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61年来首次负增长,这个经济方向蕴藏新生力量!

2023-01-18 12:09:00    字号:

  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2年国民经济运行数据。2022年,中国人口出现近61年来的首次人口负增长。2022年末全国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14117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
  而根据国家卫健委的测算,预计“十四五”时期,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将突破3亿,占比将超过20%。2035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4.2亿左右,占比将超过30%。与老龄社会相伴随的老龄经济,也给经济社会转型提供了契机和动力。
   
  一、洞察老龄经济的演变逻辑
  和性别相比,年龄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经济概念。年龄背后的社会属性是人的阅历、资源、资产、能量等。如果把性别和年龄结合起来,综合考量人的经济行为,这将是一个引发经济新思想的路径。
  在老龄社会,人人普遍长寿,重新把性别和年龄两个要素考虑进来,审视老龄经济,这是十分令人期待的新的经济发展方向。我们这里重点谈论年龄。
  预计“十四五”时期,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将突破3亿。图|图虫创意
  年龄问题的要害在增龄,即动态年龄观是老龄经济的重要观念,也是洞察老龄经济市场需求的关键。进入老龄社会,青少年、中壮年和老年人形成三分天下的格局,我们想问题、做事情,都要有动态年龄观,凡事都要从年龄及其变化可能带来的巨大效应来考量问题。
  那么,对于如何把握老龄经济及其需求变化,年龄及其变化的背后将是我们打开巨大经济想象空间的关键,借此我们可以洞察老龄经济的演变逻辑。
  第一,要从全生命周期连续事件来考量老龄经济的问题。经济的最初含义是指家庭经济,即家庭成员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生老病死等生计问题。家庭经济是所有经济的基础,而家庭经济除生产方式之外,主要是围绕家庭成员的生命事件而展开的。
  我们每一个人的一生其实都是一个向老而生的一系列生命事件:从出生、婴幼儿成长、上学、就业、结婚、组建家庭,到退休、老年期和临终、离开人世。在不同生命阶段,人的经济需求是不同的。
  我们所说的老龄经济主要指微观经济,主要是面向个体经济行为:一是自觉准备老年期的经济,如年轻时购买金融产品以供老年期之用度;二是年轻时应对衰老现象发生的经济,如购买保健品等;三是进入老年期以后发生的经济行为。
  因此,从微观经济来说,考察老龄经济的需求,关节点在于“年龄”及其变化过程中发生的“衰老”“准备”“老年期”这四个关键词。由此来看,老龄经济的微观层面所涵盖的经济范围远远大于老年经济。
  与老年经济或者银发经济相比,这一经济视野更宽阔,可开发的潜在需求市场更大。实际上,这一观念转换既是老龄社会新经济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是老龄经济作为新经济的必然逻辑。这也说明,老龄经济是经济发展的进阶。
  第二,要善于从年龄变化中结合性别、收入、教育程度、职业、家庭状况、子女互动关系以及地域、文化等要素发掘老龄经济需求的线索。老龄经济无疑是和年龄相关的经济,但考量老龄经济需求,除了需要考虑衰老、准备和老年期这些基本因素,更要考虑人的其他诉求。比如性别,一般来说,女性寿命长于男性。
  在长寿时代,从年龄要素之上进一步考量性别差异,其中所蕴含的经济含义十分深刻,需要从金融、健康、教育诸多方面做准备,其中的经济需求需要深挖。结合收入、教育程度和职业,又可以挖掘出许多细分需求。如果结合家庭状况、子女互动关系,这里面的空间最大。
  因为老年人和子女是老龄经济需求的重要关节点,子女既可能是老龄经济的需求方和最终消费者(如购买保健品、老龄金融产品),也可能是老龄经济的间接需求方,往往也是真正的买单者。地域(国内国际)和文化要素也十分重要,例如开发中老年旅游市场、医疗旅游、保健旅游以及康养社区、康养小镇等业态,都需要考量这些方面的要素。
  实际上,透过年龄链条,结合其他众多要素,不同老龄经济细分市场都可以找到相应的需求链,在此基础上,可以构建老龄经济的供给链,这是老龄产业链的基础。
  第三,要理出各代人需求的基本特征。研究现有和未来老年人队列的需求特征,这是所有开发老龄经济的企业组织及相关人士必修的功课,也是最难的功课,同时也是最有经济兴味的功课。
  二、历经磨难的“50后”前各代人有什么现实需求?
