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智库:美欧在关键矿产供应链与中国“脱钩”能否实现?

2022-08-17 09:37:00    字号:

  近年来,随着关键矿产在新能源开发、电子工业、国防军工等中的应用不断增加,关键矿产已成为各国竞争的重点,包括美国、欧盟、澳大利亚等在内的国家(地区)纷纷提出构建国内关键矿产供应链,将增加能源转型所需原材料供应和提高其生产率视作共同目标,并试图“脱钩”中国。
  未来,全球关键矿产供应链将如何演变,美欧能否在关键矿产供应链中真正实现与中国的脱钩?对此,布鲁金斯学会2022年7月发布了《全球能源转型下中国在关键矿产方面的作用》报告,分析了影响全球关键矿产供应链两个因素——中国在关键矿产供应链中的主导地位;中国矿业和中下游产业尽职调查情况。报告称,第一个因素可能会造成全球能源安全风险,而且随着美欧等国已经开始建立自己的关键矿产供应链,全球关键矿产供应链的不确定因素也将增多。第二个因素将确保能源转型所需矿物的采购不会造成或助长不利的社会和环境影响。
  报告认为,在美欧积极构建关键矿产供应链的背景下,中国继续保持在关键矿产供应链中的明显优势的可能性很小,但美欧脱钩中国所面临的挑战也不小,而且成本和代价是高昂的。
  中国主导关键矿产供应链中下游
  报告分析称,中国在全球关键矿产品中下游具有明显优势,控制着全球电动汽车电池以及风力涡轮机、光伏电池、储能和电力传输等制造业。报告数据显示,中国在下列关键资源在全球的占比为:68%的镍、40%的铜、59%的锂和73%的钴;70%的阴极(最重要的电池组件,约占电池制造成本的一半)、85%的阳极、66%的电池隔膜和62%的电解质。同时,中国拥有全球电动汽车电池产能的78%,这些电池将被用于组装成电池组模块,并拥有全球3/4的锂电池大型工厂。
  但除稀土外,中国在关键矿产资源的占有率并不高。目前,澳大利亚和智利拥有全球70%以上的锂开采量,刚果民主共和国(DRC)拥有近70%的钴开采;印度尼西亚是镍的最大来源地,占全球的比重超过30%;在铜开采方面,智利和秘鲁合计占全球份额的比重超过40%。
  中国虽然正在努力增加国内锂矿、铜矿的开采,但总体而言,中国本土的铜和锂开采量在全球市场中的占比不到10%。
  目前,中国是全球稀土的最大生产国和加工国。2010年,中国稀土产量在全球中的份额达到顶峰(95%),但近年来有所下降,2019年降至近60%;包括美国和缅甸在内其他相关生产国,占全球稀土产量的比重超过10%。
  报告强调,欧美等国已经开始建立自己的关键矿产供应链,未来,全球关键矿产供应链面临重构,中国能否在关键矿产供应链中巩固已有地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中国关键矿产尽职调查执行力度有限
  报告认为,关键矿产供应链的有效尽职调查有两个主要目的:(1)支持努力确保这些矿物的开采和贸易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促进可持续发展;(2)降低矿产的开采和贸易对社会和环境危害造成风险,包括劳工问题、反腐问题等。
  报告提出,在过去20年中,中国已经立法并制定了各种负责任的行业指南,例如2006年首次引入的《公司法》用于支持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理念;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于2014年10月发布的《对外矿业投资社会责任指南》呼吁中国矿业公司进行对外矿业投资、合作和贸易时,在采矿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内严格遵守联合国关于商业和人权的指导原则,并加强“整个采矿业价值链的责任”;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于2015年发布的《中国负责矿产供应链尽责管理指南》是基于经合组织(OECD)的《受冲突影响和高风险地区矿产供应链尽职调查指南》。此外,上海、深圳和香港这三个中国主要证券交易所已经发布了负责任的商业报告准则。
  报告认为,中国在尽职调查标准的执行力度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并援引全球见证组织(Global Witness)2021年发布的一份报告,评估了中国精炼厂和冶炼厂对锡、钽、钨和黄金的尽职调查结论,认为中国部分企业在尽职调查执法方面力度不够,部分企业需要提高透明度等。
  2022年2月欧盟委员会发布“关于公司可持续尽职调查义务和修改草案”要求,总部位于欧盟的大公司在其价值链中进行尽职调查,并将可持续性和人权考虑纳入其业务战略、决策过程和监督机制;即将出台的“欧盟电池法规”(EU battery regulation)将对电池制造商增加尽职调查义务,要求其解决原材料、化学品和二次原材料的采购、加工和贸易方面的风险。其他相关法规还包括瑞士的《冲突矿产和童工尽职调查法》、法国《企业责任警戒法》、德国的《供应链法》和挪威的《企业透明度和基本人权及体面工作条件工作法》。
