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综述——打造“蓝色药库”,构建海洋药物产业高地
2021-12-31 10:55:00
字号:大 中 小
中共福建省委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的决定中强调,要加快建设“海上福建”,建设“蓝色药库”载体平台,构建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产业高地。本文将分析部分省市开发海洋药物的亮点、借鉴海外建设“蓝色药库”的经验,总结出加快发展海洋药物产业的措施建议。
一、“打造中国的‘蓝色药库’是我们共同的梦想”
海洋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地球上80%的生物资源分布在海洋里,因此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研制海洋生物药物与生物制品,在推动海洋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占领海洋经济战略高地、建设海洋强国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蓝色药库”,喻指海洋中孕育的药用资源,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管华诗发起的一项海洋药物开发计划。习近平总书记曾在青岛考察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时指出“打造中国的‘蓝色药库’是我们共同的梦想”,表达了海洋生物科技产业的发展尤其是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具有巨大潜力。
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主要指以海洋生物为原料,从中提取有效成份,通过高新技术生产各种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的产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根据海洋经济活动的同质性和行业划分,海洋药物和海洋生物制品(大健康)是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两大核心。
建设中国“蓝色药库”,能够摆脱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过去以仿制药生产为主的局面,带动我国海洋创新型药物的研发热情,加快海洋创新型药物的成功上市,促进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蓝色药库”能够加快海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带动相关产业实现快速发展。“蓝色药库”进一步开发能为海洋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带动海洋生物医药这类海洋新兴产业的深人发展,加快转变过去多投入少产出的粗放型产业发展模式,提高海洋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率,带动海洋产业不断优化,促进海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181。此外,“蓝色药库”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典型代表,其发展需要当前最先进的海洋生物工程技术和高层次的涉海科研人员为支撑。“蓝色药库”深人发展会带动我国海洋科学技术不断更新,实现我国深海探测开发等技术的持续创新,提高生物医药企业自主创新意识。同时“蓝色药库”也将带动我国生物医药企业与科研高校的密切合作,增强产学研合作,鼓励高校培养更多高质量涉海医药科研人才。因此,深人发展“蓝色药库”将会促进我国海洋科技、海洋教育等相关产业迅速发展,推动我国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带动海洋经济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海洋医药产业市场规模增长,未来增长空间大
近年来,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2010年中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增加值为67亿元,至2015年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增加值已达302亿元,2019海洋生物医药业全年实现增加值443亿元,比上年增长7.0%,是增长较快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为促进海洋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我国先后推出多项鼓励支持政策
2016年12月,《“十三五”生物产业发展规划》强调,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前景广阔的海洋创新药物,构建海洋生物医药中高端产业链;开发绿色、安全、高效的新型海洋生物功能制品。
2017年5月,《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就提到重点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前景广阔的、健康安全的海洋创新药物,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用法的现代海洋中药产品。同月,《“十三五”海洋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中强调,要创新海洋药物与高端生物制品研究与开发一创制一批高端海洋生物产品,培育与壮大海洋生物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海洋药物的研究与开发。
2019年6月,《支持“蓝色药库”开发计划的实施意见》中提出,设立总规模50亿元的“中国蓝色药库开发基金",推动“海洋药物研发机构”与知名药企开展合作。
2020年4月,《关于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快发展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推动高端装备制、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率先突破。
(二)历经四十余载,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步入“腾飞阶段”
我国是最早将海洋生物用作药物的国家之一,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可以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自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提出了“开发海洋湖沼资源,创建中国蓝色药业”等战略设想,海洋药物研究开始引起重视,并逐步纳入国家计划,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开始起步;
