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被纳入美国实体清单后的冷静思考
2019-05-21 04:48:00
字号:大 中 小
5月15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保障信息与通讯技术及服务供应链安全》的行政令。该行政令宣布,为应对在信息和通讯技术及服务上面临的“重大国家安全威胁”,美国进入国家紧急状态。5月16日,美国商务部产业与安全局(BIS)将华为及其非美国附属68家公司纳入“实体清单”。
随着华为被纳美国出口管制的“实体清单”信息的不断发酵,我们不断收到各类机构和企业的询问,什么是实体清单?为什么纳入实体清单就意味着全面“禁运”?为什么华为那么多在美分公司要同时撤出美国市场?与华为产业链有关的国内企业是否会受到影响……
以下,我们将分别从美国实体清单、法律和华为供应链角度来剖析此次的华为事件。
什么是实体清单?其威力是什么?
作为专业机构,我们多次通过微信介绍了美国出口管制制度。“华为事件”后,我们又梳理了美国商务部的“实体清单”内容,试图用非法律语言,将美国出口管制政策更简洁明了地呈现给大家。
1. 谁在控制出口?
在美国的出口管制体系中,国务院负责管理军品,商务部负责两用物项(多数情况是以控制两用为名,实施科技霸权,限制高技术产品向非盟友国家出口)。美国商务部主管出口管制的机构是产业与安全局(BIS)。
2. 怎么控制出口?
美国实施出口管制的执法工具是清单管理。负责部门包括:财政部、国务院和商务部。
3. 美国商务部清单种类有哪些?
美国商务部对两用技术实施清单管理,并以阶梯式三大清单限制美国技术输出,分别为:拒绝人员清单(DPL)、未经验证清单(UVL)和实体清单(EL),其中实体清单(EL)最为严格,被纳入的原因是威胁美国国家安全和外交政策,BIS通过限制高科技产品和技术的输出,对于他国进口美国技术实施严格监控。从目前被纳入情况看,基本上是与被美国制裁的国家开展贸易的企业会被纳入清单,与中国有关的主要是涉及伊朗的贸易。
4.总公司纳入实体清单后,附属机构和子公司也受影响吗?
从2018年以来BIS修改实体清单情况看,附属公司、分公司、子公司都被同时纳入:
2018年8月1日将8家中国实体纳入,其中的5家研究所及其36家附属机构被纳入,这是BIS首次引入附属机构;
2019年5月13日,BIS将16个实体纳入,包括在中国大陆和中国香港设有分支机构的4个公司;
2019年5月16日,BIS将华为及其分布在全球26个国家(地区)的68家子公司纳入实体清单。此次新增是首次针对一个公司,而且是一个公司及其众多子公司。
5.中国有多少家企业被纳入实体清单?
截至2019年5月17日,中国大陆被纳入的实体143家,中国香港91家,中国台湾1家,其他国家的华为子公司26家,中国企业总计261家,占美国实体清单总数的21.9%,仅次于俄罗斯,为实体清单涉及企业数第二大国家!
6.被纳入的后果是什么?
根据美国出口管制法律法规,美国供应商向被列入实体清单的外国企业出口管制物项需要申请许可,但此类许可通常不被BIS批准,也就是说面临美国供货商的集体断供!
目前,我国从美国进口的管制物项中,信息安全类较多,管制并不严格,可以不用申请许可,直接适用许可例外。
此次华为及其68家公司的处理方法就是推定否认,就是说压根不批准许可,不仅不批准,其他公司转让也不行,基本是美国产品的全面断供!
7.如何才能被撤出清单?
负责实体名单变更的机构为最终用户审查委员会(ERC),该委员会为跨部门机构,由美国商务部主管。纳入实体清单的决定采取多数投票通过,而撤销或修改决定则采取全票通过的方式!
撤出清单的代价可以参照中兴事件。2016年3月7日,BIS将中兴通讯列入“实体名单”;2017年3月,双方和解,中兴通讯以6.61亿美元的民事罚款以及一项7年出口权拒绝命令得以撤出清单;2018年4月16日,7年出口拒绝令被激活、生效,为解决拒绝令,中兴通讯付出了总罚款17.61亿美元、美国商务部派驻特殊履约协调人等高昂的代价。
8.华为被纳入也是因涉伊贸易,制裁与中兴会一样或者类似吗?
