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宏远规划

2023-07-13 12:55:00    字号:

  核心观点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命题至少内含两层战略部署:其一,中华文明绵延了五千多年,其底色和属性是基于农业生产生活。其二,这是与文化强国建设相衔接的必由之路。如果说“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着眼于未来的长远目标,那么“新的文化使命”则是笃行这一愿景的内在信念。二者是内外协调、交融一体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近日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此次重要讲话内容意蕴深邃、立意高远、古今贯通、视野宏阔,提出了极其重要的新命题,解答了中华文明突出特性这一课题,实现了对“第二个结合”核心要义的破题,点明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十四项议题,这充分说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理论创新与构建已达到新的境界。
  第一,提出了极其重要的新命题,即“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这必将成为未来理论界、学术界长期着力攻关的重大课题。“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个命题的首次提出,是2022年10月2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安阳殷墟遗址时特意强调的,“殷墟我向往已久,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之后,党中央对这一命题高度重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所讲的,“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个重大命题,这也是召开这次座谈会的原因。”
  仔细体会“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命题,实际上至少内含两层战略部署:其一,中华文明绵延了五千多年,其底色和属性是基于农业生产生活。换言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农耕文明的产物,正肇因于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社会治理等还存在需要协调适应的地方。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毫无疑问,如果没有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没有增强文化自信,就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也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因此,只有将波澜壮阔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紧紧地与中国国情、历史文化传统紧密结合,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彼此在同一历史创造中相互成就,臻于完善。其二,这是与文化强国建设相衔接的必由之路。2011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总体目标,并按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要求,提出了2020年要实现的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等方面在内的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锚定目标不更改,锁定任务不松懈,稳扎稳打、循序渐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大为增强、文化自信显著提升,如期顺利完成了“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的阶段性任务。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确立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展现了国家战略的延续性。未来已来,12年后,待文化强国基本完成后,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乃至更高的目标,势必要在文化层面预先设置更为高远的战略,故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提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命题,可谓立足长远,谋划深邃。
  如果说“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着眼于未来的长远目标,那么“新的文化使命”则是笃行这一愿景的内在信念。二者是内外协调、交融一体的关系。
  第二,解答了中华文明突出特性这一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特质、形态与创新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念兹在兹。五大突出特性的提炼,彰显百年大党高度的文明意识与文化自觉,体现了中华民族主动认知自身、解释自身且定义自身的能力。若想深入理解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首先,必须清楚它们彼此之间不是平面区隔的机械并列,而是立体有机的特性网络,需要从整体上加以把握,从而认清其生成机理与内在逻辑。其次,必须在文明自我生成与发展的脉络中,把握突出特性网络内在的运行机理,它们并非呈先后逐一发生效用,实早已于数千载进程中彼此互化,同时发力。再次,习近平总书记在阐释突出特性时反复强调“从根本上决定”,其中一个深意在于“第二个结合”,即深刻把握中华文明发展规律而形成的理论结晶,五大突出特性是尤为重要的切入点。
  第三,实现了对“第二个结合”核心要义的破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第二个结合”念兹在兹,高度重视。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第一次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命题。同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在总结“坚持理论创新”的历史经验时,把“两个结合”的重大论断正式写进决议中。“两个结合”重大论断是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行理论创新形成的深刻认识,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两个结合”的重大论断,这是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深入发展的理论创新成果,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2022年5月27日,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在“两个结合”的基础上,“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党中央更以大篇幅详论“第二个结合”的丰富涵义,着重强调“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接续而上,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更将“第二个结合”重大理论的内在逻辑与战略意义和盘托出、充分表达。仔细体悟座谈会重要讲话中的“第二个结合”五方面内容,我们会发现其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内在逻辑关联。“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预示着结合主体的对等性;“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意味着结合结果的有机性;“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指明了结合之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性;“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揭示了理论和制度创新的必然性;“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进一步确证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于强国复兴的决定性。其中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这一提法,我们应当从较为广泛和长远的视野来理解。这要求我们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时,在实现强国复兴的愿景中,要时刻以强烈的理论文化自觉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不断反思以往那些习以为常但已落后于时代和实践要求的观念、做法、路径,不被成见所局限束缚,不因陈规而裹足不前,以中国为中心,在“第二个结合”中实现党的理论、制度等各领域的创新。这也要求我们今后必须竭力深化“第二个结合”这一重大主题的探讨与研究。
  第四,提出了“十四个强调”的重要概括。应当说,这十四个方面,全面而精练地点明了这十年伟大文化变革的理论创新成果,且已渐成体系。这些重要观点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根本遵循,必须长期坚持贯彻、不断丰富发展。惟其如此,方可为今后更为重要的原创性理论产生预做准备。
  (《中国经济时报》2023-07-12,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华文明与中国道路研究”项目组首席专家,文史教研部中国史教研室主任、教授 王学斌)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