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019029◇加强防控草地贪夜蛾
2019-05-29 04:51:00
字号:大 中 小
目 录
什么是草地贪夜蛾
草地贪夜蛾的形态特征
草地贪夜蛾的生物学习性
草地贪夜蛾为害植物表现
草地贪夜蛾的影响
我国当前草地贪夜蛾发生情况
13省区查见幼虫为害玉米的现状
我国草地贪夜蛾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防治草地贪夜蛾,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
我国草地贪夜蛾防控建议
省域草地贪夜蛾防控方案
附件:《2019年草地贪夜蛾防控技术方案(试行)》
什么是草地贪夜蛾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Smith)],俗称秋黏虫(Fall Armyworm),属于鳞翅目夜蛾科灰翅夜蛾属,是一种原产于美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杂食性害虫,广泛分布于美洲大陆,为害多种作物,在《2017年世界植物现状报告》被国际农业和生物科学中心CABI评为世界十大植物害虫。草地贪夜蛾具有适生区域广、迁飞能力强、繁殖倍数高、暴食危害重、抗药性强、防控难度大的特点。其幼虫可以取食包括谷类粮食作物在内的42属186种植物,成虫通过季节性迁飞寻找适宜环境完成多个世代的繁殖。草地贪夜蛾终年繁殖区南至秘鲁的拉潘帕、阿根廷,北界可达美国佛罗里达州及德克萨斯州南部地区,种内分化形成嗜食玉米和水稻两个型系。在北美洲地区,春季热带终年繁殖区的成虫向北迁徙进入温带地区,夏季末可在加拿大安大略省和魁北克地区发生为害。其对多种化学农药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同时具备外来入侵生物的特征,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害虫。
2016年,它首次出现在尼日利亚。2017年4月28日,有12个非洲国家官方报道了草地贪夜蛾的入侵。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草地贪夜蛾已入侵到撒哈拉以南的几乎所有的44个非洲国家。由于几乎没有天敌,横扫非洲各地玉米,造成玉米年减产830万到2060万吨。2018年5月中旬,在印度首次被证实在卡纳塔克邦的希莫加地区发生,10月已迅速扩散至泰米尔纳德邦、特仑甘纳邦、安得拉邦、西孟加拉邦、马哈拉施特拉邦6个邦相继发现,前5个邦为危害玉米,后一个邦危害甘蔗。2018年8月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向全球发出预警。2018年11月下旬进入孟加拉和斯里兰卡。2018年12月入侵缅甸和泰国。截至2019年1月29日,缅甸在9个邦(市)发生面积80多万亩;斯里兰卡玉米发生为害面积 120多万亩。
根据草地贪夜蛾的生物学习性,结合全球范围内不同区域的物候学特征分析表明,南亚、东南亚和澳大利亚的气候条件也适合草地贪夜蛾生存定殖。
草地贪夜蛾的形态特征
草地贪夜蛾为全变态昆虫,个体发育要经过成虫、卵、幼虫、蛹四个虫态。
1、成虫:翅展32~40mm。雄虫前翅深棕色,具黑斑和浅色暗纹,翅痣呈明显的灰色尾状突出,这是该虫成虫区别于其他种类最明显的特征;雌虫前翅灰色至灰棕色。后翅灰白色,翅脉棕色并透明。雄虫外生殖器抱握瓣正方形,抱器末端的抱器缘刻缺。雌虫交配囊无交配片。
2、卵:卵呈圆顶型,直径0.4mm,高为0.3mm,卵上有鳞毛覆盖,通常100~200粒卵堆积成块状,初产时为浅绿或白色,孵化前渐变为棕色。
3、幼虫:分6个龄期,个别有5个,体色和体长随龄期而变化。初孵时全身绿色,具黑线和斑点,头呈黑或橙色;生长时,或继续保持绿色,或变为浅黄色,并具黑色背中线和气门线。老熟幼虫多呈棕色,也有呈黑色或绿色的个体;体长35~50mm,头部呈黑色、棕色或者橙色;体表有许多纵行条纹,背中线黄色,背中线两侧各有一条黄色纵条纹,条纹外侧依次是黑色、黄色纵条纹;头部具黄白色倒Y型斑,黑色背毛片着生原生刚毛(每节背中线两侧有2根刚毛),腹部末节有呈正方形排列的4个黑斑,这是幼虫的主要辨识特征。田间观察,少量低龄幼虫在叶背面,多数情况3龄以上幼虫头垂直向上匿藏在心叶内或叶鞘内侧;具假死性,受惊动后卷缩成“C”型。
4、蛹:蛹呈椭圆形,红棕色,长14~18mm,宽4.5mm。老熟幼虫落到地上借用浅层(通常深度为2~8cm)的土壤做一个蛹室,形成土沙粒包裹的茧;亦可在为害寄主植物如玉米雌穗上化蛹。
