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机制推动中小企业创新的重庆实践

2023-12-19 10:52:00    字号:

  日前,重庆荣昌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以下简称“荣昌产业研究院”)投用仪式成功举行。其中有一个重要背景:荣昌产业研究院是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以下简称“重庆高新院”)的第一个分院。
  梯度培育体系中的重庆高新院
  按工信部的界定,梯度培育体系包括“选种、育苗、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上市企业”等六个关键环节,重庆落实梯度培育体系的部署是:聚焦“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和16条标志性产业链关键技术需求,搭建国内外科技成果对接平台,遴选优质科技成果到渝转化落地,依托重庆高新院、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基金,构建“总院+分院”“母基金+子基金”的中小企业生成体系,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产品小试中试、初创型企业孵化培育等环节,为在孵项目提供全链条服务。
  在这个体系中,重庆高新院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而荣昌产业研究院是“总院+分院”体系中第一个分院。据了解,荣昌产业研究院初期投资4000万元,荣昌区出资3200万元,重庆高新院出资800万元,典型的杠杆效应。
  平创半导体背后的政府推动逻辑
  “平创(重庆平创半导体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最早就是一个专利。”重庆高新院规划发展部部长林培思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2019年只有一个教授来到我们这里,现在已经有400多人。平创成立第一年升为规上企业,第二年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第三年成为专精特新企业。最开始在我们这边中试熟化、试生产,第二年就在外面建了厂房,今年产值近两亿元了。券商去年就已经进场,帮他们做科创板上市辅导。”
  平创故事成了高校教授们的金光大道,而在重庆高新院,平创这样的案例还有好几个。重庆高新院用什么魔法实现了平创这样的奇迹?据介绍,他们主要干了三件事。
  一是投资服务。重庆高新院和平创团队共同选定委托具备国家无形资产评估资质的第三方技术评估机构,对平创相关知识产权进行公平公正评估,将项目团队专利技术作价4800万元入股,占股80%,重庆高新院现金出资1200万元,占股20%,以共同成立混合所有制公司的方式实施转化。
  二是中试服务。重庆高新院委派高级工程师率领团队入驻,为平创搭建了碳化硅充电桩中试产线,并且全程代办了平创充电桩建设项目,帮助平创顺利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快速将其转化为可直接规模生产销售的产品。
  三是市场服务。在该项目运行初期,大力推动新技术新产品先用先试,在平创早期全碳化硅充电桩产品开发后,重庆高新院及时协调相关单位首购首用,通过在重庆市内布局建设5个新能源公交车专用充电站,构建碳化硅直流快充技术应用场景,推动产品成功入选重庆首轮“新基建”项目,帮助平创尽快打开市场渠道。
  共享中试平台:帮企业消除中试痛点
  “高新技术产业化,面临高技术、高资金门槛,后者集中体现在中试环节,仪器设备、试生产设施昂贵。”林培思说。
  他的同事李晔馨告诉记者,重庆高新院已建成西南地区首个电子产品研发中试共享基地,全新打造高端MEMS传感器封测和高精密加工“两个中心”,配套实验、测试和生产“三个平台”,为新技术新产品的工业化、规模化、商品化生产提供支撑。依托中试基地,累计为华创、鼎旺、峰极等300余家高技术企业、科创团队提供服务,指导编制质量控制计划、作业指导书等工艺文件260余份,成功推动“全球首款无人机无线充电自动机舱”“国际功重比最高的空冷燃料电池”等100余项国际领先的新技术产品走向市场,协助企业生产产品近4500台(套)。
  “共享中试平台不是随便投的,得有3家以上的孵化企业有需求才能立项。对企业,我们有个三年中期考核,如果业绩没有达到要求,估值就要做调整,要让出一部分股份给我们,或者他们进行回购。我们所有的投资,都是以市场化为导向。”林培思说,其实重庆高新院提供给企业的所有便利都是有条件的、有目标设定的,完全按市场规则办事。“只有按期达到约定的目标,才会拿到约定的‘福利’。”
  (《中国经济时报》2023-12-19,庄冠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