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越走越宽广

2022-12-20 10:26:00    字号:

  ➤我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共约10亿人口这个总和,其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
  ➤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西方一些国家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打破了“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迷思,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
  ➤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了坚持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涵盖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奋斗目标,也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和世界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全面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突出强调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科学阐明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安排,把我们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一切奋斗,就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近代以来,在外国列强入侵和封建腐朽统治下,我国错失了工业革命的机遇,大幅落后于时代,中华民族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苦苦寻求中国式现代化之路。孙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被称为近代中国谋求现代化的第一份蓝图,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件下,中国现代化没有也不可能取得成功。
  从建立中国共产党到新中国诞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展革命斗争,推翻了“三座大山”,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为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对中国现代化建设进行了艰辛探索。1954年,周恩来同志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明确指出:“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1956年,毛泽东同志提出:“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1964年,周恩来同志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考虑: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从1949到1978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旧中国“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独立和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有效维护了国家主权和安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带来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迈出坚实步伐,实现了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提出“三步走”战略,提出到20世纪80年代末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进入21世纪,在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之后,党又提出,到建党100年时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然后再奋斗30年,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国实现了从生产力处于相对落后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为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党的十九大站在新的更高的历史起点上,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0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完成了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从2012年到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114万亿元,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39800元增加到81000元,折1.2万美元,接近高收入国家人均收入的下限。
  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中国共产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现代化。抚今追昔,展望未来,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党的领导是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证。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我国人口众多,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特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在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这是对我国发展国际国内状况定位的重要论断。
  应当清醒地看到,我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共约10亿人口这个总和,其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
  比如,我们既要像世界各国一样,走通过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实现现代化的途径;更要从我国人口多、农民多的实际出发,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施以发展实体经济为着力点的新型工业化,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又如,我国14亿多人口,已经是世界第二大消费市场,这是我们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依托。
  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推向前进。要始终从中国国情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因循守旧,保持历史耐心,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
  人口规模巨大是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国情依据。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是自古以来我国人民的一个基本理想,是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的体现,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目前,我们已经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这为推进共同富裕打下了坚实基础。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结构加快调整变化,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呈现许多新特点,对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分配差距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已经到了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同时应当认识到,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伴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整个进程,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
  天下为公,民为邦本。我们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
  实现共同富裕是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本质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理论与实践告诉我们,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要在不断发展经济、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的同时,持续加强文化建设、改善精神生活条件。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发展的精神动力。
  厚德载物,讲信修睦。我们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定文化自信,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要厚植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建设是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重要特质。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恩格斯早就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革命过程中,大多走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带来了生态环境遭破坏、环境污染损民生的后果,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英国伦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都留下惨痛教训,也表明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来认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两千多年来,借自然之力分流防洪灌溉的都江堰工程、以有机肥料为主的古代肥料使用方式,都体现了历史上中国劳动人民的生态智慧。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推动实现绿色发展,指导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重大成果,实现了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开辟了不走西方发达国家老路的新途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成果。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自然环境保障。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代化
  中国人民是爱好和平的人民,中国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沿着和平发展的道路前进。我们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那种损人利己、充满血腥罪恶的老路给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带来深重苦难。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一方面,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决定了人类前途终归光明。另一方面,恃强凌弱、巧取豪夺、零和博弈等霸权霸道霸凌行径危害深重,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人类社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顺应潮流、战胜挑战必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价值,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世界的事由各国商量着办,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
  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我们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经济全球化正确方向,坚持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坚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致力于扩大中国与各国利益的汇合点,推进双边、区域和多边合作,共同营造有利于发展的国际环境,共同培育全球发展新动能。
  求同是合作的桥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坚持推进共同发展,坚持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绿色低碳,以命运共同体为目的打造经济共同体、利益共同体。
  大同世界,亲仁善邻。我们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发展。
  和平发展是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外部环境保障。
  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从理论上看,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从实践上看,没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年均增长6.6%,年均增量达到6.56万亿元,按2021年平均汇价计算约1万亿美元,相当于一个中等发达国家的总量,这书写了经济快速发展奇迹的新篇章,使我国发展具备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
  革故鼎新,自强不息。高质量发展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高质量发展是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的发展,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发展动力,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着力发展实体经济,着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实现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改革开放的发展,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高质量发展是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经济动力所在。
  中国式现代化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现代化
  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为政以德,任人唯贤。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人民意志、保护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接受人民批评和监督,始终保持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要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履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人民民主是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强大政治保障。
  中国式现代化是遵循经济社会发展原则和规律的现代化
  基于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的深刻认识,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5条重大原则。一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正确方向,确保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凝聚力、发展自信心。二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四是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改革创新,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五是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如各国现代化都要通过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都要通过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不断调整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中国式现代化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包括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
  中国人民的实践探索和发展成就雄辩地证明,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西方一些国家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打破了“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迷思,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
  当今世界,虽然许多国家都在搞现代化,但真正建成现代化的国家并不多。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许多发展中国家不顾自身发展的国情和历史定位,全盘照搬西方模式,结果发展过程极为艰难,不是步履蹒跚、停滞不前,就是断断续续、危机不断,甚至长期陷入政治社会动荡的漩涡之中,一些国家陷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
  可以肯定地说,如果我们搞的不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是中国式现代化,而是西方化或者全盘西化,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就没有今天这样的好局面,更谈不上有什么更好的未来。对此,我们应有清醒认识。
  这些重大原则和客观规律是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基本遵循。
  中国式现代化是体现长期发展战略安排的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谋划未来的目标任务和行动纲领时,深刻分析了我国发展面临的新的历史特点。一是党已经走过创造辉煌的一百年,正团结带领人民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二是党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任务。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取得历史性成就,进入了乘势而上、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被迟滞甚至打断的关键时期,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阶段。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已经走过第一个10年,必须继续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要求。五是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外部环境更加不稳定不确定,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环境。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党的十九大作出的分两步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安排的基础上,进一步对2035年和本世纪中叶的发展目标作出宏观展望,并对未来五年发展目标任务作出科学安排。
  未来五年主要目标任务的关键词是: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显著提升,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取得重大进展。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的关键词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新发展格局,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即基本实现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这一战略安排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指明了方向。
  总之,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战略安排,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长期探索和实践的科学总结,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的重大丰富和发展,已经并正在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阐述简洁凝练、内涵丰富,强调了坚持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涵盖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奋斗目标,也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和世界贡献。
  (《瞭望》2022年第51期,中央宣讲团成员、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宁吉喆)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