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参考报告202409◇专题资料汇编:建设金融强省 促进高质量发展

2024-03-25 10:52:00    字号:

  编者按:金融作为“国之重器”,是国民经济的血脉,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发挥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强对金融工作的全面领导和统筹谋划,把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积极探索新时代金融发展规律,持续推进金融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积累了宝贵经验,取得了重要的实践成果、理论成果,逐步走出一条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2023年10月30日至31日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度提出建设金融强国。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召开后,一些省份开始提出金融强省的概念,并表示要以金融强省建设助推金融强国建设。
   
   
  【金融强省应该具备的要素】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财政金融研究所所长刘佳宁认为,金融强省需要满足以下核心要件:一是金融服务支撑强,金融业主要指标继续位居全国前列。二是金融协调发展好,城乡金融发展优势互补、协同并进,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与经济增长需求相适应。三是金融改革势能足,多元金融业态可持续发展,金融改革开放创新试点示范引领,金融双向开放空间广阔。四是金融生态环境优,地方金融法治建设完善,地方金融监管和金融风险防控机制健全,金融体系质态健康稳定。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认为,金融强省应当具备以下要素:一是金融资源集聚能力强,金融盘活社会资源的机制灵活且运行顺畅;二是衡量金融实力的相关指标,例如信贷总量、金融业的附加价值在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等在全国靠前;三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包括金融支持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以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能力强,金融业能够实现业态的多元化;四是各类金融人才,例如从事基金、信托、银行、保险等各类金融业务的人才丰富,自身具备培养金融人才、吸引金融专长的较强能力。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财贸研究所所长、江苏省金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立冬表示,金融强省首先要具备强大的经济实力、经济基础和科技实力。此外,金融强省需要具备强大的金融机构、具有影响力的区域金融中心、强大的金融监管和强大的金融人才队伍,因此并不是每个省都有条件建设金融强省。
  (摘自《多地部署金融强省建设工作 聚焦增强服务实体质效》,《上海证券报》2024年2月6日;《粤苏浙川豫明确建设金融强省 七大指标解码五省“含金量”》,《21世纪经济报道》2024年2月5日》)
   
   
  【各地部署与规划】
   
  多地部署金融强省建设工作
  一、福建:深入实施金融强省战略
  2月21日,省委金融工作会议在福州召开。
  会议强调,要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找准定位、明确方向,持续优化金融服务。一要着力推动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关键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这五篇大文章,让科技金融为创新驱动加油助力、绿色金融为“双碳”目标保驾护航、普惠金融为民生发展雪中送炭、养老金融为银发经济赋能添彩、数字金融为数字福建添砖加瓦。二要着力打造现代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切实优化融资结构,重点提高直接融资比例,积极推动优质企业多渠道上市;优化政府投资基金管理机制,鼓励私募投资基金加快发展;推动发债对接,扩大企业债券融资规模。推动落实机构定位,健全完善法人治理,推动金融机构不断做大做优做强。三要着力扩大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吸引更多境内外金融机构和长期资本来福建展业兴业,打造两岸金融融合发展“福建品牌”,深化自贸试验区、海丝核心区金融改革创新,优化涉侨金融服务,统筹金融开放和安全,不断增强我省金融业竞争能力与抗风险能力。
  会议强调,要全面加强金融监管,增强忧患意识、系统观念,动真碰硬、严密有效,突出重点、综合施策,夯实金融高质量发展安全底线。全省各地各部门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各市、县(区)党委和政府要坚持党政同责、一把手负总责,严格落实属地风险处置和维稳责任,地方金融管理部门要落实监管责任,非金融行业主管部门要坚持管行业必须管风险,司法和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强监管协同、共同打击金融违法犯罪,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会议要求,要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全面领导,做好金融系统机构改革后续工作,全面加强金融领域党的各方面建设,强化金融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培育弘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确保金融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推动党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转化为金融治理效能。
  会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特别是金融系统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上来,认真抓好会议精神宣传贯彻,确保工作部署落实落地。要把握新时代金融发展规律,善谋金融、善营金融、善管金融、善用金融,实现金融业规模、质量、效益协同发展,以金融高质量发展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夯实金融系统党建工作,落实金融监管全覆盖无死角,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优化金融生态环境。要深化实施“八大金融工程”,全省“一盘棋”统筹金融资源配置,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推动区域金融高水平开放,深化两岸金融融合,更高效率、更高质量推进金融强省建设。
  二、广东:研究做好金融强省建设等工作
  1月21日晚,广东省政府党组书记、省长王伟中主持召开省政府党组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省委常委会会议要求,部署金融强省建设工作。
  会议强调,要毫不动摇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深刻把握“八个坚持”的丰富内涵、精髓要义、实践要求,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要加快建设金融强省,推动广州、深圳巩固提升金融产业优势,大力实施粤东粤西粤北地区“金融倍增工程”,全域提升金融综合实力,吸引集聚更多龙头金融机构来粤投资兴业。要统筹推进经济和金融高质量发展,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围绕“百千万工程”、制造业当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等重点工作,加强金融要素保障和优质金融供给。要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推进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依托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合作平台,有序推进粤港澳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支持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要有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对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处置,提高监管有效性,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要强化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教育,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金融干部人才队伍,不断开创金融工作新局面。
