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进之路:2006-2025上海文化产业发展路线图

2023-01-17 03:01:00    字号:

  2023年,上海“两会”期间,多位代表提出关于发展文化产业、提振文化消费的建议。文化产业作为上海的支柱性产业,势必是未来上海推动新经济发展加速的引擎。澎湃研究所推出专题《上海文化产业全景报告》,呈现上海文化产业演进之路,关注文化产业的过去、现在、未来。
  从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提出“文化产业”以来,上海文化产业发展至今已历二十余年,从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细分领域,发展为增加值占上海GDP 6.1%的支柱性产业之一。上海文化产业的发展,与上海作为巨型城市的经济规模、不断吸纳前沿技术的产业结构、卓具特色的行业标识度,在不同时期支持和见证了上海的创新发展和转型发展,构成了上海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关键组成部分。
  本文以五年计划为阶段划分依据,通过简要回溯从“十一五”至“十四五”四个时期中,上海文化产业所围绕的数字经济、城市更新和媒体转型三个演进轴线的政策环境和发展实践,以期为未来的规划和战略锚定坐标。
  一、“十一五”(2006-2010)及以前:自上而下的国家政策和自下而上的产业实践
  改革开放之后,上海在文学、译制片、科教片、动画电影等领域的发展颇具特色,但整体而言,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是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跟随维度。“十五”规划将上海定位为国际性文化交流中心之一,这一措辞体现了最初在文化方面的谨慎和拘束。而到2007年5月,中共上海市第九次代表大会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努力把上海建设成为文化大都市,上海文化和文化产业的定位和愿景有了质的提升。
  1.重点政策:“两个规定”和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两轮国家层面的“文化产业”政策推动了行业的起步。第一是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文化产业”后,一系列针对性的推动政策逐步实施,标志性的政策是从2003年更新延续至今的《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和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两个规定》,为文化行业提供了直接和连贯的税收、土地等政策支持。第二是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时期发布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提出重点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产业,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在调整结构、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推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文化产业的范畴和地位都得到了进一步明确。
  2.产业实践之一:网络文化产业蓬勃兴起
  本世纪伊始,伴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快速兴起,在互联网和文化内容的结合领域,上海诞生了一批代表新兴文化产业业态的企业,成为上海文化产业早期发展的亮点。这些企业涵盖三个大类。其一是网络服务业中的垂直门户和社区,包括金融领域的东方财富网、体育领域的虎扑网、旅游领域的携程网、广告领域的分众传媒、生活领域的大众点评等。其二是盛大、久游、巨人、九城等早期网络游戏企业,其群体特征是起步于主机时代的网络游戏服务企业。其三是以起点中文网、土豆视频、榕树下等为代表的网络内容企业。这些明星企业集聚于上海张江等地区,展示了上海文化产业融合技术、创新模式的起步特征,成就了当时上海网络文化产业的全国领先地位,也为“十二五”至“十四五”期间上海数字文化产业的繁荣奠定了人才和集群基础。
  3.产业实践之二:文化产业园区遍布城区
  在“十一五”期间,上海文化产业受到上海国家服务业土地政策和文化产业政策的不断眷顾。2008年9月,市委宣传部等部门联合印发《上海市文化产业园区认定办法(试行)》,并于2009年首批认定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田子坊等15家文化产业园区,2011年第二批授牌金桥网络文化产业基地、国家对外贸易文化基地等37家,共计52家。遍布上海城区的文化产业园区,在作为文化企业集聚空间载体的同时,也成为文化部门管理中小企业的推进抓手和规范平台。十多年的发展以来,到“十四五”时期,上海共拥有149家市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16家示范楼宇和28家示范空间,成为上海文化产业的重要空间载体,极大助力了上海的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地标建构和文化氛围营造。
  二、“十二五”(2011-2015)时期:文化传媒的转型发展和城市更新的文化转向