  此外,包括伦敦金属交易所的负责任采购要求、负责任采矿保证计划、负责任矿产计划和伦敦金银市场协会负责任采购计划。这些举措,特别是伦敦金属交易所(London Metal Exchange)的负责任采购要求,对中国确实具有域外影响。
  针对负责任采购的下游企业声誉风险正在增加。报告称,如果下游企业对被视为采购“受污染”矿产的声誉风险更加敏感,他们可能会对其中国供应商施加压力,要求其收紧尽职调查要求。
  报告强调,如果美国和欧洲的新监管政策或下游公司的压力给中国公司带来了市场准入问题,为向主要市场出口关键矿产品存在法律、监管和物流障碍,中国公司可能会受到激励,实施更严格的尽职调查机制。
  欧美“脱钩”中国关键矿产
  报告称,欧美等国越来越担心中国在关键矿产供应链中的主导地位可能会造成能源安全风险。尤其是俄乌冲突之后,欧美强调关键资源依赖于战略对手是一种脆弱性的表现。因此,欧美等国已经着手制定减少脆弱性和提高矿产供应链弹性的计划。
  首先,强化国内关键矿产供应链弹性。美国拜登政府在2021年2月发布一项行政命令,要求对国内供应链的脆弱性进行审查;并于2022年4月援引《国防生产法》,为锂、镍、钴、石墨和锰的开采、加工和回收提供资金。而2022年《削减通胀法案》更是将激励对关键矿产供应链的投资,该法案将要求一定比例的电池组件(按价值计算)在美国国内组装,以及一定比例的电池矿物来自与美国有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或在北美回收,而且到2027年,这一比例将逐渐升高;同时增加了对关键矿产的中游投资资金,其中包括《国防生产法》中用于关键矿产加工基础设施建设的5亿美元,以及为参与关键矿产加工的公司提供额外税收抵免,并为新的清洁能源汽车制造提供赠款和贷款。在欧盟,其重点是扩大矿物精炼和电池产能以减少对中国的依赖。
  其次,与盟友加强在关键矿产领域的多边合作。2022年6月,美国与澳大利亚、加拿大、芬兰、法国、德国、日本、韩国、瑞典、英国和欧盟组成“矿产安全伙伴关系”(MSP),该伙伴关系亦被称为“金属北约”。美国财政部长珍妮特·耶伦(Janet Yellen)称,该伙伴关系旨在鼓励在“盟友间”部署关键矿产供应链,防止战略竞争对手不公平地利用关键行业(如关键矿产)的市场优势扰乱美国及其“盟友”的经济。其中日本和韩国是值得关注的盟友,因为其是中国以外拥有巨大电池组件产能的国家。
  第三,下游制造企业也在采取策略促进供应链多元化。包括电动汽车制造商在内的越来越多的下游制造商也在积极寻求新的市场战略,以确保加工矿产的长期供应,减少对中国的依赖。其中包括将其业务扩展到供应链的其他部分(即所谓的垂直整合)。2022年3月7日,通用汽车公司和韩国浦项制铁化学公司表示,双方将在加拿大建造一个4亿美元的工厂,用于生产电池材料。此外,电动汽车制造商还制定了直接采购协议和联合战略。例如,澳大利亚锂矿商Liontown Resources最近同意与特斯拉、福特和LG新能源签订直接采购协议。
  欧美“脱钩”面临的挑战
  首先,面临国内政治挑战和利益相关者反对,特别是美国,正在筹备中的现有项目面临一系列政治和利益攸关方挑战,可能必须更新和修订其采矿监管制度。2022年4月,美国众议院自然资源委员会主席劳尔·格里贾尔瓦(D-AZ)和参议员马丁·海因里希(D-NM)提出了《清洁能源矿产改革法案》(The Clean Energy Minerals Reform Act),该提案要求政府在允许在部落社区附近采矿之前与美洲原住民团体协商,并对公共土地上的采矿征税。该提案不仅遭到环保团体的反对,而且遭到温和民主党和保守派议员的反对。欧洲在推动关键矿产项目方面也面临着反对声。2022年1月,塞尔维亚政府因对环境影响的抗议而取消了力拓的贾达尔锂项目。
  其次,美欧在矿物精炼和冶炼的投资有限。为提升加工能力,美国、欧盟都在新建精炼厂和冶炼厂,尽管已取得一些进展,但由于投资成本高,易受波动或糟糕的市场前景影响,增加矿物精炼和冶炼产能总体上非常困难。而且与中国相比,美国、欧洲和其他西方国家缺乏对整体电池制造能力的投资,同时中国国内精炼的成本竞争力明显高于海外炼油厂。
  第三,美欧在电池组件和电池制造方面的能力有限。目前,美国国内在电池所需的电池组件(阴极、阳极和收集器)方面的生产能力有限;欧洲虽拥有一些电池组件制造商,包括德国巴斯夫、比利时的优美科和瑞典的Northvolt,但产能有限。2020年,中国锂电池产量占全球锂电池产量的77%(250 GWh);美国占9%(42GWh);欧盟占6%(28GWh)。“繁荣美国联盟”在2022年6月发表的一篇论文预测,到2025年,美国电池产量将增至320GWh左右,但这仍无法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因此不会增加该国在全球生产中的份额。