  三、浙江:首次提出高水平建设金融强省
  “加快现代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建设,有序推进各类金融改革试点,提升金融机构核心竞争力,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建设金融强省。”在刚刚闭幕的浙江两会上,经济大省——浙江省首次明确提出“高水平建设金融强省”。
  在2023年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中,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推动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切实提升服务理念、能力和质效,力争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普惠小微贷款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加快现代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建设,有序推进各类金融改革试点,提升金融机构核心竞争力,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建设金融强省。完善金融风险监测、识别、预警、处置体制机制,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记者注意到,在23日下午参加金华代表团审议时,浙江省副省长张雁云也强调,金华要为高水平建设金融强省积极探索、作出贡献,统筹抓好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大任务,为高质量发展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守住不发生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进一步深化开放金融改革创新,切实发挥金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撬动作用。
  此前的1月20日上午,浙江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和专题研讨班精神,研究部署浙江贯彻落实意见。会议强调,要牢牢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打造金融改革先行区、金融发展繁荣区、金融生态优质区、金融运行安全区,以加快建设金融强省的省域实践,为金融强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当天的省委常委会还强调,要大力推动经济金融良性循环,实施融资畅通工程、“凤凰行动”升级版,积极推动更多金融资源投向先进制造业集群、科技创新、绿色低碳发展、山区海岛县高质量发展等重点领域和环节;大力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深化国家区域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持续推进各类金融改革试点,深化数智金融平台建设,扎实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5篇文章;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健全财政金融风险处置机制,迭代金融风险动态监测预警体系,着力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切实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省委金融委员会和金融工委作用,全面加强金融系统党的建设,确保金融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摘自《深入实施金融强省战略 努力开创新时代福建金融工作新局面》,福建省人民政府网站2024年2月21日;《沿着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 以更有力举措扎实推进金融强省建设》,《扬子晚报》2024年1月22日;《认真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研究做好金融强省建设、安全生产等工作》,《广州日报》2024年1月22日;《河南省委金融工作会议召开》,《河南日报》2024年2月1日;《浙江首次提出高水平建设金融强省》,《科技金融时报》2024年1月26日)
  四、江苏:以更有力举措扎实推进金融强省建设
  1月21日,江苏省委常委会召开扩大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部署江苏省贯彻落实工作。
  会议强调,要立足一域谋全局,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金融工作的决策部署。要持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协同推进金融强省和科技强省、制造强省建设,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各类金融机构坚守初心、回归本源,更好发挥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重要作用。要持续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坚决扛起地方金融监管职责,加强协作配合,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要持续统筹经济和金融高质量发展,树牢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探索建立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把更多资源集中到高质量发展上,助力江苏真正挑起大梁。要持续营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在稳步扩大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上积极作为,大力培育和弘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为金融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厚植沃土。
  会议强调,要加强组织领导,有力有序展开各项工作新布局。省委金融委和金融工委要抓紧建立健全各项运行机制,注重新旧规则制度无缝衔接,尤其是金融风险源头防控、监测预警、处置化解等机制必须始终处于激活状态。要加快完善地方金融治理体系,确保金融监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要扎实谋划金融领域改革创新,以做好做实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文章为发力点、突破口,开展先行试点,强化系统集成,努力为全国金融改革创新探路。要切实加强金融系统党的建设,各级党政主要领导要重视和善于抓好金融工作,努力成为行家里手、内行领导,各行各业都要善于运用金融思维、金融工具和金融政策来推动发展、破解难题,着力锻造高素质专业化的金融干部人才队伍。
  五、河南:金融工作会议就加快建设金融强省作出部署
  2月1日,河南省委金融工作会议召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精神,就推动河南省金融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金融强省作出部署。
  会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河南省金融工作,要紧紧围绕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以加快建设金融强省为目标,以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金融队伍的纯洁性、专业性、战斗力为重要支撑,以全面加强监管、防范化解风险为重点,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经济和金融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为谱写新时代新征程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提供有力保障。
