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点”临近!教育如何面对“根本性的改变”?

2023-05-08 03:53:00    字号:

  核心提示
  信息社会背景下,我国教育信息化已经从“简单应用”走向了“深度融合”,技术赋能教育愈发受到关注。
   
  生成式AI(ChatGPT)的出现,让整个社会认识到,又一个“iPhone时刻”已经到来。GPT-4发布后,美国奥数队总教练、卡耐基梅隆大学数学系教授罗博深表示,它将导致人类社会的教育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面对数字时代的到来,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变迁并加速变革。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推进教育数字化”写入其中;《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中明确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业内人士指出,我们目前提到的数字教育其实主要聚焦在数字技术赋能教育,而另外更为重要的使命往往被忽略。
  具有战略意义的教育数字化,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又该如何判断教育实践中的数字化转型进展到了哪一步?
  一、媒介技术,不可或缺的存在
  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就有教育。教育让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经验得以传递。在此期间,媒介技术一直不可或缺。
  最初,人类经验智慧的延续依赖口头传授。当时,专门从事“记录”和“复制”的职业是吟诵诗人,他们将内容编入带有韵律的诗歌中吟诵,既可以辅助记忆又利于传诵,古希腊诗人荷马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公元前8世纪,随着希腊字母文字的成熟,希腊人进入书写时代。口头诗歌被锁定在莎草纸上,可以反复阅读和比较,手抄书逐渐流行起来。到了公元前399年,雅典已经出现了一个繁荣的手抄书交易市场。手工抄写流行的同时,人在书写时的思维方式也发生了改变:早期的《荷马史诗》和希罗多德的《历史》还带有明显的口语特点——冗余、随意;到了柏拉图时代,文字书写已经形成了分析、抽象、精炼的文本思维。
  15世纪中叶,古登堡印刷机的发明使教育出现了一种全新的传播图景:报纸、期刊等出版物的发展,极大地扩展了一个人可以获得的信息的总量;当书本资料可以被低价快速获取的时候,普通人受教育的成本大大降低,这为教育的普及提供了有力支撑;而标准化的教科书、充足的人造纸,让以班级为单位的现代学校制度的出现具备了前提条件。
  这也让科学家可以将时间和精力聚焦到深度思考和更多新的探索中。学术期刊的出现,为学术研究建立起一个持续交流的机制——分散的科学家被连在一起、新知识得到迅速扩散,对社会创新意义重大。
  20世纪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幻灯、投影、广播电视等现代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它们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进行大范围连续性、超时空的传播,并让信息的表达变得直观可信。
  回顾历史可以看到,媒介技术的突破与教育体系的变革息息相关。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郭文革指出,并不是媒介技术导致了教育的变革,而是媒介技术通过改变社会各个环节的“交易成本”,带来了社会组织的变革。而距离我们最近、令人体会最深的,应该就是互联网了。
  人类社会从工业时代进入了信息时代后,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技术的普及与深度应用,使产业升级走向纵深,社会发展全面进入数字经济时代。
  此时,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要素并产生价值,且数字技术驱动的创新已成为各国发展的重要推力。可以说,全社会都在经历数字化转型,而教育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也必然发生深刻改变。
  二、一种必然的教育转型
  不过,“由于教育体系的长效性和滞后性,教育领域几乎算是最后未被技术重塑的行业。”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教育部“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项目专家组成员顾小清犀利指出,“学校依然还是一百多年前的样子,乃至被认为是信息时代唯一遗留的工业时代产物。”
  这种滞后性,也让教育的内容与社会实际使用的技能逐渐脱节。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永智在近期举办的教育数字化创新应用发展高峰论坛上提到,教育的脱节主要表现在学科越分越细,相互之间衔接不够,容易导致学生综合运用能力不足;而教学又缺乏对综合运用各科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可以说,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是新时代技术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特别是疫情对在线教育的需求,一些国家跨越式地实践了全日制、全学段、全覆盖的在线教育,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更让全球意识到数字技术赋能传统教育的巨大潜力。