2016年中兴被纳入实体清单是BIS在调查中发现中兴违反美国出口管制条例向包括伊朗、朝鲜在内的受制裁国家再出口美国受管制产品,同时公司高管还支持法务部门制定并组织实施相关的风险规避方案。而此时,国际社会都遵守联合国安理会框架下的伊核协议。
但此次华为被纳入实体清单的背景则是,2018年5月8日,美国单方面退出伊核协议,重启对伊制裁!与伊朗贸易的跨国公司逐步进入美国各类制裁的射程内!
所以两者虽都涉及对伊朗贸易,但中兴是在伊核协议下违法,而华为是美国单方面退出后被BIS认定的“违法”,两者并不相同!
9.美方给出的华为被纳入实体清单的理由是什么?
在美国单方面增加关税、中方宣布反制后,2019年5月15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保障信息与通讯技术及服务供应链安全》的行政令,宣布美国进入国家紧急状态。
随后美国商务部宣布将华为纳入实体清单。虽然美国商务部长罗斯表示,将华为列入“实体清单”的决定和特朗普同日签署的行政令无关,而是和1月美国检方向华为提出“违反伊朗制裁令”有关,但这个决定也获得了特朗普的支持。
BIS公告明确称:“华为已经收到美国纽约东区地方法院发出的13项诉讼,原由是明知并故意直接和间接向伊朗和伊朗政府出口、再出口、销售和供应美国货物、技术和服务(银行和其他金融服务),但并未获得财政部OFAC的许可;华为及伊朗子公司与他人一起明知并故意通过欺骗和不诚实的方式妨碍、损害、阻挠和回击OFAC的合法政府行为”。
10.美方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实际上,在调查中兴通讯的同时,美国就顺藤摸瓜调查华为与伊朗之间的贸易,但在2018年底“孟晚舟事件”之前一直未正式宣布。进入2019年,美国一方面在国内加快诉讼和引渡程序,另一方面在国际上以安全原因要求盟国限制华为。在“五眼联盟”并未如愿采取严格措施后,以行政令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美国紧锣密鼓采取各种措施限制中国5G企业,说明5G技术的重要性,限制中国企业可以确保美国在5G领域的竞争力。
华为此次与美国财政部OFAC交涉较多,而财政部的金融制裁影响涉及银行账户,严重影响企业的国际业务,所以美国此次BIS将华为纳入实体清单与美国财政部的金融制裁是联合实施的,将彻底切断华为与美国、美元相关的业务!
美国的《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与《国家紧急情况法》
-----关于《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50 U.S.C.1701et seq.)(IEEPA)
《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IEEPA)于1977年通过,根据该法,美国总统有权力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以应对“不寻常及极其严重的威胁”。根据该法,总统有权阻止一项投资交易,并扣押资产。该法案的厉害之处就在于此,即规定在“美国国家安全保障和经济利益遭受重大威胁”时,美国政府可冻结、没收外国持有的美国资产。这意味着,在非常时期美国可据此法冻结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甚至一笔勾销美国对中国的欠债。
该法除了针对恐怖主义外,还为之前的《出口管制法》“续命”(每年美国总统都以援引IEEPA授权的方式不断延续《出口管制法》的有效期)。此次,是该法律首次针对一家企业。
事实上,动用《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是当前中美贸易摩擦升级所可能产生的最坏结果,美国不仅要通过征税围堵中国产品,还要通过其国内的单边法律“套牢”中国资产、围堵中国资本,单边行径展露无遗。
早在2018年3月27日,美国政府就曾威胁称要对中国动用上述法案。而当前据消息人士透露,美财政部官员正在就禁止中国企业投资的领域制定具体计划,如半导体及所谓的5G无线通信等。从中美贸易摩擦双方对垒的角度来看,《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也是美国握在手中的最大筹码,目的是为了防御中国可能针对美国对华征税措施在美债领域作出的反制。
-----关于《国家紧急情况法》(50 U.S.C.1601et seq.)