  会议强调,要坚持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金融服务质效,以高质量金融服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聚焦重点方向,扎实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支撑重大战略、保障重点领域、加强薄弱环节,畅通资金流转渠道,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聚焦做强做优,更好发挥驻豫金融机构作用,着力提升地方金融机构实力,充分用好资本市场,持续发展壮大金融主体,优化金融体系结构,做大增量、盘活存量、提升质量,打造现代地方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聚焦“引金入豫”,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集聚金融资源要素,深入推进“基金入豫”“险资入豫”,积极引进各类外资金融机构,为现代化河南建设造血、输血、活血。
  会议指出,要全面加强监管,完善地方金融管理体制,优化机构职能设置,完善央地监管协同机制,充分发挥审计作用,全面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切实提高金融监管有效性。要有力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坚持抓早抓小、综合施策、标本兼治,健全风险处置责任机制,分类有序处置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建立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长效机制,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风险,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银行业保险业助力广东从金融大省迈向金融强省
  打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广东样本”
  广东是经济大省,也是金融大省。十年来,广东银保监局引领行业,助力广东从金融大省迈向金融强省。广东银行业资产、存款、贷款、净利润和保险业资产、保费收入、赔付支出、承保利润这8个指标均稳居全国第一。
  在保持总量全国第一的同时,广东银行业保险业也注重高质量发展。据广东银保监局党委书记、局长裴光介绍,考虑到城乡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最大的短板,广东银保监局始终将解决“三农”问题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着力打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广东样本”。具体来说:
  一是加大金融政策支持力度优环境。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七大类125项涉农指标,统筹推进银行业保险业支持全面乡村振兴。
  二是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调结构。引导珠三角农商行帮助粤东粤西粤北农信社补充资本超过150亿元,用3年时间化解历史包袱1300多亿元,全面完成64家农信社改制组建农商行,巩固和强化农村金融机构支农支小的功能。
  三是助力基础设施建设强支撑。粤东粤西粤北3个地区基础设施贷款余额3153亿元,十年来增长近200%,比珠三角地区高出88个百分点。推动设立粤东粤西粤北振兴发展股权基金,通过“政府+保险+社会资本”撬动投资1200多亿元。创新开展高标准农田设施的综合保险,承保农田7.3万亩。政策性农房保险覆盖率达到99.28%。
  四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出实招。创新“银行+财政+企业+农户”模式,支持2830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对8880多个行政村进行“整村授信”超775亿元。
  五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见实效。打出“政策+资金+人才+知识+消费”组合拳,实现20个对口帮扶点全面脱贫。组织优秀金融干部派驻901个乡镇,向2.1万个行政村派驻金融特派员1.42万名,助力乡村和金融机构之间加强沟通协调,使金融机构更好地满足乡村振兴的金融需求。大病保险覆盖7508万城乡居民,全国首创的巨灾指数保险赔付12.4亿元,防止因病因灾致贫、返贫。
  举全局之力支持粤港澳大湾区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既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近年来,广东银保监局跨前两步、主动作为,举全局之力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取得良好成效。
  一是大湾区制度创新持续向纵深推进。采用“一体两翼”的方式加强多方联动,推动出台金融支持大湾区建设意见,出台支持横琴粤澳合作区建设21条措施,支持粤港澳大湾区理财和资管中心建设,探索粤港澳三地规则衔接。推动全国首个区域性重大疾病表落地,累计为10万人提供风险保障超360亿元。
  二是大湾区简政放权实现“三大跨越”。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放权项目“由少向多”跨越,2015年广东自贸区成立以来,银行保险机构简政放权事项逐步增加,目前银行支行和保险公司支公司及以下机构和高管的主要准入事项由事前审批改为事后报告或备案。金融政策覆盖范围实现“由点及面”跨越,将自贸区内简政放权事项扩大到大湾区内地8市,形成全国首个将自贸区银行业保险业简政放权政策全面复制推广的典型案例。办事流程实现“线下至线上”跨越,上线备案管理系统,实现全流程电子化、全天候运行,最快只需5分钟,累计办理准入备案事项1.15万项,为金融机构带来极大便利。
  三是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建设初具规模。充分运用对外开放、CEPA框架、自贸区等政策优势,推动重大金融要素平台建设,支持国内首个航运保险要素交易平台建成上线,实现线上无纸化、流程化再造,跨部门整合三项创新。支持多元化金融机构“引进来”,辖内港澳银行营业性机构数量持续保持全国第一,实现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和进入内地的4家澳门银行在粤机构全覆盖。鼓励地方金融机构“走出去”,支持广发银行等辖内法人机构设立香港分行,广州农商行、东莞农商行在香港上市。
  四是大湾区金融产品创新日趋活跃。“跨境理财通”试点顺利落地实施,成为全国实施个人资本项目可兑换的重要实践,目前已经支持26家机构成为试点银行,累计交易达1.18万笔、12亿元,有效拓宽三地居民的跨境投资渠道。首创粤港澳“三地保单一地购买”销售模式,累计承保港澳跨境机动车辆4.99万辆次,将为粤港澳三地车流、物流互通提供有力保障。首创“医保一站通”业务,累计为4.55万名港澳客户办理医保参保业务,助力打造大湾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摘自《广东从金融大省迈向金融强省》,《中国银行保险报》2022年9月9日)
   
   
  浙江金融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发布 未来五年走好“数智金融”关键棋
  2021年7月,浙江省政府发布《浙江省金融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要围绕服务新发展格局,基本建成高端资源集聚的金融服务战略支点、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的金融要素配置枢纽,打造金融高质量发展强省和区域金融现代治理先行示范省。
  “此次规划的主要目标,可以简要概括为‘1个体系+1234’。”浙江省地方金融监管局负责人告诉记者。
  一个体系,指数智化区域金融运行体系,主要是“搭建一个平台,提升四大能力”。即搭建一个数智金融平台,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服务百姓普惠金融能力、金融产业高质量发展能力和金融风险防控处置能力。
  “1234”,即加快打造全国一流新兴金融中心,深入实施融资畅通工程、“凤凰行动”两个升级版,积极打造国际金融科技创新、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民营和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三大高地,联动建设具有全国引领示范效应的科创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和开放金融四大特色带。
  牵住“数智金融”牛鼻子
  《规划》提出加快打造全国一流新兴金融中心。“新”在哪?