第二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初至2009年,海洋生物医药开始步入产业化发展的轨道,海洋药物等研究引起我国各级政府的重视,先后组建了海洋药物方面科研、教学机构,创办了学术组织和海洋药物专业刊物,多种海洋药物产品和功能食品问世,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体系基本完备,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第三阶段为2010年至今,国内海洋生物医药产业进入腾飞阶段,海洋生物医药产品品质明显提升,出现了多种医疗、美容、肥料及新材料产品,产业规模快速提升。2018年,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管华诗先生倡导发起了中国“蓝色药库”开发计划,提出在全球近80年海洋药物研发经验与成果基础上,以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崛起为目标,以海洋新药产品创制为导向,汇聚国际一流水平的海洋药物研发队伍,旨在对海洋药用生物资源进行系统、全面、有序开发的海洋资源深度开发计划,开启了中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新篇章。
对于产品上市进程而言,我国海洋药物的研发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已有多种海洋药物经批准上市,包括抗病毒、抗凝血、降血脂、免疫调节、镇静、麻醉、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等;自主研发的海洋药物包括GV971、藻酸双酯钠、盐酸甘露醇、角鲨烯、河豚毒素、鱼肝油等在内的40余种产品,其中刚刚批准上市的阿尔茨海默病新药GV-971是我国自主研发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也填补了阿尔茨海默病领域17年无新药上市的空白。
中国海洋生物医药行业专利产出也呈现连年增长的态势。2014年-2019年,海洋生物医药专利公开数量逐年上升。从2014年的3件上升至2019年的40件,增长超过10倍。截至2020年8月,2020年共计公开发明专利25件,2020年全年公开发明专利数量有望突破40件。
三、利好政策推动,各省加大行业投入
在政策支持及市场的需求推动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健康安全、绿色、高效的海洋创新药物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伴随着蓝色经济热潮的兴起,福建、山东、广东、浙江、江苏等沿海各省纷纷加大了对海洋生物医药行业的投入。
(一)福建省海洋生物医药发展概况
1.福建省海洋资源以及生物医药产业分布情况
福建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东面濒临台湾海峡,南面近临港澳,拥有200米等深线海域的面积13.6万平方千米,比全省陆地面积大12%左右。海岸线蜿蜒漫长,总长3324千米,居全国第二。沿海有大小港湾125处,深水港湾22处。岛屿星罗棋布,大潮高潮时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岛屿1546个,居全国第二,岛屿岸线总长度2804.4千米,岛屿总面积1400.13平方千米。全省滩涂面积为2068平方千米。福建省海洋资源丰富,拥有“渔、港、景、油、能”五大优势资源。福建省海洋医药与生物制药产业主要分布于福州、厦门、漳州、泉州等沿海地区。通过多年的发展,获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成果,已初步形成以厦门生物医药港、诏安海洋生物科技园区、石狮市海洋生物科技园区等为代表的一批海洋科技产业聚集园区。
2.福建省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政策支持
正在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福建在“十二五”规划纲要(2011一2015年)中提出:加快培育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水综合利用、邮轮游艇、海洋环保等新兴产业,做大做强漳州一沼安、厦门海沧、泉州石狮等海洋生物医药和保健品研究开发产业基地。促进海洋生物一育种、海洋活性物质提取、海洋药物、海水淡化等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应用。
与此同时,《福建省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已将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列人,并正在推动实施。此外,还设立专项资金,扶持海洋生物医药业等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财政部、国家海洋局也通过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建设等专项资金扶持,推动了福建一批海洋医药与生物制品领域成果产业化重大项目的实施。
2011年福建省政府相继出台了《福建省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了海洋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相关扶持政策,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进口设备减免税等国家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
2012年出台《支持和促进海洋经济发展九条措施》,在各种利好因素促进下,福建省海洋生物制药的研发实力不断增强。福建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出台了《关于促进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意见》,在强化监管、确保质量的前提下,鼓励生物医药研发创新,对相关企业提前介入指导,推动福建向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大省迈进。福建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将积极搭建交流平台,促进海洋生物医药项口对接。
