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习近平李克强作重要讲话

2021-12-13 11:24:00    字号: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8日至10日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出席会议。
  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总结2021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2022年经济工作。李克强在讲话中对明年经济工作作出具体部署,并作了总结讲话。
  会议认为,今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们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沉着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我国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地位,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壮大,产业链韧性得到提升,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民生保障有力有效,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勠力同心、艰苦奋斗的结果。
  会议指出,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我们既要正视困难,又要坚定信心。我国经济韧性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都要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不断做强经济基础,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坚持多边主义,主动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
  会议认为,在应对风险挑战的实践中,我们进一步积累了对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必须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沉着应对重大挑战,步调一致向前进。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全党都要聚精会神贯彻执行,推动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必须坚持稳中求进,调整政策和推动改革要把握好时度效,坚持先立后破、稳扎稳打。必须加强统筹协调,坚持系统观念。
  会议强调,明年将召开党的二十大,这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要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持续改善民生,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会议要求,明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
  一是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要保证财政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强化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制造业、风险化解等的支持力度,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党政机关要坚持过紧日子。严肃财经纪律。坚决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协调联动,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要有机结合。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二是微观政策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要提振市场主体信心,深入推进公平竞争政策实施,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以公正监管保障公平竞争。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各类所有制企业竞相发展的良好环境。强化契约精神,有效治理恶意拖欠账款和逃废债行为。
  三是结构政策要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在畅通国内大循环,重在突破供给约束堵点,重在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要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启动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激发涌现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加快形成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网络。加快数字化改造,促进传统产业升级。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强预期引导,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坚持租购并举,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四是科技政策要扎实落地。要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挥好国家实验室作用,重组全国重点实验室,推进科研院所改革。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化产学研结合。完善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形成扎实的科研作风。继续开展国际科技合作。
  五是改革开放政策要激活发展动力。要抓好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稳步推进电网、铁路等自然垄断行业改革。调动地方改革积极性,鼓励各地因地制宜、主动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制度型开放,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吸引更多跨国公司投资,推动重大外资项目加快落地。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六是区域政策要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要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东、中、西和东北地区协调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
