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专题:非遗+旅游:深度融合 双向赋能
2024-01-15 09:49:00
字号:大 中 小
目录
一、政策解读
文旅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二、现状分析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异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研究
三、实践案例
我国各地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实践案例
四、创新发展
创新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编者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承中华文明、赓续中华文脉的重要载体。截至2022年12月,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共计43项,总数位居世界第一。其中,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35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项,优秀实践名册1项。我国已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认定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关于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通知》《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等文件,为做好新时代非遗保护工作明确了目标方向和主要任务。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具有天然的契合点,是文旅融合的应有之义和重要内容。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对于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重要意义。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中,要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人类共同价值观念和思想情感,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政策解读
【文旅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2023年2月,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推进非遗与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发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同时也实现非遗的系统性保护和生命力激活、旅游的文化内涵提升和行业高质量发展。
(一)《通知》出台的背景和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202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具有天然的契合点,是文旅融合的应有之义和重要内容。当前,社会各界对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关注度很高,各地开展了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取得了一些工作成效。同时,部分地区也存在对非遗内涵挖掘不充分,以文塑旅作用发挥不足;部分非遗传承人群尚未将融入旅游作为新的传承实践方式,以旅彰文效果不明显;相关旅游服务中非遗传承人群参与深度不够、保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引导社会和市场业态健康发展。
《通知》的出台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举措,通过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可以进一步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落到实处,同时能够拓展非遗实践方式,增强非遗传承实践活力,推动非遗系统性保护,也能够丰富旅游产品,提升旅游文化内涵,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二)《通知》的主要内容
《通知》分总体要求、重点任务、组织实施3个部分,对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作出了具体部署。《通知》提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牢牢把握非遗保护传承和旅游发展的规律特点,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推动非遗与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明确了以下8项重点任务。
一是加强项目梳理。各地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要对本地区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进行梳理,遴选出代表性项目,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推荐目录并向社会公布,为旅游发展提供优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二是突出门类特点。找准各门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契合处、联结点,讲好当地传说故事。鼓励面向游客开展传统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积极开发传统工艺产品,丰富旅游商品内涵。将传统体育、游艺纳入旅游体验。依托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康养旅游。挖掘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厚内涵,让游客体验当地民众的生活方式,体会中国人顺应时节、尊重自然、利用自然的思想理念和独特智慧。发挥传统节日、民俗活动参与性强的特点,让游客感受当地民风民俗,提升中华文化认同感。
