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庆文的这个汇报,包含了苏州实现“新图景”的核心目标和打法

2023-03-08 10:58:00    字号:

  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认真听取发言。习近平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他希望江苏继续真抓实干、奋发进取,在高质量发展上继续走在前列,为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实现良好开局,为全国大局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全国人大代表、苏州市市长吴庆文围绕“当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排头兵”的主题,向总书记作了汇报发言。“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既有自然之美、人文之美,也是经济重镇、产业高地,成为江苏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生动缩影。2022年,苏州人均GDP达2.76万美元;到2025年,人均GDP有望超过3万美元。
  总书记问得十分仔细。当吴庆文代表汇报到这组数据的时候,他关心地问起相关发展目标。吴庆文当时坚定地回答说,相信力争再用10年时间,到2035年建成展现“强富美高”新图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吴庆文的这个汇报,就包含了苏州对实现“强富美高”新图景的核心战略目标和具体打法。
  高质量发展:产业集群发展 创新实现迭代进化
  吴庆文汇报说,制造业是苏州的优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全国第二。“苏州的经济质量高、韧性强,我们将加快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着力打造生物医药、纳米科技、第三代半导体、光子等一批关键核心、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产业创新集群。”
  制造业是苏州的优势,庞大的产业规模和完备的产业链体系,是苏州创造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的底气所在,制造业中的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高端材料则是产业规模超万亿级的苏州经济大船行稳致远的“压舱石”。
  装备制造是苏州最大的产业集群,2022年产业规模达13777.4 亿元,同比增长7.9%。现有企业超万家,其中规上企业4536家,市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602家,上市企业54家。无论从其体量还是年增长率来看,装备制造业都是苏州第二产业的基石,也是苏州的传统优势项目,当得起又大又稳四个字。
  电子信息产业,2022年产业规模达12819.7亿元,同比增长6.2%。现有规上企业1374 家,上市企业72家。从业人员近百万人,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和较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是全省、全国乃至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生产基地。
  先进材料产业,2022年产业规模达10578亿元。现有规上企业3878家,市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221家,上市企业55 家,《财富》世界500强企业3家。拥有纳米新材料、 先进金属材料和高性能功能纤维材料三个千亿级产业。
  有了这些航母级产业,一批“关键核心、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产业创新集群就可以乘势而起,轻盈起飞了。吴庆文代表提到了四个产业创新集群,正是苏州轻盈起飞的“四只凤凰”。
  生物医药是苏州重点打造的“一号产业”。2022年产业规模达2188亿元,在医药政策改革、海外人才回流、金融资本助力等多方加持下,苏州市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加速扩张,研发创新实力持续增强。拥有高端医疗器械一个千亿级产业,创新药物产业位于全国前列,生物药医药产业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同处于全国第一方阵。全市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力争到2023年突破3300亿元,到2025年突破4000亿元。
  纳米材料是一个面向未来的前瞻性产业,产业创新博弈的“必争之地”。苏州早在十几年前便已开始前瞻布局,如今,苏州纳米新材料产业创新集群发展总体规模全国领先,约占全国的30%,稳居全国第一。2022年规上工业产值达822亿元,纳米产业相关企业1128家,产值规模达1460亿元。苏州市纳米新材料集群成功入选首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苏州工业园区已成为国家纳米产业和人才集聚度最高的区域,并跻身全球五大纳米产业集聚区之一。屡屡突破“世界级”关键技术,打破国外垄断,小小的纳米,在苏州创造了一个大大的奇迹。
  第三代半导体是支撑下一代移动通信、新能源汽车、高速列车、能源互联网、国防军工等产业自主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的核心器件料,它是全球半导体技术研究前沿和新的产业竞争焦点,也是国外对中国技术封锁的重点领域。目前,苏州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已成为国内重要的集聚区,初步形成了涵盖人工智能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的全产业链,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中心自获批、启动建设以来,硕果累累:承担省级以上重大研发项目7项,组织3个“揭榜挂帅”项目,大尺寸氮化镓材料制备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累计申请核心专利超200项;材料生长创新平台推动 Micro-LED、可见光通信应用等领域技术指标国内领先,推动落地产业化项目35项,设立17个联合研发中心,构建了覆盖全国范围的协同创新网络。