草地贪夜蛾的生物学习性
1、寄主广泛性。草地贪夜蛾为多食性,可为害80余种植物,特别嗜好禾本科,最易为害玉米、水稻、小麦、大麦、高粱、粟、甘蔗、黑麦草和苏丹草等杂草;也为害十字花科、葫芦科、锦葵科、豆科、茄科、菊科等,棉花、花生、苜蓿、甜菜、洋葱、大豆、菜豆、马铃薯、甘薯、苜蓿、荞麦、燕麦、烟草、番茄、辣椒、洋葱等常见作物,以及菊花、康乃馨、天竺葵等多种观赏植物(属),甚至对苹果、橙子等造成危害。
2、为害严重性。草地贪夜蛾以危害玉米最为严重。据统计,在美国佛罗里达州,草地贪夜蛾为害可造成玉米减产20%。在一些经济条件落后的地区,其为害造成的玉米产量损失更为严重,比如在中美洲的洪都拉斯,其为害可造成玉米减产40%,在南美的阿根廷和巴西,其为害可分别造成72%和34%的产量损失。2017年9月,国际农业和生物科学中心报道,仅在已被入侵的非洲12个玉米种植国家中,草地贪夜蛾为害可造成玉米年减产830万到2060万吨,经济损失高达24.8亿到61.9亿美元。据统计,2018年,该虫害给非洲农业生产带来20亿-30亿美元的危害。
3、生态多型性。草地贪夜蛾分为玉米品系和水稻品系两种单倍型,前者主要取食为害玉米、棉花和高粱,后者主要取食为害水稻和各种牧草。这两种单倍型外部形态基本一致,但在性信息素成分、交配行为以及寄主植物范围等方面具有明显差异。草地贪夜蛾完成一个世代要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虫态,其世代长短与所处的环境温度及寄主植物有关。
4、适生广泛性。草地贪夜蛾的适宜发育温度为11~30℃,在28℃条件下,30天左右即可完成一个世代,而在低温条件下,需要60~90天。由于没有滞育现象,在美国,草地贪夜蛾只能在气候温和的南佛罗里达州和德克萨斯州越冬存活,而在气候、寄主条件适合的中、南美洲以及新入侵的非洲大部分地区,可周年繁殖。
5、迁飞扩散性。草地贪夜蛾成虫可在几百米的高空中借助风力进行远距离定向迁飞,每晚可飞行100 km。成虫通常在产卵前可迁飞100 km,如果风向风速适宜,迁飞距离会更长,有报道称草地贪夜蛾成虫在30 h内可以从美国的密西西比州迁飞到加拿大南部,长达1600 km。
6、其他生物习性。成虫具有趋光性,一般在夜间进行迁飞、交配和产卵,卵块通常产在叶片背面。成虫寿命可达两至三周,在这段时间内,雌成虫可以多次交配产卵,一生可产卵900~1000粒。在适合温度下,卵在2~4天即可孵化成幼虫。幼虫有6个龄期,高龄幼虫具有自相残杀的习性。
草地贪夜蛾为害植物表现
草地贪夜蛾幼虫一是取食植物叶片,可造成落叶,减少光合作用,其后转移为害。二是以切根方式为害,切断种苗和幼小植株的茎;幼虫可钻入孕穗植物的穗中,也可取食番茄等植物花蕾和生长点,并钻入果实中。当种群数量大时,其幼虫如行军状,成群扩散。在玉米上,1~3龄幼虫通常在夜间出来为害,多隐藏在叶片背面取食,取食后形成半透明薄膜“窗孔”。低龄幼虫还会吐丝,借助风扩散转移到周边的植株上继续为害。4~6龄幼虫对玉米的为害更为严重,取食叶片后形成不规则的长形孔洞,也可将整株玉米的叶片取食光,严重时可造成玉米生长点死亡,影响叶片和果穗的正常发育。此外,高龄幼虫还会蛀食玉米雄穗和雌穗进行取食为害。由于其食量大,尤其是到高龄期具暴发性,且吃光一地块还可成群结队迁移到周围作物田继续危害,可见其危害的严重性。
草地贪夜蛾的影响
1、对2019-2020年度全球粮食供应产生负面影响。当前全球粮食价格出现回落,大米、玉米、小麦价格的下滑会对亚洲水稻、北半球玉米和春小麦播种产生不利影响,很有可能导致全球的播种面积下滑。与此同时,全球化肥、柴油价格明显上涨,根据测算会使粮食作物的生产成本增加15%-20%。考虑到草地贪夜蛾的全球肆虐,可能将进一步增加全球粮食的成本,影响全球的粮食产量,进而对2019-2020年度全球的粮食供应产生负面影响。
2、对我国的粮食生产产生重大影响。目前,草地贪夜蛾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由于西南地区生物多样性突出,可以发挥生物多样性的自然控制优势,形成生态阻截带,虫害影响相对小。但是,由于草地贪夜蛾超级能飞,还有很强的繁殖能力,如果蔓延至华中、华北甚至东北,将会对我国的粮食生产产生重大影响。因为在华中、华北及东北地区,作物种植比较单一,缺乏生物天敌,加上平原特点,容易形成顺风,会增加草地贪夜蛾扩散的速度。再加上华北、东北是我国重要的玉米产区,占我国玉米产量的90%左右,而华中、东北又是我国主要的水稻产区,如果虫害蔓延到华中、华北、东北,无疑会威胁粮食产量。