  面对时代发展的必然,我国也在不断加快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步伐。2019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印发,提出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此后,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推进教育数字化”写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部分,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中提出: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
  面对数字时代的到来,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变迁并加速变革,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时代新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马陆亭提出了由数字化通往教育强国的可视化路径:通过教育数字化改造,建立起泛在学习场景和实施多元混合式教学;进而深入教育本质内涵,带动教育形态和模式变革;最后建设成学习型社会和教育强国。
  李永智指出,在实践中,我们目前的数字教育主要聚焦在数字技术赋能教育上,积极推进数字技术与教、学、研、测、评、管等教育教学主要环节的融合创新。但数字教育更为重要的另外一项使命往往被忽略,那就是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为国家数字化转型提供人力资源的支撑。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的《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中明确,数字素养与技能是数字社会公民学习工作生活应具备的数字获取、制作、使用、评价、交互、分享、创新、安全保障、伦理道德等一系列素质与能力的集合。正如有评论指出的,全民数字素养就是数字经济生长的土壤。
  三、让学生成长“看得见”
  在教育信息化发展初期,技术仅对信息进行了基本存储和简单加工。到今天,数据的功能作用越来越明显,并与教育转型深度融合。
  其实,我国早在2000年就提出了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北京)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荣怀表示,教育数字化是数字经济背景下的一个概念,它实际是教育信息化的一个特殊阶段,即持续利用数字化、网格化、智能化的技术手段来变革教育、教学系统。
  这不禁令人好奇,在教育数字化转型中,都需要什么样的技术?我们又该如何判断教育实践中的数字化转型进展到了哪一步?
  在近日南昌举办的第81届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上,库叔看到了各式教育设备,不仅有智慧课堂系统、个性化学习评价系统,还有校园急救医疗装备等,从教学、测评到管理等环节的应用场景需求,都可以在会场找到解决方案。许多参展企业把技术和教育融合应用场景解决方案作为新热点。如华为、科大讯飞、云思智学等企业,推出智慧校园、智慧教室、智慧黑板、智慧图书馆、智能学情系统、空中课堂、智能物联网解决方案等产品。以智慧课堂和智慧体育为例,可以看到教育数字化呈现出的因材施教、精准分析、整体把控等特点。
  在教学实践中,作业的数字化广受关注。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教育部“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项目专家组成员顾小清表示,“对我们教育教学的核心的业务来说,学与教的过程和结果是产生数据的主要来源。”
  顾小清认为,实践当中是否体现出了数据智能驱动对教育教学流程的重塑,可以用来评估或者分析我们在数字化转型实践中到底走到哪一步。“如果抓住作业这个抓手,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去弥补数据驱动流程重塑所需要的数据。”
  不少学校开始探索如何通过优化作业,实现减负增效。在本届教育装备展示会期间举办的数字化创新应用发展高峰论坛上,南昌育新学校的副校长邹东旺分享了该校利用云思智学高质量作业系统,优化学生作业设计的经验。邹东旺提到,通过给每个学生配置一支智慧笔,系统实时采集学生书写的数据,实现学生学习过程数据记录。在课堂互动中,学生手写完成的作答内容都能实时同步在教室大屏,不改变学生书写习惯的同时,得到了学生的当堂学情数据。
  同时,基于学情数据的分析,学校开展了分层作业设计探索。通过平台实现分层作业布置、批改及学情分析;通过系统分层学情数据查看,精准掌握共性和个性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评。
  个性化作业设计、共性问题分析背后,是基于AI知识图谱的技术应用。比如云思智学作为作业帮旗下教育数字化综合服务商,已经逐渐形成比较全面的知识图谱。这些数据非常丰富,且会不断融会贯通。通过题目,可以分析出其所包含知识的相互关系,形成知识点的关系脉络,能做到前驱知识点和漏洞的回溯定位,从而个性化推题。
  上海曹杨实验小学党支部副书记顾艳琼提到,该小学对“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进行数据采集和整理,用以评估学情。课前采集学生作业、课中随堂记录,课后基于在线作业平台错题库精准开展错题个性练习。学生在家完成作业后即可了解自己存在的问题,并在举一反三中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特别是平台融入了更多过程性评价的元素,让家长看到了孩子实实在在、生动鲜活的成长过程,真正实现了让学生成长‘看得见’”。
  近年来,学生的运动与健康得到学校和家长越来越多的投入与关注。