2021年5月,《加快建设“海上福建”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提出,要构建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产业高地。一是建设“蓝色药库”载体平台。依托厦门大学、集美大学、福州大学、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等涉海科研机构,探索建设深海基因库,加大新型海洋活性物质、海洋靶点药物、海洋功能食品等开发力度。推进厦门海沧、福州江阴、漳州诏安、泉州石狮等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产业园建设。二是发展海洋创新药物与海洋生物制品。鼓励开发海洋生物毒素、海洋多糖、海洋蛋白和海洋功能脂类物质为主要功效成分的海洋创新药物,发展高端海洋蛋白质、海洋多糖、功能脂类、海洋生物酶制剂、海洋渔用疫苗、海洋抗菌制品、海洋微生物制品、海洋化妆品等海洋生物制品,培育形成若干产值超50亿元企业,到2023年全省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业产值达到160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
近年来,厦门市积极探索“政策链+创新链+产业链+金融链”四链融合的产业发展模式,出台了《关于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厦门市海洋经济发展工作方案》《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明确提出将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作为优先发展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
3.福建省海洋生物医药科研及产业化情况
福建目前已经拥有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厦门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中心、福州大学生物和医药技术研究院等一批生物医药研发机构。全省25家龙头骨于企业相继开发出河豚毒素、星鳖鱼油、蓝力宝深海鱼油、“蓝湾”硫酸馁葡萄糖以及富含DHA的微藻油脂等一系列产品。在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下,目前厦门市有海洋生物医药企业近50家,其中海洋药品制造企业35家,海洋功能性食品制造企业11家,初步形成了一批拥有国际领先技术的新兴企业。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对海洋生物医药活性成分的研究水平位于福建省前列。第三海洋研究所以国内市场上的食品级海藻糖为原料来源,开展了分离纯化技术和检测技术研究,采用柱层析协同多次重结晶精制等工艺,按照药用辅料的规范要求设计工艺路线,拟定产品注射剂药用辅料标准草案,开展制品基础毒理学实验及稳定性研究,进行产品试制,获得了公斤级海藻糖制品。海藻糖药用注射剂辅料的研究开发,对拓展和提升我国药用冻干粉针的整体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和示范作用。
(二)广东省海洋生物医药发展概况
1.广东省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政策支持
市,海洋经济总量名列前茅,为促进广东省海洋经济高质址发展,省政府在《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对加强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提出了相关的规划和布局,旨在加强广州、深圳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打造中山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华南现代中医城以及珠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园,同时依托广州萝岗、深圳坪山等地生物医药项口,搭建海洋生物医药技术支撑平台。在系列政策推动下,广东海洋生物医药相关产业将得到空前的发展,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2018年9月,深圳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勇当海洋强国尖兵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决定》,明确提出实现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重点突破,开展海洋生物医药领域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培育壮大海洋生物医药产业。2020年1月,深圳市印发《深圳市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发展指导意见及相关配套文件》《深圳市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发展的若干措施》等生物医药产业“1+3”系列政策文件,明确提出打造坝光国际生物谷精准医疗先锋区,大力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依托“一库两园”(深圳国家基因库、深圳国际生物谷生命科学产业园和海洋生物产业园)配套基础搭建海洋生物医药产学研合作平台和孵化基地。
除此以外,省政府更是设立《广东省级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海洋生物产业在内的六大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据相关数据显示,2018一2020年专项资金对海洋生物产业资助达1.07亿元,对100余家海洋生物医药相关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提供有力支持。
2.广东省海洋生物医药科研及产业化情况
根据《海洋生产总值核算制度》,经由自然资源部初步核算,2019年广东省海洋生产总位为2.1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0%,连续25年位居全国首位。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23.6%,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19.6%,海洋经济已成为广东经济发展的“蓝色引擎”,广东也成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核心区之一。近年,随着海洋传统产业结构调整,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等新兴产业进一步迈向高端化、智能化,成为海洋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动能。此外,在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广东省海洋生物医药产业获得了部分优势技术和喜人成果,产业的发展逐渐加快。
(三)浙江省海洋生物医药发展概况
1.浙江省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政策支持