  这一人群是1949年及以前出生的人,也就是71岁以上的人(截至2020年)。目前,这一人口大约是0.95亿,除了约8万百岁老人,其余都是1921-1949年出生的人。其中,“20后”和“30后”已经八九十岁,“40后”也是70多岁的人了。
  北京一家养老驿站为老人提供的修脚服务。图|视觉中国
  “50后”前各代老年人是目前全社会普遍关注的对象。他们年龄大,积蓄少,年轻时吃过苦,体弱多病,需要家人和社会提供各种帮助和服务。他们大多数人的需求清单中,保健药品、辅助器具、长期照护以及精神慰藉等内容占据大半,其中相对年轻的71-79岁6600余万人口需求更为丰富,比如体育、旅居、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服务。
  实际上,目前的产业供给包括所谓“养老服务业”,大多数是面向“50后”前各代老年人的。这个产业定位是必然的,但产业界忽视了更多其他老年群体及其更加多元化的需求。
  因此,仅仅用面向这部分老年人的产业供给,即所谓养老服务来涵盖整个老龄服务是不全面的。需要强调的是,“50后”前各代老年人省吃俭用的群体特征,既是时代的写照,更是中华民族延续不衰的重要原因。
  产业界许多人认为,这一老年人群十分节俭,认为不花钱的老年人主要是指这一老年人群。实际上,节俭和产业发展不是对立关系,如果充分考量节俭的消费诉求,就会关注到节俭背后的真正需求。否则,老年人在吃喝穿上节俭,而供方非要在吃喝穿上做产业开发的文章,问题就出在供方了。
  的确,在吃喝穿上节俭,那么压抑的需求总要找到释放途径,这些途径是什么?是保健医疗,还是留给子孙后代?这个真实的需求清单才是我们要研究的。此外,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到2030年,“50后”前各代老年人总量将从目前的9500万减少到3580万。不过,后来人更多,“50后”届时也开始迈入80岁高龄行列了。
  “50后”这代人有一种共和国人特有的气质与辉煌性格。目前,“50后”已经全数迈入老年人行列,他们的规模大约为1.36亿人,他们是老年人口中的年轻人口。
  当下,许多产业界人士把希望寄托在“50后”身上,从方向上说,这是正确的,但问题在于,老龄产业是新的人本产业,老龄经济是新的人本经济。那么,“50后”的人本需求是什么,他们和以前各代老年人的差异在什么地方?这就需要我们从新经济的角度对“50后”做出新的、更能抓住人心的审视和洞察。
  “50后”老年人长期生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经历了改革开放,现在又迈入新时代,他们的需求是多元而广泛的。
  首先,继续发挥作用是紧迫需求。“50后”老年人身体健康,阅历丰富,文化程度普遍高于以前各代,而且他们善于学习。他们浑身充满能量,迫切需要实现个人价值。目前,部分“50后”正在从事各种各样的工作,但也有不少人找不到满意的事情可做,市场中也鲜有为他们量身打造的工作机会,加上老年人再就业缺乏法律保障,造成“50后”人力资本无法发挥。
  比起赚取额外收入,“50后”对于实现个人价值的愿望更迫切。让老年人消费是老龄经济,让老年人创造财富更是老龄经济,这是老龄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
  其次,财富保障和增值的愿望十分迫切。“50后”的收入水平远高于以前,不少人有可观的资产,但手里的财富能不能抵御经济波动的影响,能不能保障自己越来越长的老年期生活,这是他们最深刻的焦虑。这也是目前老龄金融市场中老年理财业务如此火爆的原因。
  再次,强身健体的需求能量强劲。目前,老年群体锻炼身体的主力是“50后”。无论体育健身还是保健产品,这个市场很大,“50后”是消费主力。值得强调的是,最近几年产业界推出诸多老年旅居、老年康养、中医医养结合等业务,实际上就是对“养老服务”的转向,说明市场已经发现,在“50后”以前各代老年人之外,“50后”群体消费动能已经崛起。
  此外,精神文化需求十分突出。“50后”退休之后,究竟过怎样的老年生活,如何为高龄阶段做好充分准备,精神文化生活的安排是一个重要方向。在这方面,产业界已经开始进行有益探索。最后,照护父母是“50后”的重要需求痛点。许多产业界人士对“50后”这一批做子女的,也是真正的买单者的需求了解不够。实际上,“50后”借由为父母做事情,本质上也是为自己将来做打算。
  不过,目前的产业供给很难让他们和自己的父母辈满意,他们将来需要以什么方式度过高龄阶段,这是产业界要研究的一个未来经济产业课题。
  三、“60后”“70后”老龄经济潜能要高度重视培育
  近几年来,一个新的话题正在发酵,这就是40+经济问题。准确地说,就是40~59岁人的准备经济问题。从2020年这个时点看,这一年龄群体刚好就是1960-1979年出生的人群,他们就是“60后”和“70后”。老龄经济产业界关注“60后”和“70后”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再过20年,“60后”“70后”分别陆续进入老年期和高龄期,现在不做好准备,届时就是“50后”及以前各代人老年期问题的再版。