  记者注意到,《规划》中,“数智”一词出现了10次。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金雪军认为,《规划》指出了方向,“要牵住‘数智金融’的牛鼻子。在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浙江要体现比较优势,实现分工协作、错位发展。”
  “构建数智化区域金融运行体系,打造数智金融先行省”正是下一个五年浙江省金融发展的主线。
  作为全国数字经济先行省份,浙江的数字生态展现着勃勃生机。“如何继续深化这一重要特色,是把握下一阶段金融业发展的关键。”浙江省地方金融监管局负责人表示,构建数智化区域金融运行体系,核心是搭建富有浙江特色的数智金融平台,探索构建“金融大脑”,形成“平台+大脑+场景应用”的体制。这就要求打通集成各类金融服务平台,横向进一步协同各类金融服务平台,纵向加快省市县三级平台贯通。
  “‘金融大脑’则像一个中枢系统,能实现政府侧、金融机构侧、企业侧、居民侧等各方面数据的集成共享。”金雪军认为。
  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奠定了体系构建的基石,须同步发展,合力形成完整的金融技术生态系统。最终,不断完善运用场景,将金融与产业链、供应链等实体经济体系深度融合,形成完善的“链网式金融”。
  建设数智化区域金融运行体系,金雪军有几个提醒,“首先是把握金融体系建设不是孤立的,而是要与供应链、产业链协调对接,加强技术和场景的深度融合,形成完整系统。同时,积极争取数字人民币试点,这对金融大脑构建具有重要推动意义。此外,风控和监管要跟上。”
  统筹区域金融发展
  新兴金融中心如何布局?从空间上看,主要是“一城”“一湾”“四带”。
  “一城”即以杭州国际金融科技中心为龙头建设国际金融科技创新高地;“一湾”指以钱塘江金融港湾为核心打造财富管理高地;“四带”则是联动建设科创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和开放金融四大特色带。
  空间布局覆盖全省,意味着浙江要统筹区域金融发展。
  据悉,截至目前浙江省已有湖州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衢州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宁波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宁波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等7个国务院批准的金融改革试验区,加上一批国家部委和省级试点,基本实现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全覆盖,居于全国领先。
  “全省有一个共同任务就是‘打造全国一流新兴金融中心’。”金雪军认为,“围绕这个任务,各地就在区域金融改革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从而复制推广一批成熟有效的金融改革经验。”
  推动金融促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是统筹区域金融发展的应有之义。《规划》提出,实施金融帮扶山区26县工作举措,做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共同富裕”等专项融资对接,推动跨越式发展。下一步,浙江省还将出台金融支持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政策措施。
  将目光望向更远处,浙江金融业发展也应为推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做好有力保障。“这要求我们主动对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进一步协同完善长三角金融一体化合作机制,如加强地方金融立法、区域金融改革等方面合作,推进金融联合监管、风险联防联控等机制建设。同时,扩大区域金融高水平双向开放,推进跨境资金流动便利化,提高金融业国际化发展水平。”浙江省地方金融监管局负责人表示。
  全链条推动资本市场
  《规划》提出,全力打造“凤凰行动”升级版。
  凤凰行动启动以来,浙江资本市场实现飞跃。“十三五”期间,浙江新增境内上市公司219家,累计达518家,均保持全国第二。如果算上境外上市公司,则累计达到659家。
  浙江省地方金融监管局负责人表示,“十四五”要通过资金全过程参与、政策全周期支持和服务全链条保障,力争境内外上市公司达1000家,每年动态保有股份制企业1万家以上、重点上市后备企业1000家以上和报会(交易所)企业100家以上。“打造一批以上市公司为龙头的现代产业集群,促进浙江经济高质量发展。”
  浙江企业将迎来哪些利好?