三是融入旅游空间。鼓励从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推荐目录中选择适合的代表性项目进旅游空间,从其他地区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要适合本地文化生态,被当地群众和游客接受认可,避免生搬硬套、简单移植和同质化发展。要为传承人在旅游空间开展传承实践和旅游服务提供便利条件,鼓励传承人参与旅游管理。要将旅游空间作为展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面向国外游客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效能。推动建设一批特色鲜明、氛围浓厚、当地群众和游客认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景区。
四是丰富旅游产品。支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红色旅游、冰雪旅游、康养旅游、体育旅游等结合,举办“非遗购物节”“非遗美食节”等活动,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鼓励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或相关元素融入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聚集区、主题公园、旅游饭店,融入机场、高铁站、高速公路服务区、游客服务中心等相关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将旅游民宿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有效对接,推出一批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的旅游民宿。鼓励旅游演艺创作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汲取灵感和素材,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的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运用丰富的艺术形式进行当代表达。鼓励旅行社等旅游企业制作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导游词、宣传册、宣传视频等,提升旅游目的地吸引力。
五是设立体验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传承体验中心(所、点)、非遗工坊、项目保护单位等设施场所要增强互动演示、体验教学等功能,面向游客提供体验、研学等旅游服务,让游客切身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鼓励聘请传承人作为专(兼)职讲解员,为游客演示、讲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四五”期间,文化和旅游部将遴选特色鲜明、服务成效显著、群众广泛认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设施场所和提供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研学等服务的旅游相关场所,设立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基地。
六是保护文化生态。鼓励文化生态保护区和有条件的传统村落、古街、古镇设立非遗工坊、展示厅、传承体验所(点)、代表性传承人工作室等,因地制宜与旅游融合发展,让传承人、村民、居民成为旅游的主要参与者和受益者。创新民族村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利用方式,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向游客讲好中华文明故事。
七是培育特色线路。支持在已有旅游线路中有机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体验等内容。推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旅游线路,加强推介宣传,发挥典型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支持旅行社等旅游企业以文化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基地、特色景区、特色村镇、特色街区为点位,与相关传承人开展合作,培育一批满足游客需求、具有鲜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的旅游线路。支持围绕传统节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时间节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活动,围绕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推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旅游线路。
八是开展双向培训。要将旅游相关业务内容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培训范围,帮助传承人、保护工作者了解旅游行业特点、政策法规、运营模式、游客需求等,提高传承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和能力,增进传承人对其持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意义的认识。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纳入旅游行业培训范围,帮助导游、讲解员、旅游开发者等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法规、知识内涵和保护理念,提高在旅游中合理利用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和能力,引导旅游从业人员和游客欣赏、尊重、认同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通知》的亮点特色
一是注重理念引领。《通知》阐明了非遗与旅游相互促进、互为支撑、协同发展的关系,指出了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工作中应坚持的原则、需注意的问题。引导各地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非遗传承群体、旅游从业人员等相关主体深刻认识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在融合发展中兼顾保护非遗与推动旅游发展。
二是加强业务指导。《通知》提出了建立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推荐目录、设立非遗体验基地、培育旅游线路、建设非遗特色景区等工作抓手,为各地深入推进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工作提供了具体业务指导。