  其次,从全生命周期看,根据准备经济理论,准备起点越早越好,40岁开始是比较普遍可行的操作时点,至少在收入上要比二三十岁时更有实力。
  再次,从客群黏性来说,从年轻时培养更为主动。
  目前,少数老龄经济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正在开始做这样的探索,中小微企业虽然难以做到,但通过和大型企业联合是可以做到的。这是未来的方向。
  最后,未来问题取决于当下。从老龄经济发展乃至老龄社会的全局来说,抓住了“60后”“70后”,就是抓住了未来。实际上,从关注4000多万失能高龄人群,到关注2亿多低龄健康人群,再到关注更大规模的40+人群,这是经济产业观的重大变化,也是摆脱目前老年经济产业怪圈、养老经济产业怪圈、养老服务经济产业怪圈、银发经济怪圈并走向适应老龄社会、适应长寿时代新经济的重大转折。
  从整体上说,“60后”“70后”的美好生活设计和未来长远安排,是我们把握未来老龄经济需求及其动向的主脉。
  第一,还要继续努力获得更大财务自由。大多数“60后”“70后”正在劳动一线,上有老下有小,他们比前几代更有条件追求经济独立和财务自由。在赡养老人和扶持子女的同时,他们还要为自己做好充分的老年期经济准备,这里面蕴含的经济需求特别是金融经济需求首当其冲。
  第二,做好子女和孙子女的生活安排。“60后”的子女大多已经成家立业,但还要操心子女事业和照顾孙子女成长,这里面代际互动产生的相关社会服务的开发空间也值得关注。隔代培养模式能否延续?老年人的独立生活空间和照顾孙辈的需要如何协调?代际之间在未来生活上的金融安排问题同样需要产业界考量。
  家庭财产特别是房产、储蓄等资产在代际之间如何配置和安排,更需要产业界认真研究。至于劳动者主力“70后”,如何处理和老一辈的经济关系,为自己子女学习、生活乃至成家立业做谋划,同时,还要在房产、储蓄等经济准备方面为自己做好打算,也是经济产业界特别是老龄金融界要认真思考研究的问题。
  第三,保持健康才是未来长寿生活的法宝。“60后”“70后”的健康意识更高,但是健康产业,特别是预防性健康产业是和人性相对立的。大多数人重视疾病而疏于健康管理,这也是自古以来治未病难以落实的根本原因。如何能够开发出有利于“60后”“70后”的新型健康服务体系以及创新健康管理的保险、医疗政策,这是经济产业未来的重大机遇。
  第四,不给子女添麻烦。越来越多的“60后”“70后”希望自己能够独立终老。原因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原因是,许多“60后”“70后”只有一个孩子,他们对子女的未来境况已经有了清醒的预期。这是一个重大信号,其中能够衍生出许多细分行业和市场需求。
  同时,经济产业界需要更新观念,要从新经济的角度出发,还要考量“60后”“70后”子女,也就是“80后”“90后”的内在需求,如何帮助他们实现给父母尽孝心的愿望,这里不只是涉及钱,更重要的是人文、情感和人生在世的价值归属问题。当然也有创新服务和产品体系的问题。
  第五,有条件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60后”“70后”经济收入普遍提高,教育水平大幅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受过高等教育,加上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60后”“70后”更有条件在物质生活之上追求更多、更高层次、更加丰富多元的精神文化生活。
  更为重要的是,随着老年期的普遍延长,如何度过漫长的、超过就业准备期的老年期,这是我们以往没有碰到的重大新课题。老龄经济产业界需要解放思想,和现有各代老年人队列以及“60后”“70后”共同探索,创新未来经济观念,建构老龄经济新发展方式。
  第六,无后顾之忧。从理论上来说,从全生命周期来看,个人人生的后顾之忧无非生老病死,也就是需要建构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制度体系。对人生后半期来说,主要是建构完善的养老、医疗、长期照护保障和服务体系,但这只是去除后顾之忧的一个侧面。
  要想拥有真正意义上无后顾之忧的长寿生活,还需要深厚的经济产业侧面的强大支撑,其间衍生的需求不仅有利于各代老年人,更重要的是关乎未来的宏观经济运行。
  四、“80 后”“90 后”决定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走向
  要想赢得未来新经济,我们不能离开“80后”“90后”。他们不仅是未来老龄经济产业的服务对象,也是开发老龄经济产业的主体。
  总体来看,许多“80后”“90后”是独生子女,他们是落实“二孩”政策和决定21世纪下半叶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走向的关键两代人。目前,从1980年到1999年出生的“80后”“90后”总量大体上是4.1亿人,2040年以后,他们分别开始步入老年。