  金雪军认为,“全链条”建设是“凤凰行动”升级版的最大特色。“这不光是一个简单的上市工作,还包括股改、再融资、并购等环节,涵盖企业培育到上市之后的全过程。”
  升级版的“凤凰行动”将更注重“全方位、全要素、全市场、全系统”。除了企业自身推进外,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丰富金融机构参与场景,各类金融资源共同发力,不仅助力企业做大做强,也反向推动金融机构自身的发展,实现双赢。而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也将得到完善。
  金雪军还认为,大力推动上市公司引领高质量发展是“凤凰行动”升级版的核心。“浙江企业通过与资本市场对接,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提升公司治理水平,最终实现产业引领。”
  (摘自《浙江金融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发布 未来五年走好“数智金融”关键棋》,《浙江日报》2021年7月12日)
   
   
  建设金融强省,江苏准备这么干
  “十四五”时期,是江苏力争从金融大省迈向金融强省的关键时期,更是江苏金融业从量的积累到质的变化的高质量发展时期。
  2021年9月印发的《江苏省“十四五”金融发展规划》确立未来5年江苏金融发展目标:金融服务支撑强、金融协调发展好、金融改革势能足、金融生态环境优。展望2035年,《规划》提出,基本形成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基本实现地方金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成与江苏社会主义现代化水平相适应的金融强省。
  十大任务,促进金融业高质量发展
  《规划》共12章,其中10章37节的篇幅,详细部署“十四五”时期江苏金融改革发展监管稳定十大任务: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促进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聚焦产融结合发展,强化现代产业体系金融支撑;畅通经济金融循环,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区域城乡金融协同发展,加快省域金融一体化;健全普惠金融体系,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美丽江苏建设;积极发展直接融资,优化金融体系结构;增强地方金融综合实力,推动金融体系数字化转型;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提升地方金融治理效能;实施金融安全战略,守住金融稳定底线。
  江苏银保监局二级巡视员周盛武说:“‘十四五’期间,江苏银行保险业将以‘四保障六提升’行动为抓手,提高金融服务质效,优化完善金融组织体系,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
  《规划》还重点强化对需求侧管理的支撑。比如聚焦“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建设,建立适应科技创新全生命周期需求的金融服务体系,加强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加大对产业链创新链前端的金融支持;在产融结合发展方面,重点提出要强化现代产业体系金融支撑,包括优化配置制造业金融服务,也包括对接现代服务业的金融需求;在畅通经济金融循环方面,《规划》提出要提高金融供给适应引领创造新需求能力,强化金融对扩大内需和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保障,同时要扩大金融双向开放。
  人行南京分行副行长王海龙说,“十四五”时期,江苏将进一步加强自贸试验区金融创新集成,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改革“试验田”功能,推动更多金融改革创新政策在江苏自贸试验区先行落地、集成试点。同时深化外汇管理改革,开展新一轮跨境人民币创新业务,支持符合条件的跨国企业集团设立跨境人民币资金池,支持自贸试验区推动跨境金融区块链平台扩容,提高银行贸易背景真实性审核的精准性和融资业务办理效率。
  绿色、科技与创新,成为高频词
  在《规划》中,科技、绿色、创新,成为高频词汇。
  “打造物联网金融发展品牌”作为一项重点创新举措,以专栏形式出现在《规划》中。《规划》提出,要支持无锡围绕打造物联网创新促进中心发展物联网金融,在全省范围内更大力度推动物联网金融产品和模式,重点探索运用物联网技术创新产业金融服务模式。同时,推动社会信用体系与物联网金融基础设施协同建设,通过数据汇聚、共享、开放和利用,缓解缺乏重资产和信用记录的中小微企业融资困境。
  《规划》提出要推进数字人民币试点,要紧扣“验证、优化、提升、探索”的试点目标,找准试点和助推地方数字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治理能力提升的契合点,以及在服务民生、发展普惠金融、促进基层治理等方面的应用。
  在《规划》所列明的16个专栏中,实施农业保险、上市公司、地方金融组织等一系列高质量发展行动备受关注。
  其中,实施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行动,主要包括企业上市培育专项行动、产业链供应链“链主”上市提升专项行动、上市公司规范发展行动、中介机构优质服务专项行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创先专项行动等5大行动,力争到2025年底,全省境内、境外上市公司总数达800家以上,股份制改制企业突破1万家,区域性股权市场挂牌企业突破1.5万家,形成一批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江苏证监局副局长钱宗保说,在对资本市场服务江苏实体经济的经验和特点进行总结后,针对《规划》中提出的要求,将落实“资本、科技和产业高水平循环”主题,进一步加大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绿色发展、中小企业和乡村振兴力度。同时,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进一步优化江苏资本市场生态,维护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摘自《“十四五”金融发展规划明确路径图——建设金融强省,江苏准备这么干》,《新华日报》2021年10月4日)
   
   
  发展数字金融,山东将打造“三个最强省”