  七是社会政策要兜住兜牢民生底线。要统筹推进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解决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问题,健全灵活就业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障政策。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推动新的生育政策落地见效,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会议认为,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发展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面临许多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
  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既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又要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目标,首先要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要稳步朝着这个目标迈进。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力。要发挥分配的功能和作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和社会群体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完善公共服务政策制度体系,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领域精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
  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伟大创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必然会有各种形态的资本,要发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同时有效控制其消极作用。要为资本设置“红绿灯”,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防止资本野蛮生长。要支持和引导资本规范健康发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初级产品供给保障。要坚持节约优先,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在生产领域,推进资源全面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在消费领域,增强全民节约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要增强国内资源生产保障能力,加快油气等资源先进开采技术开发应用,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要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提高农机装备水平,保障种粮农民合理收益,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要正确认识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要继续按照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方针,抓好风险处置工作,加强金融法治建设,压实地方、金融监管、行业主管等各方责任,压实企业自救主体责任。要强化能力建设,加强金融监管干部队伍建设。化解风险要有充足资源,研究制定化解风险的政策,要广泛配合,完善金融风险处置机制。
  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坚定不移推进,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原则。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要狠抓绿色低碳技术攻关。要科学考核,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加快形成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防止简单层层分解。要确保能源供应,大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要带头保供稳价。要深入推动能源革命,加快建设能源强国。
  会议指出,要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特别是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围绕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大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力度,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市场主体承载着数亿人的就业创业。要继续面向市场主体实施新的减税降费,帮助他们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减负纾困、恢复发展。加大对实体经济融资支持力度,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扩面、降价。抓好重点群体就业,落实落细稳就业举措。推动财力下沉,更好支持基层政府落实助企纾困政策和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加强煤电油气运等调节,促进电力充足供应。要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运用市场化机制激励企业创新投入。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依法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政策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扩大高水平开放,多措并举稳定外贸,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加大吸引外资力度。
  会议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还必须学习历史知识、厚植文化底蕴、强化生态观念,要落实到行动上,体现到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实际行动上,体现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上,体现到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的实际行动上。
  会议指出,领导经济工作必须尊重客观实际和群众需求,必须有系统思维、科学谋划。领导干部要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的专业能力,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综合考虑政治和经济、现实和历史、物质和文化、发展和民生、资源和生态、国内和国际等多方面因素。领导干部要加强经济学知识、科技知识学习,特别是要悟透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正确政绩观,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慎重决策、慎重用权。要加强调查研究,坚持“三严三实”,坚决防止简单化、乱作为,坚决反对不担当、不作为。
