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发布夜经济新政,激活消费潜力

2025-01-14 10:52:00    字号:

  江苏,作为中国的经济大省和消费重镇,却常被调侃“江苏人没有夜生活”。每到晚上八九点,城市便早早进入“清心寡欲模式”,商圈、餐饮和娱乐场所普遍早早关门,与其经济活力和南方城市应有的繁华形成鲜明对比。这一现象引发了广泛讨论,人们疑惑为何经济发达的江苏夜经济却如此缺乏活力。为此,江苏省政府于2025年1月8日发布了《江苏省繁荣夜经济激发消费活力若干措施》,首次从政策层面系统性地推动夜经济发展,力求通过创新和引导,激活夜经济,推动区域经济增长。
  近年来,夜经济迅速崛起,成为拉动内需、促进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根据商务部的《城市居民消费习惯调查报告》,中国60%的消费发生在夜间,尤其是在大型购物中心和步行街,18时至22时的消费额已占全天总消费的一半以上。2023年发布的《夜间经济行业发展研究报告》也显示,夜经济的市场规模已经突破48万亿元,成为推动全天候、全链条经济模式的关键力量。
  夜经济的发展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江苏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也强调,通过发展夜经济激发消费潜力,推动商文旅的深度融合,增强民众的幸福感与获得感。作为现代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夜经济的繁荣程度已成为衡量城市经济开放度、便利度和活跃度的重要指标。
  江苏夜经济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展,已经成为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和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2023年,江苏省45个省级以上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的夜间消费总额达到818.32亿元,同比增长2.83%;银联渠道的夜间文旅消费突破1869.77亿元,同比增长21.34%,占全天文旅消费的30.15%。这些数据表明,夜经济在推动消费增长和增强经济活力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江苏各城市积极加强相关政策引导和品牌塑造。例如,南京依托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非遗资源,推出了秦淮河夜游和明故宫灯光秀等项目,将“古都夜韵”与现代景观巧妙结合,营造了独特的文化氛围。苏州则基于江南园林文化,推出了“拙政问雅”光影夜游和网师园夜花园等项目,通过全息投影和昆曲等非遗表演,赋予园林独特的夜间魅力。
  此外,多个城市大力推广“文化旅游+”产业模式,助力夜经济快速发展。其中,淮安通过开展河下古镇夜游项目,提升了文旅消费生态圈。宿迁则通过夜市规划和创新商业模式,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徐州、扬州相继推出“人才夜市”和“技能夜校”等项目,促进夜经济与就业服务的深度融合。
  总体而言,江苏的夜经济增长势头强劲。然而,当前仍然存在一些结构性问题,需要通过精细化的政策措施加以解决,以确保夜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提升消费品质,打造多元化夜经济模式是江苏夜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各城市可以打造集购物、餐饮、娱乐、文化于一体的夜间商业街区,如南京的夫子庙步行街、苏州的平江路等,通过延长营业时间、增加夜间活动,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此外,建设夜间文旅综合体,整合文化、旅游、商业等多种功能,如无锡的拈花湾小镇,开展夜间演艺、灯光秀、特色餐饮等项目,也有能打造全方位的夜间旅游体验。
  在文化与科技融合方面,江苏可以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打造沉浸式的夜间文化体验项目。例如,苏州的“拙政问雅”光影夜游项目,通过全息投影和互动装置,就让游客在园林中体验古代文人的生活。同时,开发智能导览系统,为游客提供个性化的夜间旅游路线推荐和实时信息推送,有助于提升夜间旅游的便利性和体验感。
  交通与基础设施的优化也很有必要。江苏可适当延长地铁和公交的运营时间,特别是周末和节假日,确保夜间出行的便利性。增设夜间专线巴士,连接主要的商业区、旅游景点和居民区。同时,增加夜间停车设施,推行“P+R”模式,缓解停车压力,或在热门商圈和旅游景点周边设置更多的停车场,通过智能停车系统引导车辆停放。
  此外,江苏还需要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夜经济品牌,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如南京的“夜之金陵”、苏州的“姑苏八点半”等品牌,通过整合当地的夜经济资源,形成独特的品牌效应。利用社交媒体、大数据等手段,进行精准营销,通过微博、抖音等平台,发布夜间活动信息、优惠券、攻略等内容,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参与夜间活动。
  为实现这些目标,江苏有必要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企业投入夜经济创新领域。同时,简化行政审批流程,激发市场主体参与夜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加强对夜经济相关文化创意项目的扶持,如夜间文博展览、夜游体验等,也将有助于在夜经济中打造独具江苏特色的品牌。
  (《解放日报》2025-01-13,范之千、孙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