  2023年10月27日,山东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山东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等部门负责人解读《山东省数字金融惠企行动方案》,介绍前三季度全省金融运行情况。山东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副局长李坤道介绍,到2027年,力争将山东省打造成为数字金融惠企最强省、数字金融产业最强省、金融数实融合最强省。
  李坤道介绍,山东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在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会同有关部门、单位,制定出台了《山东省数字金融惠企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据了解,这是山东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八大行动”中率先出台的一个行动方案。
  《方案》总体目标为,到2027年,初步构建起以数字底座为基础,统筹发展与安全的“数智金融大脑”。金融数字化转型标准、评价、人才体系基本建立,数字金融政策支持体系更加完善,金融机构数字化经营水平大幅跃升。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周期长等问题显著缓解。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夯实,数字金融产业加速崛起。力争将我省打造成为数字金融惠企最强省、数字金融产业最强省、金融数实融合最强省。
  李坤道表示,《方案》提出的主要任务主要分为十个方面。一是数智金融大脑构建行动。形成“1+4+N”框架,即打造金融、产业、企业、公共等数据汇聚、治理、应用、共享的一个数字底座,集成企业服务、风险监测、智能监管、运行分析四大应用,联通省有关部门、市县及金融机构多个数字化平台。
  二是金融领域数据强基行动。加强数据汇聚融合,根据金融惠企服务的数据需求优先级,尽快接入税务、公积金、司法、涉农等数据。加强数据共享开放,优化数据使用授权机制和激励机制,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数据不动价值动。加强支撑体系建设,促进金融机构、金融监管、政务服务等数据跨域共享、协同发力;推动各类数据入场交易,加快实现数据资产化、价值化。
  三是数字金融服务品牌创建行动。打造“鲁融易”数字金融系列服务品牌。整合服务资源,实现全省金融产品、服务、政策“一键触达、一网通办、一屏总览”。规范服务流程,形成需求响应、限时办结、评价反馈的高效闭环机制。拓展服务维度,提升多业态数据共享与服务联动效能。督导服务质效,实时评估融资可得性、规模、成本、周期等信息。升级打造“金融伙伴”系统,完善资源共享、供需对接、调度督导、成果展示等功能。
  四是重点领域数字金融赋能行动。加快推进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科技金融、供应链金融、文化金融等试点示范,每年选树推广一批标杆项目和创新产品。支持济南、临沂依托金改试验区开展“人才有价”评估增信、“美德+积分+金融”等创新。深入开展“齐心鲁力·助企惠商”金融支持民营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三年提升行动。积极推进“质量贷”“品牌贷”等专属金融服务产品的开发和推广,推动质量优势与金融功能相结合。探索山东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服务库+“齐鲁惠农服务”场景应用。探索建立全省供应链金融平台,推动金融与工业互联网平台深度融合。推动跨境金融服务平台创新应用,提升外贸企业融资便利度。
  五是金融风险监测雷达行动。深化“金安工程”建设,建好用好金融风险防控监测大数据平台,构建全省金融风险监测“雷达网”。强化全网数据归集、信息抓取、研判分析、跟踪预警,对金融资金流向实行全链条闭环式监控,对各类金融活动实行全量化、全周期、全过程“无感监测”,对全省风险绘制“全息图”、安装“预警器”、打造“防火墙”。
  六是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行动。构建全省“1+N”金融业数字化转型体系,在1个总体行动方案下,推动部分重点金融机构和组织分别制定数字化转型方案,全面提升获客渠道、流程管理、风险计量、审计内控、资源匹配、产品创新等数字化能力。开展金融机构数字金融惠企创新业务评价。
  七是数字金融创新引领行动。做好数字人民币试点推广工作。支持济南深化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试点,加快国家金融业密码应用研究中心建设。推动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区块链试点成果应用。鼓励融资担保机构探索建立数字担保直联新模式。加快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金融数字化转型标杆应用。
  八是数字金融产业扩容行动。鼓励有条件的市科学布局发展数字金融产业,打造数字金融特色园区。支持金融机构等在山东省设立数字金融项目,组建相关专业部门、特色分支机构。探索建立省级金融科技创新平台。设立山东省数字金融研究院,打造国内有影响力的数字金融交流平台。
  九是数字企业金融支撑行动。将山东省重点数字经济企业、项目、园区等纳入金融辅导,提供精准金融服务。鼓励金融机构针对数字经济发展需求,提供“数据贷”等金融产品。加快建设支持数字经济发展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符合条件的数字经济企业挂牌上市。培育一批数字领域天使投资人和创业投资机构。探索设立数字经济发展专项基金,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支持数字企业发展。
  十是数字金融安全护航行动。加强数字化监管能力建设,深化监管科技在支付结算、反洗钱等金融监管领域运用。完善数据安全管理体系,避免数据过度收集、误用、滥用。督促金融机构将数字化转型相关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牢牢守住安全底线。
  组织保障。一是加强组织统筹。建立健全数字金融惠企行动协调机制,省地方金融监管局联合省有关部门、重点金融机构细化工作措施,统筹做好数据标准统一、信息互联互通、调度督促指导、创新试点引导、经验宣传推广,凝聚工作合力,共同抓好方案落地。二是加强政策集成。强化金融政策与产业政策、科技政策、财政政策等协同贯通,完善数字金融平台建设、金融机构科技投入等支持政策,加大对数字金融薄弱环节的投入。强化上下衔接,各市要依据省行动方案,配套出台本地区数字金融惠企行动方案,因地制宜做好创造性贯彻落实。三是加强人才保障。瞄准数字金融人才梯队建设,强化对领军人才和核心专家的激励措施,针对性引进培养金融、科技、数据复合型人才,培优育强数字金融人才“雁群”。鼓励省内高校与金融机构合作办学、联合培养,开设专门课程或专业,畅通“政产学研用”链条,加强前沿性研究成果宣传、转化、应用,为我省数字金融发展提供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持。四是加强评价激励。对全省地方金融数字化转型做好阶段性评价。强化结果运用,将评价结果作为地方金融对标提升、银行机构服务实体经济评价等重要依据,激励引导金融机构扎实做好行动方案落实。
