福气已到、幸福已到的习俗。春节期间走在大街小巷,几乎随处都能看到各式各样的“福”字,就连给孩子压岁钱的红包上也都印上了各式各样的“福”字。这些“福”字,无不反映出人们对“福”的期盼。民间对“福”字的偏爱还体现在各种各样的福字图上,包括古籀、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字体。由于中国人对“福”字的偏爱,“福”字成为一种书法形式,并走向了艺术化,这种现象在世界文字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中国人对“福”字的偏爱还反映在一些建筑物上。旧时北方有的富裕人家在影壁上刻有大型“福”字,将“福”字的偏旁“礻”变形为狗头,名叫“狗头福”,因狗钩谐音,寓意将福钩到家里来。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民房,人们喜欢在两侧山墙上书写大大的“福”字,有的是白墙写黑字,有的是黑墙显白字,非常引人注目。这种写有“福”字的房屋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体现了独具特色的民间风情。
  2.以图形纳祥
  除了“福”字能够传达丰富的内涵和情感外,关于“福”的图形也比比皆是。这些图形往往与成语相联系,表达“福”的含义。如“五福捧寿”,在古代吉祥图案中“蝠”通“福”,“蝠”与“福”音同,故人们常常用蝙蝠寓意“福”,这也是中国传统吉祥纹样构成手法之一,即谐音。“福寿双全”的含义是幸福和长寿同时兼备,古人用蝙蝠、寿桃、双钱组成“福寿双全”的吉祥图案,“蝠”通“福”,“钱”通“全”,同样是用了谐音的方法。在传统吉祥图案中,“福”与“禄”、“寿”、“喜”“财”经常同时出现,而又以“福”为重点,这也展现了“福”在“福禄寿喜财”中的首要地位。又如吉祥图案“五福和合”,盒子中飞出五只蝙蝠。“盒”与“和”、“合”谐音,寓意为“和合”。旧时民间嫁娶时,通常挂和合像,取“和谐好合”之意,以希望婚姻美满。
  3.以民俗祈福
  “福文化”中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民俗,围绕“祈福”主题的民族风俗在中华民族的风俗习惯中占有相当的比例。“文献正式记载的最早的祈福仪式可追溯到商汤灭夏前后。周代的祈福祭祀,礼书记载颇详,在青铜金文及《诗经》、《春秋》《经传》、《国语》等先秦文献中也有许许多多的描述。”“祈福”民俗从一开始发展至今,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因地域文化的不同,各地的祈福各有特色。如:江苏,从苏南到苏北,古代养蚕的女子在大年初三有祀拜观音的习俗,并剪红色材质扎成小花来供奉观音菩萨。现在,这个习俗依然被农村养蚕女子诠释着。在常州,跳马灯作为一种集体祈福仪式,也有近五百年的历史。北京,正月初八成为“顺星”,一个人每年的运道如何,完全操在个人值年星宿手里,而每年正月初八正是诸星下界的日子,所以老北京人会在这天到庙里烧香祭星,以求获得星宿的垂佑。至于如今已经传遍全国的冰糖葫芦,也是源于北京城,它的寓意简单明了,就是把幸福和团圆连成串。在被称为民间剪纸手工艺最好的山西,逢年过节时人们都喜欢在窗户上贴自制的窗花,以祈祷来年风调雨顺、幸福安康。由此可见,各地诸多的“祈福”民俗表现形式不一,但都传达着同一个信念,那就是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在众多的“祈福”活动中也隐含着另一个规律:很多“祈福”民俗衍生出来的手工艺、活动也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的起源,成为民间美术这朵奇葩的重要组成部分。
  4.以祝愿传情
  美好的心愿总是伴随着人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愿老人高寿,愿父母平安,愿儿孙满堂,愿事业有成,愿家庭和睦幸福,愿祖国繁荣富强……一切美好的祝愿构成了人们最为向往的生活状态,种种心愿又是人们一个又一个的精神支撑,使人为之奋斗终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洋溢着这些美好的愿望,处处彰显“福”的影子。
  如: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居民修盖房屋的主体结构完成后,会选择吉日进行“上梁”仪式,并在“上梁”前放鞭炮、在梁上贴对联、贴“福”字。附近亲朋好友还添彩礼,表示庆贺同时也讨个吉祥,有的甚至还杀鸡宰猪进行供奉。“上梁”仪式在不同的地域有些许差别,但都是为了庆贺新房的落成,为了祈福日子的红红火火。在很多景点,传递美好“福”愿的形式也被广泛应用,如同心锁。同心锁又叫连心锁、情人锁。相传相爱的恋人只要在一个充满灵气的地方结一把刻有双方姓名的同心锁,并将钥匙扔掉,这对恋人一生一世就会心心相惜,爱情就会美满、幸福。挂同心锁的形式传递了人们对“爱情福”的向往。虽然只是传说,但是同心锁给予人们的美好想象为人们传达爱情愿望的心情找到一个最佳的理由。
  (三)“福文化”对于中国人的意义
  “福”贯穿中华民族的每个阶段,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在这样特定的文化背景下,中国人也有着特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除传统的五福外,中国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体现着福的影子,福是中国人的生活状态,中国人还有着与福有关的幸福观,并在这种幸福观的指引下形成属于自己的特殊人生哲学。
  1.“福文化”是中国人永不磨灭的精神力量
  “福文化”是一种隐藏的文化,它隐藏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几千年来,“福文化”伴随人们生产、生活的每个阶段。在人类产生之初,“福文化”更多是源于人们对自然的恐惧和对神灵的敬畏而表现出“巫术”的特点,但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和人们对大自然的不断认识,在西周以后,“福文化”便开始逐渐摆脱“巫术”的色彩,取而代之的是人们情感的表达和对美好生活的愿望的期盼。时至今日,中国人“福文化”情节无处不在。如:节日与家人团聚是源自人们对家庭和睦、生活幸福的表现;5·12地震后人们自发的举行的一系列“祈福”活动,是人们对逝去的灵魂的哀悼,是对幸存下来的同胞的鼓励。北京奥运会的举办,是中国人民追逐多年的“奥运福”的体现。这些都源自人们内心深处对“福”的渴望,成为人们的精神力量和思想支柱。正是因为有这些力量,不可知的未来才会变得更加清晰。
  “福文化”潜藏在每个中国人的骨子里,它不像具体的行为规范指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而像是一种潜意识贮存在人们的大脑里。当人们所处的环境激发起这种潜意识时,“福文化”对人们的影响便浮现出来。它来源于人们内心深处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它的存在是人们孜孜不倦地追求美好生活的结果。
  2.“福文化”渗透进中国人的生活状态
