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正谊书院 > 书院概述

书院概述

2018-05-02 03:46     字号:
   

    

    正谊书院,创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其前身为左宗棠创立的“正谊书局”。

    同治三年(1864),闽浙总督左宗棠率兵入闽追击太平军余部,五年(1866)二月,班师福州。左宗棠为劝学养士,创设“正谊书局”,饬司道筹款,重刻《正谊堂全书》。关于《正谊堂全书》的渊源,又可追溯至康熙年间的鳌峰书院“正谊堂”。康熙四十六年(1707),理学名臣张伯行任福建巡抚,“甫下车,即开鳌峰书院”,建“正谊堂”(取自《汉书•董仲舒传》“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句),广聘学者,“订儒先居敬穷理力行之书,刻名臣节义经济之集”(《鳌峰书院志》)卷二《祠祀》),收集宋至清初濂洛关闽理学名著以及历代名臣文集共55种刊刻行世。左宗棠仰慕张伯行汇刻群书之举,甫抵福州即搜寻旧刻,仅得44种。左宗棠随即下令设正谊堂书局(后定名为“正谊书局”),亲自发布告示,要求“有志问学之士,其愿入局任分校之役者,各赴署报名”(《左文襄公告示·创设正谊书局告示》),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一时学子云集,盛况空前。正谊书局于同治五年六月初四在新美里(今黄巷)正式开局,左宗棠礼聘著名学者杨浚任总校,孟际元、廖骧任提调,统率复校、分校138人,依靠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以保证书籍校勘进度,同时“悉招福州及泉州涂门名匠雕刻”(郭白阳《竹间续话》卷四),至次年2月,仅费时九个月就校刻《正谊堂全书》63种,其中原属康熙版的49种,另访得张伯行撰著、集解的著作14种。在《正谊堂全书》校刻期间,左宗棠出任陕甘总督离闽,镇闽将军兼署闽浙总督英桂拨款购得骆舍铺(今东街28号一带)民屋并加以改建,将正谊书局移于此。沈葆桢、杨庆琛等人适于其时请建专课福州十郡举贡的书院,英桂遂如所请,于同治六年(1867)裁撤书局,在此设立正谊书院,延师课士。

  正谊书院是享誉八闽的清代福州四大书院之一,其首任山长为林鸿年。林鸿年(1804-1886), 字勿村,侯官(今福州)人,道光十六年(1836)状元,道光十八年(1838)被任命为册封使出使琉球,后历任广东琼州府知府、云南临安府知府、云南巡抚等职。同治五年(1866)正月,以“畏寇逗留”及招抚之人“借词投降,意图混入四川”的罪名遭革职查办。林鸿年罢官回乡后不久,遇正谊书院初立,即受聘成为书院首任山长。林鸿年主讲书院十九年,培养了不少人才,如叶大焯、陈宝琛、林纾、陈衍、吴曾祺等一批英杰才俊。1905年,书院停办。1913年,福建图书馆迁入正谊书院旧址。在历经百年风雨沧桑后,正谊书院于2009年在原址重修。书院门额上现存一块字径盈尺青石刻的横匾,上镌“正谊书院”四个大字,是当时闽籍书法家郑世恭(曾任正谊书院山长)所书。

  1992年福州市政府公布正谊书院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福建省人民政府正式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5125日,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下,正谊书院正式对外开放,常态性举办相关活动。福建省图书馆为其确立了“文化·传统·经典·创新”的定位,以打造优秀国学教育品牌的实践活动为目标,以广大青少年及爱好国学的读者为服务对象,立足社会性、公益性,围绕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主题,采用“国学精品课程+传统文化活动+国学讲座+展览”等形式多样的方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