3、导致国内相应农药生产出现短时间的供应紧张。一亩地使用农药数量相对有限,但国内巨大的种植面积,如果出现大范围虫害发生,杀虫剂水溶液的需求量极大。按照5-8亩地/瓶(500ML)杀虫剂水溶液计算,我国一年水稻种植面积4.5-4.7亿亩,玉米种植面积6.3-6.8亿亩,小麦种植面积3.6-3.8亿亩,三大作物每年种植面积达到14.4-15.3亿亩,如果出现大面积虫害爆发,杀虫剂水溶液将有巨大的需求量。而草地贪夜蛾,能远飞且飞行块,产卵数量大,生长速度快,加重了疫情扩散的可能,一旦疫情爆发极可能导致国内相应农药生产出现短时间的供应紧张情况。
我国当前草地贪夜蛾发生情况
草地贪夜蛾是一种新的入侵物种,目前尚不属于我国法定检疫对象。2019年1月11日,云南省普洱市江城县植保人员田间普查第一次发现了草地贪夜蛾幼虫危害玉米。3月11日,广西河池市宜州区首次在洛西镇祥北村监测点,通过性诱监测到1头草地贪夜蛾的成虫,并经专家基因鉴定而确认。此后陆续在都安、右江、田林、东兰等县(区)监测到该成虫。4月23日,在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确认草地贪夜蛾幼虫为害玉米,发生面积约100亩,幼虫龄期2-5龄,以高龄幼虫为主,田间百株虫量2头,玉米被害株率8%。4月25日左右,贵州省黔西南州望谟自治县、安龙县、兴仁市先后发现草地贪夜蛾,4月28日又在黔西南州兴义市、义龙新区和黔南州罗甸县发现草地贪夜蛾。4月26日,湖南在郴州市宜章县岩泉镇胡家村首次发现草地贪夜蛾,虽是零星发生,玉米被害株率也近10%。
继云南、广西、贵州、广东、湖南见虫之后,4月下旬以来,草地贪夜蛾在海南、福建、浙江、湖北、四川、江西、重庆、河南相继查见幼虫为害,虫情扩散蔓延明显加快。据全国农技中心病虫情报,截止5月10日,全国已有13省(区)61个市(州)261县(市、区)查见该外来物种(草地贪夜蛾)幼虫为害玉米,初步统计发生为害面积108万亩。
13省区查见幼虫为害玉米的现状
●云南:已在15个市(州)的112个县(市、区)发现为害,累计发生面积超过30万亩,为害较重的是苗期至喇叭口期的玉米和苗期甘蔗。重发田块百株虫量100-300头。田间虫龄1-6龄均有,成虫和卵均可以查到,虫代重叠现象严重。
●广西:已在全区14个市的65个县(区、市)发现为害,见虫面积69.9万亩,百株虫量10头以上的面积为44.4万亩,其中,发生1万亩以上的有13个县(区),3万亩以上有宾阳、田阳、覃塘、港南、忻城、兴宾等6县(区)。据各地田间调查,百株虫量一般1-10头,高的35-80头。上思、都安、忻城、兴宾、象州等县局部田块百株虫量在100头以上,防城港市港口区局部田块百株虫量达600头。
●湖南:在6市12个县发现为害,面积超过2万亩,各地被害株率5%-41%,最高江华达70%以上。各地百株虫量1-60头,最高道县甜玉米上达120头。
●贵州:在6市(州)21个县(市、区)发现为害,面积1.8万亩,玉米一般被害株率9%-11%,高的42%;田间百株虫量4-42头,义龙为60头。
●广东:在7市16县(市、区)发现为害,面积2805亩,玉米被害株率一般10%-20%,廉江70%;平均百株虫量为25头,廉江达210头。
●福建:在6市9个县(市、区)发现为害,面积约100亩。田间以1-3龄幼虫为主,主要取食苗期玉米。惠安县、建瓯市、新罗区、武夷山市和仙游县调查,百株虫量分别为50头、90头、25头、120头和2头,被害株率分别为23%、32%、20%、40%和2%。
●海南:已在全省18个市(县)发现为害,面积447亩,较重的万宁县百株虫量50-70头,被害株率80%。
●湖北:仙桃和通山县发现为害,面积5000多亩,通山县百株虫量20-65头,被害株率9.5%-18%。
●浙江:建德和东阳两县见虫,面积80亩,虫龄为1-4龄,百株虫量2-13头,被害株率1%-10%。
●四川:西昌市5月8日调查30块田,其中见虫田4块,发生面积2.25亩,被害株率1.3%,单株上幼虫2-9头。
●江西:赣州发生500亩,幼虫龄期2-4龄,玉米被害株率3%-30%,百株虫量4-28头。
●重庆:5月8日,重庆在北碚区歇马街道东风村玉米田首次发现疑似草地贪夜蛾幼虫2头。5月10日,在涪陵街道邓家村8组、焦石镇永丰村2组、珍溪镇莲花村8组相继发现草地贪夜蛾幼虫,发生面积30亩,平均百株虫量0.2头,最高百株虫量56头;平均被害株率0.1%,最高被害株率50%。5月15日,在铜梁区侣俸镇文曲村农科院玉米基地发现草地贪夜蛾幼虫,发生面积50亩,平均百株虫量0.11头,最高百株虫量2头;平均被害株率0.1%,最高被害株率0.3%
●河南:5月16日,从省农业农村厅植物保护检疫站获悉,河南信阳在春玉米地块发现一只草地贪夜蛾,暂未发现该虫规模性入侵河南的情况。
我国草地贪夜蛾发展趋势分析