三是推动深度融合。《通知》鼓励非遗传承群体积极参与旅游管理和服务,通过与旅游深度融合,丰富非遗传承实践形式,引导相关群体在旅游服务中充分阐释非遗内涵,支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使各主体共同发力,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摘自《增强非遗传承实践活力 丰富旅游文化内涵》,《中国旅游报》2023年2月23;《让非遗为旅游添彩!文旅部发文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人民网2023年2月22日)
现状分析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异】
一是从类型结构看,传统技艺、民俗类非遗数量较多,而民间文学、曲艺、传统医药及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遗数量较少。不同批次的类型结构存在较大差异,传统技艺、传统美术、民俗、传统医药等非遗占比有所提升,更加融入国家战略、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二是从空间分布看,全国非遗代表性项目总体呈现“南多北少,东西部多、中部少”的分布特征,主要集中在华东、华北、西南地区,东北地区数量最少。同时,非遗代表性项目呈明显的差异化空间分布特征,连片状分布特征显著,拥有京津冀、长三角2个高密度区以及鄂湘渝黔交界处、粤闽沿海地区和藏南地区3个次高密度区。近年来,拥有非遗的城市数量逐渐增多,但非遗仍主要集中在直辖市、省会城市、沿海开放口岸城市和少数民族集聚地。
三是从不同有形空间载体看,中国非遗与A级旅游景区、传统村落、博物馆的空间分布均存在显著的正向关联。非遗与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关联程度介于传统村落和博物馆之间,庞大的景区数量为融合发展提供强大支撑,非遗与A级旅游景区融合发展潜力处于中等水平;非遗与传统村落的空间关联程度最低,同时包含的样方中包含的传统村落数量仅占总量的18.30%,非遗与传统村落融合发展潜力较低;非遗与博物馆空间关联程度最高,全国64.66%的博物馆位于同时包含的样方中,非遗与博物馆融合发展潜力较高。从位于同时包含样方中的有形空间载体数量看,不同城市差异较大。同时包含样方中的A级旅游景区、传统村落、博物馆数量多的城市分别有北京、上海、重庆3个,黔东南、晋城2个和北京、上海、西安3个,A级旅游景区、博物馆数量较多和中等的城市主要分布在华东地区,有别于传统村落的华中和西南地区。
四是全国可分为四大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类型区。A级旅游景区—博物馆优势区包括北京、上海、重庆等10个城市,主要为直辖市和省会城市;传统村落优势区包括黔东南、晋城、黄山等20个城市,主要为历史文化名城和少数民族集聚地,尤以贵州、陕西、湖南、云南的数量较多;次级优势区包括嘉兴、潍坊、济宁等51个城市,山东、浙江、江苏三省数量较多;而低优势区广泛分布在中国全域。
(摘自《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异及与旅游融合发展研究》,《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23年第4期)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研究】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融合存在的问题
(一)非遗旅游开发难度较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逐步迈向发展新征程,各领域发展路径及发展理念因而得以转变优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发展已然成为新的历史背景下各领域产业面临的新课题。非遗作为一类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尤其需要予以传承推广。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所衍生出的文化生态破坏问题同样不容忽视,尤其是大力发展旅游业对非遗进行的破坏性开发,已经导致部分非遗走向消亡。为解决此类问题,研究学者就非遗的传播路径展开了深入剖析,非遗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已逐渐退出文化传播选择的第一梯度。这一现状无疑会对非遗同旅游业的深度融合造成制约,最为直观的影响在于,提升了旅游业对非遗的开发利用难度,从某种层面上讲,也缩减了区域旅游业的发展路径,制约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二)非遗同旅游产业融合路径单一
想实现非遗同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绝非易事,必须对融合路径展开深入剖析。就当前我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而言,产业模式同质化现象极为明显。依托非遗资源所打造的旅游项目、旅游模式过于单一、枯燥,游客精神文化需求未得到实质满足,因而对非遗同旅游产业融合抱有抵触心态。但如若继续秉承传统旅游产业开发理念,不仅会造成区域非遗资源的损耗浪费,还会导致区域旅游产业背离可持续发展路径。
(三)地方非遗旅游产研融合模式受限
盲目参照其他区域优势旅游项目无益于实现地方非遗同旅游业的深度融合,应利用本地非遗优势,融合区域旅游业发展路径,遵循“因地制宜”的开发原则实现二者深度融合,着力打造非遗旅游产业机制,打造多样化区域非遗项目,稳固区域旅游经济市场。就非遗开发现状来看,绝大部分地区并未实现非遗的合理开发利用,严重背离区域发展路径,甚至有地区完全参照其他省市的旅游产业模式打造非遗旅游项目,在注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资金后,并未达成预期产业发展效果。此外,偏远山区虽蕴含丰富的非遗资源,但受制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以及非遗开发资金短缺等问题,使得旅游产业发展难度相对较大,产研融合模式无法构建,最终导致区域资源未得以开发利用,旅游品牌及旅游产品无法产生,非遗资源受制于区域发展,使得游客旅游体验感未得到切实满足。
(四)产研项目团队缺乏专业人才
造成区域非遗资源研发受限的主要原因在于产研团队未能正确认知非遗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价值意义;对非遗旅游产业项目开发重视程度不足,使得非遗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导致区域旅游产业发展长期受限。在国家大力提倡非遗保护的时代背景下,仍有绝大部分地区缺乏非遗保护意识,非遗保护专业人才匮乏,无法传承发扬区域非遗的实质内涵。产研项目团队缺失专业人才,区域非遗无法得以发掘、统计、应用,非遗同旅游产业融合缺少着力点,因而使得二者无法实现深度融合,也难以以经济发展为立足点,构建突出地方旅游特色、文化特色的非遗旅游产业结构。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模式
