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开发区大改革:有的不代管乡镇,有的副厅级降为正处!
2023-11-27 11:18:00
字号:大 中 小
导言
近年来,全国多地都在进行开发区改革,尤其是江西近期在开发区改革方面动作频繁,全省提出设在县域的开发区原则上不代管乡镇(街道)。江西省赣州市精简开发区管理机构:副厅级降格为正处,撤销10家机构。
一、江西省开发区改革:设在县域的开发区原则上不代管乡镇(街道)
11月8日,江西省政府新闻办、省发展改革委联合召开“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系列新闻发布会:深化开发区管理制度改革推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省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省促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王前虎介绍了《关于深化开发区管理制度改革推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出台背景和主要内容。
《实施意见》紧紧围绕新时代“全省改革开放先行区”“创新驱动示范区”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引领区”3个目标定位,从深化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改进开发区管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深化要素配置改革、健全监督监管体制机制五大方面提出了18条改革举措。《实施意见》指出,到2025年开发区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亩均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左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年均增长12%,到2035年,开发区现代管理制度全面完善。
设在县域的开发区原则上不代管乡镇(街道):据介绍,在深化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将理顺开发区和行政区关系,设在县域的开发区原则上不代管乡镇(街道),不承担社会管理事务,进行有序剥离。设在设区市主城区的国家级开发区,原则上不再新增代管乡镇(街道),运行顺畅且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社会管理事务可视情不作剥离。深化人事薪酬制度改革。鼓励副厅级国家级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由设区市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兼任。设在县域的国家级开发区主要领导由所在县区党政主官兼任,省级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由所在县区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兼任。兼任领导不得在开发区领酬。全面完成开发区管理机构的清理规范工作,原则上每个县(市、区)的开发区不超过1家。在改进开发区管理方面,完善考核细则,对发展态势弱、土地利用率低、亩产效益差的省级开发区,组建专班加强帮扶督导整改,整改效果不明显的,予以整合或退出省级开发区管理序列。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培育壮大优势产业集群,各设区市要统筹确定所辖开发区的首位产业和主导产业,原则上每个开发区主导产业不超过3个。梯度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鼓励各设区市与发达省市共建“飞地园区”“区中园”,大力承接先进制造业转移,支持有条件的开发区创建国际产业合作园。
二、江西省赣州市精简开发区管理机构:副厅级降格为正处,撤销10家机构
11月23日,从江西省赣州市清理规范开发区管理机构促进开发区创新发展工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自清理规范开发区管理机构改革实施以来,赣州市压茬推进改革各项工作。
目前,赣州市应撤销的10个开发区管理机构均已撤销,应划转191名人员均已划转,应重新印发“三定”规定的20个开发区管理机构均已完成新“三定”规定的印发,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
自2022年11月开始实施清理规范开发区管理机构促进开发区创新发展工作以来,赣州市坚持强化党的领导,全面加强开发区党的建设;坚持优化协同高效,规范机构设置,精简组织架构;坚持聚焦主责主业,推动减负“瘦身”赋能“强体”,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坚持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发展活力。
对龙南经开区管委会由副厅级降格为正处级予以规范;
整合于都上欧工业园区管理办公室、罗坳工业园区管理办公室、会昌县九二工业基地建设办公室等3个科级机构,纳入当地省级工业园区管理机构一体化管理,实行“一区多园”管理体制;
撤销原来管理村(社区)的龙南市金塘新区管理委员会、赣州市南康区南水新城区开发建设委员会办公室、赣州新能源汽车科技城管理处、赣州蓉江新区高校园区管理处,分别纳入邻近乡镇人民政府一体化管理;
清理规范后,全市开发区管理机构由31个减少至21个,精简32.3%。
改革后,全市开发区管理机构精简内设机构92个,精简领导职数80名,收回事业编制124名。
除赣州经开区外,其余经济建设类开发区均不再承担社会事务管理职能,实行“应剥尽剥”,社会事务管理职责交由所在行政区承担,推动开发区将工作重心聚焦到产业发展上来。
结合国家级开发区工作实际,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调整赋予了各国家级开发区市级管理权限110项。
结合此次改革,赣州高新区、龙南经开区、瑞金经开区分别与赣县区、龙南市、瑞金市实行“区政合一”,主要领导由所在行政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兼任。
三、江西上栗县开发区改革:推行“管委会+平台公司+工业社区”新模式!