  相比而言,欧洲在电池组件和电池制造方面的前景稍微乐观,其中部分原因是欧洲电池联盟(European Battery Alliance)实施的战略。根据该战略,预计到2025年,欧盟电池产量将占全球的22%。
  未来全球关键矿产供应链将如何演变
  基于对以下因素的考量:与中国的供应链竞争,美国和欧洲可能在多大程度上建立自己的关键矿产供应链;中国是否会转向“绿色”和“清洁”供应链,并加强尽职调查要求;全球可能在多大程度上拥有更清洁、更绿色的矿物来推动能源转型。报告分析了关键矿产供应链在未来10~20年内可能存在四种情景演变。
  情景一,报告假定中国已控制关键矿产供应链中从采矿、精炼、中下游生产等的所有环节,但未实施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尽职调查;而美国、欧盟建立国内关键矿产供应链的努力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动摇。报告认为这种情景将不利于全球能源转型,并产生三种后果:“更清洁”和“更绿色”的关键矿物及其下游产品因数量无法满足需求而出现溢价,从而导致价格波动;由于地缘政治紧张或物流问题可能导致供应链中断;脱碳运动引发社会和政治冲突的风险更高。
  情景二,假定中国已控制关键矿产供应链中从采矿、精炼、中下游生产等的所有环节,而且供应链中企业都严格遵守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尽职调查要求;而美国和欧洲尚未成功构建国内关键矿产供应链,并且世界在关键矿产产品方面仍然高度依赖中国。报告认为这种情景对能源转型的影响好坏参半:关键矿产供应链的价格波动减少;资源丰富国家自然资源治理的积极影响,有助于将更多矿产推向市场;地缘政治紧张局势或物流问题导致供应链中断的风险更高。
  情景三,报告假定中国仍是关键矿产供应链的重要参与者,但美国和欧洲建立国内关键矿产供应链的努力基本上是成功的,而且在实力方面强于中国。报告认为这是能源转型的最佳情景:由于丰富的更清洁、更环保的矿物和衍生产品,价格波动风险更低;由于地缘政治紧张或物流问题导致供应链中断的风险降低。
  情景四,报告假定美国和欧洲建立国内关键矿产供应链的努力基本上是成功的,而且对关键矿产有严格的尽职调查要求,但中国没有。这将在全球出现两种不同的关键矿物流:一种是根据严格的尽职调查法规在美国和欧盟采购然后精炼和加工的,另一种是在中国采购然后精炼并加工的,而没有进行严格的尽职审查。报告认为这一情景对能源转型而言将是负面的,尽管没有情景一那么糟糕,但仍将产生以下后果:关键矿物及其制成品的价格波动风险较高;西方政府限制中国关键矿产和衍生产品流动的积极举措的可能性。
  报告认为,情景三是能源转型的最佳情景,情景四次之,情景一是最坏的情景。而出现情景二(中国保持明显的主导地位,但采取行动对关键矿产进行强制性尽职调查)的可能性较小。
  报告认为,为实现最佳或次优结果(即情景三和四),美国和欧盟需要在其现有承诺的基础上大力建设其关键矿产供应链,这可能需要大量额外的金融资本、持续创新以及监管和许可制度的改进,这将具有极大的挑战性。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和俄乌冲突的背景下,各国政府面临着无数的经济挑战,包括高通胀、大宗商品价格冲击和全球能源危机,以及迫在眉睫的经济衰退威胁。
  报告称,为实现最佳情景,还需要推动在全球范围内有更多国家(地区)、企业参与尽职调查和负责任的采购。报告认为,强制性尽职调查要求是对中国较大的壁垒。近期,包括负责任矿产倡议(Responsible Minerals Initiative)在内的许多行业协会一直活跃在中国,尤其是欧洲等地区的施压和不断变化的尽职调查要求都可能会改变中国目前关于尽职调查的方向,尤其是如果中国企业不这样做将会存在市场准入问题的情况下。
  结语
  当前,我国矿产资源储量丰富但开发难度大,并面临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的核心技术及装备短缺,以及矿产供应链长期存在结构性短缺等问题。随着外部环境的日益严峻,存在对外采购及战略储备,以及自采自加工关键专利及关键材料和装备的“卡脖子”风险。
  尤其在当前全球资源贸易规则发生变化的背景下,我国战略性矿产资源所处的国际环境不稳定性将明显增加,中美在资源矿产领域的竞争加剧。尽管美国一直声称要构建关键矿产供应链是为了稳定自身供应链,但是实际上却是为了打压中国矿业发展,因此中国应该时刻保持警惕,加强自身矿产资源供应的稳定性以及矿产提纯技术的不可替代性。
  (机工智库2022-08-16,裘红萍)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