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毅中:要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和行业共性技术的攻关

2022-12-28 10:50:00    字号:

  “我国的产业多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虽然我国是全世界工业体系门类最全的国家,但是结构还不够优化,产品低端过剩,高端不足,质量品牌差距还比较大。”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在12月24日由中国制造强国主委会和保定市政府主办、中制智库承办的第七届中国制造强国论坛上表示。 
  李毅中说,“在充分肯定我国工业制造业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在大变局下再次审视我国工业发展的风险挑战和问题差距,然后去努力破解。我大概概括了这么几个问题。” 
  一是中国工业制造业占GDP的比重出现了过早过快下降的趋势,工业被边缘化、被空心化的现象仍然存在。从2006年到去年,工业和制造业占GDP比重过快下降。工业从2006年的42%降到2020年的30.9%,最低点在去年有所回升,至32.6%。制造业占GDP比重在2006年是32.5%,然后降到2020年的最低点26.3%,去年有所回升,至27.4%。我们仍需要在认识上、政策上、措施上加以纠正。
  二是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够强,一些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中国科技投入的绝对量很大,去年是2.78万亿,世界第二,占GDP的比重是2.44%,很有潜力。但其中基础研发只占总投入的6.2%,到2025年要力争达到8%。发达国家是15%~20%。中国成果转化率各种版本最高是30%,不及发达国家的一半。
  三是工业基础能力仍然比较薄弱。一些基础的零部件元器件及关键材料和重要设备等还要依赖进口,存在不少被卡脖子的问题,重点产业链的安全存在风险。
  四是地区行业企业的差异比较大。工业2.0、4.0并存,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不够,区域产业同质化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仍然比较突出。
  五是绿色低碳转型比较迟缓,比如单位GDP能耗,虽然每年都要降低,但仍然是发达国家的2.1倍。严重污染有所扭转,但还没有根本改变。我们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的30%。碳达峰碳中和任务相当繁重。
  六是数字化、智能化正在起步,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滞后。深度广度还不够,需要将两化深度融合,促进企业的跨界融合走深向实。
  七是部分能源资源短缺。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73.5%,天然气44.3%,铁矿石按含铁量计算的话,85%是进口。另外铜、钴、镍也有90%左右进口,铝70%进口。
  八是产业国内国际循环还不够畅通。国内市场存在着地方保护市场风格,国际多边双边合作还有待加强。国际经贸合作的话语权和参与权仍然不够。 
  “看到这些问题和差距,但也有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且去付诸实施,去落实,这是我们自信有实力的表现。”李毅中说。 
  他提到,大变局下,超预期的事件增多,不确定不稳定的概率增加。要把握住中国经济结构性和深层次的矛盾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些治本的问题,才能筑牢基础,才能内生动力,才能抵御风险。加快发展,关键是遵照党的二十大的指向和要求。 
  “工业制造业领域,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持续去努力。”李毅中建议。 
  第一,要保持工业制造业占比基本稳定。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也就是说中国工业化还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程,中央明确要求保持制造业占比基本稳定。 
  第二,要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要澄清认识,强化措施,充分发挥工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支撑保障作用。怎么来实现这个目标?要力争工业增加值的增速比GDP的增速相当或略高。再一个,工业投资的增速比全社会投资的增速也要相当或略高,这样才能够保持制造业的占比基本稳定,来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同时注意量的合理增长。 
  第三,要提高创新能力,加快成果转化,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和行业共性技术的攻关。在完成第一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基础之上,布局一批新的重大专项国家实验室和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据了解,现在全国已经有23个制造业创新中心,到2025年要达到60个以上的规模。工业企业要有自己的研发团队和足量的研发投入,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2020年是1.35%,到“十四五”,要提高到1.6%左右。注意这里指的是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要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落实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第四,要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强调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包括工业基础能力,基础零部件和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产业技术基础,再加上一个基础工业软件合成。5G产业基础的高级化,是工业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的基石,也是实现数字化智能化的前提。
  必须下苦功夫去做扎实,还要按行业梳理,被卡脖子的那些痛点和节点,专项或者是协同攻关,强链补链。 
  第五,需要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要走深向实。数字产业化是手段,产业数字化才是目的,这个关系要摆正。要适度超前开展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而且要延伸到行业,延伸到企业。要数字化转型,必须要有适合自己的数字基础设施,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十四五”期间要由7.8%提高到10%,写入了“十四五”规划。一项重要的指标,发展智能制造,5G加工业互联网,开发各种硬场景,并且进行示范推广。要把数字化深入到生产制造的核心环节,一开始是在表层表象,但是不能停留在表层,要向生产制造核心环节去延伸,促进转型升级。现在各个省几乎都有自己的数字产业园。
  第六,要推行绿色低碳先例,稳步安全地降碳,深入节能降耗和减碳治污。要全面把握双碳的内涵和工作部署。中央和国务院都发了文件,其中关键几句话,要因业施策,要分类推进,要先立后破。能源是源头,工业是个重点,立足国情,调整优化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
  要梳理碳排放,查清碳足迹,落实碳排放的总量和强度,双控责任,还要加强资源勘探开发和化石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大中初级产品要保供稳价,这是中央的要求。要吸取去年一度因为缺煤拉闸限电这种不正常现象的教训,要保障能源和经济的安全。
  第七,提升优质制造,提品质、增品种、创品牌,也就是我们说的商品。商品是先从消费品工业提出,但应该扩展到全部的工业产品,商品的原动力来自先进的生产工艺技术,因此要提高质量,增加品种创品牌,首先从研发设计抓起,要落实到绿色智能改造中,要建立与智能制造相适应的质量管控体系。要与智能制造相适应,向前发展,比如采取数字孪生、在线监测、过程控制、质量追溯以及大数据市场细分,个性化规模定制等等这些新的方法、新的模式。建立全寿命周期的服务,注重用户的体验和市场的评价,推进各个层级产品技术标准升级、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不断提升质量水平。
  第八,把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构建现代产业集群。一个是发展壮大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一个是十大重点先进制造业,还要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如期完成国家规划的一些重点建设项目,据实打造各具特色的区域优势产业。这些优势产业要成为各个城市群的经济支柱。
  还要实施领航企业培育工程。“十四五”全国要培育100万家创新企业,10万家专精特新企业,累计1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大约2000家制造业单项冠军,还要涌现一批产业链的龙头企业。这样,大中小企业可以融通发展。
  第九,要持续扩大对外开放,适应全球经济的新变局。中国进出口总额是世界第一,工业是进出口贸易的支撑,因为进口的95%、出口的72%都是工业品,剩下还有不少工业用的原材料等等。
  要发挥产业优势,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要发挥市场优势,要积极改善国际交往的环境,还要对外开放,积极改善国际交往的环境,开展多边双边的交流合作,吸引外资。还要走出去,特别是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共赢,开拓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内外循环的协调畅通。要主动参与全球和区域合作,应对敌对势力的封锁打压,还要注意应对借口绿色低碳可能会产生的贸易壁垒和技术壁垒,维护国家利益。
  (澎湃新闻2022-12-25,樊盛涛)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