  会议强调,要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科学精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要统筹安排好煤电油气运保障供应。做好粮油肉蛋奶果蔬等保供稳价。保障农民工工资发放,加强安全生产和公共安全。要全力做好冬奥会、冬残奥会服务保障工作,确保办成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
  会议号召,全党同志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运用好党史学习教育成果,以实际行动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到位,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领导同志,国务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全国政协有关领导同志以及中央军委委员等出席会议。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有关人民团体、中央管理的部分金融机构和企业、中央军委机关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等参加会议。
  (新华社2021-12-10)
   
  #相关报道# 定调2022:三大中国经济宏观趋势详解,更多扩大内需举措在路上
  核心提示: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做好“六稳”、“六保”工作。
   
  行至2021年年终,接连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用一连串关键词给2022年的中国经济工作定下基调。
  12月8-10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称,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持续改善民生,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回眸2021年,原材料价格上涨、洪涝灾害、新冠变异毒株奥密克戎等成为经济复苏中的不确定因素。整体上,多项数据指标仍彰显着中国经济运行的恢复态势——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主要宏观指标总体上处于合理区间,1-10月份,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22.2%,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1%。
  展望2022,从宏观经济专家到不同规模的市场主体,在经历不平凡的2021年后,开始在不确定性中探寻更多的确定。
  12月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经济蓝皮书》指出,2021年中国经济有望实现8%左右的增长。考虑到全球疫情仍在持续,预计2022年中国经济增长5.3%左右。在《经济蓝皮书》发布前三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表示,受奥密克戎变异毒株迅速传播的影响,人们的信心受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可能再度下调今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对经济观察报表示:“11月份PMI指数重回临界点之上等信息显示中国经济的逐步回暖;2022年疫情带来的基数特殊变化影响将显著减小;政策方向上,在稳增长方面加大政策力度比较明确。因此,明年开年将是一个以稳为特征的开局。在稳的基础上,呈现稳中回升、稳中向好的走势,2022年全年经济增长也将呈现平稳上升的态势。”
  在纺织行业干了24年的广州联昇纺织品有限公司负责人陈伯涛也在期待着市场行情的好转。
  陈伯涛表示:“今年以来受多地疫情反复影响,市场需求波动比较大。如5月的广州疫情导致公司需求受到冲击,同时刚好撞上消费淡季,所以我们二季度生意比较差。但我们即将迎来传统意义上的旺季(集中在春节后的两个月以及八九月),我们也会就此适当提前备货,但不会像疫情前那么多,关键还是要看明年的经济形势。”
  被普遍看好的投资
  “这两年,公司所在县市基本上没有新增污水处理项目,2020年总部几个投标项目最终也没有落地。总体市场上,公司投资部反馈的信息也是现在项目确实少,也难拿。一旦有什么项目出来,行业企业都抢破头。”
  作为一家中型水务公司的项目经理,宋敏对经济观察报阐释了企业当前的经营现状。除此之外,宋敏介绍,污水处理项目需要和地方政府打交道,一些项目已面临地方政府没钱支付甚至反馈说自己员工的工资都发不出来。“可即使面临地方政府回款比较慢,新增项目竞争依旧很激烈,这成为行业普遍问题。为应收账款,我们也成立了专门的督导小组。”
  宋敏:所面临的现状成为这几年整体投资低迷的一个缩影。
  以2021年前十月为例,三大投资分化明显——受财政支持力度偏弱、地方政府债务压力较大等因素影响,基建投资表现疲弱。1-10月份,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累计增长1%,两年平均增长2%,处于历史较低水平;受益于外需整体向好、企业效益改善、金融支持力度加大等因素影响,制造业投资持续回暖。1-10月份,制造业投资累计增长14.2%,两年平均增长3.8%,已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在房地产调控政策收紧的背景下,房企融资受限、资金流紧张,房地产市场加速降温,房地产投资增速前高后低。
  看向2022年三大投资,市场则普遍持乐观态度。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
  “制造业投资、房地产投资和基建投资需求还是非常大。从过去几十年的投资需求曲线来看,好像峰值已过,如果从未来30年高质量发展角度来看,仍然有很大的需求空间。比如老百姓美好生活的需要,包括15分钟生活圈、30分钟通勤圈、一小时经济圈,这些就意味着需要重现规划建设多层次交通运输体系,这方面便是一项巨大的基础设施投资”,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表示。
  张立群也判断,2022年,围绕着“两新一重”建设的基础设施投资会趋向回暖和活跃。在2021年基建投资低基数效应下,2022年投资增速会有一个比较明显的提高。
  对于项目建设资金从哪里来?张立群表示:“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这些举措都会在资金方面对于项目建设形成更大力度支持。此外2021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发债规模比较大的同时结余资金比较多,因此,未来支持“两新一重”建设的资金有保障。并且,2021年也已经做了项目储备等大量准备性工作。”
  作为市场广泛关注的房地产投资,中国银行研究院资深经济学家周景彤认为2022年将低位企稳。他表示,在房市明显降温背景下,中央重申“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预计2022年房地产调控政策仍将坚持“房住不炒”定位,但实施力度或将有调整,房地产投资可能低位企稳,但总体增速将低于2021年。制造业投资将延续回升态势。预计2022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4.8%左右。
  12月2日,中指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房地产市场2021总结&2022展望》预测,2022年,中国商品房销售面积或出现下滑,销售均价结构性小涨2%至3.5%。
  在房地产行业调控上,12月6日的中央政治局也提出要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