  不同时代的“福文化”表现不同,但其目的始终一致,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从把“福”看作是神赐,到认识到“福”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个过程中,“福”扮演着中国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角色,成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有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至今已经遭受了很多改变,甚至很多内容已被人遗忘,但单从“福文化”讲,人们对“福”的渴望、对“福”的追求有过之而无不及。“福”已演变成为中国人的一种生活状态,家庭、事业、健康、财富……,这些现代生活组成部分中的“福”一个都不能少。“家和万事兴”是家庭和睦的“幸福”;“事业有成”是人生价值的体现,是人们认为“有福”的表现;健康的身体是行万事之首,拥有健康才能“享福”,能够长命百岁是最大的“有福”;财富直接能够提高物质生活的水准,高质量的生活才有“福气”……从古至今,“福”始终是中国人孜孜不倦追求的生活的最高标准,这种心理渗透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状态,陪伴人们一生。
  3.“福文化”丰富了中国人的幸福观
  从“福”字与“富”字的演变可以看出,远在几千年前人们便参透了“福”的真谛。物质上的富裕并不是真正的“有福”,取而代之的是精神上的富足。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所说的“福”不只是满足我们基本生活需要的“福”,而是更深层意义上的能够完成人的自我实现的“福”。此前,人们追求幸福往往是被动的,期望“福”从天降,认为“福”是上天赐予的东西,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人的祈福方式发生了变化,由被动获“福”发展为主动得“福”。
  “福”有着千万种内容,吃亏是福,平安是福,奉献是福等等,“福”的内容并不能用一句话概括,也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衡量标准,因此,中国人对“福”的理解,对“福”的认同源自内心的种种感受。谁能参透了其中的奥秘,谁就能“享福”。总之,“福”是一种心态,是人们对生活百味的理解。这些理解构成了“福”的内容,极大的丰富了“福”的内涵和意义。
  4.“福文化”体现出中国人的人生哲学
  民间“福文化”格言说:若能知足,即享大福。要享福,常知足。能知足,享受人生千万福。这句格言道出了中国人参透了的“福”的人生哲学。知足是“享福”的前提,怀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和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是“得福”的条件。“福”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生活哲理。这样的人生哲学比比皆是,如谚语“知足者长乐”,“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等。
  除此之外,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也在“福文化”中体现。《老子》第五十八章中“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依”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辩证人生观。“福”与“祸”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不好的事情可以通过努力将其变为好的事情,好的事情若处理不当同样会引发不好的结果。这很直观地反映出中国人对“福”的辩证思维。
  不管是知足而“得福”的智慧还是“福祸相依”的思想,都体现出中国人的人生哲学,并与“福文化”相互影响而存在,“福文化”为中国人人生哲学的体现奠定了基础,同时,中国人的人生哲学又极大的丰富了“福文化”的内涵的意义。
  二、继承和传播“福文化”的新时代价值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具有几千年历史的“福文化”,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之后,在新时代表现出新的特征。时代的发展并没有削弱文化本身,而是为文化的再发展提供了新鲜的环境和土壤,使“福文化”更加现代化、时尚化、大众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底色。“福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人精神世界在物质世界的一种状态。“福文化”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多样的表现形式得以传承、运用,在每个时代都留下独特的历史烙印。在今天这个时代,“福文化”依旧是社会和谐、人生观与价值观的精神向导,它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普世价值观,其在文化传承中的力量是难以估量的,它兼容并蓄,跨越民族、宗教、地域、时代等时代因素,不断重叠和交织,展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力。
  (一)有利于形成崇尚道德的社会风尚
  崇尚道德不仅本身就属于“五福”的内容,而且也是求福致福的根本路径,这就决定了“福文化”具有强烈的德行色彩。这种色彩随着“福文化”在社会生活无孔不入的渗透,成为人们的思想底色,进而促进整个社会形成德行主义传统。其重要表现就是道德不仅是个体修身养性的原则方法,也成为参与社会管理的制度性力量,历史上形成了所谓的“礼治”社会。孔子说:“夫礼,先王所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列其鬼神,达于丧祭、乡射、冠婚、朝聘。故圣人以礼治之,则天下国家可得以礼正矣。”(《孔子家语·卷七》)可见从国家典制到乡村规约,甚至后来到家法家风,礼制都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礼治的人性假设是“性善论”,效用机制是着眼于启发道德的自律自觉,根本目的是建构一个在道德上堪称完美的国家、社群或家庭。所以,不管历史朝代怎么更迭、社会治乱如何演变,社会风尚总是循着道德的规范延续发展,它始终像一把无形的宝剑,在驱邪斩恶的同时,规范引导着人们前进的方向,这是维持传统社会运行发展的“软约束”。进而言之,传统“福文化”在此基础上促进了社会的基本价值共识。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之所以能够在历史上持久保持社会的凝聚力、向心力,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全社会同属一个文化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里面,“福文化”是很重要的一个板块。