(一)“旅游+非遗产品类”模式
购物是旅游活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旅游产品消费能力相较于国际标准较为滞后,因而旅游商品消费提升空间巨大。根据这一旅游产业现状,可着力构建“旅游+非遗产品类”模式。游客侧重于选择文化底蕴丰富的旅游产品,然而我国绝大部分旅游景区销售的旅游商品款式过于单一且价格普遍偏高,无法契合游客的旅游消费需求。非遗以其突出的文化内涵与地域特征广受游客的推崇欢迎,依托非遗打造的旅游商品更具市场竞争力,有助于激发游客购买欲望,产生消费动力。此外,非遗同旅游商品的融合,也有利于推动非遗传承发展。对非遗进行传承保护,首先便要借助合理的传播媒介实现非遗有形化,从文字认知转化为记忆体验,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非遗产品应贴近区域旅游特征,以此深化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认知。迄今为止,我国共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其中包括1557项国家级非遗代表项目。非遗项目可划分为十个类别,包括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医药、民俗、曲艺等。以传统美术举例,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收录包括发绣、哈萨克族刺绣、藏族刺绣、彝族刺绣等在内的17个传统美术项目。着力将非遗产品引入旅游产业,有助于消除游客同非遗之间的隔阂,以非遗产品为主导,调动全社会形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意识。
(二)“旅游+非遗观赏类”模式
娱乐也是旅游活动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基于游客对娱乐活动的实质需求,应适当增加文化娱乐在旅游活动中的比重,将富含地域特征及非遗色彩的娱乐活动或艺术表演形式融入旅游活动,有助于打造“旅游+非遗观赏类”的旅游产业发展模式。非遗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样也具备表现形式多样的显性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收录的非遗大都具有极强的表演性,包括有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游艺与杂技等项目,通过适度的编排与内容创新,具有表演特征的非遗得以搬上舞台,从而面向更多游客。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涵盖的曲艺项目包括苏北大鼓、天门渔鼓、陕州锣鼓书、都昌鼓书等18项代表项目;传统音乐项目包括鼓吹乐、独龙族民歌、朝鲜族奚琴艺术以及甘州小调在内的19项代表项目。专业非遗项目大都依靠非遗传承人口传心授才得以发展推广,想要掌握其内在规律与表演特点绝非易事,需要长期的学习积累。通过欣赏非遗项目的表演特点与文化韵律,游客能够对非遗项目产生极大的探究欲望,进而深挖其发展背景与传承环境。
(三)“旅游+非遗体验类”模式
近年来,为满足游客的旅游体验需求,体验式旅游模式得以衍生发展。体验式旅游包括物质体验、文化体验、精神体验以及身体体验等模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收录的部分项目地域特征及文化特征较为凸显,因而可充分借助非遗优势,丰富游客的精神文化体验。民俗类与传统医药类非遗属于非遗名录中极具代表性的项目。由区域民俗衍生出的旅游项目极具旅游亮点,广受游客喜爱,例如壮族歌圩、秦淮灯会、武当山庙会、侗族火把节等。此外,朝鲜族花甲礼、全丰花灯等民俗非遗项目宣传力度相对滞缓,未能实现同旅游产业的高度衔接,此类项目可作为未来旅游开发重点。人口老龄化进程持续加快,使得养生旅游逐渐得到大力推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收录了大量传统医药代表项目,但绝大多数项目未能实现同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使得体验价值未得以充分彰显,藏族药浴法、蒙医正骨术、人参炮制技艺等项目亟待同旅游产业实现协同发展。因而,应充分发掘区域内传统医药项目,将其融入“旅游+非遗体验类”旅游产业模式,实现非遗同旅游产业协同发展。
(摘自《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研究》,《文化月刊》2023年第6期)
实践案例
【我国各地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实践案例】
近年来,非遗体验成为旅游休闲体验中的新亮点,受需求拉动和政策推动的双重影响,各地陆续推出非遗主题的文化旅游新项目和新场景。
一、基于“山东手造”的菏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研学旅游融合发展实践
山东菏泽作为中国牡丹之都、书画之乡、戏曲之乡、武术之乡和民间艺术之乡,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1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12项,市级345项,县级1003项,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数量连续多年位居山东省第一。菏泽市一直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相关制度不断完善。菏泽颁布实施了山东省第一部地市级的非遗专项条例——《菏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并入选山东省2018年度非遗十大亮点工作。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联合下发了《菏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非遗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多措并举推进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并提出通过非遗与旅游融合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为深入落实“山东手造”推进工程,发挥当地文化底蕴深厚、传统工艺品类丰富的优势,菏泽市打造了“山东手造·创艺菏泽”传统手工艺区域公用品牌,形成了一批非遗产业集群。同时,部分企业入选“山东手造”优选品牌,并积极服务社会,开展相关研学活动,具有良好的品牌效应。
