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城小学生数量背后的城市密码:深圳增量最多,榆林增速第一
2020-09-25 11:54:00
字号:大 中 小
核心提示:第一财经记者通过梳理100个城市2013年以来小学在校生数量变化发现,有73个城市增长,27个城市减少。其中,增速前五位分别是榆林、鄂尔多斯、武汉、深圳和长沙。
小学在校生数量变化,是衡量一个城市、区域人口流动变化的重要指标。2013年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分化明显,不同城市的小学生数量也出现分化。
第一财经记者通过梳理100个城市2013年以来小学在校生数量变化发现,有73个城市增长,27个城市减少。其中,增速前五位分别是榆林、鄂尔多斯、武汉、深圳和长沙。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选取的100个样本城市包括主要一二线城市以及部分人口大市、区域代表性城市。由于个别城市存在统计口径差异,比如大连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据;有部分重点城市和人口大市如西安、无锡、临沂、商丘等城市的具体数据不详,所以未纳入统计;另外,成都2013年为中小学生数据,济南因行政区域发生变化,故未能统计6年来增速。
重庆小学生数量最多,南阳第二
在统计的100个样本城市中,2019年小学在校生数量前十名分别是重庆、南阳、邯郸、广州、深圳、菏泽、成都、郑州、周口和徐州。
有7个城市的小学在校生数量超过100万人。其中,重庆以206.29万人居榜首。重庆拥有3000多万人口,总面积达8.24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中等省份规模,因此小学在校生数量遥遥领先。
值得注意的是,在前十名中,共有五个普通地级市,包括南阳、邯郸、菏泽、周口和徐州。这些地级市下辖不少县和县级市,市域人口总量大,人口外流数量也大,户籍人口均远超常住人口。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牛凤瑞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农村人口向城市尤其是沿海大城市迁移,首先主要是青壮年劳动力的迁移,然后才是家属随迁,小学生数量变化会有滞后期。另外,一些大城市的门槛比较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留在城市读书也比较难。
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丁长发对第一财经分析,当前公共产品存在着地区的不对称,需要进一步补齐短板,从而实现真正的城镇化。
广州和深圳的小学在校生数量位列前五,均超过了100万人。
6年:深圳增量最大,榆林增速第一
2013年以来,增量前十名的城市分别是深圳、徐州、郑州、石家庄、广州、菏泽、长沙、武汉、邯郸和泉州。
一线城市深圳6年来增加了33.88万人。深圳社会主义学院巡视员、副院长谭刚对第一财经分析,深圳是目前我国平均年龄最小的大城市,这样的年龄结构必然会带来对小学、幼儿园的巨大需求,深圳的学位房房价涨幅等数据也印证了这一趋势。
深圳小学生数量的快速增长,与近年来高新技术产业、金融等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紧密相关。深圳也在大力补足教育短板,增加学位满足需求。谭刚说,最近几年,深圳在增加公办幼儿园、小学,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中小学学位供给等方面,做了很多努力。
从增速看,有48个城市超过了12.83%的全国平均水平,增速前十名的城市分别是榆林、鄂尔多斯、武汉、深圳、长沙、厦门、徐州、南京、贵阳和珠海。
榆林以51.9%的增速高居榜首,鄂尔多斯以47.1%紧随其后。这两个城市有不少共同点,新世纪以来都因煤炭能源而飞速发展。由于基数不大,因此增速显得比较快。
2019年榆林GDP实现4136.28亿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120908元,人均GDP超过了省会西安。
陕西省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会长张宝通对第一财经分析,榆林的经济发展很好,经济总量在大西北地区位居第二,仅次于西安。经济发展起来,就有足够的财力加大教育投入,本地的学生留在本地,外地的学生也被吸引过去。
《榆林日报》近日报道,榆林市近年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和幼儿园超过700所,新增学位13.5万个。2020年,全市高考工作实现新突破,高考万人比连续两年位居全省第三。
武汉和长沙这两座中部强省会的表现也十分突出。其中,武汉6年来小学生数量增速达47%,位居第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叶青对第一财经分析,武汉近年来的经济发展快,大项目很多,新兴产业发展不错,尤其是光谷一带,集聚的年轻人特别多。
长沙6年来的小学生增速也达到45.6%,位居第五。湖南社科院研究员童中贤对第一财经分析,这几年长沙的人口增长加快。一方面,长沙这几年发展相当不错,就业人口增加,读书的子女也会多;另一方面,长沙的教育、医疗条件都不错,房价又比较合理,对省内其他地市吸引力很大。
