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导区赋能合肥量子产业驶入快车道
2024-12-31 08:48:00
字号:大 中 小
2024年9月,安徽省发改委公布了10个拟筹建的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名单,合肥市占据5席,其中以“合肥量子科技省未来产业先导区”最为引人注目。日前,据合肥市发改委透露,这一先导区的建设正在稳步推进中,已构建较为完备的量子信息基础研究体系,吸纳量子产业链企业超60家,其中核心企业近30家,占全国1/3,预计2024年产业链企业营收近40亿元。
合肥作为中国量子科技的重要基地,在全球量子科技竞争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全球领先的前沿科技咨询机构ICV TA&K发布的《2023年全球未来产业发展指数报告(GFII 2023)》显示,合肥市量子信息产业能级排名全球第二、全国第一,量子信息产业的相关专利数量占全国12.1%,位居全国第二,专利授权数量也居全国前列。这些科技发展成果为合肥建设量子科技省未来产业先导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合肥市政府高度重视量子科技产业的发展,不仅设立了量子科技未来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还出台了一系列涵盖资金、人才、技术等多方面的支持政策,为量子科技企业提供了优越的发展环境。此外,合肥市发布的《合肥市量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2020—2030年)》明确了今后量子产业的发展方向和政策框架,并提出到2027年基本形成较完备的量子科技未来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包括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和公共服务平台24个,省级以上标准规范43个,培育上市企业2家,产业规模达50亿元等。
合肥高新区作为合肥量子科技省未来产业先导区的主要承载地,已吸引了众多量子科技企业的入驻。中电信量子、国盾量子、本源量子、国仪量子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在此成长壮大。到目前为止,合肥高新区已汇聚了安徽省量子科技领域超过80%的企业,量子产业链相关企业超过60家,其中包括近30家核心量子企业,占全国1/3,产业集聚效应日益显著。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全国量子信息领域的领头羊。合肥市政府与中科大合作构建了“一院三平台”(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中科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的基础研究体系,为量子科技省未来产业先导区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科研实力和丰富的人才资源,并协力推动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打造“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创业孵化”一体化的技术转移链条。
合肥高新区已建设起以“量子大道”为核心的产业聚集区,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保障量子企业的运营需求。同时,合肥高新区还正在积极建设多个量子科技园区,如国盾量子科技园和国仪量子科仪谷。这些园区不仅提供研发和办公场地,还能为量子科技企业提供合作与交流的平台,促进产业链各环节的联动与协作。
尽管合肥市量子产业在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但整体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面临一系列挑战。目前,量子精密测量、量子通信、量子计算等核心领域的产业链还处于培育阶段,产业链规模相对较小。量子技术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过程中,也还面临许多困难,包括核心材料、器件和设备的短缺,以及技术壁垒高、资金需求大的问题。与此同时,尽管合肥已在量子计算、量子通信和量子精密测量等领域取得初步进展,但产业应用场景较少,市场需求未完全释放。因此,产业链的短板和市场的培育仍是当前的主要难题。
面对挑战,合肥积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速产业链的完善和技术突破。首先,合肥全力支持量子产业龙头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布局,推动上下游资源的集聚和配套服务的发展。其次,通过引导具有国资背景的投资平台,合肥市也在设法加大对量子产业链企业的多元化投资,以完善产业链、推动技术创新。
此外,合肥还鼓励量子科技产品优先进入科研实验室等特定应用场景,进行技术验证和优化,以降低成本并推动技术的规模化应用。以合肥量子保密通信城域网为例,已铺设了1147公里网络光纤,服务11大系统、500多家单位,累计安全传输超500亿条数据。
今后,合肥量子科技省未来产业先导区将以合肥高新区为主要阵地,以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量子科学”“量子产业”双高地为主要目标,瞄准“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精密测量、量子关键材料器件设备”四个重要领域,实施“科技攻关、成果转化、企业引育、人才夯基、融合发展、空间优化、制度创新”七大工程,构建“源头创新-技术转化-企业培育-产业集聚”未来产业培育链条,为安徽合肥建设全国量子科技和产业中心提供有力支撑。
(澎湃新闻2024-12-30,陈思泽、郭颖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