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人们,语言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日常习惯不同,但对福的信仰是相同的。不管祈福盼望的是健康长寿、多子多孙,还是平平安安、发大财、团团圆圆等等,都属于“福文化”范畴。这些都是人们居家过日子最基础的需求、最现实的愿望,人们对福的基本价值共识就是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等不可缺少的底线价值观念。所以,只要有“福文化”在,人们就有共同语言,就有共同理想,就能形成携手同行的精神动力。因此可以说,基于“福文化”形成的基本价值共识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我们民族的文化主体意识之一,确保了全国各族人民能够始终永葆同心,共同致力于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二)有利于塑造积极健康的国民品格
  “福文化”以其特有的内容形式和存在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塑造了我们诸多优秀的民族品格。其中最基本的一点,“福文化”对健康的珍爱塑造了我们珍惜生命的价值追求。《尚书》所言“五福”当中,寿、康宁、考终命三个都与健康相关联,这实际上就是告诉人们,追求福首先就要把身体健康搞好。重视生命,就是践行孝道,孝是德之本,能够践行孝德,才能够践行更多的美德。而对老百姓而言,无论生活怎么艰难,活着就是福气,活着就有希望。由此,保持健康就显得特别重要,五禽戏、太极拳、导引术、辟谷、中医药养生等等这些养生方法都是服务于身体健康的需要。应该说,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延续不断,与重视生命健康这种务实的人生态度不无关系。
  再如勤劳进取的民族品格。在“五福”的内涵中,无论是身体健康、获取财富,还是修身养性、建功立业,都需要通过自身的勤劳获得。达官士人认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老百姓生活里,勤劳可以致富,“勤快勤快,有饭有菜”,“扁担一条龙,一生吃不穷”。佛教讲修道练功要“精进”,精进二字,大意在于勤劳进取。甚至看起来与勤劳关系不大的“寿、喜”,实际上也与勤劳进取有关,锻炼身体要勤快,喜事办好也要勤快。勤劳进取是劳动人民的本色,天底下没有掉馅饼的事情,追求多大的福分,就要付出多大的勤奋。总之,传统“福文化”在重生、养生、乐生方面,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由此延伸来说,传统“福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因其渗透在民族生活的各个领域,实际上是塑造积极健康的国民品格的直接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如今要弘扬这些民族品格,仍旧离不开“福文化”的丰厚土壤。
  (三)有利于促进民族艺术的繁荣发展
  “福文化”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乃至于在当今时代,都是民族艺术繁荣的源头活水。一方面,“福文化”奠定了民族艺术的核心价值取向。“福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反映了传统文化基本的和核心的价值理念,如重视家庭、崇尚道德、积极进取等,这些价值理念是“福文化”的精神内核,无论“福文化”怎么发展,这些内核都不会改变。所有以“福文化”为题材的艺术作品,都会直接或间接、显性或隐性地反映、传递和弘扬这些价值观念,这是我们民族艺术的基本立场,也是民族艺术之所以能够繁荣的精神支柱。另一方面,“福文化”催生了大量不朽的艺术精品。“福文化”中的一个福字、一句祝福语、一段典故、一个传说、一种民俗等等,都可以作为艺术表现的内容。一些经典素材如华封三祝、万福攸同、五福捧寿、福缘善庆等,艺术家们反复创作而时有新意。历史上,反映“福文化”的艺术精品也非常多,书法、绘画、石刻、雕塑、陶瓷、戏曲、诗歌等等,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文化,都可谓是汗牛充栋。特别是在民间艺术方面,由于“福文化”的世俗化特征,客观上促进了民间工艺的发达。此外,还有雕刻、剪纸、编织、服饰等等,它们在民间艺术上取得的重要成就,主要得益于“福文化”表达了普通民众祈福的美好心愿,再现了劳动人民的工作场景。因而作为劳苦大众智慧汗水的结晶,是官方文化形态的有益补充。综合而言,“福文化”的内在价值精神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灵魂,是民族艺术确认自身和文化自觉的精神源头,在当今“全球化”的语境下,我们更需要将之作为一种“民族情怀”来巩固强化其“对本民族文化及其价值观念的自觉认同与执守的意愿和情操”,从而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在与世界各民族文化艺术的交融中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复兴。
  三、地方开展的“福文化”活动案例
  (一)福建之“福”:“福文化”在传承中升级
  1.福建的“福文化”源远流长
  《福建日报》日前撰文谈道: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唐玄宗设置福建经略使,从福州、建州各取一个字,历史上便有了“福建”。省会福州,因州城西北有福山而得名,人称“有福之州”。目前,福建有很多以福字命名的县(市、区),如福清、福安、福鼎等。以福字入地名,是自古以来中国政区地理的悠久传统,体现着对安定统一的一种美好期待。国之所愿,亦人心之所向。福建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天然的屏障,阻隔着战乱的纷扰。1000多年前,当躲避战乱的中原人士陆陆续续来到这片山海之间的安宁大地时,他们深深懂得:兵戈不扰,即为福。落脚在此的人们最大的心愿,便是往后能寻常度日、五福常临。
  一代代的福建人民,就是这样以最深厚的“福文化”期许,用双手和智慧努力开拓着幸福美好的生活。他们开垦山地,修建茶园,将连绵起伏的丘陵变成郁郁葱葱的茶山。唐朝的方山露芽,北宋的北苑龙凤团,都是赫赫有名的贡茶,一时间风靡都城,福建茶声名远扬;他们修建水利,拦截溪水,将平原建成粮仓。在隋代,木兰溪下游冲积而成的莆田平原,还是一个长满蒲草的沼泽地。北宋时期,随着大型水利工程木兰陂的修建,这里成为福建最发达的区域之一,造福一方百姓;他们以海为田,向海而生,利用丰富的山林资源,建造出福船。这种坚固且具有极好抗风力的船只,从泉州港出发,扬帆驶向远方。“大批商人云集,货物堆积如山”,城市繁华无比,泉州成了宋元时期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