美国《国家紧急情况法》于1976年颁布。该法规定,当出现联邦法规规定的可宣布紧急状态的情况,总统有权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在紧急状态期间,总统可以为行使其特别权力颁布一些法规,一旦紧急状态终止,这些法规随之失效。同时在国家紧急状态情况下,总统还被允许动用国防部未确定用途的军事建设支出。例如,2019年2月15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国家紧急状态”行政令,以寻求修建美墨边界墙的资金。
根据美国国会研究服务局(CRS)关于《国家紧急情况法》的最新报告(2019年2月27日发布),自1976年颁布《国家紧急情况法》以来至2019年2月,美国共有7位总统宣布了53次国家紧急状态,其中31个国家紧急状态仍然有效,小布什和奥巴马在任时,均宣布了12次国家紧急状态,克林顿在任时宣布了15次国家紧急状态,特朗普政府宣布了4次(截至2019年2月)。截至目前,美国总统宣布的大部分国家紧急状态是针对敌对外部势力,包括冻结资产、出口管制等,如针对生化武器扩散、“9·11”恐怖袭击以及2009年的流感疫情。特朗普总统宣布的4次国家紧急状态包括:阻止严重侵犯人权或腐败的人员的财产;在外国干涉美国选举的情况实施某些制裁;针对尼加拉瓜总统的;以及宣布美国南部边境发生国家紧急情况。
华为被纳入实体清单后对其全球产业链的影响
尽管华为表示,公司内部已经有所评估,并早已做好应对此类事件发生的全面布局。但事情真来了,只能希望华为在以下几方面准备充分,将损失降到最小。
-----供应链遭到美国的切断
根据2018年底华为公布的92家核心供应商名单,美国有33家,中国大陆25家,日本11家,中国台湾10家,其他地区13家。其中,美国的供应商主要是半导体和软件公司。从华为的供应商名单来看,有近三分之一的供应商是来自美国。《美国紧急经济权利法案》和“实体清单”的发布,实际上是全面禁止了华为进入美国市场和美国公司向华为销售产品,切断了华为与美国的业务。
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华为其他国家的供应链。这一招非常狠!因为美国商务部BIS把华为列入实体清单依据的是美国《出口管理条例》,而该条例的特点是对外国的交易也加以限制,也就是“区域外适用”。在该条例中有一个“美国最低含量标准”的规定,对不同出口管制产品设定了4种最低含量标准:(1)不设最低含量标准的物项,以高性能计算机为代表;(2)特定加密物项;(3)10%最低含量;(4)25%最低含量。也就是,别的国家卖给华为的商品中,根据以上规定,如果美国企业的某些零部件和软件在原则上包含10%或25%以上,有的甚至只要有美国产品成分,不管多少,那么都会成为被管制对象。换句话说,即使是韩国、日本、欧洲等国家的产品也将被管制。如果违反,将被美国政府处以禁止与美国企业交易等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这样看来,华为供应链所受到的影响远远超过了美国供应商的那1/3。
美国此次将华为列入实体清单,对华为最大的影响可能就是芯片的采购。除了前面所述华为全球采购的供应商外,华为自身也设计和生产芯片。具体为五类:
1. SoC芯片(麒麟系列):手机SoC芯片一直是华为的主力研究,至2018年8月31日推出的麒麟980处理器以及预计2019年下半年推出麒麟985芯片。
2. AI芯片(昇腾系列):2018年10月10日,在华为HC大会上发布了昇腾910和昇腾310两款AI芯片,分别采用7nm工艺制程和12nm工艺制程,同时采用了“达芬奇架构”。
3. 服务器芯片(鲲鹏系列):华为优化调整设计了其合作伙伴ARM授权提供的技术,在2019年1月7日发布了鲲鹏920以及基于鲲鹏920的泰山服务器、华为云服务。
4. 5G通信芯片(巴龙、天罡系列):华为的5G芯片主要分为终端芯片(巴龙系列)和基站芯片(天罡系列)。巴龙系列是手机终端基带芯片,一直是华为手机的专用芯片。
5. 其他专用芯片(路由器芯片、NB-IoT芯片、IPC视频编解码和图像信号处理的芯片等)。
然而,华为研发的主要是数字芯片,射频芯片、高端交换路由芯片、高速接口芯片,数模转换芯片、光通信芯片等方面还需要依赖进口。同时,这些芯片也是国际对我国出口管制的产品。由美国主导的瓦森纳协议(WA)第三类电子设备中的模拟芯片、射频芯片等是国外一直对我国“禁运”的物项。例如,3.A.1.a.5.包括特定参数的模数转换器(ADC)和数模转换器(DAC)的集成电路;3.A.1.a.6.设计用于“信号处理”,且具一定特征的光电集成电路及“光集成电路”;3.A.1.a.7.具有特定特征的现场可编程逻辑器件;3.A.1.a.13.具有一定特征的直接数字频率合成器(DDS)集成电路;3.A.1.b.微波或毫米波器件……