目前,菏泽市有省级非遗研究基地2处、省级非遗传承教育实践基地8处、非遗传习场所(馆)103处、市级非遗传承教育实践基地24处。2022年,为深入实施“山东手造”推进工程,菏泽市发布了首批手造主题非遗研学旅游线路,包括曹州牡丹园瓷艺研学体验游、牡丹区刻瓷艺术研学游、定陶绳编技艺研学体验游、高新区黄河窑陶艺研学体验游、成武月光水城手造体验游、巨野工笔牡丹画研学体验游、郓城水浒文化手造主题游、鄄城鲁锦研学体验游、东明粮画研学体验游,囊括了刻瓷、陶艺、汉服、工笔牡丹画、鲁锦、木雕、绳编、剪纸、粮画等非遗体验项目。以上线路利用了菏泽丰富的非遗资源,推动了文旅融合发展,但从涉及项目、人员受众、研学深度等方面来看,非遗与研学旅游的融合程度仍需进一步提升。
二、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实践
河南省地处中原,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种类齐全,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共有3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27名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728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2个研究基地、80个传习示范馆(所)。河南的非物质文化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吸纳性,这是因为河南长期以来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历史进程中吸纳了不同地域文化的精华。不仅如此,河南的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多达74个,民间文化丰富多彩。此外,河南的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具有很强的参与性,具有较高的价值,为其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奠定了基础。目前,河南非遗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一)“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带动
随着《河南省“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的发布,河南省文旅厅又制定了《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工作方案》以及《“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塑造实施方案》。经过近一年时间的发展,“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体系创建已初见成效,“味道中原”“黄河文化月”“豫你同在的365天”等广泛传播,提升了河南文旅的影响力,而河南非遗也享受了品牌带动的红利,市场热度节节攀升。
(二)非遗为各类节庆活动贡献亮点
2021中国(郑州)国际旅游城市市长论坛在河南郑州举办,标志着未来河南将加快打造探寻体验华夏历史文明的重要窗口、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近年来,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嵩山国际少林武术节、嵩山红叶节、黄河樱花节、银杏文化节、新春祈福庙会、元宵奇妙游等节庆活动持续升温,非遗也为各类节庆活动贡献了很多亮点,促进了河南文旅融合发展态势的形成。
三、浙江舟山奇观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实践
浙江舟山奇观村的文化遗产有渔歌等传统海洋民俗表演艺术、贻贝养殖体系等农业实践,以及渔绳结编织、渔画等传统手工技艺。
(一)“非遗+民宿”的文旅融合发展
随着乡村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及游客消费观念的转变,民宿不再只是提供游客旅游途中休憩的场所,还要满足游客感知旅游目的地所特有的精神文化的需要。奇观村积极推动海洋剪纸艺术、渔民画、渔绳结等传统民俗文化走进民宿、装饰民宿、打造非遗主题房间,让民宿充分扎根海岛文化,在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同时,吸引游客亲身感受奇观村海洋民俗文化的魅力,从而激发文化及产业新的生命力。
(二)“非遗+文创”的产业融合发展
奇观村所在地区素有“中国贻贝之乡”的美誉,贻贝养殖体系是当地农业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符号。奇观村贻贝产销一体,通过乡“共富平台”直播带货、嫁接研学游、参与展销会等拓宽销售渠道。在此基础上,奇观村持续深化“贻贝文化”宣传工作,以海洋文化展示、海洋产品销售、生态观光工厂、海上养殖深度体验等项目带动开发差异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体验,提升养殖全产业链档次和非物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效率,充分挖掘海洋生态价值,不断提升海岛经济发展质量。
(三)“非遗+活动”的业态融合发展
奇观村打包文化、旅游、音乐等元素,依托自身贻贝养殖体系举办贻贝文化节,依托渔歌等特色非物质文化表演打造沙滩音乐节,积极开展“非遗文化进景区”活动,切实发挥文旅深度融合“1+1>2”的叠加效应。在丰富旅游文化内涵的同时,把旅游业作为非遗“活”态传承的重要载体,推动打造本土特色文旅品牌,着力丰富旅游产品供给,创新海岛旅游平淡季营销,延长文旅产业链。
四、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实践
根据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公布的数据,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60项,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0项。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呈现多样齐全,但各类型数量差异较大的特征。江西省非遗类型数量最多的是传统技艺类,约占总数的25.71%,其次数量较多的是传统舞蹈类和民俗类项目,约占16.07%和18.75%,而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项目数量较少,分别只有21项和8项,占总数的3.75%、1.43%。截至于2019年12月31日,公开信息显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集中在赣州、宜春、吉安三市,分别为101项、87项和80项,约占全省非遗项目的47.9%,呈现南多北少、分布不平衡的特征,中部的新余市和东北部的鹰潭市非遗数量较少,均少于20项,分别约占总数的2.14%和2.5%。