  届时,他们将遇到“60后”“70后”队列分别迈入80岁以上高龄阶段,见证人类历史上空前的高龄化浪潮。同时,许多人还将真正体验传说中“421”家庭结构带来的诸多困难。
  值得强调的是,2040年前后可能是中国人口老龄化挑战最严峻的时期,大潮的洪峰,也就是“60后”“70后”进入高龄阶段,而承载这一洪峰的“80后”“90后”也即将步入老年。
  目前,在“80后”“90后”中,年龄最大的已经年届不惑,最小的也已经二十几岁了。如果按照平均预期寿命90岁计算,他们中年龄最大的还要有50年的人生旅程,年龄最小的还有近70年的预期生命。如何度过,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生哲学问题,也是一个重大人生经济问题,还是一个重大的家庭经济问题。
  当然也不仅仅是他们个人的事情,既要考虑多位长者,还要肩负后代养育责任,更要为自己做好谋划。这些日常性问题到了“80后”“90后”两代人这里,不仅社会背景巨变,相关问题也变得十分复杂。
  这也是压力巨大的这两代人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重要原因。对于老龄经济产业界来说,如何从“80后”“90后”入手,全面掌握他们的内在和长远需求走向,解放思想,设计相应产品和服务,打造相关支撑体系,是未来老龄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
  从需求角度来说,老龄经济的开发离不开年轻人。从经济主体来说,老龄经济的开发更离不开“80后”“90后”。这也是老龄经济产业界应当引起高度重视的重要课题,如何培育老龄经济开发主体及其相关企业组织,中间蕴含许多新的经济业务,需要我们提前考量,并着力准备和实施。
  五、面向“00后”“10后”开展老龄社会和老龄经济教育
  作为统一市场的老龄经济从历时发展的角度看,离不开“00后”和“10后”,他们既要面对,更要参与成为成熟形态的老龄经济产业的建设者。
  从2000年到2020年年底,全国“00后”和“10后”总共3.5亿人,总量上大于“50后”及以前各代,但少于“80后”“90后”4.1亿人的总量,更少于“60后”“70后”4.38亿人的总量。
  2023年1月10日,合肥瑶海区的一处街头游园内,老人带孩子在玩耍。图|IC photo
  2040年中国迈入快速高龄化阶段,这一人群将分别开始迈入40岁人群行列。2050年伴随中国人口老龄化迈向峰值,他们开始进入50岁,2060年之后分别迈入老年阶段。这一人口是承载中国人口老龄化高峰的主力之一。从经济发展主体的角度来说,当前开始培育老龄经济的开发主体和开发组织,“60后”“70后”“80后”“90后”都是重点人群,“00后”和“10后”则是预备队。
  针对“00后”和“10后”,从发展老龄经济产业来说,我们要做的工作也很多,但主要任务还是进行新经济观念的培育。
  首先,要让他们了解掌握老龄社会的基本国情。
  当然,这一点也是全人口需要全面参与的一个通识性社会教育工程。对于“00后”和“10后”来说,需要抓紧从小教育的有利时机,让他们了解自己所处的时代是长寿时代,所处的社会是老龄社会,并即将面临超老龄社会的到来。这是培育新经济观念的基本土壤,也是基本前提。
  其次,要培育全生命周期长寿思维。要让新一代从小掌握全生命周期观念,并化为引领终生行为的基本生命理念,把他们培育成为新一代的理想长寿人。再次,要培育人本经济新思维,着重培育他们人本经济新观念,树立新生命经济人思维。
  最后,着力培育老龄经济思维。老龄经济思维的核心就是全生命周期经济战略思维和全社会长寿战略思维,要让他们懂得处理老龄社会个人、家庭和社会的相关经济战略安排问题的重要性,培育新经济思维方式。
  如此,“00后”和“10后”两代人在他们成年之后,就是成熟的老龄经济产业的建设者,发展老龄经济产业就有希望。这些工作主要还得靠其父母及社会各界的长辈去做。现在的问题是这些长辈首先需要补课。
  以上主要是从需要主体队列对老龄经济的微观变化做了初步分析,但是,老龄经济不仅是微观经济,也在中观上产生深刻而全面的变化,并对宏观经济产生长远影响,这就需要树立顶层思维,从经济战略层面来把握老龄经济产业,以便推动新经济的全面开拓。
  (本文为瞭望智库书摘,摘编自《老龄经济:长寿时代的新经济与产业发展模式》,中信出版集团2022年9月出版,原标题为《老龄经济的需求结构和趋势》,原文有删减。)
  (瞭望智库(公众号)2023-01-18,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第一届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老龄科学研究》杂志主编、研究员 党俊武)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