《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聚焦海洋生命健康,强化杭州生命健康创新中心地位,打造高端医疗装备及器械和康养服务集聚高地,形成生物医药产业科创生态。在海洋生物医药、海洋食品精深加工等领域新建一批省级企业科创载体。面向海洋医药开发需求,重点研发医用再生修复材料、组织工程材料、药物缓释材料等海洋高技术材料。形成百亿级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聚焦鱼油提炼、海藻生物萃取、海洋生物基因工程等核心技术,力争海洋生物医药领域研发应用取得明显突破。重点依托杭州生物产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台州生物医化产业研究园、宁波生物产业园、舟山海洋生物医药区块、绍兴滨海新城生物医药产业园、金华健康生物产业园等平台,引育一批海洋生物医药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具有显著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加强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引育,建立完善科技信贷、风险投资、上市并购、科技保险等金融服务模式,推进海洋生物医药做大做强。
2.浙江省海洋生物医药科研及产业化情况
浙江省内海洋生物企业抱团发展,初步形成了海洋功能食品和海洋药品的产业格局。近年来,浙江加快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园建设,海洋高科技成果公共中试车间、浙江海洋学院生物种质资源发掘利用浙江省工程实验室、国家海洋设施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相继建成运行,海洋功能食品和海洋药物的研发生产能力初具规模,初步形成地方特色和产业集聚。舟山利用区位和产业优势,已形成明显的产业特色,现有多烯康、氨糖美辛片、角鲨烯等10余种主导产品;温州以当地养殖的羊栖菜为主要原料采用生物技术进行提取加工,研发了海洋中成药和海洋保健功能食品;台州依托国家化学原料药基地的生物医药企业和技术人才,开始逐步延伸至海洋生物医药领域的研究和开发。
(四)上海市海洋生物医药科研及产业化情况
早在2014年2月,上海市海洋局就已同意第二军医大学(现改名为海军军医大学)药学院,联合上海浩思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海洋药物重点实验室、上海东海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其胜生物制剂有限公司、烟台东诚生化股份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1家实验室,筹建了“上海市海洋局海洋生物医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打造了军民融合的海洋生物医药产学研用一体化科技创新、产业培育及人才教育的平台。
几年来,联合团队聚焦于海洋候选药物的发现及关键技术研究,硕果累累。其中,“海洋无脊椎动物中活性物质的发现及关键技术”荣获2016年国家海洋科学技术一等奖。2017年11月28日,上海市海洋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式启动。这将成为贯彻落实上海市科技兴海战略目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个良好平台。
上海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为“龙头”,在海洋药物研发领域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GV一971由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和上海绿谷制药联合开发;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在2019中国药品研发综合实力排行榜中排名第二十一位,是排名最靠前的科研院所;近年来我国该领域最有影响力的研究者是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李佳;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建有国家新药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新药筛选中心和国家化合物库等国家级新药研发平台,助推其海洋药物研发。
(五)江苏省海洋生物医药发展概况
1.江苏省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政策支持
为进一步促进江苏海洋经济发展,在2009年6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及2010年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建设基础上,2017年,江苏省政府、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先后印发了《江苏省“十三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江苏省“十三五”海洋事业发展规划》,提出要强化海洋科技支撑引领作用,发展包括海洋功能食品、海洋生物酶、海洋基因工程药物技术、江苏特色海产品全产业链关键技术等在内的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行业,建设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发挥江苏省海洋生物产业技术合作联盟等创新引领作用。
2.江苏省海洋生物医药科研及产业化情况
自上世纪90年代末起,江苏海洋生物医药产品的研发速度加快,不断出现包括新药、功能食品、原料药等在内的海洋医药产品。
随着“十一五”“十二五”期间江苏海洋经济的快速均衡发展,江苏省在海洋工程装备、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等海洋新兴产业方面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近20年来,江苏省高校在海洋生物医药领域的科研投入显著增加,众多海洋医药相关重点实验室、平台、中心相继获批建设,给江苏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多领域、多层次、多学科的支撑,为江苏海洋医药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通过高校、科研机构、医药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开发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医药产品,形成海洋医药产品特有的关键技术,借助医药企业对市场需求与导向的把握,依靠医药企业的产品推广的能力,共同推进海洋生物医药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进程。
(六)山东省海洋生物医药发展概况
1.山东省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政策支持