哪些城市在减少
在部分城市小学生数量快速增加的同时,也有一些城市近6年来下降明显。
100个样本城市中,27个城市出现下降,下降数量最多的10个城市分别是周口、曲靖、泸州、上饶、安庆、赣州、台州、达州、齐齐哈尔和吉林。除台州外,数量下降的主要是中西部的一些人口大市和东北部分普通地级市。
周口6年来小学生数量减少9.39万人,位居第一。2019年,周口全市总人口1166.15万人,常住人口866.22万人,人口净流出达300万人。周口所在的豫东、皖北地区,属于淮河经济带,这一区域人口密集,但由于产业发展不足,工业化和城镇化率都比较低。赣州、安庆、泸州等城市也存在类似情况。未来这些地区需要大力改善营商环境,利用劳动力、土地资源优势,吸引对劳动力依赖较大的产业,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
从降幅看,有10个城市超过10%,分别是吉林、安庆、齐齐哈尔、玉溪、白山、泸州、绍兴、曲靖、大庆和鞍山。除绍兴外,大部分是中西部和东北的普通地级市。其中,东北地区占据一半;降幅最大的吉林市达到-19.3%。
丁长发说,东北城镇化比较早,城镇化率比较高,人口出生率比较低,在近几年年轻人外流的情况下,小学生数量也明显受到影响。
(第一财经网2020-09-24,林小昭)
#相关报道# 24城小学生数量4年减少超10%
未来,中国的劳动力资源如何分布?
对一个城市来说,拥有更多的小学生,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拥有未来更多的劳动力储备。但是,一些城市已经提前在这场劳动力“竞赛”中露出颓势。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全国地级市的相关数据后发现,至少有24个城市在2015年末到2019年末(部分城市最新数据截止到2018年)的4年中,小学在校生数量减少超过10%。以黑龙江省鸡西市为例,从2015年到2019年,当地小学生减少的比例达到18.82%。2019年,辽宁省本溪市小学在校生总数50291人,2009年这一数字为67112人,10年减少超过25%。
导致小学生数量减少的原因很多,既有行政区划调整导致小学生被动减少,也有出生率下降导致当地小学生直接减少。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特邀高级研究员、人口学者黄文政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目前入学小学生减少最严重的区域基本在东北、四川和个别欠发达的区域。导致这个现象最直接的因素是这些地方的生育率长期低迷,这可以从当地2013年到2019的出生人口对比看出来。除此之外,人口迁徙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对这些地方来说,小学生的父母从当地离开,导致小学生跟随流出。以近4年至少有8个城市出现小学在校生人数“缩水”10%的黑龙江来看,统计年鉴显示,2012年年末黑龙江的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数约为471万人,这一数据在2018年已经跌穿400万大关。
“缩水”的小学生数量
对一些省份来说,小学生大幅缩水已经并不罕见。
上述24个城市中,吉林省四平市的跌幅最大,小学在校生人数从2015年的17.88万人下跌到2019年的9.56万,跌幅46.53%。不过,在这背后是由于行政区划调整,因为四平市此前代管的县级市公主岭改由省会长春市代管。
同样因为行政区划调整的还有四川省资阳市,由于将资阳市代管的县级简阳市改由成都市代管,资阳的小学在校生人数从2015年的27.77万人下跌到16.7万人,跌幅39.86%。
由于类似原因导致小学生人数明显减少的,还有安徽的安庆市和六安市等,原属于安庆的枞阳县划归铜陵市管辖,原属于六安的寿县划归淮南市管辖。
不过,更多的城市出现小学生数据“大缩水”却由于其他的原因。比如,排名小学生流出榜第三位的是辽宁省铁岭市,从2015年到2019年,小学在校生人数从12.72万人下跌到10.13万人,跌幅达到20.36%。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铁岭市的小学在校生人数的减少是逐年发生的,而且与常住人口的减少相匹配。
根据辽宁省统计年鉴和当地统计公报,2015年,铁岭的常住人口为300.4万人,随后逐年递减,2018年为291.6万人,2019年为289万人。与此同时,从2015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数看,铁岭为24.48万人,2018年这一数据已经下跌到18.9万人。
很多城市和铁岭的命运类似。以黑龙江省鸡西市为例,这一城市在2015年小学生人数达到5.95万人,2019年这一数据下降到4.83万人,减少的比例达到18.82%。
鸡西当地居民张军(化名)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他小时候在东风小学读书,当时有将近五十个班,一个班50人,总共有近2500人,现在学生少了很多。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查询到东风小学一份2017年的招生介绍显示,东风小学现有25个教学班,在校学生983人。