  8-10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表示要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强预期引导,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坚持租购并举,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张燕生解读称:“应该说房地产一个泡沫的时代、一个野蛮生长的时代结束了。当前,保障房的建设严重滞后,未来应建立房地产长效机制市场,强化房子的商品化功能。”
  风景独好落下帷幕?
  2021年,相比于投资和消费,进出口可谓是风景独好。数据显示,1-11月,中国进出口总值35.39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2%,比2019年同期增长24%。其中,出口同比增长21.8%,进口同比增长22.2%。中国在全球出口中的份额提升至2021年上半年的14.5%,同比上升0.9个百分点。
  只是,这样的高速增长在2022年可能难以持续。
  张立群分析表示,2021年全球供应链和产业链受疫情影响出现明显缩减,这种情况在明年很有可能会改变,各个国家的生产供给情况也将呈现恢复态势。也因为此,外部订单持续较快增长的状态可能在明年逐步转变,出口增速相比今年会出现下降。“从客观条件来看,明年外需的增速会有所回落。但在支持外贸方面的政策上,还是要努力的把出口较快增长态势稳住。与此同时,2022年内需增长相比今年会有比较明显的加强。总需求将是一个回升向上的的发展态势,这也将对明年的经济增长带来积极的拉动作用”,张立群表示。
  野村证券首席中国经济学家陆挺也持同样的观点。他介绍,2021年第三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4.9%,其中出口增长贡献了近一半。虽然出口增速和贸易顺差仍然很高,但随着世界经济运行逐渐恢复正常加之2021年基数较高,2022年出口增速放缓不可避免。
  周景彤预期,2022年进出口全年或将呈“前高后低”走势。疫情走势是影响全球经济复苏的关键因素之一。由于发展中国家疫苗接种率偏低、疫情反复,预计短期内全球要素流动仍将受限,供应链紧张或将持续到2022年二季度前后,进口商为保障供应链稳定仍将偏好中国产品。同时,全球能源紧张、欧美通胀居高不下,价格因素对中国出口也有支撑。
  “2022年下半年中国出口增速或将放缓。一方面,欧、美货币政策趋紧,财政补贴退出的影响凸显,经济增速向疫情前水平回归,需求增速将逐步回落。同时,随着欧美和新兴市场的生产恢复,全球供应链将逐步修复,中国出口替代效应或将减退。另一方面,国内供给端仍将面临约束。2022年,原材料价格保持高位、能耗控制、劳动力和运输成本较高等将继续影响中国出口竞争力,挤压外贸企业利润空间”,周景彤表示。
  扩大内需举措在路上
  陈伯涛还在感受市场需求乏力带来的困扰。“纺织行业,以前可能是两个人分一个蛋糕,现在则是十个人分三个蛋糕。2005年前,开服装工厂的公司随便做都能赚钱,市场也都是一直供不应求。但之后市场竞争也逐渐加剧,这两年很多外贸公司也开始转回国内,进一步推高国内行业供应端库存。与此同时,今年原材料价格上涨幅度比较高且仍在维持高位,市场需求乏力导致我们也不敢提价。大部分行业企业议价能力都比较弱,这也进一步压缩企业的利润率”,陈伯涛表示。
  长期关注浙江民营企业发展的浙江省人民政府特约研究员周德文也在多次调研中看到了中小企业的生存不易。他表示:“2020年以来,可以从调研中发现,很多中小企业的经营比较困难,更多是求生存,在投资扩张上比较谨慎。一方面,今年以来国内大宗产品价格大幅上涨,给中小微制造业以及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带来了巨大的成本上升推力,这进一步压缩着本来就低的制造业企业利润;另一方面,受疫情等因素影响,企业的产品需求也受到冲击。”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小型企业景气度上,11月中型企业PMI为51.2%,刚结束连续两个月的收缩走势。小型企业PMI为48.5%,已连续7个月位于收缩区间。这也反映着以中下游行业居多的中、小型企业生产经营压力较大。
  需求乏力也体现在宏观数据上。2021年1-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两年平均增速为3.97%,
  距离2019年8%的增速仍有较大差距。
  “消费有望继续向正常水平回升,但依然面临不少困难”,展望2022年消费,周景彤给出了自己的判断。
  周景彤表示,疫情仍将是影响经济、收入和消费恢复的主要因素。其次,住房、汽车等大额消费难言乐观。2022年房地产市场可能延续降温态势,这将影响住房相关消费。此外,汽车芯片供应链修复仍需时间,汽车消费恐将低位徘徊。第三,收入增速放缓、CPI上涨进一步制约消费恢复。
  为提振消费,系列举措在近期被密集推出。
  12月8日,国家发改委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农村家电更新行动,实施家具家装下乡补贴和新一轮汽车下乡。促进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更新换代。两天前,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决定于2021年12月1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共计释放长期资金约1.2万亿元。这也是7月全面降准后,央行年内第二次全面降准。
  针对降准带来的影响,陆挺表示,预计此次降准对遏制当前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有限。随着未来出口增长放缓等因素影响,可能促使政策层进一步转向宽松。我们认为2022年上半年将再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50个基点,但由于PPI和CPI上涨,降息的可能性相当小。
  与此同时,张燕生预警:“看向下一步货币政策调整,绝对不能搞大刺激。保持战略定力与精准施策相结合特别重要。衡量战略定力就是宏观杠杆率要稳中有降,绝不能像过去搞大水漫灌。针对新冠疫情打击消费和投资,关键要精准施策。”
  为提振消费,张燕生建议当务之急是提升居民收入。跟国际主要国家相比,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居民消费占GDP的比例太低,而消费又依赖于收入的改善。与此同时,提高收入后还需创造更高质量的“新蛋糕”,让老百姓得到更多实惠。包括促进线上消费、线下消费深度融合,开拓文化消费、信息消费等新消费,满足95后、00后新生代的个性化、虚拟消费等需求。
  在2022年外需风景独好可能落下帷幕的另一面,周景彤认为2022年内需短期或难以补位,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形势要比2021年严峻,预计全年GDP增长5%左右。“为此,宏观政策要加大跨周期调节和多政策协调配合;关注中小企业经营状况变化,加大政策支持以保市场主体进而保就业和保民生;关注潜在通胀压力,确保能源安全和供应链稳定;关注房地产市场变化,防止经济过度房地产化和累积系统性风险,注意优化政策手段,避免带来处置风险的风险”,周景彤建议。
  具体到中小企业经营,周德文建议,接下来还需在扶持中小微企业上持续发力。“12月推出的降准以及此前的减税降费等系列政策在助力中小企业纾困解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经济持续恢复基础仍不牢固,行业间分化较为明显,同时中小微制造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应对风险能力相对较弱,再加上年底是企业周转的艰难期,因此进一步加强对中小企业的纾困帮扶,仍是稳经济、保就业的重中之重。”
  对此,12日10日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有安排:要继续面向市场主体实施新的减税降费,帮助他们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减负纾困、恢复发展。
  (经济观察网2021-12-10,田进)
   
  #相关报道# 2022年的积极财政会有哪些不同?
