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底线思维化解风险

2023-01-17 03:02:00    字号:

  ➤发展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一个国家必须具有开顶风船、走上坡路的能力,能够应对外部冲击而保持可持续发展。坚持底线思维,是应对错综复杂形势的科学方法,更是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治理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底线思维的论述,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是基于唯物辩证法的深刻理解和创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践过程中的最新理论成果之一
  ➤充分看到发展中的困难、问题和不利因素,不是消极泄气,而是要避免犯脱离实际、超越阶段而急于求成、急躁冒进的错误,真正做好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
  ➤运用好底线思维,成功实现风险向机遇的突破,要求党员干部永葆斗争精神,提高履职尽责的本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底线思维,积极作为、未雨绸缪,见微知著、防微杜渐,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成功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2019年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以“六个必须”阐释了如何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强调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了科学思想方法。
  底线思维作为我们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科学思维方式之一,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唯物辩证法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认识和自觉坚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底线思维的重要论述,阐释其丰富内涵和方法论要求,对于在当前复杂形势下更好地应对风险挑战,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有重要意义。
  底线思维是对新时代新问题的理论回应
  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是我们党战胜各种风险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在2018年1月5日,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深入阐述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要一以贯之等重大问题。此后又在多个重要场合反复强调。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底线思维的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底线思维的理论和思考,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积淀之中,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是对新时代新问题的理论回应。
  居安思危,五千年中华文明是底线思维产生的文化土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底线思维,深深植根于五千年中华文化之中。忧患意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念,体现了对国家前途命运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几千年来,中国古人在治与乱的思考中,使得忧患意识成为中华文明宝贵的智慧,认为“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今天,我们站在历史的交汇期,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从未如此之近。行百里者半九十。习近平总书记汲取前人经验,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生于忧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是底线思维的思想基础。底线思维蕴含着辩证唯物主义科学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矛盾观点、联系观点和主观能动性的运用。回顾党的百年历程,中国共产党诞生于中华民族内忧外患之际,在克服各种风险挑战、不断化危为机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强化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是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理论武器之一。
  百年之变,新时代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成为底线思维提出的时代依据。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环境错综复杂,世界经济陷入低迷期,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塑,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逆全球化、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思潮暗流涌动。从国内来看,中国改革步入深水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凸显,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安全风险挑战前所未有。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从历史经验来看,发展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风险挑战,一个国家必须具有开顶风船、走上坡路的能力,能够应对外部冲击而保持可持续发展。坚持底线思维,是我们应对错综复杂形势的科学方法,更是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治理智慧。
  底线思维的哲学内涵
  坚持底线思维要求我们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底线思维的论述,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是基于唯物辩证法的深刻理解和创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践过程中的最新理论成果之一,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科学内涵。
  底线思维是一种边界思维。事物变化发展有着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要求我们必须把握住质变的关节点,具备边界思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底线思维应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运用于治国理政各方面全过程。要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底线思维内涵,就必须明确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各方面的“底线”“红线”。
  例如,在经济建设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审时度势,全面把握和准确判断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坚持底线思维,做好应对各种新挑战的准备。”坚持稳中求进、坚持底线思维,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方法论原则。
  在政治建设方面,道路问题、旗帜问题是不可动摇的底线,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
  在文化建设方面,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导向不能改,阵地不能丢”,必须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
  在社会建设方面,底线思维体现为一种价值取向,是责任担当的具体表现,是一种为民情怀。正是这份为民情怀使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大风大浪中始终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保持战略主动。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正是底线思维的生动实践。