  他们以各种创意,延续传承着“福文化”,表达对福的向往与期待。节日里,人们开展形式多样的祈福仪式。永定初溪的福建土楼每年新春都要举办隆重的祈福活动,已延续数百年。当地人称之“做闹热”,祈盼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福建传统民居的木雕、石雕中,常会用到蝙蝠图案,音同“福”,意吉祥。福州三坊七巷内的鄢家花厅轩廊前,一对用青石打制的大柱础,平面四向刻着展翅飞翔的蝙蝠;闽菜经典佛跳墙,以鸡、鸭、猪肚、海产品等20多种配料炖制而成,味道鲜美,最早名为“福寿全”,取吉祥如意、福寿双全之意。莆仙地区的特色美食红团,不仅色泽鲜、香甜可口,最吸引人的,要数那精致美丽的“福”字花纹;南宋理学家朱熹在八闽大地讲学游历山水之际,留下了多处摩崖石刻。当他到达永泰嵩口,见这一方古镇,山林秀美,人们生活安宁,感触之下,大笔一挥,题下了一个大大的“福”字;千百年来,“福文化”融于闽山闽水,根植于八闽儿女心中,是人们心中最质朴的心愿,也激发着这片土地上最具创造力的实践。
  同时,福建人对“福”的理解,有着比字面概念更为广阔和深远的意义。正如从福州三坊七巷走出的民族英雄林则徐留下的那句彪炳千秋的著名诗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种以天下为己任、为天下人谋永福的高尚情操,同样是“福文化”中宝贵的精神财富。
  2.“福文化”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进入新时代,“福文化”在传承中进一步升华,与人们的价值理念、日常生活,甚至产业发展深度融合,被注入更多新的内涵。福建,书写着属于自己独一份的“福文化”。
  在长汀县濯田镇升平村,每年农历二月初二都会举办经典民俗活动——百壶宴。活动已沿袭300多年,还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宴会上,数十张长桌一字排开,桌上摆满盛满客家米酒的成百上千把锡酒壶,蔚为壮观。为什么用锡壶?“锡壶”,即惜福。人们用这种方式,表达十分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幸福。惜福这一观念,更被福建人民用实际行动写就新篇章。人们因知福而感恩,尤其是足下的这片生养之地,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于是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牢记心中,写入法规,促成行动。福建森林覆盖率连续42年保持全国第一,是全国首个生态文明试验区,生态文明指数全国第一。“十三五”期间,福建成为全国唯一保持水、大气、生态环境全优的省份。无论在城市还是在乡村,放眼望去,满目的绿色,活脱脱一个绿色福地。
  “福文化”,融入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中,美丽家园,处处见“福”。“七溜八溜,不离福州”,在这有福之州,城市休闲走廊——福道仿佛空中走廊一般,串联起城内五个公园和多个人文自然景观,景色美不胜收。
  “福”,还成了全省现代化产业的标志性品牌,助推产业快速发展。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农业多种多样资源丰富。绿色优质农产品正以“福”之名闯市场。福茶、福菜、福果、福稻、福菌……在“福”字号带动下,福建特色现代农业行稳致远。脱贫攻坚战中,“福”字号农产品立了大功,成了人们致富增收的法宝,帮助唱响福山福水、五福临门的生活变奏曲。
  “全福游有全福”正打响福建旅游品牌。乘坐环闽动车,从福州到南平,从泰宁到永定、南靖,从厦门到泉州……任意点出发,随手就能打开一个惊喜满满的旅行“盲盒”,开启一趟“福气之旅”。在世界遗产武夷山、福建土楼、大金湖、鼓浪屿、古城泉州,来一趟世遗探秘之旅;再继续出发,来一趟福地风情之旅、舌尖品福之旅、温泉养生之旅……秀美山川、蓝天碧海、多元人文、闽菜美食等优质旅游资源“一网打尽”,真正是大饱眼福、尽享口福、深感幸福!
  近些年来,福建举办了各类“福文化”相关活动,传承和发扬了闽地“福文化”的精神和内在力量:
  ——2010年6月,由福建首创的“福段子”手机网络文化传播活动在闽都福州启动。时任福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委文明办主任马照南在启动仪式上表示,“福段子”手机网络文化传播活动,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福建的地域文化特色,其推广,将加快推进海西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和文化氛围,加强“福文化”的开发、研究和传播,把握网络时代主流文化话语权,同时,将促进两岸人民情感和文化的沟通交流。
  ——2011年1月,福州市八一七路旁鼓楼前公园的“百福图”照壁落成。这幅“百福图”由省工艺美术师王勇坚设计并创作,由100种以篆体为基础的“福”字异形图案组成,其中包括乌山历史风貌区福字坪景点中宋朝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留下的“福”字。整幅照壁采用堆塑手法制作完成,为“有福之州”榕城增添不少喜庆气氛。
  ——2014年3月,在联合国大会确立的首个“国际幸福日”之际,福建省举办首届国际幸福日暨世界福发布会,正式启动作家著福、画家画福、书法家写福、摄影家拍福、文艺家创福征集的“五福”计划。活动旨在弘扬中华传统“福文化”,促进福建“山海画廊,人间福地”和福州“温泉古都,有福之州”的福形象塑造。希望通过“国际幸福日”的系列活动推广“福文化”,并通过“世界福”把福建、福州推向世界,为福建和福州打造独特的“福文化”品牌。
  ——2014年8月,第二届福州海峡创意设计周——“福文化”创意设计展在福州开幕。本届创意设计展以福州传统“福文化”为主题,汇聚两岸知名创意设计师共同参与,集中展示数十件创意设计作品,旨在扩大“福文化”在海峡两岸的影响力。创意设计展划分为“家有福器”、“有福之州”、“海纳百福”和“世界同福”四大展区,以福州城市文化为根基,围绕“福文化”走进生活的理念,展现福州“宜居的城市环境”以及福州人“安逸的生活方式”。
  ——2016年5月,福建省工美创意设计有限公司,与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福州杰瑞堂合作在海交会上举办“福文化”主题展览活动,旨在加强市民对“福文化”的了解。活动现场,活动主办方别出心裁地布陈了大型活体植株——桂花树,以及来自万福之园——北京恭王府的518个福牌,举办了别开生面的“请福回家”互动,为福州市民增福添贵。
  ——2019年1月,“福满八闽情系中华”快闪活动在福州三坊七巷朱紫坊灵动上演。本次快闪活动由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福建省文物局指导开展,福建合唱协会、福建省文艺音像出版社、福建民俗博物馆、福建省旅游宣传中心、福州市三坊七巷保护开发有限公司共同承办,旨在通过“快闪”这一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现浓郁的“福文化”元素,抒发造福、送福、惜福的情怀,为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华诞献礼。
