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攀“高”向“新”步伐加快

2025-01-14 10:53:00    字号:

  编者按
  2024年,我国持续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制造业向“新”态势更加明显。近期,多家智库的研究成果均表明,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成效明显。随着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制造业对工业生产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对经济平稳运行也发挥着重要作用。2025年,随着我国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制造业整体将持续稳步向好。
   
  制造业整体发展稳步向好
  阅读提示
  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持续推进,新型工业化取得重要进展,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步伐加快,产业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等机构联合发布的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的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整体向好,制造业全球竞争力处于上升趋势。赛迪研究院发布的报告预计,2025年,我国装备制造业整体上仍有望保持平稳增长,其中新能源汽车、机器人、船舶等细分领域将延续高景气度。
  《中国发展报告2024》:中国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步伐加快
  近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撰写并在京发布的《中国发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持续推进,新型工业化取得重要进展,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步伐加快,产业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报告》指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迈出新步伐,带动制造业高端化进程。2023年,半导体器件专用设备制造、航天器及运载火箭制造、飞机制造业等高技术高附加值行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1.5%、23.5%、10.8%,显著高于制造业平均5.0%的增长速度。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数据,2023年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93.65%,较2022年提高了0.36个百分点。
  《报告》显示,制造业智能化持续推进。2023年,电子元器件与机电组件设备制造、集成电路制造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29.8%、10.3%;智能车载设备制造、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60.0%、20.5%。截至2023年底,我国培育了421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万余家省级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
  《报告》指出,绿色工厂、园区和供应链管理企业数量快速增长。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截至2023年底,累计在国家层面创建绿色工厂5095家,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17%。2023年度新认定绿色工业园区104家,比2022年增加57家;新认定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205家,比2022年增加93家。
  《2024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中国制造业全球竞争力处于上升趋势
  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中心等单位日前联合发布《2024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2023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多重因素挑战,中国制造业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整体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制造业全球竞争力处于上升趋势,在提质增效、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呈现诸多亮点。
  《报告》归纳了我国制造业呈现出的重大变化。一是制造业规模总量持续增长。二是质量效益分项指标增幅位居世界第二。三项核心指标,即制造业增加值率、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销售利润率近年来首次同步提升。三是持续发展分项指标实现近年来的最大幅提升,这表明我国奉行的绿色低碳发展成效显著,“单位制造业能耗的制造业增加值”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两项指标增幅明显。四是“基础产业增加值占全球基础产业增加比重”实现“四连增”。五是“全球500强中制造业企业营收占比”指标跌幅明显。这些大企业肩负国家重任,应加大支持和关注力度。
  《报告》认为,制造业从重规模向重质量效益转型的步伐加快,是一项令国人十分期盼的好现象。但应指出的是,我国质量效益指标的绝对值与制造强国相比,仍存较大差距,增长空间也很大,这应是今后重点努力的方向。
  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报告》起草小组专家王德成表示,要增强信心和底气,继续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的工作基调,保持制造业占比基本稳定,推动制造业提质增效,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制造业创新效能,加速制造业绿色发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确保中国制造强国进程行稳致远。
  《2025年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形势展望》:2025年装备制造业整体有望平稳增长
  赛迪研究院近日发布的《2025年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形势展望》(以下简称《展望》)预计,2025年,装备制造业将面临更加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但整体上仍有望保持平稳增长,其中新能源汽车、机器人、船舶等细分领域将延续高景气度。
  装备制造业是工业稳增长的“压舱石”,其发展态势对工业具有重要影响。2024年我国装备制造业整体运行良好,有力地支撑了工业稳增长大局。
  《展望》认为,2025年,我国装备制造业有利因素与风险挑战并存。在有利因素方面,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持续落地见效,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不断提升,部分细分行业领域有望延续高景气度。在不利因素方面,国内外市场需求恢复不及预期、美西方持续加大对中国的打压力度、企业经营压力不断增大等问题凸显。
  《展望》建议,从供需两侧出发,在政策、产业链、生态上协同发力,提振市场需求、推动高质量发展、缓解企业经营压力,推动我国装备制造业运行稳中有进、提质增效。
  一是扩内需,稳外贸,拉动装备制造业有效需求增长。持续推动落实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加大力度以场景化方式推动智能工厂建设。
  二是补短板,育新板,推动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强化自主创新,推进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加强政策引导,推动产业升级转型。加速国产替代,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三是优布局,施政策,营造装备制造业良好发展生态。优化产业布局,破解产业“内卷”困境。精准施策,助力亏损企业纾困解难。完善应对机制,保障企业合法权益。
   
