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全面落地:多重挑战亟待突破

2024-03-13 01:06:00    字号:

  数字人赛道热度持续提升的背后,高昂的技术研发成本、日新月异的技术更迭、用户体验的种种不足以及法律与道德的双重风险,无一不在向这个新兴产业发起严峻挑战。多位行业受访者认为,数字人要想在未来的数字生态中稳占一席之地,就必须在技术与商业模式的双重创新上狠下功夫,找到一条与各行业深度融合的最佳路径。
   
  在科技狂潮的席卷下,越来越多的数字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大众视野中,数字人赛道热度持续提升。然而,在这场科技盛宴的背后,高昂的技术研发成本、日新月异的技术更迭、用户体验的种种不足以及法律与道德的双重风险,无一不在向这个新兴产业发起严峻挑战。多位行业受访者认为,数字人要想在未来的数字生态中稳占一席之地,就必须在技术与商业模式的双重创新上狠下功夫,找到一条与各行业深度融合的最佳路径。
  技术迭代快 创新是最大考验
  技术更迭速度加快给数字人产业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
  AI技术是支撑数字人行业的核心。NextHuman创始人、唯物(杭州)科技有限公司CEO吴靖仇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最近一年,新技术几乎以周为单位喷涌而来、目不暇接,如NeRF(神经辐射场)、3D高斯算法等,在不断颠覆着原来的技术路线,虽然这些技术目前还有很多问题,但是迭代的速度不容忽视。而最近火爆全球的Sora模型,让AI实现了对物理规则的模拟,这种技术迭代的速度令人惊讶。
  有相关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AI数字人目前整体处于起步阶段,距离市场成熟还有较长的距离,需要大量的技术积累。由于现在可选择的方向比较多,实现的手段和技术也较多,更新速度快,导致行业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
  “当前行业正在共同突破的技术目标是‘如何让数字人变得更像一个人’,像人一样去思考。”吴靖仇说,加快企业间的技术协同,解决交互型数字人在情绪感知、语义理解等方面的技术难题是接下来的重点。
  核心资源供给不足和高成本也是问题。京东云言犀团队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大模型激活了数字人,让数字人发展全面提速。但大模型作为人工智能最新的产业发展范式,具有较高的技术门槛,在应用落地过程中存在核心资源供给不足和高成本的问题,如智能算力资源供给紧张、高质量数据资源不足、典型应用场景开放力度不够等。建议建立协同合作机制,推进如工业、政务、金融、医疗、法务、消费等典型应用场景与企业的对接。
  在技术迭代快和核心资源少且贵的基础上,如何尽快找到商业模式是数字人企业面临的共同难题。
  杭州优链时代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CEO蒋亚洪表示,数字人产业是一个全新的产业,需要不断地探索和试错。当前最大的挑战是在探索试错的过程中,快速找到成功的商业模式。对企业而言,这需要有智慧和定力,能够判断哪些商业场景是发展的趋势,然后聚焦且持续发力,最后成功验证相关突破,快速商业化,引领市场和行业发展。
  “生成式AI的发展,带来技术、产品、商业模式的变革,行业和企业在相关领域的投入,需要考虑长远性,以避免技术革新带来的投入损失。”科大讯飞虚拟人平台总经理郜静文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多位企业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以技术为生的企业永远都在创造新技术,但同时又一直处在被新技术颠覆的路上,只有保持对前沿技术的敏感度和节奏感,不断创新,才能够抵抗技术更迭带来的焦虑,在技术创新和商业落地上找到更好的平衡点。
  用户体验不佳 急需提升交互体验
  虽然我国数字人产业发展已进入加速期,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但从市场反馈来看,当前数字人的用户体验并不算很好。
  近两年,国内上演“百模大战”,低成本的数字人进入市场,百元级别的数字分身迅速被炒成一本万利的“财富经”。每到深夜,打开主流平台,有大量数字人坚守在直播间。但随之而来的是关于数字人的质疑声渐起,诸如效果太假、市场混乱等,导致用户体验不佳。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刘晨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数字人广泛应用于智能客服和智能营销领域,但这些领域的服务内容相对单一,激烈的行业竞争环境导致各头部公司研发相对孤立,AI技术框架和语料库难以实现共享。因此,目前,数字人多用于较为简单的环境、解决较为基础的问题,在场景切换或面对多轮对话时可能出现答非所问或陷入死循环的情况,制约用户体验。与此同时,新型渲染等技术让数字人皮肤纹理相对真实,突破了物理层面的“恐怖谷效应”,但如果交互体验始终与真人存在明显差异,可能进一步引发心理方面的“恐怖谷效应”。比如,在Sor a生成内容中,无视物理学原理、人的手指时多时少等问题被广为诟病。
  “这就需要进一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用户体验感。”刘晨认为,在保证数字人外在拟人效果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优化用户交互体验,注重实时渲染、光学捕捉、三维重建、智能人机交互等新兴技术与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计算机视觉、生成式AI等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围绕数据集、制作工具、内容服务等构建协作创新模式,满足行业技术创新与迭代需求。
  同时,要加快拓展应用场景。相关部门应当加快协调推进部分共性技术研发,避免资源浪费,通过开展应用试点示范等方式拓展数字人在教育、医疗、交通等民生领域应用,鼓励地方政府、行业领军企业通过“揭榜挂帅”、联合创新等方式促进场景供需双方对接合作。
  风险与监管并存 构建多元共治机制刻不容缓
  与此同时,数字人行业的风险与监管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隐私泄露是数字人应用中的一大难题。在数字人的设计过程中,需要采集仿生对象的个人数据。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旦这些数据储存不当或被恶意利用,就容易导致隐私泄露,进而产生冒用个人声音、肖像进行诈骗等严重问题。这不仅侵犯了个人隐私权,还可能给个人带来无法挽回的经济和精神损失。
  刘晨指出,数字人的广泛使用还可能导致失业问题,对生产生活产生一定冲击。随着数字人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许多传统的工作岗位可能被取代,从而导致大规模失业风险。这种变化不仅对个人就业产生影响,还可能对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稳定造成威胁。
  此外,数字人的安全问题还体现在对社交方式的影响上。大众社交方式可能逐渐“脱实向虚”,过度依赖数字领域进行交流和互动,这不仅可能导致人际关系的疏离和淡化,还可能使社会资本过度聚集在数字领域,从而对现实社会产生负面影响。另外,目前对于数字人和人类之间的法律关系尚未清晰界定,配套公共管理办法也存在空白。
  除了法律风险外,数字人应用还面临着诸多伦理挑战。例如,深度合成的边界问题、数字人技术可能导致的数字鸿沟扩大问题、公民身份的界定问题以及虚拟数字人的“网婚”问题等。这些问题不仅涉及到个人权益的保护,还关系到社会公序良俗的维护。因此,在推进数字人应用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其可能带来的伦理影响,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和应对。
  为了规范数字人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我国已经颁布了一系列相关规章。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现有的法律法规可能难以完全适应新形势。因此,未来需要针对数字人在著作权、肖像权、数据隐私、平台监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制定更加完善和具体的法律法规。
  刘晨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当前,要明确政府、企业、网络平台、社会组织和公众等各方职责和权力边界,建立多元协同共治的有效机制,围绕数字人责任归属、数据安全、知识产权等推动相关法律法规加快落地。
  (《中国经济时报》2024-03-13,王小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