  吴庆文的这个汇报,包含了苏州实现“新图景”的核心目标和打法
  近年来,苏州前瞻布局光子产业,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初步形成了从光子产生、传输到应用的全产业链,正打造国内首屈一指的“高光之城”。截至2022年底,苏州光子产业规模达3600亿元,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接下来,苏州还将依托太湖光子中心建设世界级光子创新中心,进一步统筹全市光子领域重点龙头企业、院所平台等创新基础,打造千亿级光子产业创新集群。
  围绕产业创新集群建设这个目标展开城市建设和深层面格局塑造,推动产城人融合发展,正是苏州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打法。产业创新集群是当代科技、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式,本质上是知识的跨界融合,建设创新集群,就要让创新资源集聚更有浓度、产学研融合更有深度、知识叠加交换更有宽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更有力度,它持续催生产业创新、推动产业升级,最终形成创新主体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赋能的创新生态系统。
  近年来,苏州通过培育和强化创新型企业在创新集群中的核心地位,发挥人才团队在创新集群中的关键作用,增强研发机构在创新集群中的策源功能,壮大高校在创新集群中的支撑力量,突出金融在创新集群中的活水作用,完善创新综合服务体系,搭建各类创新资源要素交流互动平台等方面的系列举措,并深入到各个集群针对性培育和推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新征程上,苏州更是着力于战略推动产业创新集群从“相加”到“相融”,通过融合发展,从物理叠加迭代到化学反应,产业内部不仅聚合力更强,更是建立起了企业叠加创新、联合创新、集群创新等更高级的创新形态,把产业创新集群的发展推向纵深,创新生态更优,创新成果更多,创新能级更高,创新收益力更强,全力实现产业集群迭代式进化。
  生态保护:守护生态本底 打造诗意江南梦里水乡
  对生态保护问题,总书记尤为关注。“歌里唱‘太湖美’,多美啊!但一想起蓝藻,就起腻了。工业和生活排放一度对太湖污染很大,治理花了很大力气。我们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搞不好就不是‘金山银山’,反而成了亏钱买卖。”现场,总书记举了太湖治理的例子,指出没有高质量发展,就谈不上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谈高质量发展,不谈新发展理念不行。
  苏州自古以来都是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园林之城,既有自然之美、人文之美,也是经济重镇、产业高地,苏州成为江苏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生动缩影。人们说苏州是一幅精致的双面绣,一面是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面貌的日新月异;另一面则是“千人千面”,有人说是传统——古城古镇古村落,有人说是生态——自然的山水禀赋属于是“老天爷赏饭吃”,有人说是人文——千年的文脉精致的苏工……都对!如果只用一个词描述,最恰当的可能是——
  一面是发展;一面是保护。
  双面都是高质量的。
  生态保护方面,苏州始终高度重视,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四角山水构筑的城市格局,太湖长江涵养的生态底色,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引领的永续发展标杆,都是典型的例证。吴庆文代表向总书记汇报说,苏州正统筹抓好太湖治理、大运河文化带、长江大保护和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进一步守护好温山软水的生态本底、古镇古村的秀美风貌,打造人人向往的诗意江南、梦里水乡。
  吴庆文的这个汇报,包含了苏州实现“新图景”的核心目标和打法
  流动清澈的水就是江南的灵气,万年前,苏州先民乘着太湖氤氲的水汽走出,开启了瑰丽光彩的吴地文明,造就了如今苏州的古韵今风。如今,苏州更加重视太湖生态保护工作,制定实施了《苏州市太湖生态岛条例》,始终把太湖生态保护摆在重要位置,突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擦亮文化名片,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切实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以好风景促进新经济,使生态环境和创新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近日,国务院批复《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2021—2035年)》,提出“一心两廊三链四区”的生态格局尊重水体自然分布规律,依托优美的风光、人文底蕴、特色产业,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集聚创新要素、打造国际一流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同时构建更大范围区域一体的创新链产业链。
  大运河苏州段串联起众多湖泊水系,是3200公里运河线上的一颗明珠,灌溉了苏州乡野,滋养着苏州古城。2021年1月,苏州启动“运河十景”建设工作大力推进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苏州段沿线文化内涵得到进一步的挖掘,环境风貌持续不断改善。