根据鸡西市的统计公报,2001年鸡西全市总人口196.4万人,2015年当地还有181.17万人常住人口,这一数据在2018年下降到172.7万人,2019年当地的户籍人口为169.4万人。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了上述24个城市的常住人口变化,从2015年到2019年,18个城市均出现常住人口下跌(没有2019年常住人口数据的,用2018年数据),最大的跌幅超过6%(不考虑行政区划调整带来的改变)。
另一个数据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出当地劳动力的减少,即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数。由于黑龙江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农垦总局于2018年3月摘牌,113个农场行政部门职能归当地县里,导致城市的就业数据可比性不强,其他城市的2015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数和2018年相比几乎全部都出现下跌,其中辽源市、松原市、锦州市、铁岭市、葫芦岛市等的跌幅超过20%。
华南城市研究会副会长孙不熟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未来小城市是发展还是衰落,重点看是否在都市圈以内。如果不在都市圈之内,周边100公里内没有经济活跃的大城市,自身又没有独特的资源,这些小城市的衰落几乎是必然的,这是一个趋势。
“目前,能够观察到大城市对周边小城市的两个影响,一方面是对小城市人口的明显虹吸,也有产业的辐射和输入,可以说是双向的。”孙不熟说。
但是,如果小城市不在都市圈之内,没有周围的大城市进行反向输出,又缺乏独特的资源和特色,那么就容易出现人口被虹吸,产业又难以反哺的情况,最终一些小城市只能逐步衰落。
人走城衰趋势能否扭转
一个城市由于人口流失导致小学生的流出,会产生一系列的影响。
黄文政表示,这种小学生的大幅减少,预示着这个城市前景暗淡,活力难以持续,这反过来又会恶化当地的经济环境,减缓基础设施更新速度,影响当地产业竞争力和财政收入,通常会降低人均收入的提升速度,并反过来进一步抑制生育意愿并加速人口外流。
对城市基础设施的一个显著影响是,基础教育资源可能出现衰落。
位于黑龙江齐齐哈尔市的刘群(化名)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他之前上小学的学校一个年级两个班,一个班40个学生。现在一个年级就一个班,只有20-30个学生。“生源的减少也带走了师资,我认识的一些重点学校的老师跳槽到更发达的地区了。”
此外,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了24个城市的小学数量,发现除了部分没有公布数据之外,很多城市都出现小学学校数量大幅减少的情况。这一方面既有地方推动小学学校合并撤校等的因素,也有学生流出导致的天然的“减员”。
但是,也有一些城市在近三年出现了小学学校数量提升的局面,比如黑龙江佳木斯市。该市2017年小学数量达到最低的113所,2018年这一数据上升到116所,2019年这一数据又上升到119所。一位当地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佳木斯确实在新建小学,他所在的桦木县2018年就增加了一所小学。
小学扩张背后是佳木斯就业的增加。根据佳木斯统计公报,2019年,佳木斯城镇新增就业5.4万人,这一数据和佳木斯的总体城镇就业人口相比,增幅超过15%。这与佳木斯的农牧业发达,近年来非洲猪瘟导致的猪肉、鸡肉等涨价,导致当地新增就业人口较多有密切关系。
但是,类似佳木斯这类抓住机遇,大幅增加城镇就业的小城市毕竟是少数,大部分中小城市的小学生人口减少的趋势一旦形成,几乎难以逆转。在这背后,又与我国人口出生率降低,人口的“马太效应”加强有关。
黄文政表示,由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的人口不断流向城市,所以各地农村小学生人数一直在快速减少。此前,城市小学生还在增加,但随着出生人数的不断下滑以及城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未来不少城市小学生人数也会不断减少。这种情况在那些生育率长期低迷,人口吸纳力又不足的城市会愈加严重。
黄文政指出,从国家层面来说,人口流动是好事,有利于提升整体的经济效率。为此,国家应该要鼓励地方放开户籍,打破对人口流动的限制。但要维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根本上还是需要通过减轻家庭的养育负担,将生育率提升到更替水平。
“这里有一个问题是,地方对扶助家庭提升生育率并没有足够的动力,因为要让本地家庭生育更多小孩需要更大的地方投入,但小孩成长以后可能迁徙到外地,给其他地方贡献经济活力和税收。”黄文政说。
因此,他建议从国家层面来促进生育率的提升,比如将各地的生育率和转移支付挂钩,生育率越高,获得的转移支付越高,这样地方才有动力进一步鼓励生育。
(《21世纪经济报道》2020-09-25,陈洁、张熹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