《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山东省“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山东省“十三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山东海洋强省行动方案》和《山东省医养健康产业发展规划》等纲领性文件也将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山东沿海地方政府也出台相关政策,对当地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发挥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如:青岛先后出台《青岛市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2013一2020)》和《支持“蓝色药库”开发计划的实施意见》,并设立50亿基金力推“蓝色药库”计划的实施;威海颁布《海洋生物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2.山东省海洋生物医药科研及产业化情况
近年来山东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产值在全国的占比均超过30%,2016年更是超过50%,成为山东海洋经济领域发展最快和潜力最大的产业之一。
山东是我国重要的海洋药物、海洋生物医用材料和海洋功能食品的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初步形成以青岛、烟台和威海为核心的产业聚集地。青岛致力打造嵘山国家海洋生物产业基地核心区、高新区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和黄岛区海洋生物产业园,拥有正大海尔、明月海藻、中皓生物、博益特、蔚蓝生物和黄海制药等一批海洋生物医药企业,在数量和规模上领先全国,其中正大海尔是我国唯一的国际级海洋药物中试基地;烟台海洋生物医药创新型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2017年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产值超过百亿元,年均增速超过50%;威海依托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致力发展海洋功能性食品、特殊医用食品和海洋保健品。
山东拥有国内领先的国家级和省级海洋生物医药研发平台,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以及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平台(山东)和国家创新药物孵化基地(山东)等。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创新组织管理模式,搭建山东重要的海洋药物协同创新基地(平台)。山东初步建成国家海洋基因库、海洋糖库、海洋酶库、海洋天然产物三维结构数据库和大洋样本库等资源和数据平台究提供平台和资源保障,为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研究提供平台和资源保障。
四、打造“蓝色药库”的境外之鉴
21世纪是海洋经济发展的时代,欧美诸多发达国家都在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加强在海洋引勿医药产业上的资源投入力度,制定了一系列的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战略计划,推动海洋“蓝色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美国海洋生物医药发展动态
美国是海洋大国,长期以来在海洋科技领域都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在1967年,美国联邦政府卫生研究院开始通过设立国家海洋医药和药理学研究所推动海洋药物研究。2007年,美国国家科技委员会(NSTC)发布了一份战略文件《为美国下一个十年的海洋科技寻求方向——海洋研究重点领域规划与执行战略》,确定了美国未来十年20个重点研究领域,分属六大研究主题,其中的“促进人类健康”主题,明确将生物建模和研制生物制品作为核心研究领域之一,强调重点发展对于海洋生物制品(比如药物、营养品、诊断工具、试剂、酶等)的勘探、评估(比如基因组学)和研发(比如生物合成),包括利用海洋物种作为机理模型进行与人类健康相关的疾病、毒理学和生物化学流程研究等。此后,美国主要制定和执行海洋战略的政府机构美国海洋与大气局(NOAA)又颁布海洋发展战略文件《National Sea Grant College 2009-2013》,提出在海洋生物技术方面需要优先发展的5个领域,包括:海洋天然产品、生物分子过程的发现、海洋环境生物技术、海洋资源管理和海产品安全和加工。
美国围绕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实验室、巴尔的摩海洋生物技术中心、佛罗里达哈勃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医学研究室和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技术与生物医药研究中心四大海洋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形成了以圣地亚哥、波士顿和迈阿密为中心的美国海洋生物技术研究集聚区,但海洋生物技术产业集聚区尚在发展中。现美国与海洋生物医药相关的已有190项相关专利,至少有30种针对艾滋病和细菌感染的海洋产品已进入临床前实验,其中有5种产品的市场价值预计高达20亿美元。
(二)欧洲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研发模式
欧洲是世界上最早开始海洋生物医药研发的地区之一,经济实力雄厚,科技发达,人才云集,因此,德、法、意、西等国家在海洋天然产物研究领域一直居世界先进水平。2004年以来,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研发节奏加快,相继有芋螺毒素、加勒比海鞘素等6种海洋药物获批进人市场。一批新型医用海洋生物功能材料(珊瑚人工骨、壳聚糖介人治疗栓塞剂、海藻多糖胶囊、甲壳素药物缓释材料等)纷纷上市,预示着全球海洋药物/生物制品行业迎来了一个空前发展的新阶段。为提高与美、日在生物技术领域的竞争能力,欧盟把生物技术产业作为21世纪优先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加大政策扶持与资金投人。这些措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海洋生物医药业的发展。
1.欧洲各国强强联合