  ——2019年1月,福州市博物馆与福建省屏南耕读文化博物馆联合举办以“福文化”为主题的展览及相关活动,为市民群众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传统民俗文化体验。展览以“福文化”为主题,从屏南耕读文化博物馆馆藏30000余件藏品中遴选出200多件“福文化”代表性器物,涵盖了人们吃、穿、住、用等方方面面,通过实物、文字、图片等形式,展示“福文化”的深厚内涵和多姿多彩。
  ——2019年4月,福建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全力打造“全福游、有全福”品牌总体方案》。方案提出,将借助南龙铁路开通形成全省环闽高铁动车通道的契机,发挥“清新福建”和快速铁路环线等优势,按照“市场化、游客化、市民化”的基本原则,全力打造“全福游、有全福”品牌,着力构建“全福游、有全福”营销、公共服务、产业产品三大体系。《方案》明确,将深入挖掘福建地域文化特别是“福文化”特色,结合海洋、温泉、茶、中医药、生态等资源,推动建立涵盖景区、旅游新业态、旅游商品等的产品目录,加快发展休闲养生、购物娱乐、体育健身、特色美食、文化演出、健康医疗等优质旅游项目和产品。
  ——2019年9月,由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全福游·有全福”——福建文创市集“福文化”文旅创意作品大赛日前在福州开幕。创作者围绕“全福游·有全福”主题,聚焦福建省9家10处5A级景区、近百家4A级景区及周边旅游线路;以“福文化”为内涵、以国家20类旅游产品为设计元素,突出福建文化特色,涵盖地方特产、工艺美术、纪念品、伴手礼、旅游装备等实物作品及景区标识、礼品及包装、家居产品、首饰、服饰等设计方案。
  ——2021年7月,“七溜八溜,不离福州”“福文化”系列活动在福山郊野公园启动。这项活动旨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以山水生态与历史文化为载体,构建“全域生态、全域景区、景城融合”新格局,让“福山福道福文化”成为鼓楼文旅融合的一张闪亮名片。
  福建以“福”字入名,曾饱含美好安宁之期许。今天,这里真正建设成了被“福文化”深深润泽的广阔大地。福建人,一路传承书写着“福文化”,创造丰富着“福文化”。知福、祈福、惜福、造福。“福文化”在东南,既流传渊源又意味隽永,内涵深厚更独具特色。“福文化”是美好心愿,是动力源泉,更是生动实践,是华丽章篇……
  (二)北京:恭王府后罩楼东侧“福文化”展
  展览以中国传统的“福文化”为主题,分为“祈福溯源”“福神崇拜”“请福习俗”“万福之园”四个板块,通过文字、图片、实物等形式,集中展示了“福文化”的演变、民间种种寓意典故和传统风俗,进而揭示恭王府成为“万福之园”的历史根源,力求系统、全面、直观的体现“福文化”在我国从起源到发展的历史脉络和传播形式,让观众徜徉在“福文化”的历史长河之中,用心去感受我们民族对悠远绵长的福祉的执着追求。
  素有“万福之园”美称的恭王府处处可见“福”的踪迹,整个建筑布局以“福”为主题贯穿始终,寄托了历任府主人祈福纳吉的愿望。王府里到处是以“福”命名的建筑,如多福轩、蝠厅、蝠池等。在园林设计上巧妙的运用了蝙蝠的象征寓意,府邸、花园的蝙蝠造型随处可见,使得“福”的装饰纹样与王府建筑相得益彰,充分体现了王府建筑的富贵和精致。
  自2008年恭王府开门迎客至今,出售的旅游纪念品早已提升为文化创意产品。如今,恭王府更是对自身“福文化”IP进行了深度开发与利用,与众多年轻文创品牌合作,拓宽文创开发渠道的新尝试,推出的文创产品包含茶具、香气、文房、餐具等十余个品类。
  (三)上海:迎新春“福文化”派送活动
  2019年1月,上海市宝山区顾村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组织顾村诗乡书画院、顾村正乐书法社以及文化中心诗韵艺术团所属多个沪剧队联合组成2019迎新春“福文化”派送小组,深入到各个村居委,开展13场迎新春送春联送戏下乡活动,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艺术,营造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此次活动共邀请了10余位民间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来到各村和社区为群众免费写春联、写福字,把春联、福字送到村民们手中,红色的春联和热闹的人群将活动现场映衬得年味十足。在顾村镇陈家行村、沈杨村,只见书法爱好者们饱含热情,摆开书案,摊开红纸,挥毫泼墨,将真诚的祝福赋诸笔端。村民们纷纷赶来现场排队等候,互相谈论着各副春联的寓意,有的村民根据新年心愿从准备好的春联中精心挑选特邀书写,有的期望书法爱好者为其精心定制现场创作。浓浓的情意、真诚的祝福溢于字里行间,大家拿着一幅幅寓意喜庆,饱含祝福的春联,喜笑颜开
  (四)山东:图书馆举办“福文化”体验课
  2021年7月,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图书馆在福山书院分馆举办暑期“福文化”体验课,一批小学员身着中国传统服饰汉服,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行古礼、诵读国学经典等内容,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福山书院古风古色,拥有着独特而深厚的文化魅力,是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理想场所。近年来,国学文化颇受群众青睐。福山区图书馆举办的“福文化”体验课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精神内核,以传统六艺的形式弘扬先贤文学艺术、礼仪风俗,并糅合了福山本地文化。譬如练习书法,意在传承福山书法之乡的品格与精神;击鼓明志,可以振聋发聩,坚定中国少年之信心;投壶则继承了射礼的仪节,既是交际手段又锻炼手眼配合。
  (五)河北:壹佰“福文化”系列活动
  2018年2月,河北廊坊举办“不忘初心谋幸福”壹佰“福文化”系列活动,活动以中国传统“福文化”为核心,用创新性的思维,重新赋予“福”全新的符号意义。据悉,活动以新年习俗为主线,将从腊月廿三开始,到正月十六结束,贯穿整个春节。在“寻福”“迎福”“送福”“祈福”“植福”五个阶段中,老北京传统庙会、大型灯会、戏曲曲艺演出等传统民俗活动贯穿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活动在注重传统年味儿回归的同时,还融入了冰雪嘉年、公益捐赠等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内容,扩大了“福“的内涵。此次活动是坚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坚定文化自信,展现中华文化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的发展理念的又一实践。
  (六)辽宁:“福文化”让幸福融入居民生活