草地贪夜蛾为迁飞性害虫,我国邻国基本都已发生,境外虫源地域范围广,种群数量巨大。据专家分析,草地贪夜蛾已侵入我国定殖并建立了种群,呈现扩展速度快、为害程度重、监测和防控难度大的特点,该虫将在我国建立周年繁殖区,并形成夏季重发危害区。5月6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官网发布公告显示:目前,西南、华南、江南等地进入春玉米播种和生长期,适宜草地贪夜蛾取食为害。5月份,随着调查的深入,西南、华南、江南地区将发现新的草地贪夜蛾为害区域。伴随西南季风,5月中旬始,境外虫源以及在我国云南、广西等地区定殖繁衍的成虫可进一步迁飞扩展至我国长江和江淮流域;6-7月份,可继续北迁至黄淮、华北乃至东北和西北地区,虫情有扩散蔓延的危险。
我国防治草地贪夜蛾,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
1、提前防范,确保监测预警到位。2018年12月,农业农村部下发了《关于加强草地贪夜蛾监测预警工作的通知》。2019年1月3日,全国农技中心下发了《关于做好草地贪夜蛾侵入危害防范工作的通知》,及时组织各地技术人员加强监测预警,在云南、广西等边境省(区)设立重点监测点,架设高空测报灯和黑光灯,开展灯诱成虫系统监测,力争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预警。
2、迅速行动,第一时间查明情况。2019年1月11日,云南省植保植检站报告,在普洱市江城县发现疑似草地贪夜蛾幼虫为害。全国农技中心派出工作组会同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的专家们火速赶赴现场,实地查明确认草地贪夜蛾已侵入我国。
3、精心组织,遏制草地贪夜蛾蔓延为害。我国农业农村部于2018年12月安排部署了草地贪夜蛾监测预警工作, 全国农技中心2019年1月3日印发了《关于做好草地贪夜蛾侵入危害防范工作的通知》。全国农技中心组织专家研究制定了《草地贪夜蛾测报调査方法》,2019年3月18日发布了《2019年草地贪夜蛾防控技术方案(试行)》,确定采取生态调控、理化诱控、应急防控、区域联防、统防统治等防控策略。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已经完成了21种常用化学农药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治效果评价,筛选出了一批对草地贪夜蛾高效、低毒的化学农药用于应急防治。同时在杀虫灯诱杀技术、性诱剂监测与诱杀技术、生物农药选用等方面也开展了相应研究工作。当地农业部门利用救灾资金购置了杀虫灯、喷雾机等防治物资器械,指导农民开展应急防治。据统计,目前草地贪夜蛾防控面积超过10万亩,防控效果良好,总体发生态势平稳。2019年5月24日,农业农村部召开全国草地贪夜蛾防控工作视频会议,全面安排部署草地贪夜蛾防控工作。会议指出,防控草地贪夜蛾关键是准确研判发展态势,坚持“长短结合、标本兼治、分区治理”策略,科学制定防控对策措施。西南、华南地区是周年繁殖区,是北迁虫源根据地,要主攻冬春季、兼顾夏秋季,阻杀境外迁入虫源、控制迁出虫源;江南、长江中下游及江淮等地区是迁飞过渡区,是北迁南回的桥梁地带,要抓住春夏季害虫迁入期,重点采取诱杀成虫、防治幼虫,减少外迁虫源虫量。北方玉米主产区是重点防范区,抓好低龄幼虫防控,发生区域防控处置率要达到90%以上,危害损失控制在5%以内,确保不大面积连片成灾。
4、农业农村部:制定防控对策建议。2019年5月9日,针对草地贪夜蛾在我国发生的严峻形势,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会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组织科研、教学和生产单位的专家对其发生形势进行研判,并研究制定防控对策建议。
一是实施大区联合监测预警
将草地贪夜蛾列入国家重大病虫监控对象。建立国内草地贪夜蛾监测网,组织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测报网区域站和各级植保站实施大区联合监测预警,加力加密做好调查监测,及时通报发生信息,科学指导防控。
二是实施联防联控
从全国层面来讲,应该实施分区治理,组织大区联防联控。冬季重点在华南、西南冬玉米区组织统防统治和联防联控,压低春季向北扩散蔓延的虫源基数;春季重点在华南和西南南部春玉米区实施统防和联防,压低一代虫源基数;夏季以后,应密切关注黄淮和北方玉米主产区,根据虫情监测结果,对虫源集中降落区和重发区实施统防统治,防止较大面积成灾现象发生。
三是加快用药登记