  12月8-10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要保证财政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强化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制造业、风险化解等的支持力度,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党政机关要坚持过紧日子。严肃财经纪律。坚决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
  中国已经连续十余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那么相比去年和往年,2022年的积极财政政策会有哪些变化?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冯俏彬对经济观察网表示,中国十几年来实施积极财政的经验,已经超出了传统扩张性财政政策,在方向和力度有了不同的内涵,在外部内部的变化下,内涵已经有了新的变化。
  在财政可持续性方面,冯俏彬告诉记者,可持续财政的问题从去年就一直在讨论,现在来看,对此已经形成很强的共识。
  “可持续性更多的是指统筹财政的发展和安全,表明对未来财政支出需求方面预期。在当前形势下,对政府支出的需求是比较强烈,比如,需要政府偷来来稳增长,做好六保六稳。也是今年以来,财政收入增速相对比较高,支出相对比较慢的回应,有些人认为财政还有余力,可持续就是对未来的判断和平衡。”冯俏彬表示。
  对于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的“精准”,冯俏彬认为,精准针对的财政支出,要求更加精准,这也符合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财政支出要有效,精准,更加有针对性,这样能更加有效的转化为稳增长的力量。在方向上,则是需要财政支出是对未来经济发展有强大支撑方向的,比如新基建等。当然,还要讲求效率和绩效。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提到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对此,冯俏彬告诉记者,新的政策应该主要是在费的方面实施,达到对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从目前来看,税费方面,更多会是清理不合理不合法的费方面,提升营商环境的质量。“像过去那样大规模性的减税不太可能。”
  (经济观察网2021-12-10,杜涛)
   
  #相关报道# 顶层指路 国企改革将推进电网、铁路等自然垄断行业改革
  12月10日晚间,新华社消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8日至10日在北京举行。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总结2021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2022年经济工作。李克强在讲话中对明年经济工作作出具体部署,并作了总结讲话。
  讲话要求,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稳步推进电网、铁路等自然垄断行业改革。调动地方改革积极性,鼓励各地因地制宜、主动改革。
  一名国资人士认为,深化自然垄断行业改革,意味着将在电网、电信、铁路、石油、天然气等重点行业和领域,放开竞争性业务,进一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继续推进油气管网、电网等自然垄断行业改革,剥离电网企业装备制造等竞争性业务。深化铁路行业改革,促进铁路运输业务市场主体多元化和适度竞争。支持民营企业参股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加强对自然垄断业务的监管,强化行业监管机构职能和能力建设。
  除去深化自然垄断行业改革,在推动国有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方面,还将按照适应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转换政府职能,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营造各种所有制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市场环境。
  其中包括深化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坚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除法律法规等另有规定或经国务院授权外,其他行使公共管理职能的部门要剥离专门针对国有企业、企业国有资产的管理事项,基本实现行使公共管理职能的部门不再行使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国资监管机构不再行使公共管理职责。凡是市场机制可以有效调节、社会组织可以替代、企业在法律范围内能够自主决定的事项,政府部门不再审批。
  同时完善公平竞争制度。落实并完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强化公平竞争审查刚性约束,修订完善公平竞争审查实施细则,深入推进公平竞争审查工作。加强和改进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依法加强商业秘密保护,加大对违反公平竞争问题的执法力度,提高违法违规成本。
  经济观察网记者获悉,未来还将进一步规范国企补偿机制。建立健全符合国际惯例的补贴体系,加快修订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和有关国际规则,梳理和规范各类补贴,明确并依法公开补贴的目标、措施、标准、范围、时限等信息,做好补贴通报工作,进一步提升补贴政策透明度。遵循非歧视原则,对国有企业不实行基于所有制的补贴。优化政府购买产品和服务制度,对于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国有企业,建立科学合理、稳定可靠、公开透明的补偿机制。
  (经济观察网2021-12-10,王雅洁)
   
  #相关报道#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碳达峰、碳中和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经过一年的实践,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将在明年的推进中变得更加具体、务实。
  12月8日至1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并提出七点要求。首要一点即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坚定不移推进,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过程中也要科学考核,会议明确,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加快形成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防止简单层层分解。
  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其中首要的一项“要抓紧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的工作业已完成并得以推出。今年10月26日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就确认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长期性,一个重大的目标被分拆成十项具体的行动,有关地方碳达峰也被建议要“科学合理”、“因地制宜”以及“上下联动”。
  不同于去年提出的要“推动煤炭消费尽早达峰”,今年多地经历的煤荒、电荒使得煤炭的主体地位被再次确认。在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有关煤炭的表述是“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
  这与目前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的实情相符,目前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化石能源占比仍然超过80%,煤炭占比超过55%,化石能源仍在稳定可靠能源供给、保持实体经济竞争力等方面仍在发挥重要作用。
  因此,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提出,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另外也要狠抓绿色低碳技术攻关。这与今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的,要纠正运动式“减碳”、先立后破,一脉相承。
  英大证券研究所副所长臧宁宁对经济观察网表示,在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过程中,需“立”系统,即推进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立”碳市场,并通过碳金融等工具完善碳配额成本传导机制;“立”技术,推进绿色技术示范应用。以此为基础后再“破”传统化石能源,逐步打破煤电及化石能源主体地位。