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江西省着力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为充分挖掘和保护传承非遗文化,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做了许多有益探索。
(一)非遗+景区融合
各地推动非遗进景区,庐山市在桃花源景区开展“非遗进景区”活动,在景区里展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河戏”,婺源景区里非遗的老师们教游客雕刻砚台和油纸伞等非遗技艺的要领,景区每周定期举办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展览和体验互动活动,提升了景区的文化品位。
(二)非遗+商业融合
通过举办非遗购物节,促进线上直播结合线下销售活动,展示并推广非遗瓷器、非遗美食、传统工艺等内容,在网络电商平台开设“江西非遗集市”等店铺,进一步将非遗产品转化为旅游产品和日常消费品。
(三)非遗+节庆融合
各地非遗与民间节庆融合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形式,如吉安市万安县每年正月十五的儿郎灯会祭祀活动,九江在过年期间举办的非遗文化庙会,传统热闹的非遗表演为浓郁的节日氛围添加吉庆。
(四)非遗+演艺
诸如江西全南县上演客家文化主题的沉浸式演出《雅溪唐鉴》,集中了宜春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的《明月千古情》,映现古徽州文化的婺源《梦里老家》。这些活动增加了非遗营销的宣传力度,游客引流效果显著。
(摘自《“山东手造”推进下山东省菏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研学旅游融合发展路径研究》,《西部旅游》2023年第11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研究——以浙江舟山奇观村为例》,《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3年第25期;《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与实现路径研究》,《黑龙江科学》2021年第20期;《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研究》,《西部旅游》2023年第3期)
创新发展
【创新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强化非遗的四个转化,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化溢出效应。
(一)资源转化创新
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首先要在守正的前提下,将非遗这一文化资源转化成旅游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了语言、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手工技艺等多种类型。非遗蕴含了丰富的科学、技术、文学与艺术价值,是“天然”“优质”的旅游资源。推动非遗资源的旅游转化,必须坚守非遗的内涵,挖掘非遗的时代价值,创新非遗资源转化路径与形式,充分体现非遗的文化和旅游“双重资源”特征,发挥非遗类型丰富、数量庞大的文化大国优势,为新时代非遗创新性保护传承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二)场景转化创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先辈在劳动、生活中产生的对忧乐、生死、婚配、祖先、自然、天地的敬畏与态度的表达,在历史的长河中自然生成又不断发展流变,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处于创新发展过程。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多非遗存在的条件发生了根本变化。因此,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必须强化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特征,加强非遗的旅游化场景转化创新。因应时代需求变化,突出非遗的“非物质属性”的同时,突破物质形态的藩篱和局限,创新非遗展示、解说、演艺、体验等场景和非遗+景区、度假区、乡村旅游、研学旅游等融合发展方式,“原汁原味”地表达非遗的内涵,形成丰富多彩的旅游休闲产品,让人们在旅游休闲过程中,真实地了解、理解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人们保护传承非遗的参与感与认同感、自觉性与主动性,以此传承非遗所蕴含的宇宙观、天下观、民族观、自然观、历史观、社会观、道德观等。
(三)商品转化创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成于先辈们的生产、生活,记录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人情、文化理念等,刻画了丰富的民族性、地域性、行业性的技艺、经验、精神等文化基因,也形成多彩的物质性产品。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必须从“样式土”“形态笨”“功能弱”中,深入挖掘非遗蕴含的手工技艺、审美理念等中华文化基因,结合当今消费与技术变化,强化非遗的商品转化创意创新。推动以“国风潮”为主题的文创设计,以此丰富旅游商品、纪念品体系,增强旅游商品的文化内涵,充分展现非遗的文化魅力,激发非遗传承活力。
(四)机制转化创新
在现代化、科技化的冲击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脆弱性不断凸显。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不仅是推进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强非遗保护的一种主动选择。因此,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必须在深入落实代表性项目制度、代表性传承人制度、区域性整体保护制度、传承体验设施体系、理论研究体系等保护传承制度基础上,强化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机制创新。重点加强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过程中涉及的场所许可、项目投资、再创作与产品研发、创业与从业人员扶持等机制创新,统筹推进非遗研究、保护、传承、利用、传播等工作,形成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的主动保护与发展局面。
(摘自《创新促进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光明日报》2023年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