  上海在其“十二五”规划中,以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总括文化、体育、旅游和文明的发展目标,文化产业也随即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议题。特别是在后世博时期,文化产业不仅得益于城市更新而快速发展,更是推动城市更新的重要文化手段。
  1.重点政策:文化产业倍增计划和产业扶持资金
  在这一时期,国家层面的旗舰文化产业政策是2012年2月印发的《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全面阐述了演艺、娱乐、动漫、游戏、文化旅游、艺术品、工艺美术、文化会展、创意设计、网络文化、数字文化服务等行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思路。在上海层面,2010年9月,中共上海市委办公厅发文《关于建立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推进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的通知》,领导小组包括市委宣传部、市经济信息化委员会、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商务委等22家成员单位。在资金支持方面,每年约三亿元的文化创意产业财政扶持资金,以及动漫产业发展扶持资金、网络视听产业重点项目扶持资金、文化金融融合发展项目扶持资金,另外还有区级资金配套,这些资金持续注入上海文化产业领域的创新企业和创意项目,行业发展推动力强劲。
  2.产业实践之三:媒体转型发展成效显现
  到“十二五”期间,经过数年的文化体制改革试验,媒体转型成效开始在报业和广电领域显现。在全国乃至全球纸质媒体面临困境的发展阶段,上海报业集团开始布局于新媒体,其中澎湃新闻(原东方早报)得以借力于其采编团队和深入报道,确立了在主流媒体转型中的先发优势和持续优势。在电视媒体领域,SMG凭借较早实施的制播分离体系,在履行主流媒体社会责任的同时,与灿星等工作室合作推出了《中国达人秀》、《欢乐喜剧人》等一系列观众喜闻乐见的节目,成为这一时期我国电视媒体的标杆之一。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转型的网络平台“阿基米德”,也成为互联网声音世界的一支重要力量。上海媒体的转型经验,是互联网时代我国主流媒体守正创新的积极探索,为全国范围内地方媒体的转型提供了富有价值的参照。
  3.产业实践之四:文旅商体协同融合发展
  2010年的世博会是上海一次重大的城市盛会,其中的空间文化场景模式,由点及面推至城市更新中的各种空间转型,带动了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以大都市空间为平台的融合发展。上海旅游节、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海之春音乐节、ChinaJoy、上海时装周等展节周活动,在这一时期获得高度关注,与快速更新的文化场馆设施相得益彰。人民广场文化艺术区、西岸文化走廊、花木行政文化中心等文化和文化产业集聚区显著,通过文旅商协同发展,显著增强了空间的标识度。思南公馆、K11等核心地段空间设施,也在空间功能复合化中积极纳入文化元素。文化与旅游、商业、体育不断融合,成为城市空间的必备场景元素,为规模化更新的城市带来了勃勃生机和艺术活力。在“十二五”空间文化转型的基础上,当下,文化产业将在更宏观的大型旗舰项目和更微观的城市微更新方面,继续为上海的城市建设提供生机勃勃的文化元素和城市景观。
  三、“十三五”(2016-2020)时期:数字文化产业和空间文化项目并举
  2015年9月,《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发布,国有文化企业的政治定位得以进一步明确。另外,我国文化领域的基础性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产业促进法(草案送审稿)》在2019年12月开始公示。上海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大环境的政治方向和治理体系益发明确。
  1.重点政策:打响文化品牌和“文创五十条”
  “十三五”期间,上海的文化产业政策以两个本地标杆性文件为轴线。一是2017年12月发布的《关于加快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即“文创五十条”),提出到2030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8%左右,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并设定了建设全球影视创制中心、打造亚洲演艺之都、建设全球动漫游戏原创中心、巩固国内网络文化龙头地位、深化国际创意设计高地建设、构建出版产业新格局、构建国际重要艺术品交易中心、加快实施文化装备产业链布局等细分领域目标。二是2018年4月发布的、将“上海文化”定位为城市四大品牌之一的《关于促进上海四个品牌促进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推动影视、演艺、网络文化等重点领域创新突破,提升上海文化的原创力、辐射力、影响力。
  2.产业实践之五:数字文化产业全面繁荣