  (摘自《发展数字金融,山东将打造“三个最强省”》,齐鲁壹点2023年10月27日)
   
   
  建金融强省 瞄准核心目标,四川怎么干?
  2021年12月,印发的《四川省“十四五”金融业发展和改革规划》明确,到2025年基本建成金融强省。
  看基础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基础进一步夯实
  “十三五”期间,四川金融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发展质效稳步提升。2020年,全省金融业实现增加值3375.75亿元,是2015年的1.8倍,金融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达到6.9%。
  金融产业体系建设方面,“十三五”期间,四川省组建首家省级城商行四川银行、首家民营银行新网银行、首家全国性寿险公司国宝人寿,四川金控、天府金租挂牌成立,唯品富邦消费金融公司获批筹建,首家公募基金华西基金设立申请获批,金融机构体系日趋完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基础进一步夯实。
  服务实体经济方面,聚焦薄弱领域加大信贷支持力度,2020年末,全省银行业普惠小微、民营企业、涉农领域、金融精准扶贫贷款余额分别达到6276亿元、1.73万亿元、1.94万亿元、4146亿元。深入实施“五千五百”上市行动计划,对企业分行业、分层次、分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上市、挂牌及融资咨询服务。截至2020年末,全省境内外上市企业达165家,较2015年末新增49家。
  深化金融改革方面,先后成立四川省金融工作局和四川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地方金融监管体系;出台《四川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条例》,填补地方金融监管立法空白;稳步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全省改制组建农商行72家。通过组建四川银行成功化解攀枝花商行、凉山商行两家高风险机构风险,被银保监会树为以改革重组方式化解地方金融风险的标杆。
  看目标全省金融业增加值占GDP7.3%左右
  到2025年,基本建成金融强省,全省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7.3%左右——这是《规划》明确的“十四五”时期四川省金融业发展和改革的总体目标。
  “当前,世界经济格局深刻调整,国际国内经济形势面临诸多不确定性。为推动金融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相适应,我们选取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作为‘十四五’时期金融业发展的核心指标。”四川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政策法规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从国内已经印发的省级“十四五”金融业规划来看,多数省份将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作为金融业发展的关键指标。
  《规划》还选取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保费收入、境内外上市公司家数作为银行业、保险业和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发展目标。具体来看,到2025年,本外币存款余额将达到13.5万亿元、贷款余额达到11.5万亿元,保费收入达到3000亿元。直接融资占比稳步提高,境内外上市公司达220家。
  对于规划目标的测算,该负责人表示:“经过严谨测算得出5个目标具体数值。”除定量目标外,《规划》还从金融业实力、金融改革开放水平、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等方面,划定了发展目标。
  看任务从优化金融体系等方面给出具体路径
  《规划》从优化金融体系、聚焦国家重大战略、推进机制体制创新、构建金融安全屏障等4方面给出了具体实施路径。
  做强金融业本身。突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培育,《规划》对四川银行、四川农信、国宝人寿等省内重点金融机构的发展定位进行统筹谋划,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扩大经营规模、提升经营质效,力争在“十四五”期间打造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金融龙头企业。值得注意的是,《规划》支持境内外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在川设立区域总部、分支机构。此前发布《关于深入实施财政金融互动政策的通知》中也提到,对在四川省新设总部的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省级财政按其实收资本的1%、单户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给予一次性奖励。
  聚焦国家和四川省重大战略。《规划》提出加快发展科技金融、乡村金融、绿色金融等7个重点领域,全力支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和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在四川省落地落实,为制造强省、文化强省建设提供精准金融支持。
  深化金融改革。突出金融发展空间布局的优化调整。在支持做强成都金融极核的同时,《规划》提出发挥成都市金融业引领带动作用,推动成德眉资金融同城化和五区金融协同发展。