目前,我国无草地贪夜蛾防治登记用药。尽管几类常规药剂防治效果不佳,但试验也证明几种新型化学杀虫剂,如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氯虫苯甲酰胺、乙基多杀菌素及啶虫脒对草地贪夜蛾均有非常强的杀虫活性,可作为草地贪夜蛾应急防控的首选药剂,并尽快登记、用于生产急需。
四是加强草地贪夜蛾监控技术研究
组织开展草地贪夜蛾在我国的迁飞路径、致灾规律、潜在威胁、监测预警、生物防治、理化诱控、化学防治和生态控制等方面的技术研究,筛选有效药剂、生物农药和天敌资源,集成综合防控技术模式,提高其监测防控科技支撑能力。同时加强亚太国际合作交流,在FAO框架下,加强与印度、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草地贪夜蛾的发生和防控信息交流,推动国家间、地区间联防联控,提高防控能力和效果。
我国草地贪夜蛾防控建议
1、建立全球联合控制机制、借鉴国外防控经验
建立全球联合控制机制,通过与国际组织、相关邻国的交流合作机制, 及时沟通发生动态信息, 交流防治经验, 把控草地贪夜蛾国际发生动态和监测、防控技术进展, 加强和开展与国外相关国家和国际组织 (FAO, CABI, CIMMYT, ICIPE, IITA等) 的学术合作和信息交流, 借鉴美洲和非洲等国外对草地贪夜蛾防控的成功经验以及FAO推荐的相关防控方案, 做好草地贪夜蛾监测与防控技术研究储备,完善我国监测防控技术体系。
国外发生国防控的实践证明,化学防治是目前多种作物上应急控制草地贪夜蛾的最有效方法。目前, 白僵菌、Bt、核型多角体病毒以及杆状病毒等一些昆虫病原微生物杀虫剂已经在美国等国家登记用于草地贪夜蛾的防治。多杀菌素、氟氯氰菊酯、顺式氯氰菊酯、氟虫双酰胺、溴氰虫酰胺等杀虫剂都有较好防治效果,生物药剂可选用白僵菌、Bt、核型多角体病毒等。药剂拌种有一定效果,如用氯虫苯甲酰胺和溴氰虫酰胺处理大豆种子能显著降低草地贪夜蛾的存活率;与药剂拌种相比,喷洒杀虫剂防治草地贪夜蛾效果更好。喷洒杀虫剂时要充分考虑幼虫的生物学特性,在合适的时期采用使用正确的方式进行喷洒。由于高龄幼虫会钻蛀在植物组织内部为害,喷洒药剂往往对它不起作用,为了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要在低龄幼虫时期及时喷洒药剂,此外,低龄幼虫通常在夜间才会出来取食为害,因此在清晨和黄昏时喷洒药剂防治效果更好,也建议各地要充分发挥专业化防治组织的作用,统防统治治早、治小、治了。另据报道,在美洲的部分地区,草地贪夜蛾已经对氨基甲酸盐类、有机磷酸酯类和拟除虫菊酯-除虫菊酯类农药产生了抗药性,因此,应注意轮换和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方式的杀虫剂,还要根据农药使用说明书推荐的浓度和剂量进行适量喷洒,避免频繁用药,以延缓草地贪夜蛾抗药性的产生。此外,性信息素诱杀法在一些北美洲国家广泛应用。生产上可以利用昆虫性信息素制成诱芯来干扰草地贪夜蛾交配和大面积诱杀草地贪夜蛾。
2、建议将草地贪夜蛾列为我国进境检疫性有害生物
草地贪夜蛾于2016年首次入侵到非洲国家, 根据其较强的迁飞能力, 不排除成虫从非洲国家迁飞到欧洲大陆进行远距离迁飞入侵, 且国际贸易有可能将该虫携带入侵。因此, 2017年欧洲食品安全局就将草地贪夜蛾列为检疫性有害生物。目前, 我国与非洲、美洲国家以及印度国际贸易频繁。因此, 建议我国将草地贪夜蛾列为进境有害生物名录加以检疫控制。
3、强化监测预警
全国农技中心已组织在全国26个省份220个县点设立草地贪夜蛾性诱监测点,各地应通过地面测报灯、高空测报灯、性诱剂以及雷达等监测手段强化成虫监测,及时掌握其迁飞发生动态,发布虫情预报信息。要加强省际间的监测协调,运用大数据和物联网,以及卫星监测系统,对该虫害的扩散情况进行及时准确的监测预报。我国云南、广东、广西、海南等邻近发生国边境的省(区),以及与美洲、非洲发生为害国贸易频繁的其他省(区、市)的近港口地区,是草地贪夜蛾传入高风险区,应设立重点监测点,严密防范其入侵定殖。全国农技中心可以联合科研单位和主要发生风险区的专家成立技术指导组,及时开展草地贪夜蛾入侵风险评估、监测防控技术研究,密切跟踪其在世界各地的发生蔓延趋势,及时进行虫情会商,提出有效防控建议。组织有关单位专家赴重点省(区),进行现场调查和技术指导。同时,各地要充分发动群众,开展群测工作,努力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预警。深圳百乐宝生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中国农科院相关单位共同攻关,推出了草地贪夜蛾性诱芯产品“诱陷多”,通过释放人工合成的草地贪夜蛾性信息素化合物,引诱雄蛾至诱捕装置中。该性诱芯灵敏度高,能够准确地反映田间害虫种群动态,是一项高效的监测手段。