  “十三五”时期,在互联网大平台时代相对沉寂的上海互联网文化产业,在移动互联网和流量经济时代迎来了第二次繁荣。这一时期的上海的数字文化产业主要容纳了四大类知名的垂直应用和主题平台。第一类是网上服务企业,包括拼多多、携程、美团点评、叮咚买菜、盒马、哈啰出行等。第二类是数字游戏企业,包括米哈游、莉莉丝、鹰角、叠纸、沐瞳、波特等业内知名的手游企业。第三类是垂直内容社区,包括哔哩哔哩、小红书、阅文、喜马拉雅、得物、七猫、TAPTAP等引流平台。第四类是与以上三类紧密联系的商汤、旷视等人工智能企业、声网等技术服务企业、小派等VR设备企业,以及国内大型平台企业的上海区域总部,KOL和MCN机构群体,外资网络游戏、网络服务企业代表机构,这些企业和人群丰富了上海数字文化产业的生态。上海数字文化企业多集聚于漕河泾、新虹桥、张江科学城、杨浦新经济带等区域,平台调性突出,网上线下互动充分,展示和助力了上海科技创新城市、商务中心城市、国际消费城市的大都市特征。
  3.产业实践之六:旗舰文化项目扎堆落地
  在这一时期,伴随着上海比肩“纽伦巴东”的发展雄心和愿景,上海的文化产业项目与巨型城市和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城市定位相互为用。到“十三五”时期,上海多年来大手笔的城市再开发效果显现,大型文体场馆、博物馆、音乐厅等设施从紧张开始走向充裕,迅速完成了设施达标、对标一流、水准超标的发展历程。相关的展演活动也显著地丰富起来,以电竞产业为例,从灵石路的小众产业,到2020年英雄联盟总决赛引发的空前热潮,电竞产业借力鳞次栉比的场馆,并赋予场馆生动活跃的内容,这构成了上海文化产业发展大型项目与空间氛围营造相互为用的特征。
  上生新所、黑石公寓、玻璃博物馆、油罐艺术中心、深坑酒店、天安千树的一系列具有视觉冲击力和标识度的大型空间场所,借由社交媒体发酵,成为上海现代艺术社区、旅游指南必达目的地、网红打卡地和文化景观地标。因人口资源密集和经济模式活跃,而汇集的大量首发、首展、首演和首秀,使上海处于文旅商融合的全球创新先锋地位。迪士尼等大型文化娱乐项目落地,不断增强上海旗舰项目的组合和矩阵,持续提升上海文化产业的经济量级、经济能级和文化能级。
  四、“十四五”(2021-2025)开局:模式创新谋篇布局、科技创新蓄势待发
  在数字时代,文化产业领域的发展愈来愈呈现一分为二的格局:一是融合了电影、电视、小说、玩具、动漫、游戏等的虚拟世界,以互联网为主平台、IP为主要组织模式;二是融合了走秀、表演、展示、比赛、观光等在场世界,以空间为主平台,场所为主要组织模式。疫情之下,上海文化产业表现出了强大的韧性和复原力,其中数字文化产业发挥了关键作用。
  1.重点政策及展望:数字创新、社会效益和城市软实力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视察时指出,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同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在积极发展的同时,合理规范才能保证行业行稳致远。“十四五”开局,适逢互联网行业和文娱行业的双重合规治理:数字领域的一系列立法指向信息安全、清朗生态和公平规则;文娱领域的一系列立法则指向艺人失德失范和流量饭圈乱象。
  在上海,2021年6月发布的《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厚植城市精神彰显城市品格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的意见》,要求集聚世界一流的文创企业、文化机构、领军人才,加快建设全球影视创制中心、国际重要艺术品交易中心、亚洲演艺之都、全球电竞之都、网络文化产业高地、创意设计产业高地,文化产业在软实力的框架中进入城市战略顶层设计。
  2.产业实践之七:数字文化产业纵深破局
  “十四五”之初,处于行业发展平缓期的上海数字文化产业,面临是否向更深度的行业和消费应用探索,或者是否向更广阔的全球市场拓展的选择。2022年 7月,上海发布《上海市培育“元宇宙”新赛道行动方案(2022-2025年)》,上海游戏、展演、动漫、视频等领域的数字文化产业和转向数字化的文化产业,尝试以元宇宙为契机,探索行业的下一个风口和现象级企业。与此同时,上海数字文化产业在出海领域则颇有亮点。以拼多多的跨境电商平台Temu等为代表的电商企业出海,以声网等为代表的服务出海,以米哈游、莉莉丝、沐瞳等为代表的手游出海,以阅文等为代表的内容出海,开拓了上海数字文化产业和关联产业发展的国际循环,成为“十四五”开局前后上海文化产业破局的积极探索。
  五、结语
  纵观从世纪之交到十四五开局的二十年,从规模来看,上海文化产业已成长为足以支撑上海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的产业基础;而从可持续发展的长周期来看,具有上海特色的文化产业形式创新也在不断突破。无论是主流媒体派生的文化产业,还是文化与数字科技、与城市建设结合而成的文化产业业态,都呈现良性发展态势。展望未来,上海文化产业将按照“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的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践行 “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彰显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城市特质,实现上海文化产业、上海文化、上海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的纵深发展和持续繁荣。
  (澎湃新闻2023-01-17,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科技创新研究室主任 王兴全)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