欧洲是世界上最早开始海洋生物医药研发的地区之一,经济实力雄厚,科技发达,人才云集,因此,德、英、法、意、西等国家在海洋天然产物研究领域一直居世界先进水平。欧共体在1989年制定了海洋科学和技术(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简称MAST)计划。其中,从海洋生物资源中寻找新药是该计划重点资助的一个大项目。助的一个大项目。该课题主要包括海洋生物学、生态学、海洋天然产物化学、药理学、活性化合物的专利申请等研究内容,由欧洲8个国家的19个国际一流的海洋生物科研机构共同承担,自1991年以来已连续3次获得MAST计划的巨额资助。MAST-Ⅲ的主要研究目标是从世界不同海域的海洋生物中寻找抗癌、抗艾滋病的海洋药物,并对新的海洋活性天然产物加以专利保护。这一项目的牵头单位是总部设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的一家国际著名的集海洋药物研究、开发、生产于一体的制药公司(PharmaMar S.A)。该公司拥有欧洲最大的海洋生物捕捞船,可在世界各大海域采集海洋生物材料。该公司负责整个项目的组织、规划、协调、实施。公司根据课题学科和各国各科研单位的技术力量和专业特色,将海洋生物采集、鉴定,海洋生物学、生态学研究及样品数据库建立;生物活性筛选及化合物数据库建立;海洋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及发酵培养;海洋天然产物的提取、分离、结构鉴定等课题分发给荷兰、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丹麦、比利时、法国等国家的世界一流的19个科研院所,如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系统和种群生物学研究所、英国苏格兰海洋科学协会无脊椎动物表面生物学研究室、葡萄牙里斯本大学海洋研究所、西班牙科学院海洋科学研究中心、意大利马里奥纳利药理研究所、荷兰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中心等。
2.建立健全政策法规体系
近20年来,欧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支持生物产业的法令,其中直接针对生物医药业的主要有《生物技术发明的法律保护指令》和《欧洲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战略》。欧盟在第三到第七个科研计划框架中,都把海洋生物技术列人了与生命科学、基因技术和生物医药有关的优先发展领域之一,实施了“海洋基因卓越网络”等专项计划。此外,欧盟各成员国也根据本国实际,采取了相应的政策措施,促进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如法国从2002年起采取了提供种子资金、建立生物技术孵化器、修改知识产权法规等系列措施,加快了产业的发展。德国多次修订《基因技术法》,促进生物医药业的发展。
3.明确发展目标和路径
欧盟认为,加快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需要将海洋生命科学的基础研究与商业开发的应用研究结合起来,逐步加大对基础科学研究与创新的投人。欧洲科学基金会海洋委员会2010年9月提出了海洋生物技术发展的下一个十年规划《海洋生物技术:欧洲的新愿景和战略》,目的是为来自19个国家的30个成员组织建立全欧洲范围内的平台,确立国际领先优势。欧盟将以下8个方面确定为海洋生物技术发展的重点领域:海洋基因组学与蛋白质组学、海洋生物信息学、纳米技术、海洋环境生物技术、海水养殖、细胞培养以及相关的教育和培训。2012年,欧盟分别提供2400万和900万元的研究经费,资助可用于工业产品生产的海洋生物发现研究和提高海洋微生物培养效率的研究。
4.重视科技合作
除了严密有序的组织和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欧共体还非常注意对欧共体国家海洋药物研究专业人才的培养、各国间的信息交流和科技合作。欧共体拨专款资助欧洲海洋天然产物研讨会,每两年举行1次,会议不仅集聚了欧洲各国海洋药物研究的精兵强将,还吸引了美、日等国众多的海洋天然产物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为了鼓励和培养海洋药物研究的后备人才,会议特为欧共体国家参会的青年代表提供免费的往返机票和食宿资助。
五、海洋药物的研发限制因素
(一)资源种类丰富但来源有限
海洋来源的药物资源种类丰富,但是分散度高,难以富集,物质结构复杂,原料收集与纯化成本高昂;药物研发在产业化之前步骤,需要具有一定批量的原料进行成药性研究,因此成本高昂的海洋药物原料严重地制约了海洋药物的发展。由于微生物、藻类等工业化培养容易,因此产业化成熟度较高的海洋药物主要来源于微生物、藻类等资源,而大量的其他种类的海洋资源不能得到有效利用。海洋药物原料种类来源单一,获得的物质种类范围有限,因而导致生物活性筛选范围受限。海洋药物原料来源受限,严重制约了海洋药物的研发进度,导致相关药物研发战线长、耗资高、进展缓慢。例如,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研发的抗老年痴呆新药历经20多年投资20多亿元,才通过三期临床等待上市。
(二)产业上下游环节脱节严重
区别于其他药物以企业为主的研发主体,我国乃至世界的海洋药物研发的主体为高校与科研院所,造成海洋药物的开发与企业产业化脱节严重,与市场需求结合不够紧密,海洋药物的筛选和研发与市场下游环节脱节严重,导致国内外已有的海洋药物适应症与非海洋药物重叠严重。由于目前针对大适应症的药物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已经可以基本满足日前的用药市场需求,因此在大品种方面,即使海洋药物成功的上市,也难以在市场上有力竞争非海洋药物。比如杰华生物研发的抗乙肝新药“乐复能”也历经18年研发投资10多亿元,但是现在却面临着临床应用的诸多困难。
(三)产业投资基金数量少、规模有限
“蓝色药库”自提出以来,成立的专门用于“蓝色药库”发展的产业投资基金数量非常有限。目前,仅有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与青岛高创科技资本运营有限公司共同组建的“中国蓝色药库开发基金”这一支产业投资基金。由于该基金属于地方性产业投资基金,存在基金规模小、引导作用弱等问题,其基金首期只有2亿元,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蓝色药库”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资金供给不足、建设所需资金受限等问题。
“蓝色药库”产业投资基金需要由专门的基金管理机构和人才负责运行,但由于我国产业投资基金起步较晚,产业投资基金所需的专业基金管理机构和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存在很大的欠缺。专业基金管理机构和人才的不足导致我国“蓝色药库”产业投资基金的运行缺乏专业化指导,致使基金无法实现合理运用,基金的使用效率受损,阻碍“蓝色药库”产业投资基金顺利运营。
六、加快发展海洋药物产业的措施建议
(一)依托“一带一路”的发展机遇,延伸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链
依托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推进海洋合作平台建设。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和区位交通优势,在“互联网+”创新发展模式下,利用相关优势国家的资源、资金、技术和经验,整合优势资源,在合作共赢基础上,延伸我国海洋生物医药的产业链。依托“一带一路”的发展机遇,沟通内陆,联系世界,推进国际国内互联互通,增强海洋医药产业多领域合作,促进海洋医药产业有效对接,围绕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研发链和产业链,共同探寻海洋药业跨领域合作新途径。