  长江江豚是长江特有的古老而珍稀的物种,不仅是长江中现存唯一的水生哺乳动物,也是全球唯一的淡水江豚。长江禁渔两年来,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明显,在长江苏州段,“江豚逐浪”的情景频频出现,是苏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战略成果的显现,是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生物多样性功能明显增强的有力证据。
  一座姑苏城,半部江南诗。当前,苏州有序推进古城有机更新,通过古城细胞解剖工程,加快推进数字孪生古城建设等,全方位做精“食四时之鲜、居园林之秀、听昆曲之雅、用苏工之美”的苏式生活典范。“推窗能见绿,转角遇到美。”是每一位苏州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苏州建成全国唯一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群”,荣获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首批美丽山水城市。“安居”更“宜居”,在这里,越来越多人真切地感受到“一种幸福叫生活在苏州,有一种希望叫创业在苏州,有一种惬意叫休闲在苏州。”
  开放与创新:盘活全球资源 占位未来格局
  “开放与创新是苏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两个重要抓手。”吴庆文向总书记汇报说,苏州去年的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6.1%,利用外资占全国的3.9%;全社会研发投入近1000亿元,研发经费占比达4%。“我们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苏州将永葆‘探路者’姿态,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当好排头兵。”
  吴庆文的这个汇报,包含了苏州实现“新图景”的核心目标和打法
  开放,是苏州站在全球经济发展风涌浪潮中把握住的乘势之帆。数天前苏州市委书记曹路宝在新加坡说,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这正是苏州的宽阔胸襟与辽阔视野。苏州的发展之路,“三大法宝”,皆以开放为要。
  苏州的“朋友”遍及全球,苏州的“生意”做到全球。并且,有来有往,是为“礼尚往来”。2022年,苏州实现进出口总额25721.1亿元,比上年增长1.6%,其中出口总额15475.0亿元,增长4%;进口总额10246.1亿元,下降1.9%。“开放”的共识和姿态在苏州是极为鲜活的,不仅区域的发展、国企的发展是开放的,民营企业的开放也充满了活力。去年,民营企业进出口额占进出口总额比重达32.2%,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其中对欧盟、东盟出口分别增长6%和11.2%。全年实际使用外资74.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9%。
  创新,是苏州血液里流淌的红细胞。产业赛跑,“唯创新者胜”。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们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从根本上说,还是要依靠科技创新。”“我们能不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科技自立自强。” 在江苏代表团的讲话中,总书记提到一个“根本”、一个“关键”,进一步指明了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大意义。
  在苏州,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大院大所合作、新型研发机构的多层次布局,不断提升着这座城市的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其中,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即科技部认证的“一区两中心”是苏州创新矩阵的新利器。苏州去年获批国家级、省级各类研发机构225家,落地建设苏州实验室,成立苏州太湖光子中心,组建高功率半导体激光等13个创新联合体,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531家,总量达到1.34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首次突破2万家大关,达到2.23万家,持续保持高位稳定增长。
  为了创新,苏州“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苏州科技人才的引育坚持高端化、产业化、国际化、年轻化等方向,为产业创新集群建设提供坚实人才支撑。截至目前,苏州全市人才总量达342.8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总量33.8万人。此外,C9高校全部在苏州实现重大布局,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将于今年9月迎来首批学生入驻。
  从企业到产业,从载体到人才,从政府到市场,科技创新热潮始终澎湃,苏州高质量发展步伐铿锵有力。
  结语:在“撞色”的苏州,与梦想与幸福相“撞”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给人的感觉是“撞色”的美感。一方面温婉细腻,柔美典雅,是江南的水墨色;一方面敢创敢干,改革创新,是炽烈的火红色。
  这两种禀赋色调,糅合在一起,更具冲击力,让人过目不忘。
  苏州,就是一座让人过目不忘、一见终身的城市,强劲的经济实力、深厚的历史底蕴、古韵今风、独具魅力的苏州绘就了一幅令人向往的都市幸福画卷。经冬不凋,凸显韧性潜力,春风浩荡,带来活力绽放。
  苏州,一个人人向往的诗意江南、梦里水乡,一座面向所有人、为了所有人的人民城市,在这里,我们为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团结奋斗,也为“强富美高”的新江苏新生活雀跃欢欣。
  (凤凰网江苏2023-03-07,邱如明、李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