  祈福、增福、惜福、创福、颂福“五福临门”,沈阳多福社区的“福文化”已打造成全国独一无二的特色文化品牌。一走进沈河区的多福社区,就会看到汇福门、迎福墙、祈福石、聚福亭、福田广场、千福榜等八大景观,立刻感受到“福”气扑面而来。再看看多福社区兴建的“福文化”博物馆和福祠,更有一种祈福、增福、惜福、创福、颂福“五福临门”的美好意境。
  沈河区在进行大规模硬件改造的同时,充分发掘了多福小区独有的文化内涵,形成了特色“福文化”,创造性地建立了极具文化品位和内涵的“福文化”基地。通过开展一系列“福文化”活动,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居民的向心力。多福社区在打造硬环境的同时,积极搭建文化活动平台,创设平台与创新手段并行,形成贴近百姓的“福文化”活动方式。为积淀、传承多福社区的“福文化”底蕴和精神财富,多福社区建成了多福社区“福文化”博物馆,成为民俗文化的展示基地、创作基地及“福文化”产品研发基地和居民爱国、爱家的教育基地。在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同时,多福赛区一方面邀请名家传授,另一方面组织群众自我提高,一方面汇集名家大师来社区讲学执教、艺术展演,另一方面汇聚群众广泛参与。开创了居民文化素质提升的良好局面,形成了双向互动的“福文化”传承模式。
  (七)贵州:首届“中国福”城市文化交流活动
  2018年3月,在“中国福”首届城市文化交流活动现场,江西省安福县、福建省福鼎市、云南省福贡县、山东省福山区、湖南省开福区、广西壮族自治区永福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福海县的代表与贵州省福泉市的代表按手印泥“连福线”,颂读“中国福”城市福泉宣言,播放“福”主题片,送“福”饼,写“五福”,诵“福”文,大家一起祝福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社会和谐、人民安康,并在福泉市月山寺左侧的空地上,一起挥锹铲土,共植幸福林。
  此次“中国福”城市文化交流活动,旨在深入挖掘、弘扬和传承中国“福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建设,并搭建全国以“福”命名城市间的交流平台,展示各城市风采和形象,实现合作共赢,提升各城市美誉度和知名度,助推旅游业快速融合发展。
  四、将福文化作为地方文化主题,构建文化产业发展优势
  中共泰州市委党校教授张树俊通过分析泰州以吉祥文化为主题的产业发展模式,对城市发展以“福文化”为主题的文化产业提出了部分建议。
  (一)扣紧文化主题:发挥制导功能
  文化产业的发展应该全方位考虑,用主题文化把区域所有的文化产业串起来,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区域产业整体。可以发挥“福文化”的“张力”及其制导功能,并以“福”主题文化为统整,做靓当地文化产业的整体名片。
  1.把定主题,让主题文化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自觉
  文化的制导作用依赖于地区的主题文化。地方文化产业要有新突破,可以坚持以“福文化”为主题。一是要解读、宣传好吉祥文化,并让吉祥文化在认知、认同的基础上内化于心。对吉祥文化做深入、系统的研究,准确理解吉祥文化特征、吉祥文化性格、吉祥文化形态,并通过一定的文化符号把它抽象、概括出来,并依靠吉祥文化标志和活动造势,依靠宣传推介扩大当地“福文化”的影响。二是要强化吉祥文化的价值引导,使吉祥文化成为文化产业发展主体的心理自觉。要提高大众对吉祥文化对于增强当地发展动力的价值认识,自觉地把吉祥文化渗透到地方建设的各个方面,让吉祥文化发挥应有的动力推动与制导功能。三是要制定科学的吉祥文化评价体系,以保持吉祥文化品质和吉祥文化产业标准。当地吉祥文化一方面要着力于内涵的研究与开发,探寻吉祥文化的外部形象表征,促进吉祥文化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另一方面要着力于形象的塑造与渲染,为此要制定科学的吉祥文化评价体系,以保持吉祥文化品性,提高吉祥文化的感染力。
  2.明确方向:让主题文化成为文化产业发展主线
  从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看,文化产业发展应把握主线,变主题文化资源优势为文化产业优势,确立发展文化产业的布局基础。一是有目的地集中力量开发吉祥文化资源,并通过吉祥文化产业的发展反过来促进吉祥文化的发展。要通过吉祥文化资源的开发,扩大地方吉祥文化的影响,增强地方吉祥文化的吸引力。二是以吉祥文化统整现有文化产业牌,在当地营造吉祥文化产业强势。品牌是文化产业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及其产品的总标识,品牌能给参与者、使用者及社会公众以直观、鲜明的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品牌也是文化产业有形和无形的综合表现,是产业产生聚合效应、衍生效应、宣传效应、带动效应的基础。应着力文化产业品牌包括集群品牌的打造,努力使当地吉祥文化产品成为地方影响海内外的靓丽名片。三是以吉祥文化统整现有的文化产业,提高当地各种产业精神、企业文化中的吉祥文化含量。从某种意思上说,吉祥文化的渗透关键还靠经济、社会发展的渗透,要传播吉祥文化,就要让吉祥文化融入城市建设,链接各种产业,注入商业精神。要积极鼓励吉祥文化产业与丰富的历史吉祥文化资源相交融,在各种产业中注人吉祥文化。
  3.坚持创新:让主题文化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活力
  提高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依赖于创新。文化产业发展应综合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创新表现形式,激活文化资源的释放力、创造力,增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表现力、吸引力。一是要大胆引进并着力建设高品位包括精端的文化产业项目,同时注意发展新兴项目,并注意与现代科技结合,通过创新手段高质量推进资源转化。二是福文化产业要注重创意成果,支持创意产品的制作、发展和传播。有关研究指出,创意产业的发展、思路、模式与一般的产业不同,它的整个逻辑思维是从价值创造的角度来考虑的,其基本的思维方式就是创造价值、发现价值、挖掘价值,然后实现价值的最大化。而对于价值的创造、发现、挖掘,关键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因为创意产业主导着价值链的分配,所以文化产业要形成以创意为核心的新型产业体系。三是对吉祥文化历史资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注意改造更新,使吉祥文化发挥正能量。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必须搞好文化选择,要用创新的办法进行文化改造,使历史文化资源既不失其真又能适应新的时代需要,从迷信走向科学,从低俗走向高雅,从陈腐走向文明。
  (二)着眼全局设计:瞻远而谋一域