改善海洋药业的市场开拓环境,探索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链多元化发展,完善海洋药物创制技术链条构建。加快海洋制药业的新旧动能转化,推动生物医药业医药、流通和医疗的全产业链供给侧改革,进一步深化产业链条的横向与纵向延伸,不断优化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结构和发展水平。
(二)通过多种方式发展“蓝色药库”产业投资基金
1.制定国家“蓝色药库”发展规划,设立“蓝色药库”项目库
实体经济是金融发展的基础,好的投资项目是产业投资基金的前提。制定国家“蓝色药库”发展规划,可以针对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目前所处的市场和竞争环境确定未来一段时期“蓝色药库”发展目标及各阶段工作重点,使“蓝色药库”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能在规划的指导下顺利实施。而“蓝色药库”项目是保证“蓝色药库”产业投资基金运行的前提,“蓝色药库”项目的优劣是决定“蓝色药库”产业投资基金能否发挥重要作用的关键。
投资基金能否发挥重要作用的关键。一是对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项目进行具体分类。将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项目按照性质、风险和收益状况进行分类,挖掘出优质的、具有投资潜力的项目,将其纳人“蓝色药库”项目库,确保产业投资基金优先使用于优质项目。二是政府应充分发挥政策、信息的优势,将具有投资潜力且有重要引导作用的项目纳人“蓝色药库”项目库,及时更新项目库,保证具有投资潜力的项目及时得到资金支持。三是创建“蓝色药库”项目申报网站。积极动员组织全国相关科研机构、相关企业自行填报符合条件且有融资需求的海洋生物医药项目,确保“蓝色药库”项目库能最大限度地涵盖所有优质投资项目,提升海洋药物研发的速度与质量。
2.采用政府引导基金形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蓝色药库”产业投资基金在设立形式上可采用政府引导基金的形式设立,贯彻“政府出资”与“市场化出资”相结合的方式,即政府层面适度出资,发挥政策示范效应,增加有实力的企业、大型金融机构等社会资本的投资信心,充分发挥财政杠杆的作用,吸引社会资金的参与。针对“蓝色药库”这类发展风险较大、投资回报周期较长的项目,以政府引导资金的形式参与设立“蓝色药库”产业投资基金,一方面可以带动社会资本参与保证“蓝色药库”发展过程中具有长期持续的资金投人和充足的基金来源,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基金使用过程中因缺少监管造成的基金闲置现象,提高基金运行的效率。
3.建立母基金—子基金运行机制,带动“蓝色药库”不同领域发展
一是采用母子基金运行模式。主要是由政府主导出资设立政策性母基金,同时采用股权投资的方式,与社会资本共同设立子基金,达到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和引导作用的目的,最大可能的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拓宽投资基金的来源渠道,优化基金的治理结构,保证有充足的资金来源支持海洋药用资源研发,加快海洋药物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阶段的进程。
二是针对不同领域设立子基金。使每一子基金对接某一类海洋药物的专项研究,可以实现专业化运作,提高其市场化程度,提升基金运营效率。
三是针对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资本组合形式。对于专注于相对早期的海洋药物,其风险相对较大,政府引导基金投人的比例可以相对较高;对于处于相对后期的,政府引导基金投人的比例可以相对较低。
4.打造基金管理人才队伍,重视基金管理机构建设
产业投资基金的运营需要专业化的投资管理机构和人才,我国在海洋生物产业投资基金运营方面起步较晚,基金运营能力偏弱。因此,拥有一流的专业基金管理机构和专业人才就成为我国海洋生物产业投资基金顺利运营的关键。一是加大对“蓝色药库”产业基金专业人员的培养。一方面通过组织专业的培训课程加大对现有投资基金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并加强对美国、日本和新兴国家先进投资和基金管理经验的学习,定向输出投资基金高端管理运营人才,提高其业务能力;另一方面积极开展与高校合作,可以通过学校聘请相关专家来校兼课或推动在校大学生参与相关课题研究等形式为产业投资基金的运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基金从业人才。二是积极引进经验丰富的国外优秀人才。通过制定具有优惠政策和优质服务的人才引进计划、大力推进柔性引才政策或者直接通过在境外举办大型人才推介会等活动,吸引海内外高素质从业人才参与投资基金建设和运作。三是积极推动国际合作。可以通过与优秀国外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公司进行交流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基金管理公司在我国开展业务,同时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到海外设立研究中心,从而实现国内外优秀基金管理人才共享和流动。
(三)综合利用产业链条优化海洋药物研究领域
我国主要的科研力量集中在高校与科研院所,对海洋药物的研究技术水平较高,但是与市场需求脱节较大,并且研究中的药物来源困难;而中下游产业化机构具有贴近市场需求的敏感性,并且获取研究药物较为便利,但是缺乏上游的研究能力。因此,将上下游的研究与产业化能力有机整合,能有效促进海洋药物的开发与产业化,真正实现海洋药物的经济意义。
市场中大品种药物,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病大病种药物,化学药物在现阶段已经基本可以满足市场需求,且国际范围内大品种药物处于研发热点,投入高、风险高、竞争剧烈;从药物资源、研发进展等方面海洋药物在以上领域的药物研发处于落后的位置。因此,由于海洋药物的固有特点,在以上基础上与以上适应症药物的研发进行竞争,海洋药物的研发风险更高。
由于海洋药物资源环境的特殊性,发挥海洋药物的生物学特点,在化学、生物药物等均治疗不佳的治疗领域中,可以与其他种类药物在同一起跑线进行开发,如神经保护类药物、罕见病类药物、遗传病类药物、自体免疫类、抗耐药药物等,海洋药物更有可能具有先天优势。
我国许多中医典籍中有大量的海洋药物的使用记载,这是我国海洋药物开发中的优秀资源,能大幅度缩小筛选领域,增加成功几率。
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大数据与AI时代已经到来,我国具有相当长的海岸线与巨大的海岸人口基数;将大数据与AI数据分析引人到海洋药物开发中,随着已有数据的积累,未来必定会有大量的新的或已有的海洋天然产物进人到药物开发的领域中,进一步降低海洋药物的开发风险,增加成功概率。
(四)结合其他行业,推动海洋医药产业转型升级