4、采取政府联动,建立应急报告制度
建议由政府牵头,会同气象、供销、农业主管部门制定防控方案,以市、区县、乡镇、村(社)建立联动机制。各地农业技术服务机构应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报告制度,及时组织技术人员开展大田普查,一旦发现虫情或疑似虫情应立即报告上一级农业主管部门或政府。
5、做好宣传培训工作
组织市、区县、乡镇、村划片宣传培训,使农技人员、广大农户掌握该虫识别方法、调查方法、生物学特性、发生为害和防治技术等知识,以争取防控工作的主动性,真正做到早发现、早防治。
6、生态调控及天敌保护利用
做好规划,在有条件的地区可与非禾本科作物间作套种,保护农田自然环境中的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发挥生物多样性的自然控制优势,形成生态阻截带。如在国外,会用赤眼蜂或黑卵蜂进行防治。在国内的研究工作中已经发现了它的很多天敌,像一些幼虫的寄生蜂,还有白僵菌、绿僵菌都能够在它体内寄生。
7、科学指导防控
组织制定防控技术方案,抓住成虫、低龄幼虫防控的最佳时期,优先选用物化诱控、生物防控措施。可参考联合国粮农组织防控草地贪夜蛾指导手册及国外登记防控农药,早期施用多杀菌素和Bt等生物农药,发生严重的地块施用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啶虫脒、乙基多杀菌素等药剂进行防治,压低虫源基数,遏制蔓延为害。
(1)实施成虫诱杀。在草地贪夜蛾成虫发生期,集中连片使用杀虫灯诱杀;或者使用性诱剂每亩1个集中诱杀,并及时更换诱芯,同时还可搭配使用食诱剂提升防治效果。
(2)重点防治幼虫。一是采取生物防治。在卵孵化初期选择多杀菌素、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绿僵菌以及印楝素等生物农药喷施。二是进行应急防治。当玉米田虫口密度达到10头/百株时,可选用防控夜蛾科害虫的高效低毒杀虫剂(如氟氯氰菊酯、溴氰虫酰胺、氯虫苯甲酰胺等)喷雾防治,施药时间最好选择在清晨或者傍晚,注意喷洒在玉米心叶、雄穗和雌穗等部位。并要注意轮换和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方式的杀虫剂,以延缓其抗性的产生。
8、种植转Bt基因抗虫作物
种植转Bt基因抗虫玉米已被证明是一种控制草地贪夜蛾种群发展及为害的有效措施。在巴西种植转Bt基因抗虫玉米已经成为防治草地贪夜蛾的重要措施, 如转cry1F基因抗虫玉米‘TC1507’以及转cry1A.105/cry2Ab2基因的二价抗虫玉米‘MON89034’对草地贪夜蛾都有较高抗性。目前在南美洲的巴西、阿根廷或非洲的南非批准种植的转基因抗虫玉米有‘MON810’、‘Bt11’、‘MON89034’、‘MON89034×TC1507’、‘MIR162’、‘Bt11×MIR162’和‘MON810×TC1507×MIR162’等, 表达的蛋白有Cry1F、Cry1A.105、Cry1Ab、Cry2Ab2和Vip3Aa20 (http://www.isaaa.org/gmapprovaldatabase/)。种植转Bt基因抗虫棉也能控制棉花上的草地贪夜蛾。研究发现转cry1Ia12基因抗虫棉对草地贪夜蛾幼虫具有明显毒性, 可显著延长幼虫发育历期, 致死率可达40%。转cry1Ac和cry1F基因的双价抗虫棉能显著降低草地贪夜蛾的田间为害率,同时草地贪夜蛾死亡率可达90%~100%。近年来科学家就草地贪夜蛾对Bt抗性产生的机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制定了高剂量-庇护所策略、多基因策略等害虫对Bt的抗性治理策略来延缓草地贪夜蛾对Bt抗虫蛋白抗性的产生和发展。使用新的杀虫蛋白—营养期杀虫蛋白 (vegetative insecticidal proteins, Vips) 也是害虫对Bt抗性治理策略的重要内容。Vips是Bt在对数生长中期分泌的一类不同于Cry类杀虫晶体蛋白的新型杀虫蛋白,与其他Cry蛋白无交互抗性, 特别是对一些对Cry杀虫蛋白不敏感的鳞翅目害虫有特异杀虫活性。对草地贪夜蛾具有杀虫活性的Vip蛋白有Vip3Aa16、Vip3Ab1、Vip3Ac1、Vip3Ae1、Vip3Af1和Vip3Aa20等。表达Vip3Aa20蛋白的转基因玉米新品种‘MIR162’于2009年已经在美国登记, 这种玉米可有效控制对其他杀虫蛋白产生抗性的草地贪夜蛾, 目前已经在美国、阿根廷、巴西等地进行商业化种植。转Vip3Aa20基因玉米是目前控制草地贪夜蛾的有效措施, 并且在高剂量+庇护所策略管理下必将会发挥更持久的抗虫作用。