  区域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全域思维并进行全域布局。以区域文化为主题构建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核心不只是文化主题上的统整,更是在新的文化主题下的一种全新的整体产业布局。这种布局包括文化产业结构的调整、文化产业空间的设计、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机制的完善等方面的内容,如就地方文化产业新的发展要求而言,首要也是重点要解决的就是进行文化产业调整问题,使地方文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1.顶层设计:形成区域产业整体推进机制
  区域文化产业发展需要进行整体规划,这种整体规划既需要基层规划做基础,也需要进行顶层设计。第一,要在顶层设计推进多规划合一。区域产业的全局谋划,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规划碎片化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一问题,最根本的做法就是打破行业界限,推进“多规衔接”“多规合一”,也就是把区域各产业放在一张图上整体规划,实现把文化产业发展与区域其他产业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做到“一个地区、一个空间、一个规划、一个系统”。第二,要形成科学有效的产业结构。文化产业结构的规划也有一个共时结构与历时结构的问题。共时结构就是在一个时空交叉点上安排好各具体文化产业的区域布局,历时结构是进行近期、中期、长期发展规划的制定。从本质上说,区域文化产业结构也是共时结构与历时结构交合的立体结构。制定规划好这一结构既要注重地方特色,又要借鉴外地经验。使地方文化产业既优化发展,又长远发展。第三,要全局谋划不仅要有规划意识,而且要有规划执行意识。要把规划的制定与规划的执行统一起来,防止规划与执行分离。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保持规划的延续性,使规划不因主要领导更换而更换,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个目标干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一锤接着一锤敲”。此外,还要保持规划的严肃性,加强对规划的立法和对规划执行的监督。当然,强调规划的执行意识,并不是僵化地对待规划。事实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的实践要求,及时修正、调整规划有关内容,使规划更适应时代要求还是必需的,但要把握一个原则,不要轻易将原规划推倒重来,而是要对原规划的补充与完善。
  2.全位优化:提升主题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
  从文化产业发展的活力角度看,文化产业要增强活力必须走转型升级之路。就地方文化产业的开发实际而言,一是进行多品种文化产品开发。地方文化产业布局要有利于多形态文化产品的发展。文化产业并不局限于影视、出版、会展之类,它还包括文化旅游、现代传媒、品牌节庆、会展广告、文化演艺、乐器制造、娱乐休闲、创意设计、影视内容、艺术培训等许多方面,所以文化产业在整体布局上要考虑各种形态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根据不同的吉祥文化资源,分类发展吉祥文化产业,在当地形成多种类型的吉祥文化产业。要根据文化产品多元的需求,让吉祥文化产业更好地满足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二是注重吉祥文化产业市场的拓展,大幅度提升文化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要以市场为支撑,强调市场化运作,并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最大限度地发挥吉祥文化资源的现代价值。要打破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城乡分离的市场格局,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三是要打好差异化发展这张牌,找准最具代表性和优势的资源打造成文化产品,形成自身的文化产业特色,促进文化产业向效益型转型升级。
  3.链式带动:形成主题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格局
  生态化发展强调产业之间的相互联系,并根据产业优化结构的要求,形成以链式带动为模型的高效的产业体系。根据地方实际,一是要以主导产业为龙头,发挥大企业、强企业在整个吉祥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引领带动作用,加快传统文化产业的改组改造,建立与支柱产业、配套产业、服务产业等紧密相连的文化产业链。二是培植好核心产业项目。文化产业业态是由核心项目决定的,而这个核心项目又是由区域的主题文化所确定或影响的。要形成以吉祥文化为主题的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的良好结构,提高吉祥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水平,一方面要培植好龙头企业,另一方面就是要抓好核心项目,依靠大企业和大项目“双轮”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三是要搞好文化产业与工农业生产的链接,同时还要在推进体制改革的基础上,推进新型的混合型的产业链的建设。
  (三)立足资源实际:以会通求超胜
  西方城市学教授刘易斯·芒福得在《城市发展史》中指出:“一个城市的规模和复杂程度与它所集中和流传的文化的规模与复杂程度有着直接的关系”。芒福得教授所说的“集中和流传的文化的规模与复杂程度”包含着多层意思,但毫无疑问包含着“集中和流传的文化的规模与复杂程度”受城市个性文化的控制。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是这样,其发展的“规模与复杂程度”主要看主题文化发挥什么作用,有什么“会通力”。如何科学利用好当地历史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发挥“吉祥文化”的会通功能十分重要。
  1.界内会通:彰显主题文化产业魅力