在模拟芯片领域,ADC、DAC,特别是超高速(采样率≥100Msps)芯片,是未来100G光通信、4G/5G基站、测试测量仪器设备,以及数字雷达等应用领域的核心器件,具有广阔的应用和发展空间。目前,全球ADC、DAC市场主要被几家跨国大企业所垄断,如ADI、TI、MAXIM、MICROCHIP等,其中,ADI市场占率最高,约为58%,TI占比约为25%,MAXIM占7%,MICROCHIP占3%。
在射频芯片领域,市场主要被海外巨头所垄断,主要公司有Qrovo,skyworks和Broadcom;国内射频芯片方面,没有公司能够独立支撑IDM(整合元件制造商)的运营模式,主要为Fabless设计类公司;国内企业通过设计、代工、封装环节的协同,形成了“软IDM”的运营模式。
-----失去“更新”服务性产品的权限,对华为欧洲和印度市场乃是沉重一击
美国实体清单发布后,5月20日,谷歌宣布“暂停”与华为的业务,该公司将被排除在谷歌的Android生态系统之外。虽然由于Android系统是开源的,一旦源代码出来,华为就可以恢复开发。但真正要命的是,在中国以外的下一代华为智能手机将无法使用应用程序和服务,包括谷歌Play Store和Gmail应用程序。此外,Gmail、YouTube和Chrome浏览器等流行的谷歌应用程序将从未来的华为手机中消失,因为这些服务不受开源许可的保护,需要与谷歌达成商业协议。而除了谷歌的Android生态系统,亚马逊是唯一一家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非谷歌Android操作系统的公司。不过,亚马逊也是一家美国公司,所以华为也无法使用亚马逊的应用商店。华为的第二大市场欧洲业务,以及大幅上升的印度业务可能都是会受到冲击,因为华为需要从谷歌那里获得这些服务的授权。CCS Insight研究副总裁杰夫•布拉伯(Geoff Blaber)表示:“拥有这些应用对智能手机制造商在欧洲等地区保持竞争力至关重要。”这还只是谷歌一家“暂停”合作的影响,随后会有更多的美国公司加入这一行列,其影响不一,但可以肯定的是影响不小。
-----“封杀”华为是一把双刃剑,美国自身伤害也不小
限制华为将会让美国的5G发展落后,因为美国将被迫购买非华为的设备,这些设备没有华为产品物美价廉。最受苦的要数美国农村地区的中小电信商。代表这些中小电信商的美国“农村无线网络协会(RAW)”曾向美国政府写信称,由于华为设备价廉物美,上述企业已经产生依赖,如果美国政府执意要求更换供应商,需要提供补助。
-----扰乱全球供应链,美国巨头苹果、英特尔、高通等承受巨大压力
全球供应链网络让国家之间、企业之间形成了相互依赖的共同体,华为生产的不仅是手机或者电信设备,客观上在组织全球性电信设备的生产。华为在全球电信设备的市场中占有28%的份额,已经远远超过了全球第二、三大巨头爱立信和诺基亚。华为的背后是相互依赖的复杂供应链,其中包括诸多美国企业。
如果美国禁止华为从美国公司购买零部件或软件,而且也禁止外国公司将含有美国零部件的产品卖给华为,肯定会影响华为的全球业务,进而影响全球整个供应链。行业报告显示,中国华为2018年从1.3万家供应商那里购买了价值700亿美元的零部件。其中,从美国公司购买超过110亿美元的商品和服务,包括高通和博通(Broadcom)的电脑芯片、以及微软的软件和谷歌的Android。美国加大对华为的打击力度,令投资者感到不安。高通的股价周四在纽约收跌4%,该公司对华为的销售额占其总收入的比例不到10%。华为的光学元件供应商NeoPhotonic当日暴跌20.63%,创4年最大跌幅。华为的销售额占光学制造商Lumentum收入的15%。其股价暴跌近12%。向华为供货的其它美国芯片制造商的股票——包括Qorvo、Skyworks Solutions和Xilinx——也出现了亏损。
我们的思考
美国套路深,看谁更能“抻”。美国对华为的封杀,显然是出于政治目的。2018年,特朗普在向中国征税后,就开始制裁中兴;2019年又是这个情况,满满的套路。
此外,美国虽然在高端芯片上处于领导地位,但维持高端芯片的开发也必然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只有高价卖出,才能维持“高投入—高回报”这样的循环。除了中国外,欧洲、日本也有自身的高端芯片,指望非洲、中亚、南亚、南太平洋、拉美都不现实。
因此,路透社5月18日独家报道称,美国商务部可能在近期缩减针对华为的部分贸易限制,为华为送上一张为期90天的“临时通用执照”(Temporary General License),允许华为继续购买美国商品,以便帮助其美国客户维护现有网络和设备,但华为仍将不被允许购买用于制造新产品的零件。也许90天后会出现峰回路转的情况也不是不可能的。