省域草地贪夜蛾防控方案
广西:广西农业农村厅制定了《2019年广西草地贪夜蛾防控方案》,方案给出更加具体的应急防治措施:当玉米田虫口密度达到10头/百株时,抓住低龄幼虫期施药防治。施药时间最好选择在清晨或者傍晚,注意喷洒在玉米心叶、雄穗和雌穗等部位。防治药剂可选用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5%啶虫脒乳油、75%乙酰甲胺磷可溶性粉剂、6%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和20%甲氰菊酯乳油(来源于中国农科院植保研究所关于草地贪夜蛾防效室内测定的最新研究)。注意轮换和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方式的杀虫剂,根据农药使用说明书推荐的浓度和剂量进行适量喷洒,避免频繁用药,以延缓草地贪夜蛾抗药性的产生。
贵州:突出“综合防治、统防统治、群防群治”,加强虫情监测预警及时指导防治。采取灯诱、性诱控制成虫,减少田间落卵量;生物农药和高效低风险化学农药应急防控,压低虫口基数的防控策略。防控措施:(一)监测预警。在适宜成虫发生场所或主要寄主作物田,设立重点监测点,安装灯诱、性诱等监测设备,及时监测成虫发生情况;主要寄主作物生长季节,针对卵、幼虫和蛹,及时开展系统调查和大田普查,准确发布虫情预警信息,确保早发现、早控制。(二)分类指导分区治理。发生区域加强成虫诱杀、卵和幼虫防控,实施统防统治和群防群治;未发生区域加强成虫监测。(三)主要技术措施。1、成虫诱杀技术:(1)诱捕器诱杀:成虫发生初期,集中连片使用太阳能自控多方式高效害虫诱捕器,在田间每 15 亩安装一套,诱杀草地贪夜蛾成虫,同时诱杀其它鳞翅目等害虫成虫。(2)杀虫灯诱杀:成虫发生初期,集中连片使用太阳能杀虫灯,在田间每 15 亩安装一套,诱杀草地贪夜蛾成虫,同时诱杀其它鳞翅目等害虫成虫。(3)性诱剂诱杀:采用配套草地贪夜蛾性诱剂诱芯的夜蛾诱捕器,以每亩1套的密度连片大面积使用;诱捕时间从成虫始见开始;诱捕器进虫口高于地面 1.2-1.5 米。2、幼虫防治技术:卵孵化盛期和低龄幼虫高峰期是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施药时间应选择在傍晚前(低龄幼虫夜间取食危害)。选用生物农药防治应在卵孵化盛期施药,选用高效低风险化学农药防治可在低龄幼虫高峰期施药。(1)一般情况:可选用短稳杆菌、金龟子绿僵菌、核型多角体病毒、苏云金杆菌、多杀菌素、印楝素、乙基多杀菌素等生物农药。(2)应急防控:可选用氯虫苯甲酰胺、溴氰菊酯、氯氟氰菊酯、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甲维·苏云金悬浮剂、氟铃脲.茚虫威、甲维盐.高氯氟、溴氰虫酰胺等,注意轮换用药,以免产生抗性。
广东:2019年1月24日,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发布《关于加强草地贪夜蛾监测防控工作的通知》(粤农农办〔2019〕66号)。通知主要有三大内容:(一)加强监测调查,密切掌握其传入动态。据专家分析,草地贪夜蛾寄主范围广,可取食玉米、水稻、甘蔗、蔬菜、花生、大豆等80多种植物,而我省气候常年高温高湿,农作物种类多,适合其周年生存繁殖,一旦传入定殖,将严重影响我省农业生产。各地要充分认识草地贪夜蛾侵入危害的严重性,提高防范意识,强化属地责任,从今年开始将草地贪夜蛾列入重点监测对象名单,设置高空测报灯、黑光灯和性诱剂监测点,开展草地贪夜蛾成虫系统监测,重点监测玉米、水稻、烟草、番茄、马铃薯等寄主作物,密切掌握草地贪夜蛾传入及发生动态。广州、深圳等近港口贸易活跃地区要设立重点监测点。各相关监测点要指定专人负责,对重点作物、重点区域开展普查,按时报送监测数据。要充分发动群众,开展群测工作,努力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预警。(二)突出重点作物,制定科学防控措施。国外防控草地贪夜蛾实践表明,化学防治是目前多种作物上应急控制的最有效方法。各地要结合实际,突出当地重点作物,制定切实可行的预防和应急防控预案,坚决遏制草地贪夜蛾在我省定殖和迁飞扩散。在防控策略上,必须做到早发现、早用药、早扑灭。各地可结合虫情监测和田间调查,抓住低龄幼虫高峰期施药防治,化学药剂可选用多杀霉素、氟氯氰菊酯、顺式氯氰菊酯、氟虫双酰胺、氯虫苯甲酰胺、溴氰虫酰胺等杀虫剂,生物药剂可选用白僵菌、Bt、核型多角体病毒等。(三)强化宣传指导,建立应急报告制度。草地贪夜蛾是一种新发生的害虫,各地要及时组织技术人员学习掌握草地贪夜蛾的特征、习性、为害症状和防治技术,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和培训形式向广大农民宣传普及草地贪夜蛾的相关知识。要建立省、市、县三级应急报告制度,组织开展大田普查,一旦发现疑似虫情,应立即向上级农业部门报告。同时,要充分利用“广东农业有害生物数字平台”报送监测结果,加强市、县间信息交流,实现信息共享。