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与大健康、养老养生、生态环保、健康旅游、交通运输、海洋渔业等多个产业高度关联。因此,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需要走产业协同、多元化发展之路。
一方面,以海洋生物医药为核心,打造大健康全产业链体系,比如:结合医疗旅游、养老养生行业的需求,推出海洋生物保健产品,实现“蓝色药库+高端生物医药保健品+养老健康”全产业链体系。另一方面,提升相关领域内的人术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的合作、交流、共享力度,构建生产要素自由流通机制。提升产业体系的整体竞争力和大健康产业的整体服务能力。
(五)重视后疫情时代市场需求与加大抗病毒生物制药研发力度
目前,全球新冠疫情感染人数累计达到千万,市场上对新冠病毒检测试剂、抗病毒药物需求量极大,而全球尚未研发出新冠病毒特效药。因此,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新冠病毒检测产品及治疗产品成为全球市场紧缺产品。在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及病毒变异速度加快的背景下,我国可结合市场需求,利用丰富的海洋资源研发及上市更多的新冠病毒检测试剂、抗病毒生物制药,这或许将成为我国生物医药企业再次腾飞的发展机遇。
(六)整合高校与企业的信息
由于海洋药物的特殊性,海洋药物的开发比其他药物的开发更有赖于良好的信息资源整合。海洋药物上下游脱节的现状提示,可以在政府部门的引导下,对于海洋药用资源的开发建立单独的信息中心,借助我国目前完善的信息与大数据的软硬件基础,将高校的研究资源、企业的产业化整合能力、下游金融的投融资需求整合,成立海洋药用综合信息平台,鼓励供需方进行信息登记,缩小上下游的距离,降低海洋药物开发难度,贴近市场。
七、结语
海洋药用生物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好,品种储量较大,如何借助发达的医药经济产业条件促进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是海洋生物医药经济发展关注的重点。多年,我国海洋医药产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产学研合作、海洋产业创新发展等方面已有较大进展。在加强基础研究的同时,促进产品转化、落地与产业化,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发展模式与产业方向。随着政府、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不断加强合作,在“政一产一学-研”开发模式的引领下,政府政策的支持与资金投人的进一步加强,海洋生物医药基础研究不断深入,企业进一步加强对于市场行情的调研与把控,形成适于沿海海洋医药经济发展的模式与体系,促进海洋医药经济的快速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海洋医药经济发展一定会有一个更大的飞跃。
参考文献
[1]魏伟.解码"蓝色药库"[J].走向世界,2020(10):50-53.
[2]冯贻东,冯汉林.现代海洋药物研发进展与浅析[J].应用海洋学学报,2021,40(2):366-371.
[3]纪建悦,张霞.我国“蓝色药库”产业投资基金发展研究[J].海洋经济,2020,10(4):58-64.
[4]山东青岛设立五十亿元基金促“蓝色药库”成果落地[J].华东科技,2019(9):15.
[5]武思文.深耕南海"蓝色药库"助力海南自贸港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J].养生大世界,2020(12):41-45.
[6]付秀梅,薛振凯,刘莹."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21-30.
[7]前瞻产业研究院.2020年中国海洋生物医药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未来市场规模增长空间巨大[EB/OL].[2020-09-24].https://bg.qianzhan.com/trends/detail/506/200924-767312a0.html.
[8]福建省人民政府.加快建设“海上福建”!福建未来三年这样做[EB/OL].[2021-05-22].http://www.taihainet.com/news/fujian/gcdt/2021-05-22/2512565.html.
[9]李敏.福建省海洋生物医药发展概况[J].科技展望,2016,26(27):264,266.
[10]王先磊,何乃波,李友训,等.山东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20,37(10):73-78.
[11]中国制药网.沿海城市乘势而起,加强海洋生物医药布局[EB/OL].[2018-03-06].https://www.zyzhan.com/news/detail/70473.html.
[12]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EB/OL].[2021-05-17].http://www.zj.gov.cn/art/2021/6/4/art_1229019364_2301508.html.
[13]刘睿,吴皓.江苏海洋生物医药研究现状与发展机遇的思考[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4(3):217-221.
[14]辛明宇.发展“蓝色经济”,中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研究[EB/OL].[2020-10-15].https://new.qq.com/omn/20201015/20201015A01RCX00.html.
[15]李骏,周雪峰,潘剑宇,等.广东省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现状与发展机遇的思考[J].中国海洋药物,2021,40(1):41-48.
[16]汪逸丰.美国海洋生物医药发展动态[EB/OL].[2014-10-13].http://www.istis.sh.cn/list/list.aspx?id=8449.
[17]朱林爽,美热义.华高莱斯丨产业观察丨全球海洋霸主——美国海洋科技产业(上篇)[EB/OL].[2020-05-20].https://www.sohu.com/a/396515967_120168591.
[18]张艺,孟飞荣.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研究竞争力发展态势研究——以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36(16):67-76.
[19]顾劲松,于江,邹向阳,等.借鉴欧洲模式加快辽宁海洋生物医药研究与开发[J].中国科技论坛,2008(2):63-66,70.
[20]张静,韩立民.主要沿海国家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情况综述[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5,32(1):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