  界内会通实际上是指区域内产业的整体设计。可以吉祥文化为主题的文化产业在全域内进行设计。一是注重当地吉祥文化与中国大文化的联系。吉祥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本地吉祥文化要与中国吉祥文化相融合,发展地方吉祥文化产业不能离开中国吉祥文化这个大背景、大内涵而另搞一套;另一方面要以开放的姿态接纳中国吉祥文化,多在“中国”二字上做文章,把当地推向中国进而推向世界。二是吉祥文化地方,就有了地方特色、地方精神和地方个性,所以以地方吉祥文化为主题的文化产业要更多地发挥地方张力。文化因地理环境、历史变迁、时代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其形式、内容和风格会各具个性。三是地方吉祥文化是当地历史长期积淀的产物,既有精神的传承,也有丰富的形态遗存,是精神与形态的复合体,这种复合体的特性要求发展吉祥文化产业必须做到形神兼备。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地方吉祥文化是不断与其他区域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形成的一个充满个性与生机、有独特品位的区域文化系统,这个文化系统是形神结合、物质与精神结合、虚实结合的统一体。地方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善于提升吉祥文化张力,另一方面也要善于让吉祥文化成为地方发展的主体推动力量。
  2.多元会通:实现主题文化与产业的科学嫁接
  多元会通指多种文化的精神贯注。这种贯注可以以“形散而神不散”的方式,将多种文化形态联结成一个整体,浇铸成一个文化磁场。一是要注意挖掘与放大地方各种文化中的吉祥文化因子,力争使更多的文化与吉祥文化相贯通或相联系。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支撑了地方吉祥文化:源远流长的戏曲文化、古朴典雅的民居文化、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颇为壮观的宗庙文化、内涵深刻的水城文化、影响深远的盐税文化、可歌可泣的革命文化等。地方发展以吉祥文化为主题的文化产业,就要放大这些文化中的吉祥文化因子,突出吉祥文化的发展。二是在文化产业开发中,注重吉祥文化资源多种开发因素的统一。历史文化资源中吉祥文化的开发并不是.单一的。以文化旅游产业为例,文化资源的开发既有较高的文化内容和品级,又有丰厚的文物古迹遗存,还要有载体、市场等支撑。就地方旅游文化资源开发而言,当以精英开发为龙头、历史遗存为着力点、民俗文化为大观、自然景物为铺垫等等。三是以吉祥文化为统整,走多重文化共融发展之路,使多种吉祥文化形态有机地架构起来。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所以要使文化产业获得飞跃发展,还要促进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以提高文化产业的综合竞争力。而要实现这种融合,既要把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及其事业的发展有机地架构,也要推进多维度的一体化发展。
  3.条块会通:建构主题文化产业舰队
  建构产业舰队指的是实施文化产业集群战略,实施这一战略最根本的是通过科学布局,促进条条、块块以及条块之间的会通。一是地方吉祥文化产业发展要有“群”意识,要善于进行“群”思维,注重培养合作联动的企业精神。文化产业的集群发展是要通过一个个不同主题的文化产业群形成区域产业大群。文化产业的集群发展是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趋势,地方要建构产业大群,需要解决好文化产业的集群发展问题。当然,实现文化产业的集群发展,当地人还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要彻底冲破体制束缚,鼓励外资、民间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兴办文化产业,并逐步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的文化产业投人机制。二是要注重产业循环,推进企业产品的上下游连接,促进吉祥文化产业的生态化发展。循环产业指的是以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为特征的产业形态,也可称为资源循环型产业。吉祥文化产业不同于工农业生产,但同样需要以构建吉样文化产业链为中心,形成吉祥文化产业与支柱产业、配套产业、服务产业等紧密相连的产业链,进而带动产业的循环发展。三是推进集团化发展,培大育强地方文化企业。集团化发展强调的是做大做强,发挥大企业、强企业的引领作用。为此一方面在文化产业项目的选择方向上,要选择有很好发展前景,能够做大做强的企业;另一方面,要促进现有文化生产企.业在推进联动发展的同时,进行更为科学的组合,让更多的小企业集“拳”为“团”。
  五、结语
  “福文化”在中国具有久远的历史,传承了几千年兴而不衰,如今更是渗透到了人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福文化”无论在形式,还是在内容上或其他方面越加趋于多元化。“福文化”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迎合了中国人追求吉祥的心理,因此具有了传播的基础和传播的价值。如何继承和发展这一优秀传统文化,勇于吸收、善于交融,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结合,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也关系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命运和未来发展状况。同时,借助“福文化”这个形象生动的信息符号,向全世界传播中国优秀民族文化,是时代的需求、文化的需求,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房彬彬.基于福文化消费心理的广告设计策略研究[D].江南大学,2010.
  [2]李庚香,刘承.“福”说——中华传统福文化及其新时代价值[J].河南社会科学,2018(10):1-8
  [3]刘瑞华.传统福文化的价值精神与现代意义[J].学术探索,2016(4):133-138
  [4]李艳.福文化:是传承,更是创造[N/OL].福建日报,2021-12-01[2021-12-21].https://fjrb.fjdaily.com/pc/con/202112/01/content_136691.html.
  [5]李艳.福建,不FU不行![N/OL].福建日报,2021-12-01[2021-12-21].https://fjrb.fjdaily.com/pc/con/202112/01/content_136690.html.
  [6].莫思予.“七溜八溜,不离福州”福文化系列活动启动[N/OL].福州日报,2021-07-07[2021-12-21].https://mag.fznews.com.cn/fzrb/2021/20210707/20210707_001/20210707_001_3.htm.
  [7]张树俊.主题文化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泰州“吉祥文化”主题构建文化产业发展新优势.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6(2):40-43.
  [8]李庚香,刘承.“福”说——中华传统福文化及其新时代价值.河南社会科学,2018,26(10):1-8.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