与其被动等待,不如主动出击。对于身为企业的华为而言,寄希望于政治上的解决之道显然是不靠谱的。因此,华为更重要的是考虑如何在美国的封杀下继续生存。寻找其他国家可替代产品不失为一种临时解决之道,但培育国内芯片产业环境,提升自身技术才是长久之道。
国外实在不能购买,就先用国产替代。其实,很多产品并不是我国不能生产,或者没有相关产品,而是国产产品在性能、稳定性等方面不如国外品牌。国内厂商为了提高自身产品质量,也会选择国外零部件。此次对华为的封杀,其实也为国内企业提供了“应用—改进—提升”的机会。
做好自己,才能撬动别人。技术的积累并非一日之功,美国、日本等领先技术的掌握是几代人传承的结果。我国要想尽快补齐短板,唯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吸取国外领先技术经验;更重要的是,用工匠精神去研发,去攻关,脚踏实地去实现!
(微信公众号:机工情报 2019-05-20)
#阅读延伸# 以自主创新实现关键领域战略性突破
华为公司最近遭遇的“围追堵截”,再次彰显了自主创新的极端重要性。作为正在从工业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的经济体,中国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占领世界产业链价值链位置的高端,必须在关键核心技术上走自主创新之路,实现战略性突破,才能保证重要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安全。
过去一些观点认为,全球化的当下,世界经济已经是一个高度融合的产业链条,各国分工协作,一个国家没有必要掌握所有关键核心技术,即所谓的“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然而,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在贸易保护主义等逆全球化甚嚣尘上的今天,如果一个大国的重要产业关键技术不掌握在自己手中,往往容易被他人“定点攻击”,相关行业和企业将面临生存危机。
从大国到强国,实体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作为实体经济的一个关键,制造业的核心就是创新,就是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这必须靠自力更生和自主创新获得。现实教训多次表明,涉及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技术,花钱也买不来,市场换技术的道路也是行不通的。我们要丢掉幻想,只有掌握关键核心科技,才能真正成为工业强国和经济强国。
从中国自身的发展阶段来说,当前我们正处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模式正在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从世界经济产业链条、价值链条来看,中国企业也正在从低附加值一端向中高端攀登。这一发展模式的转型和企业价值链位置的变迁能否成功,决定了我们能否彻底摆脱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能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个经济体在世界产业链、价值链上的攀升,势必动摇一些国家在相关高技术产业的优势地位,因此可能会遭遇围追堵截。我们面对的是技术长期占据优势的对手,挺过这一关,前面自然天高海阔。
新中国建立70年来,我们遭遇过更恶劣的外部环境,但只要上下同欲、共克时艰,就必定能打破旧格局、开创新局面。当前中国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产业体系完备,经济有足够的韧性、巨大的潜力和蓬勃的活力,我们面临的阻挠,只是伟大事业中的一点风浪而已。自强不息是深深铭刻在中华民族性格中的,过往的“无理制裁”未曾使我们屈服,今天的“极限施压”同样不会奏效。
当前,我们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努力走出一条自主创新的通途。要强化战略导向和目标引导,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加快构筑支撑高端引领的先发优势,加强对事关根本的科技问题研究部署,特别要在“卡脖子”的地方下足功夫,尽早取得突破。
(《经济参考报》2019-05-21,吴黎华)
#阅读延伸#不管外部环境如何变化,必须将改革进行到底