  需要看到的是,“十四五”、“十五五”期间中国各区域逐步进入后工业化社会,全国能源消费逐步进入“总量增加,增速下降”的减速增长阶段,但仍处于碳排放上行阶段。在此期间,国内电力供给端出力和需求侧负荷双向波动逐步加大,能源电力供应整体宽松,但局部地区季节性、阶段性偏紧将越发凸显,电价波动性也逐步成为常态,在储能、氢能等创新灵活性技术逐步具备竞争力的过程中,仍需煤电在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提高电力系统灵活性调节、保障区域季节性阶段性电力供需安全中发挥重要作用。
  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工程,煤电仍是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支撑,一味的、一刀切的去煤化、去煤电化将对能源电力安全可靠稳定供应带来较大影响。
  由此会议提出,要确保能源供应,大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要带头保供稳价,此外也要深入推动能源革命,加快建设能源强国。
  (经济观察网2021-12-10,高歌)
   
  #相关报道#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发挥好国家实验室作用
  2022年国家科技政策如何推进?落地两字是关键。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8日至10日在北京举行。针对2022年的工作要求,会议提出要“科技政策要扎实落地”。
  从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开始,“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就开始成为科技政策的主要脉络。
  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包括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坚持战略性需求导向,确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着力解决制约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大难题。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发挥好重要院所高校国家队作用,推动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等等。
  这方面的工作在今年的会议中得到认可,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认为2021年“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壮大”。
  新一年科技政策依然围绕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展开,但更强调“扎实落地”。
  首先是两份重要顶层文件的实施和制定,包括在今年11月已经在深改委审议通过的科技体制改革三年行动方案以及正在制定的基础研究十年规划。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司长叶玉江今年2月的新闻发布会曾介绍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将对未来十年我国基础研究的发展作出系统的部署和安排。
  其次即数项重要国家科研体系的改革,“发挥好国家实验室作用,重组全国重点实验室,推进科研院所改革”,国家实验室在今年年初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后,开始频繁在顶层文件中出现。
  2017年科技部等三部门印发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方案》中则将国家实验室定义为“体现国家意志、实现国家使命、代表国家水平的战略科技力量,是面向国际科技竞争的创新基础平台,是保障国家安全的核心支撑,是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一体化的大型综合性研究基地”。“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则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战略科技力量。聚焦量子信息、光子与微纳电子、网络通信、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现代能源系统等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
  有关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则是此前已经开始推进并仍在持续推进的改革方向。
  与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类似,今年也强调了企业创新和科研作风的重要性。会议提出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化产学研结合。完善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形成扎实的科研作风。继续开展国际科技合作”。
  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与“十四五”规划纲要结构保持相似,国家科技政策的内容出现在年度工作的第一条,为未来一段时间科技政策明确了重点和方向。而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科技政策则表现了更强的延续性,相继落地的政策预计将会带来一轮新的科研体制改革。
  (经济观察网2021-12-10,宋笛)
   
  #相关报道#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8日至10日在北京举行。会议要求,明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
  一是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要保证财政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强化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制造业、风险化解等的支持力度,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党政机关要坚持过紧日子。严肃财经纪律。坚决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协调联动,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要有机结合。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二是微观政策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要提振市场主体信心,深入推进公平竞争政策实施,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以公正监管保障公平竞争。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各类所有制企业竞相发展的良好环境。强化契约精神,有效治理恶意拖欠账款和逃废债行为。
  三是结构政策要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在畅通国内大循环,重在突破供给约束堵点,重在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要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启动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激发涌现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加快形成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网络。加快数字化改造,促进传统产业升级。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强预期引导,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坚持租购并举,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四是科技政策要扎实落地。要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挥好国家实验室作用,重组全国重点实验室,推进科研院所改革。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化产学研结合。完善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形成扎实的科研作风。继续开展国际科技合作。
  五是改革开放政策要激活发展动力。要抓好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稳步推进电网、铁路等自然垄断行业改革。调动地方改革积极性,鼓励各地因地制宜、主动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制度型开放,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吸引更多跨国公司投资,推动重大外资项目加快落地。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六是区域政策要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要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东、中、西和东北地区协调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