湖北:2019年5月27日,湖北省植物保护总站办公室制定并印发了《湖北省草地贪夜蛾防控技术方案(试行)》。防控技术方案提出,防控策略要坚持综合防治、统防统治、群防群治,实施分区治理,治早治小,压前控后的技术策略,优先采用生物、生态、物理等绿色防控措施,科学安全用药,延缓抗性产生,适时开展应急防控,控制其暴发为害。防控措施:(一)监测预警。草地贪夜蛾是一种抗药性很强的害虫,卵孵盛期和低龄幼虫期是防控的最有效期,因此,及时准确地监测至关重要。坚持性诱和灯诱相结合,诱测与田间调查相结合,大田普查与系统调查相结合的原则,以玉米作物为主,兼顾高粱、水稻等禾本科作物,开展监测预警工作。在玉米产区重点监测春玉米,兼顾后期的夏玉米。在已见虫的鄂西和鄂北玉米主产区、江汉平原、鄂东等高风险县市区要增加性诱监测点,完善灯诱,积极组织开展大田普查与系统调查,严密监测发生发展动态;其他未见虫的市县要加大调查范围和密度,除性诱、灯诱等方式外,还要重点开展田间被害株调查;确保早发现、早报告、早预警、早行动。(二)主要技术措施。1.生态调控及天敌保护利用。有条件的地区可与非禾本科作物间作套种,保护农田自然环境中的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发挥生物多样性的自然控制优势,形成生态阻截带。当虫量密度高时,有条件的地区可结合中耕除草灭蛹,减少虫源基数。2.成虫诱杀技术。成虫发生期,集中连片使用杀虫灯诱杀;或者使用性诱剂每亩1个集中诱杀,注意及时更换诱芯。也可搭配使用食诱剂提升防治效果。3.幼虫防治技术。抓住低龄幼虫的防控最佳时期,施药时间最好选择在清晨或者傍晚,注意喷洒在玉米心叶、雄穗和雌穗等部位。(1)生物防治:在卵孵化初期选择喷施短稳杆菌、绿僵菌、苏云金杆菌、白僵菌、核型多角体病毒以及多杀菌素、印楝素等生物农药。(2)应急防治:玉米田虫口密度达到10头/百株时,可选用防控夜蛾科害虫的高效低毒的杀虫剂(氯虫苯甲酰胺、氟氯氰菊酯、溴氰虫酰胺、阿维·氯苯酰等)喷雾防治,可以配合灭幼脲、抑太保、虱螨脲等昆虫激素类农药效果更好。注意轮换和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方式的杀虫剂,延缓抗性产生。
附件:
《2019年草地贪夜蛾防控技术方案(试行)》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2019-03-18
一、防控目标
防治处置率达到90%以上,绿色防控技术应用比例达到30%以上,综合防治效果达到85%以上,危害损失率控制在8%以内。
二、防控策略
云南侵入区坚持生态防控指导思想,加强防控。南方玉米区做好害虫种群动态监测和控制,减少向长江中下游及以北地区迁入的虫源基数,黄淮海和东北主产区加强监测,做好应急防控准备。利用理化诱杀控制成虫种群数量,抓住低龄幼虫防治关键期,加强普查,注重区域联防和统防统治。
三、防控措施
(一)监测预警
在云南、广西等西南省(区)设立重点监测点,结合高空测报灯和黑光灯监测成虫迁飞数量和动态。在华南、江南、长江中下游、黄淮海、东北地区开展灯诱、性诱监测成虫发生情况。玉米生长季开展大田普查,确保早发现、早控制。
(二)分区防控重点
云南、广西等周年繁殖区加强成虫诱杀、卵和幼虫防控,黄淮海夏玉米区及东北春玉米区加强迁飞成虫监测和防治。
(三)主要技术措施
1.生态调控及天敌保护利用:有条件的地区可与非禾本科作物间作套种,保护农田自然环境中的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发挥生物多样性的自然控制优势,形成生态阻截带。
2.成虫诱杀技术:成虫发生期,集中连片使用杀虫灯诱杀,可搭配性诱剂和食诱剂提升防治效果。
3.幼虫防治技术:抓住低龄幼虫的防控最佳时期,施药时间最好选择在清晨或者傍晚,注意喷洒在玉米心叶、雄穗和雌穗等部位。(1)生物防治:在卵孵化初期选择喷施白僵菌、绿僵菌、苏云金杆菌制剂以及多杀菌素、苦参碱、印楝素等生物农药。(2)应急防治:玉米田虫口密度达到10头/百株时(参考玉米田二代黏虫防控的虫口密度指标),可选用防控夜蛾科害虫的高效低毒的杀虫剂喷雾防治。(联合国粮农组织防控草地贪夜蛾指导手册及国外登记防控该害虫的化学农药有氯虫苯甲酰胺、氟氯氰菊酯、溴氰虫酰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