  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底线思维体现在严格生态安全底线、红线和高压线,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2019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坚持底线思维,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依据,把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不可逾越的红线,立足本地资源禀赋特点、体现本地优势和特色。
  此外,在党建领域,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员干部提出“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的严格要求;在国家安全领域,他强调“我们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政党、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块中国领土从中国分裂出去”,等等。这些重要论述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个方面的底线要求,是理解底线思维的基础保证。
  底线思维具有系统性、功能性,着眼于整体目标和全局利益的实现。经济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系统结构与功能的优化离不开对各种风险的防控与化解。我们坚持底线思维,防控各种风险,最重要的是防控有可能迟滞、阻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全局性、系统性风险。不仅要注意补齐短板、提升功能,而且要注意堵塞漏洞、防范风险;不仅要防范系统本身运行中的矛盾、问题和风险,而且要防范外部环境给系统带来的风险;不仅要认清国内形势,而且要把握国际形势,在与其他国家的交往互动中趋利避害、防控风险,更好发展自己。
  底线思维是一种风险思维。底线思维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既统筹全局又抓主要矛盾,用全局性的眼光看待问题,面对可能存在的风险挑战做好应对预案。我们党诞生于内忧外患之中,在艰难困苦中玉汝于成。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获得的宝贵经验。党的十九大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正确认识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作为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的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之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新形势下我国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面临的威胁和挑战增多,特别是各种威胁和挑战联动效应明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底线思维,告诫全党时刻牢记“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强化底线思维,有效防范、管理、处理国家安全风险,有力应对、处置、化解社会安定挑战。这是我们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保障。
  底线思维是一种辩证思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充分看到发展中的困难、问题和不利因素,不是消极泄气,而是要避免犯脱离实际、超越阶段而急于求成、急躁冒进的错误,真正做到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看,底线思维要求“从坏处准备,向最好努力”,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好”与“坏”的矛盾转化。底线思维并不意味着消极保守,而是强调斗争与进取,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思维方式。
  在我们党的百年历程中,曾遇到许多风险挑战,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凭借辩证思维和战略眼光发现其中蕴藏的机遇,才能不断取得胜利。进入新时代,我们既面临许多风险挑战,也面临着重大历史机遇。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胆子要大,就是改革再难也要向前推进,敢于担当,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步子要稳,就是方向一定要准,行驶一定要稳,尤其是不能犯颠覆性错误。”只有把握好风险与机遇的辩证关系,发扬斗争精神,才能做到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坚持底线思维的实践要求
  底线思维是中华文明五千年文化积淀和中国共产党人百年实践的思想结晶,是马克思主义的思考方式和工作方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科学思维方式之一。在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奋力前进过程中,坚持和运用好底线思维,是我们党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
  坚持和运用好底线思维,就要划定边界,守住底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种风险我们都要防控,但重点要防控那些可能迟滞或中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全局性风险,这是我一直强调底线思维的根本含义。”这要求我们,要准确把握事物发展质变的关节点,牢牢守住底线,坚决不踏红线。
  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来说,坚持底线思维,就必须守住法律底线、纪律底线和道德底线。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要“守住道德底线,不碰法律红线,自觉廉洁自律”,党员干部要“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习惯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定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进一步为党员干部划定红线,为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提供坚实保障。
  坚持和运用好底线思维,就要未雨绸缪,防控风险。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坚持底线思维,就要预先设想可能遇到的困难,做到未雨绸缪,争取把风险防控于未然。这就要求我们要切实提高底线思维能力,增强工作的预见性、主动性和前瞻性。
  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必须始终保持高度警惕,坚持底线思维,对复兴路上可能遭遇的风险挑战进行预估,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防控风险,更要防微杜渐,以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研判风险挑战,发挥好党的全面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见微知著,抓早抓小,警惕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着力避免发生重大风险或危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
  坚持和运用好底线思维,就要敢于斗争,勇于突破。坚持底线思维,不是守住底线而无所作为,而是要客观地设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的能力。坚持底线思维,要坚持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明确风险与机遇之间的辩证关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化危为机,实现风险与机遇的矛盾转化。
  学会使用底线思维解决问题,需要具备担当精神和斗争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员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提出要到实践中发扬斗争精神的要求,“领导干部要敢于担当、敢于斗争,保持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年轻干部要到重大斗争中去真刀真枪干”。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以充沛顽强的斗争精神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运用好底线思维,成功实现风险向机遇的突破,还要求党员干部提高履职尽责的本领,做好分析研判,善于预见发展走势和隐藏的风险挑战。
  底线思维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科学思维方式之一。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掌握贯穿其中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底线思维思考问题、解决困难,以“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态度,坚定信念,敢于担当,切实做好防范风险挑战各项工作。
  (《瞭望》2023年第3期,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袁昕)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