  制造业创新活力不断释放
  阅读提示
  制造业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北京工业大学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报告认为,高质量推进京津冀新型工业化,需要在体制机制、发展模式、政策措施等方面有新思路、走新路径、出新举措。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广东省发展和改革研究院等机构联合发布的报告显示,在2024年广东制造业500强企业中,佛山入选企业最多。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2023年,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量持续增长,硬科技类企业成为上市主力。从总体来看,制造业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韧性和活力持续增强。
  《京津冀制造业发展报告(2024):新征程的新型工业化》:高质量推进京津冀新型工业化需加快创新
  北京工业大学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近日共同发布的《京津冀制造业发展报告(2024):新征程的新型工业化》(以下简称《报告》)认为,高质量推进京津冀新型工业化,需要在体制机制、发展模式、政策措施等方面有新思路、走新路径、出新举措。
  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报告》提出,深化政务服务改革,推动政务服务好上加好,推动项目审批能优则优,推动信用环境精益求精,推动更多涉企服务事项跨区通办,提升企业异地办事体验。探索利益共享机制,在共建的产业园区内开展财税分享等方面的探索,探讨“绿色工厂”等资质互认、政府采购等支持政策。津冀结合自身产业特色,与北京联合制定产业链延伸布局和协同配套政策,跨区域共育产业集群。
  在创新发展模式方面,《报告》建议,三地可绘制产业链招商图谱,创新招商引资模式,联合打造一体化营商环境,联手制定三地统一的招商政策,推动关键零部件制造和关键环节配套企业在京津冀区域落地。要创新发展模式,结对建设配套产业园,形成总部、研发等在北京,配套、基地、生产和辅助产品在津冀的产业双向转移生态格局等。
  《报告》还提出,要推动政策措施创新,对由北京转移到津冀的优质先进制造业项目给予用地指标支持,对由北京等地区新引进的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并实现投产的优质先进制造业项目优先给予项目投资补助支持,依法依规加快办理北京各类重大产业转移项目的节能审查等。
  《2024年广东制造业500强企业研究报告》:广东制造业整体发展水平较高
  广东省制造业协会、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广东省发展和改革研究院近日联合发布的《2024年广东制造业500强企业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广东制造业不仅行业门类齐全,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制造业体系,而且在大部分行业都有规模较大、竞争力较强的大中型企业,制造业整体发展水平较高。
  《报告》显示,2024年广东省制造业500强企业营业收入合计达到5.325万亿元,比2023年下降4.9%;但企业净利润总额3339.36亿元,比2023年增加16.56%。
  从区域分布看,佛山入选企业最多,数量为102家;其次为深圳93家、江门64家、广州58家、东莞52家、珠海42家。紧随其后的是第二梯队的惠州、揭阳、中山,入选企业数量均在10家—30家之间。位居第三梯队的是肇庆、清远、云浮,入选企业数量均少于10家。
  《报告》显示,广东制造业500强企业在各行业分布较广泛。其中,装备制造产业的企业数量最多,为204家,占比为40.8%;其次是日用轻工产业,企业数量为100家,占比为20%;金属和非金属制造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石油化工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的企业数量占比分别为15.2%、12%、9%、3%。
  从各行业的营收情况看,电子信息产业的企业平均营业收入最多,达283.9亿元。装备制造、石油化工两大产业的企业平均营业收入超过50亿元。
  《报告》表明,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更加错综复杂,重要战略机遇与重大风险挑战长期并存。《报告》建议,广东制造业企业要准确把握发展大势,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分析当前经济形势,要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制造业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2024年)》:制造业上市公司韧性和活力持续增强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近日发布的《制造业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2024年)》(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3年,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量持续增长,硬科技类企业成为上市主力;生产经营总体保持稳定,利润承压韧性凸显;市值延续震荡下行态势,行业分化愈发明显;自主创新活力不断释放,研发实力持续增强。总体看,制造业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韧性和活力持续增强。
  《报告》显示,制造业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百强企业呈现以下主要特征。从百强企业的区域分布看,东部地区优势明显,广东、上海、北京、江苏位列第一梯队。从百强企业的性质看,民营企业发展势头强劲,国有企业在经营稳健性和盈利效率上更为出色。从百强企业的行业分布看,电子制造业入围数量最多,装备制造业提质升级成效明显。
  《报告》显示,百强企业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研发投入产出成果丰硕;全力推进效率变革,盈利能力强,现金流量充沛;规模体量持续扩张;稳定就业以及贡献税收,积极回馈社会。百强企业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报告》认为,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我国制造业企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企业增量放缓;高技术领域大企业数量偏少;部分领域的制造业企业与世界一流企业相比,在经营质效、研发投入、跨国经营等方面仍有一定差距。
  《报告》提出促进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产品服务质量,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打造一流产业生态、深化服务做强支撑力;完善制度推进改革、提升现代企业治理能力。
  (《中国经济时报》2025-01-14,郭锦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