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二十大报告的最新表述,京和研究院的专家学者、研究人员如何看?

2022-10-26 11:05:00    字号: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文化建设专题理论研讨会”已于10月22日下午顺利召开。截止今日,全网覆盖人次超过600万,31位文化旅游领域的资深学者、专家线上云集,第一时间就二十大报告的学习话心得、谈体会。作为本次会议的承办方,京和研究院的专家学者和研究人员怎么看?
  中国式现代化为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北京京和文旅发展研究院院长范周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为新时代中国文化产业的理论和实践发展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从实践层面,作为一个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国家,人人需要文化精神滋养,需要文化产品消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必须服务于人民,通过优质的各类型文化作品和多样化的表达手段阐释中国文化精神、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同时,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这就要求必须通过政府、市场等多种手段保障文化资源全民共享的基本权益,同时要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统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是继党的十七大报告后基于文化发展面临的新形势作出的最新要求,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一方面要总结过去文化产业项目建设的先进经验,另一方面要在新的发展背景下以“大文化”的战略眼光规划建设一批具有创新引领性、典型示范性的项目集群带动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协调发展,带动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高质量发展。二十大报告全文中提到旅游2次、体育5次,特别注重推动文化+农业、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养老等新领域的融合发展是我们面临的新机遇,继而助力实现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的目标。
  文化建设的新使命、新任务、新空间
  北京京和文旅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贾旭东表示,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阐明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文化建设的新使命,部署了文化建设的新任务,开辟了文化建设新的发展空间,为未来的文化建设绘制了新蓝图。文化建设的新使命,就是要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文化建设的新任务,就是要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建设的新空间,就是要着眼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发展文化。要系统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除了总体要求外,重点将高质量发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祖国统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部分的相关部署和要求切实贯彻落实到文化建设之中。
  积极提升文化建设的“四个能力”
  北京京和文旅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卜希霆表示,从文化建设角度学习二十大精神,“文化自觉力、文化自信力、文化创造力、文明互鉴力”等四个能力建设值得重点思考。首先,构建文化自觉力。文化自觉是人的主体自觉性在文化发展上的体现,是加快文化改革发展的内在驱动,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必备的思维品质和实践精神。其次,提升文化自信力。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第三,增强文化创造力。文化的创新创造,是推动文化与时俱进,增强文化吸引力和感召力的根本途径。第四,增强文明互鉴力。文明互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是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挖掘文化内涵,讲好中国故事
  北京京和文旅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陈喜波表示,文化兴则国家兴,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文化最为灿烂的文明古国之一,有着独立于其他文明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并对世界文明发展史产生重大影响。五千年的中华文脉绵延不绝,深厚历史积淀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源泉。党的二十大报告高屋建瓴地指出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道路和方向,明确了未来文化建设和发展的使命和任务。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工作者,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按照党中央的指引,奋发工作,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继承一心为民的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立足当代文化建设实际,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华文明之花开放得更加绚丽多姿。
  文化应融入养老服务的全过程
  北京京和文旅发展研究院院长助理杨勇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思想深邃、内涵丰富、高瞻远瞩,提出了新思路,明确了新目标,催人奋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为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二十大报告也提出了:“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发挥民间智库职能,服务老年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传承、创新和发展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改善老年民生的重要内容,保障老年人的文化权益,提高老年人的生活、生命质量,促使老年人保持身心健康和良好的精神风貌,有利于推动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如何提升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
  北京京和文旅发展研究院院长助理孙巍认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是我国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彰显出中华文明在未来国际传播中的重要性、关键性。传承弘扬中华文明,扩大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更好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重在提升中华文明的创造力、认同感、凝聚力。首先,创造力是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内核。其次,认同感是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重点。最后,民族凝聚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安全是国家统一稳定,形成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础。面对当前纷扰复杂的全球环境,西方文化渗透加剧、民族文化面临弱化、网络文化安全风险增加等均让我国文化安全受到威胁。增强凝聚力是为我国国家文化安全、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关键。
  文化如何赋能乡村建设?
  北京京和文旅发展研究院院长助理侯雪彤二十大报告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为进一步理解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打开了新视角。一方面,乡村振兴是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富足。二十大报告中提到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本质要求之一。因此推进乡村文化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乡村振兴是区域和全域的共同振兴。在党中央的带领下,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有着极大的进步与发展。随着“国富”和“先富”目标的先后实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经济建设的目标定位在“共富”上。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直播带货等文旅产业新业态的出现,乡村产业得到长足发展,为提高农民收入、壮大村集体经济发挥了积极作用。
  系统学习二十大报告中的文化建设相关内容
  北京京和文旅发展研究院学术部主任祁吟墨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总结过去五年工作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事业日益繁荣,网络生态持续向好”。一个“得到”,一个“日益繁荣”,一个“持续向好”意蕴深远,既指明了传统文化传承领域、文化事业方面有发展,同时指出了网络文明生态建设方面的短板得到了加强。这是党中央对文化建设工作的充分肯定,体现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不断增强。从价值指引作用来看,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从功能地位来看,文化支撑和引领国家战略能力显著提升,成为“五位一体“布局中的重要一环。从目标导向来看,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建设发展逻辑始终坚定不移。从国际传播来看,中国形象、中国气象、中国精神正以“可信、可爱、可敬”的表征深入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进程之中。
  北京京和文旅发展研究院学术部副主任李姝婧认为,过去的十年里,正本清源、守正创新是文化治理和文化建设的关键词。党的二十大报告里,一是强调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二是强调在总体国家安全观中国家文化安全对国家安全的保障作用。今天我们势必不能逃避一个问题,那就是文化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的安全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文化产品必然带有价值观和思想等精神属性,如何在我国文化建设中既保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同时构筑坚实防线防止冲击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全文有58处提到文化这一关键词,在高质量发展、法治中国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等方面也多次提及到文化,意味着文化与其他领域的关联程度更加密切,更需要站在多重视角看待当前文化发展面临的新的变化和时代赋予文化发展的新要求。
  北京京和文旅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常天恺认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自强,这充分彰显出在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进程中文化建设的目标和方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随着我国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推进精神共同富裕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应有之义。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要牢牢把握住文化发展规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分挖掘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意蕴,展现中华文化特色,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北京京和文旅发展研究院(公众号)2022-10-26)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