  七是社会政策要兜住兜牢民生底线。要统筹推进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解决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问题,健全灵活就业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障政策。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推动新的生育政策落地见效,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经济观察网2021-12-10)
   
  #相关报道#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许多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8日至10日在北京举行。会议认为,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发展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面临许多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
  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既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又要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目标,首先要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要稳步朝着这个目标迈进。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力。要发挥分配的功能和作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和社会群体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完善公共服务政策制度体系,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领域精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
  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伟大创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必然会有各种形态的资本,要发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同时有效控制其消极作用。要为资本设置“红绿灯”,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防止资本野蛮生长。要支持和引导资本规范健康发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初级产品供给保障。要坚持节约优先,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在生产领域,推进资源全面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在消费领域,增强全民节约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要增强国内资源生产保障能力,加快油气等资源先进开采技术开发应用,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要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提高农机装备水平,保障种粮农民合理收益,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要正确认识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要继续按照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方针,抓好风险处置工作,加强金融法治建设,压实地方、金融监管、行业主管等各方责任,压实企业自救主体责任。要强化能力建设,加强金融监管干部队伍建设。化解风险要有充足资源,研究制定化解风险的政策,要广泛配合,完善金融风险处置机制。
  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坚定不移推进,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原则。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要狠抓绿色低碳技术攻关。要科学考核,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加快形成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防止简单层层分解。要确保能源供应,大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要带头保供稳价。要深入推动能源革命,加快建设能源强国。
  (经济观察网2021-12-10)
   
  #相关报道#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继续面向市场主体实施新的减税降费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8日至10日在北京举行。
  会议指出,要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特别是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围绕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大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力度,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市场主体承载着数亿人的就业创业。要继续面向市场主体实施新的减税降费,帮助他们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减负纾困、恢复发展。加大对实体经济融资支持力度,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扩面、降价。抓好重点群体就业,落实落细稳就业举措。推动财力下沉,更好支持基层政府落实助企纾困政策和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加强煤电油气运等调节,促进电力充足供应。要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运用市场化机制激励企业创新投入。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依法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政策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扩大高水平开放,多措并举稳定外贸,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加大吸引外资力度。
  (经济观察网2021-12-10)
   
  #相关报道#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2022金融风向:货币政策“灵活适度”,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
  2021年12月8日至1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下简称“会议”)在北京举行。
  会议要求,明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
  会议也对未来金融工作作出安排,定调了2022年金融风向。
  对于宏观政策,会议指出,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要保证财政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强化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制造业、风险化解等的支持力度,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党政机关要坚持过紧日子。严肃财经纪律。坚决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
  同时,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协调联动,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要有机结合。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此次会议提出“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亦提出了“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要为资本设置‘红绿灯’,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防止资本野蛮生长”。
  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传递出了哪些金融领域具体的重要信息和政策信号?