上栗县聚焦开发区高质量发展,自2022年入选全省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试点以来,大力推进工业园区“去行政化”改革,着力创新工业园区管理体制、人事制度、区域协作模式,有效激发工业园区发展内生动力。
1.健全管理运营机制,实现园区运行“流程再造”
一是职能定位明晰化。推行“管委会+平台公司+工业社区”新模式,园区管委会履行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领导职能,平台公司履行开发建设、资本运营、招商引资的发展职能,工业社区履行公共服务、民生保障、基层党建等管理职能,实现园区政企分开、政资分离,有效避免园区发展过程中各方职责不清、边界模糊、推诿扯皮等问题,让管理更精干、职能更聚焦。二是管理构架扁平化。按照“精简、高效、统一”原则,在机构层级上做“减法”、在营商服务上做“加法”,以大部门制、扁平化管理推动管委会“瘦身健体”,将原先7个内设部门精简为4个,同时将骨干力量向经济发展、投资促进、服务保障等方面倾斜,推进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优化协同高效,有效降低了人员经费和行政成本。三是运营模式专业化。注重发挥平台公司市场主体作用,将具有较强运营能力的江西省赣湘发展投资有限公司选定为运营公司,转变原有平台公司单一融资功能定位,合理划分财政事权,将园区标准化厂房、电子信息产业园等优质资产注入,推动平台公司向市场化、实体化方向转型。配齐配强园区管委会领导班子,选派一名县领导兼任园区党工委第一书记,全面理顺园区运行体制机制。
2.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实现园区队伍“重新整编”
一是岗位职责定员额。制定《上栗工业园人事制度改革总体方案(试行)》,按照“因事设岗、精干高效、结构合理、群体优化”原则,科学设置岗位。纵向设置“管委会领导—内设部门主管—业务主办”三层管理架构,设置领导班子正职、领导班子副职、部门主管、一级业务主办、二级业务主办、三级业务主办等六级岗位。横向设置管理类、事务类、专业技术类等三个岗位类别,分别对应不同的职级序列。二是全员聘用定岗级。改革和创新园区人事制度,打破行政、事业、企业身份性质限制,全员竞聘,一律抽掉“板凳”重新起立竞争“位子”,面向全社会招纳贤士,实行封存档案、双轨运行和以岗定薪制度,建立“人员能进能出、岗位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管理机制,园区人员大幅精简,大学及以上学历占比达到78%,改出了活力和动力。三是量化考核严奖惩。打破平均主义,健全激励机制,推行全员绩效考评制,建立正确的导向机制和客观的评价机制,实现干部考核由“主观评价”向“量化考评”转变。改革分配制度,推行绩效工资制,建立绩效与薪酬挂钩的薪酬制度,根据业绩考核实际情况动态调整干部职工薪酬待遇。推行“园区吹哨、部门报到”机制,用心用力用情为企业搞好“保姆式”服务,建立双月考评机制进行考核,考评结果纳入年度考评考核。
3.创新区域协作模式,实现园区发展“换道超车”
一是园区共建。落实国家发改委《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有关精神,与湖南省浏阳市签订《“浏阳—上栗”跨省产业园区共建协议》,在两省边界区域规划建设面积30平方公里的赣湘合作产业园,合作共建赣湘合作大道、赣湘边区域合作研究中心、赣湘边食品科技产业园等基础设施,打造高能级园区发展平台,探索项目共建、利益共享和成本分担的园区共建机制。二是人才互派。投资近亿元建设园区人才公寓、人才大厦等服务设施,为赣湘两地专业人才、创新团队提供一流创业平台,吸引136名高层次人才和4个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团队入驻。深化赣湘校地合作,与中南大学商学院合作编制人才发展规划,设立赣湘边首家人才发展观测基地。创新探索湘赣边区域干部、专业技术人才及高校专家相互挂职交流机制,去年以来择优选派30余名年轻干部赴湖南省浏阳高新区、浏阳两型产业园等地挂职锻炼和学习交流,全力促进两地人员互动、技术互学、观念互通、作风互鉴。三是产业协作。抢抓赣湘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契机,主动参与长株潭产业链分工,近年来多次组团赴长株潭地区对接合作,成功举办上栗县赣湘合作产业园长沙洽谈会等推介活动,签订产业合作项目20余个。连续多年派出招商小分队常驻长株潭地区精准对接,成功吸引40余家湘籍企业入驻园区,促成了高恒新材料、天奇汽配等一大批本土企业融入湖南蓝思科技、三一重工、长沙比亚迪等湘企的供应链,成功打造“主产在长沙、基地在上栗,研发在长沙、配套在上栗”产业互补新模式。
(招商引资总参(公众号)2023-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