  上海曹杨实验小学做了一个数字化综合评价平台“e宝成长档案”,依托数据发掘学生潜质、激发学生兴趣、指导学生学习。“运动与健康”是五个基本指标之一,平台自动接入区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数据,课堂上学生佩戴“运动手环”,收集运动数据,了解学生运动与健康的状况。
  据顾艳琼介绍,平台除了进行常规项目成绩的记录以外,会根据不同的体育检测项目,自动筛选出临界生;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体质检测的项目,找出临界生的生长点,调整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分层分类指导,并布置一些激励性的作业,监督学生持续地参与到项目锻炼中。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几乎有90%的临界学生都在下一次的测试中获得了预期的成绩,带动了整个班级运动与健康达成度的提升。
  库叔在教育装备展示会现场体验了智慧体育项目,AI摄像头可以自动采集运动数据,具体到关节动作都可以被识别,经过系统分析后,可以了解到自身动作没有做好的地方在哪,可以通过怎样的训练来提升相关肢体能力。
  在提高强度的同时,也要注意运动安全。库叔了解到,现在的技术借助物联网智能设备和视觉AI算法,能够实时记录学生运动信息、通过运动强度、心率等安全模块的指导,可以更及时地给老师一些运动安全预警。
  四、为“双减”赋能
  “双减”背景下,课后服务体系的建设受到多方关注。“双减”政策落地后,原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浏览量、访问人次均呈现高位激增态势。2022年3月,平台升级为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后,日均浏览量进一步增加。平台提供的课程教学、作业设计、课后服务、教师研修等资源得到了广大教师、学生的高度关注和广泛使用。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范永茂此前对库叔表示,课后服务成为学校教育综合服务的延伸,体现出学校教育主体性角色的回归和强化。做好课后服务,既能解除广大家长的后顾之忧、增强教育服务能力,又能强化学校教书育人的主阵地作用,还能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提高教育质量,可谓一举多得。
  为了做好课后服务这项民生工程,教育部组织开展了课后服务信息化试点工作,要求各地“无自建系统使用国家统一平台、有自建系统做好数据对接”。2022年9月,教育部印发《全国中小学管理服务平台课后服务系统数据对接标准》,为数字化赋能课后服务提质增效做出指导,明确要求地方自建平台做好自建系统与国家平台数据对接工作,凡通过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检测的系统平台,符合《标准》要求,可直接启动数据对接工作,并具备普适性。
  当下,数字化赋能课后服务的探索已在各地展开。辽宁盘锦辽河油田胜利小学通过和社会有资质的教育机构联合开展多种活动课,学校各学科教师也积极地参与其中。学校制定了选修课和必修课两种模式,其中包括了体育类、艺术类、科学类、“双师课堂”等多个种类的活动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实际需求自愿选择。其中,“双师课堂”是与云思智学进行的合作探索,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喜爱与好评。比如在一年级开展的《超能专注力》,以提升孩子的专注度,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还有《非遗小匠》《玩转航模》等特色课程。
  浙江省金华市教育技术和信息中心负责人介绍了金华教育数字化改革的创新实践。他提到了“八婺问学”平台,融合了浙江省教育厅“浙里问学”功能,可满足学生课后个性化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线上实时和非实时的答疑服务。
  顾小清认为,这个环节体现教育数字化对教育流程的重塑,“它已经跳出我们原有的对解决学生问题的操作模式,而是通过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对学习的一些不理解,或者是学习所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来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支持。”顾小清希望这种答疑可以与学校整体的教学业务相结合,纳入整个育人的环节。
  从目前的实践来看,在教育数字化推动下,我国中小学课后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参与主体更加多元和广泛。
  据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铜山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校长杜庆峰介绍,该校的课后服务课程采取了敞开式的育人方式,允许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到育人活动之中。“学校更多地成为家—校—社育人全链条的枢纽站,整合外部的家长资源和社会资源,为多元主体参与课后服务提供空间。”同时,铜山实验小学将课后服务纳入常规的教研活动中,通过汲取课后服务优质案例中的典型经验,在提升课后服务质量的同时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协同发展。
  目前课后服务的运行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杜庆峰提出,应该立足于发展性评价的立场,帮助课后服务的责任主体明晰课后服务的现实发展状况与应然状态之间的差距,基于多方数据以评促改,全面提升课后服务质量。
  五、未来,还需要老师吗?
