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效率是当务之急

2023-05-15 11:51:00    字号:

  近日召开的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要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稳定劳动参与率,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效率”。
  “这些部署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面对人口负增长叠加人才浪费现象,我国要主动应对劳动年龄人口和劳动力供给下降的挑战,不断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
  人口负增长叠加人才浪费现象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之前的十年相比,2010年至2020年,我国人口保持低速增长态势。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2年末,全国人口14.12亿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我国进入人口负增长时代。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人力资源研究室副主任钱诚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近年来,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趋势性特征。在人口总量和结构发生转折性变化的背景下,我国传统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表现为16岁到60岁适龄劳动人口的比重、劳动参与率等指标出现下降,人口抚养比、老人赡养负担等指标不断攀升。
  与此同时,我国存在错配、闲置等人才浪费现象。钱诚说,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不断刷新,青年就业的总量和结构性矛盾,毕业生供求错配等问题十分突出。在退休年龄人口中,存在不少具有就业意愿的低龄老年人就业不充分的情况,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存在巨大空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参与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据钱诚介绍,2021年我国劳动参与率降至68.06%,仍呈下降走势。我国劳动参与率有以下特点:一是男性劳动参与率高于女性,但近年来女性劳动参与率降幅高于男性;二是劳动参与率随年龄先升后降,15至24岁人口劳动参与率出现明显下降;三是农村劳动参与率高于城镇,退休后城乡劳动参与率差距扩大。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尽管我国劳动参与率持续下降,但截至2021年,在近20个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我国的劳动参与率仍位居第一。
  “从总体上看,我国劳动力供求格局已经发生根本性转变,劳动力供给不足将更加明显。提高我国劳动参与率,有利于为我国实现潜在经济增长率提供劳动投入和支撑,也有利于通过增加收入带动消费,为减轻养老负担和增强养老金可持续性提供动力。”钱诚说。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主任张成刚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随着人口负增长时代到来,劳动年龄人口逐年下降,以及劳动参与率快速下降,过去以低成本和大规模人力资源供给的经济增长模式需要转型升级。
  “要进一步提升人力资源利用率,提高个人和企业的生产率,增加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水平,使劳动者的技能和知识得到更好地运用,更高效地完成工作,以此来对冲由于人力资源规模减少带来的负面影响。”张成刚说。
  综合施策不断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
  “由于人口结构变化、技术变革、产业转型升级、劳动力市场以及国际经贸环境等因素变化,人力资源利用效率不适应我国新发展阶段要求。因此,稳定劳动参与率,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效率,成为当务之急。”钱诚说。为此,他提出以下三方面建议。
  一是进一步加快人事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培育和完善劳动力市场各项制度,优化就业环境和服务,减少劳动力求职、流动和增收等障碍,减少“躺平”“佛系”等负向激励。
  二是提高重点人群的人力资源利用效率。重点提升女性、城市和“一青一老”人群劳动参与率。要减轻女性生育育儿等家庭负担,减少女性就业歧视。缩小城乡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就业权益。拓展青年群体职业教育和实习培训等“干中学”机会,推动弹性退休政策,保障老年人再就业权益。
  三是要关注人口结构、技术进步和社会保障改革等对人力资源利用率的影响。要应对生育率下降和老龄化进程加快造成的长期影响,避免未来劳动力代际间加速减少。要降低“技术门槛”对“就业门槛”的负面影响,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提升劳动力供给质量。要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减少广大劳动者的后顾之忧。
  张成刚建议,第一,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和培训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要通过教育和培训,使劳动者获得新的技能和知识。第二,不断改进技术,提升人力资源利用效率。第三,为劳动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例如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间、必要的工具和设备以及良好的工作氛围等。第四,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例如建立合理的工资增长机制。第五,改善组织层面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包括合理的招聘、培训、评估和激励机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王炳文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建议,要不断优化人力资源综合配置。聚焦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推动专业人才市场建设,破除人力资源在不同行业间流动的障碍。借鉴硅谷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模式,鼓励企业建立人力资源联盟和共享机制。引导传统制造业企业改善工作环境和工作方式,吸引更多人才。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便利劳动力跨区域流动。构建全国人才信息数据库和人才流动信息服务平台,推动成立跨区域人才服务中介机构,加大对到基层、艰苦边远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就业人才的激励力度。
  王炳文同时还建议,要进一步激活人力资源的活力。他呼吁,鼓励数字技术与人力资源管理服务深度融合。探索建立“稳定支持+信用承诺”相结合的人才使用机制,对立志在重大科研项目、重大工程、重点学科等领域探索科研“无人区”“从0到1”原始创新突破的战略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给予更长周期的稳定支持。在“揭榜挂帅”项目中,试点基于信任的项目资金总量控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制定针对部分人才的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优惠政策。
  (《中国经济时报》2023-05-15,郭锦辉)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