  防范金融风险。《规划》一方面突出科技监管,提出深化金融科技在监管领域的应用,提升四川省金融监管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另一方面强化金融风险问责,提出研究制定四川省金融风险问责实施办法,进一步明确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工作责任,督促金融监管部门、地方政府、相关市场主体切实履行好监管责任、属地责任、主体责任。
  (摘自《建金融强省 瞄准核心目标,四川怎么干?》,《四川日报》2021年12月2日)
   
  四川建设西部金融中心“施工图”发布
  2023年1月,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四川省贯彻〈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规划〉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从形成具有竞争力的金融机构组织体系、构建具有区域辐射力的金融市场体系、构建支持高质量发展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金融创新体系、建设支持全球资本配置的内陆金融开放体系、建设法治透明高效的金融生态体系等方面,提出42条细化措施。这意味着,四川省建设西部金融中心的“施工图”正式落地。
  《方案》要求,到2025年,基本建成金融强省,到2035年,西部金融中心的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
  从规划到落地 “施工图”明确目标和任务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当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等六部委会同川渝两省市政府印发了《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按照《规划》要求,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加强与重庆方面沟通,共同起草了《规划》联合实施细则,川渝两省市政府办公厅已于2022年12月14日印发。
  从内容上看,《方案》遵循《规划》中的重点任务框架,对建设“六大金融体系”提出了明确要求,同时从加强组织协调、优化政策支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三方面强调做好落地保障。
  打铁还需自身硬。《方案》把培育壮大法人金融机构放在了首要位置,将支持四川银行、成都银行、成都农商银行、国宝人寿保险公司、锦泰财险公司、中航安盟财险公司、唯品富邦消费金融公司、锦程消费金融公司、天府金融租赁公司等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通过永续债、引进战略投资者等方式做大做强;支持华西证券、国金证券、川财证券、宏信证券等法人金融机构增强资本实力;支持四川银行、成都银行、成都农商银行等法人金融机构依法依规发起设立理财公司、金融科技公司、消费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金融机构;支持四川金控集团公司、成都交子金控集团公司等申请金融控股公司、个人征信等金融牌照;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积极申请组建省级农商银行等。
  推进成德眉资金融同城化也是重点工作之一。《方案》要求,支持成德眉资四市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互设分支机构,推动融资担保、小额贷款、融资租赁等业务同城化;发挥成德眉资金融顾问服务团作用,持续开展各类线上、线下投融资对接和培训;共建共享交子金融“5+2”平台,推动银政通不动产业务系统成德眉资全覆盖,实现不动产抵押登记同城化、公积金中心银行机构信息互通;支持成德眉资探索共建产业发展基金,支持成都、德阳共同设立先进制造基金;支持“蓉易贷”“天府金融风险监测大脑”向德阳、眉山、资阳三地辐射等。
  从建设到服务 “六大金融体系”助力川渝高质量发展
  服务高质量发展——这一关键词在《方案》中被频频提及。
  在服务乡村振兴方面,《方案》明确,支持成都加快推进国家级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试验区建设;加快推进打造乡村振兴金融创新示范区;推动“农贷通”平台在全省推广应用;支持以市场化方式设立乡村振兴基金;围绕建设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支持扩大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范围和规模;加强信贷、保险、期货、担保等金融工具综合应用,完善“政银保”“保险+期货”“银行+保险”“保险+担保”等联动模式等。
  在服务绿色发展方面,支持成都市申建国家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推动省级绿色金融创新试点提质扩面;支持四川天府新区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鼓励银行设立绿色金融专营机构,向绿色领域倾斜更多信贷资源;支持绿色直接融资,鼓励金融机构和企业发行各类绿色债券和资产证券化产品;鼓励保险机构开发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绿色保险产品,探索生态补偿市场化机制等。
  在服务科技创新方面,推动西部(成都)科学城、中国(绵阳)科技城开展科创金融先行先试,支持成都市、绵阳市联合申建国家级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支持保险机构创新科技保险产品,探索建立科技保险奖补机制;强化天府(四川)联合股权交易中心科技创新专板融资功能,推动科技成果市场化估值和转化融资;依托四川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成都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知识产权融资服务平台等服务平台,构建全链条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创新体系等,打造中国(西部)金融科技发展高地。
  在服务对外开放方面,将支持金融机构依法开发并投放面向国际市场的人民币金融产品;支持符合条件的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开展跨境业务;支持法人金融机构按监管规定在东盟国家争取境外保荐上市、发行债券等业务牌照资格;支持成都建设“一带一路”金融服务中心等。
  (摘自《四川建设西部金融中心“施工图”发布 金融强省如何炼成?》,四川在线2023年1月11日)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