  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
  对于货币政策,此次会议指出,2022年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分析认为,在当前的经济背景下,“灵活”指的是明年上半年货币政策稳增长会及时出手,并且要适当体现前瞻性;下半年经济企稳转强,政策方向有可能转向边际收紧;“适度”主要是指在跨周期调节下,明年的货币政策力度不会过猛,避免引发经济大起大落,给将来留下风险隐患。实际上,本次会议强调财政政策“可持续”也有类似含义,主要是防止政策力度过大,政府杠杠率快速上升。我们判断,着眼于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明年上半年货币政策边际向宽是大方向,有可能延续降准,必要时也会小幅下调政策利率。这意味着债牛仍有下半场,明年上半年在降准、降息等宽松措施推动下,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仍有进一步下行空间。不过,下半年经济增长动能转强后,不排除货币政策边际收紧,市场利率掉头向上的可能。由此,我们认为,明年以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代表的市场利率将呈“前低后高”走势,其中10年期国债收益率波动区间将大致在2.7%-3.0%之间。
  红塔证券李奇霖团队分析称,这说明2022年的货币环境仍是分化的,一方面对传统部门比如地产基建,还是偏紧,松只是针对防风险而言的,松是为了稳住存量,但坚决遏制增量;另一方面,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结构性宽松的货币政策还将继续深化和延续下去,比如再贷款、定向降准、碳减排支持工具等结构型货币政策工具明年可能还将继续实施。
  从这个角度看,如果地产、基建的增量融资需求继续遏制,仅是保住地产的存量风险,然后货币政策又仅是结构性宽松,整体“宽信用”的政策效果将相当有限,预计整体社融增速在10.5%-11%之间。
  另外,会议要求,明年货币政策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
  王青认为,这里有两个含义:首先,明年上半年货币政策边际宽松带来的增量资金会优先向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投放;其次,明年结构性货币政策还将担当重要角色,其中支小再贷款规模可能继续扩大,碳减排支持工具将开始发力,也不排除推出定向支持科技创新政策工具的可能。
  另外,此次会议里还提到要“坚决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
  李奇霖团队认为,这说明稳增长不是说要经济“走老路”,必须要坚持高质量发展,等同于与过去的依靠地产、基建的“走老路”发展模式彻底割裂了。明年地方债务仍有去杠杆的压力,对城投的融资政策预计将持续偏紧。
  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
  对于证券市场,会议要求,要抓好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
  对于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陈雳表示,当下我国全市场推行注册制的条件已经趋于成熟,从经济总量上来看,2020年我国国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3%,是2020年GDP增速为正的唯一主要经济体,经济总量超过100万亿元,这些基础条件为全面推进注册制奠定了资金基础。从科创板试点、创业板注册制改革经验来看,科创板、创业板平稳健康运行,成功帮助300余家企业通过注册上市实现直接融资,进而推动企业的做优做强,创业板和科创板实行注册制的经验为全面推进注册制提供了参考。
  招商证券研报判断,全面推行注册制后,投行业务模式综合升级,盈利来源更加丰富,因行政干预多带来的收入波动有望降低。其次,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持续发力将有效改变证券公司业绩高度依赖权益市场的状况。
  此外,会议里还提到“要为资本设置‘红绿灯’,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防止资本野蛮生长。要支持和引导资本规范健康发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李奇霖团队认为,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有正外部性,企业的发展经营与全社会利益提升是共融的,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的行业和企业,能够解决就业和扩大内需潜力的中小企业是要继续支持的,但对社会有负外部性的企业,比如企业的经营发展与全社会的利益相悖,仅有利于少数资本持有者而损害公众利益的企业,是要继续加强监管的。
  (经济观察网2021-12-11,蔡越坤)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