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中全会《决议》是新时代的宣言书

2021-11-18 11:07:00    字号: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高度重视总结历史经验、也善于总结历史经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每到重要历史时刻和重大历史关头,党都要回顾历史、总结经验,从历史中汲取继续前进的智慧和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历史中,曾先后制定了两个历史决议,对推进和引领党的事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是党的历史上第三个历史决议。这是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辉的纲领性文献,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成功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意气风发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征程的新的里程碑。
  深刻认识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这份《决议》的历史性贡献,对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全党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六中全会《决议》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在1945年制定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1981年制定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两个决议都结合当时时代发展要求,对过往历史经验和教训进行了深刻总结,坚持了真理,修正了谬误,起到了凝聚全党共识、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大作用,推进和引领党的事业继续向前发展。这次六中全会《决议》承前启后,重点着眼于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觉和历史自信,意在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六中全会《决议》系统概括了党的百年奋斗的五个方面的历史意义,也可以说是历史性贡献。我们正确地看待历史,需要一定的时间宽度和历史厚度。只有在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才能透视历史运动的本质和时代发展的方向。中国共产党一百年的历史,历尽千辛万苦,走过苦难辉煌,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为中国人民、中华民族乃至于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决议》围绕中国人民、中国道路、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进程、党的自身建设五个方面对党的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世界意义作了高屋建瓴的概括。这五个方面跨越时空,内涵丰富,厚植底气,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运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中国共产党无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党。
  六中全会《决议》以“十个坚持”全面总结了党百年奋斗的宝贵历史经验。这“十个坚持”即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理论创新,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国道路,坚持胸怀天下,坚持开拓创新,坚持敢于斗争,坚持统一战线,坚持自我革命。“十个坚持”是系统完整、相互贯通的统一体,是中国共产党经历革命、建设、改革、复兴的各个历史时期淬炼凝聚的实践成果,饱含着成功和失败,凝结着鲜血和汗水,充满着智慧和勇毅,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是历史实践的产物,历史奋斗的结晶,是历史规律的昭示,也锻造了中国共产党百炼成钢的优秀品质,深刻揭示了党和人民事业不断成功的根本保证,揭示了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力量源泉,揭示了党始终掌握历史主动的根本原因,揭示了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根本途径。
  六中全会《决议》浓墨重彩书写了党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强调了“两个确立”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决议》深刻阐释了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是时代呼唤、历史选择、民心所向;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中国共产党就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度演进互动的复杂条件下,坚持正确前进方向,乘风破浪不迷航;就能始终把握发展规律,运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谋划事业发展、应对风险挑战,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开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六中全会《决议》更是党带领中国人民继续开创美好未来的新时代新征程上的宣言书和行动令。《决议》宣示指出,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过去一百年,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现在,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决议》号召全党必须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把握历史发展大势,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始终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决不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必须铭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常怀远虑、居安思危,继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做到难不住、压不垮。
  深刻领会六中全会《决议》的重大里程碑意义,我们就能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奋力实现既定目标,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不懈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航船必将劈波斩浪、一往无前。
  (中国网2021-11-18,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胡敏)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