在宣布对中国商品再次提高关税之后,美国又试图通过禁止向华为公司出售零部件和操作系统,绞杀这家中国民营企业。事实上,美国没有诚意进行对等的贸易谈判,其目的是逼迫产业链转出中国。与此同时,摧毁中国企业5G技术领先优势,为美国企业争取时间。
可以看出,当前发生的不是什么贸易纠纷,更不是为了公平自由贸易,而是想破坏中国的供应链体系,遏制中国的发展,为此不惜采取霸权主义做法,违背长期以来基于规则的国际经济与政治秩序。因此,我们面对的挑战不是暂时的,而是持久的;不是局部的,而是系统的;不仅仅是国家关系的变化,而是全球旧秩序的坍塌和重建。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当前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美国意图遏制中国,表明中国已经强大,与此同时,正因为美国对改变自身困境的无力感,才悍然推翻所有自己曾经主导制定的规则和秩序,在“美国优先”的大旗下,让全世界为它买单。这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中国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因此,我们不用计较眼前得失,在美国已经将中国列为头号战略竞争对手的背景下,我们应该着眼于应对两国关系质变带来的体系性变化,做到心中有数,居安思危。这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并且要把它与中国的改革事业紧密结合起来,巩固我们的基础,创造新的发展潜力。这是长跑,不是拳击赛。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系列改革目标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制定的任务,应该继续稳中求进地推动落实。这些目标和任务都是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所必须实现的,不管外部环境如何变化,必须将改革进行到底。
中国制定了一系列的结构性改革计划,有利于中国从传统发展模式转型为创新型经济体。中国必须坚持市场化、法治化为导向,在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矢志不渝的推进改革,尽快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制度体系。
我们也应该继续推进创新战略,但创新发展欲速不达,需要改革和发展教育,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制定激励措施,改革管理制度,吸引更多国际人才。中美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技术竞争、制度竞争。中国在半导体领域已经进行了大规模投资,更需要产业协调,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创新效率。我们不能因为过度关注半导体产业而忽略更多基础性创新投入,应该落实“强基”计划,吸取产业链不完备的教训,改革产业管理模式,打通中国企业上下游合作之路,给中国供应链企业更多机会。中国过去的产业管理模式缺乏效率,缺乏协调,更缺少想法。
在中美贸易战背景下,外资与外资企业可能对中国能否坚持开放政策的信心发生动摇,尤其是西方企业。中国应该加快开放的步伐,贸易战不会改变中国开放的进程,更不会让中国退回到闭关锁国的状态。中国已经公布了外商投资法,在很多领域已经开放,还需要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在更广泛的细节问题上,制定与国际接轨的规则。
当然,由于贸易战的发生,中国宏观经济会受到一些影响,我们需要做出反应,但不必过于激烈。准备好一些短期的工具,强化底线思维与准备,同时引导市场预期,防止政策大起大落或惊慌失措引发市场信心不足,必须将短期政策与长期任务协调处理好。我们要激励人民努力奋斗,投身创新科技事业,这种精神会产生强大力量,帮助中国更快的发展。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我们正走在实现现代化强国梦想的新长征路,仍需跋山涉水。
当前美国发动贸易战,给我们带来更多考验。但是,也给了我们一个确定性的预判,以及由此带来更优化的改革方案以及更强大的意志。五千年的文明史以及一百多年的奋斗史早已表明,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前进的步伐。
(《21世纪经济报道》2019-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