  从教育信息化到教育数字化,信息与通信技术在校内校外都早已被接受:学生的感受从“新鲜感”变成“常态化”,教师的应用从“简单随意”变成“深度融合”,教育界也愈发关注技术的发展会带来的影响。
  生成式AI(ChatGPT)的出现,让整个社会认识到,又一个“iPhone时刻”已经到来。GPT-4发布后,美国奥数队总教练、卡耐基梅隆大学数学系教授罗博深表示,它将导致人类社会的教育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它不仅能够与人类进行对话,而且能够生成可信的“创造性”内容。国外一项对1000多名学生展开的调查显示,超过89%的学生使用ChatGPT来帮助完成家庭作业。因为担心学生作弊,教育部门因此普遍对ChatGPT持谨慎态度。
  【注:“iPhone时刻”,指一个革命性的转变时刻。2023年3月23日,在英伟达的GTC大会上,英伟达CEO黄仁勋借由ChatGPT的成功向世界展示了一个无限宽广的AI未来图景。在这个宏大场景之下,AI不再是虚幻不可见的东西。它在芯片生产、医疗、文化创作等各个领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给世界带来天翻地覆的变化。】
  谈及生成式AI对教育的影响,云思智学CEO刘渝认为,首先是标准答案不重要了。以往的学习都是有标准答案的,现在AI已经比我们掌握得更好、进步还特别快,对我们来说要学会问问题。其次,教育对人的评价,不再是以理解和记忆为基础了。“我们需要体验、需要思维能力、需要创造,这个事情对教育提出了挑战。”
  此时,我们又一次审视科技与教育的关系——技术不断突破、赋予教学越来越多可能,我们还需要老师吗?学校会不会消亡?
  顾小清认为,虽然对学校是否会消亡的预言自媒介技术出现以来一直不绝于耳,但学校作为教育的核心组织形式,已经成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在可预见的将来也将继续存在。但同时,顾小清指出,学校将成为学习体验的主要场所,包括学习者体验科学过程、体验知识的应用、体验对话、体验合作、体验创造;而知识传承的功能,相当一部分分散到学校之外、通过数字技术所提供的开放服务来完成。
  在技术对教育的参与上,业界普遍认为技术替代教育中简单、重复、不需要思考的工作,从而使老师有更多的精力投入深层次的教育教学。
  不过,技术发展趋势让我们不得不正视“奇点”的临近。【注:美国未来学家雷蒙德·库兹韦尔提出奇点理论,“奇点”本是天体物理学术语,是指“时空中的一个普通物理规则不适用的点”。具体指电脑智能与人脑智能交错的时刻,然后机器智慧会超过人的智慧。】
  “我们做教育的人,应该开始考虑用什么方法来改变现在的教育了”,罗博深认为,作为教育者,老师们要想不被淘汰,必须学会改变教育的方式,培养孩子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
  正如爱因斯坦在一次演讲中提到的,学校应当在青年人中发展那些有益于公共福利的品质和才能,但这并不意味着应当消灭个性,“应当是培养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人”。
  参考资料:
  1.《媒介技术:一种“长时段”的教育史研究框架》| 郭文革.《教育学术月刊》2018年第9期
  2.《教育变革的动因:媒介技术》
  3.《教育数字化,推开教育一扇新大门》|半月谈.2023.03.16
  4.《开辟数字化新赛道:赋予“双减”政策长效落实新动能》|江苏省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2023.03.23
  5.《逃不脱的家长,戒不掉的培训?》| 范永茂.瞭望智库.2021.08.17
  6.《服务师生锻造数字教育新名片——我国教育数字化工作取得积极成效综述之五》|中国教育报.2023.02.13
  7.《2022,构建教育数字化转型新格局》|中国教育新闻网.2022.12.28
  8.《论文都是科技与狠活?ChatGPT为何引教育界“封杀”?》|中国新闻网.2023.02.12
  9.《ChatGPT对人类社会最为根本的改变,将发生在教育领域》|知识分子.2023.03.29
  10.《数字技术带来教育生态变革》|顾小清.光明网.2019.08.06
  11.《李永智:危机中的全球学校教育观察》|李永智.教育信息化100人.2022.12.10
  (瞭望智库(公众号)2023-05-08,王乙雯)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