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数字化就业 实现高质量发展——构建数字经济时代新就业形态
2025-04-29 09:10:00
字号:大 中 小
在当前全球数字经济浪潮的席卷之下,就业形态正经历着一场革命性的变革,数字化就业这种全新的就业形态正在快速增长,推动就业市场结构重塑,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力和机遇。
在当前全球数字经济浪潮的席卷之下,就业形态正经历着一场革命性的变革。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已达到42.8%,2024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0%左右,表明数字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正日益凸显。同时,数字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持续上升。变革催生了130余种新兴职业,如人工智能训练师、区块链工程师、价值管理工程师等,并改变了价值创造模式。人工智能的发展使一些重复性工作面临自动化风险,如客服、行政助理等。AI技术的广泛应用可能导致某些传统行业用人需求下降,所在行业劳动者面临失业或需重新定位职业。技能更新压力增大,劳动者需要掌握高级技术能力。同时,数字化就业这种全新的就业形态正在快速增长。
数字化就业是指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平台以及数字经济的发展,形成的一种新型就业形态。数据、算法、平台是新生产力的本质,在现代经济中,来自数据和算法的变革起了核心作用,推动生产力提升和数字经济平台的发展,这个过程显示就业形态转变和高质量发展动能转换。在这个过程中,劳动者参与生产的方式、作用、效果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无疑都是在创造价值。数字化就业为解决“中等收入陷阱”和避免“鲍莫尔病”提供了新策略。
一、深层变革:数字就业重构经济逻辑
第一,价值创造范式转型。传统经济价值源于生产要素与劳动时间的线性组合,数字时代则表现为数据和技术的指数增长。数据和技术的深度结合将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未来,数据将在技术创新、政策支持和行业拓展中扮演关键角色。
第二,就业市场结构重塑。数字化就业推动高质量发展,主要体现在就业形态多元化、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结构优化、就业服务数字化转型、行业内部结构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变化以及区域就业机会差异等方面。数字化就业推动了就业市场结构重塑,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力和机遇。
第三,生产关系智能化升级。智能化升级通过数字技术优化传统生产关系,适应数字化经济。数据收集与分析提升了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并可用于支持企业决策。智能化技术使生产自动化、智能化。数字经济促使生产关系网络化、平台化,但面临数据所有权界定复杂和技术更新快等挑战。
二、现实挑战: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考
第一,技能错配的转型阵痛。
“技能错配的转型阵痛”是指在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过程中,劳动力的技能结构与市场需求之间出现不匹配的现象,这种不匹配导致了转型过程中的诸多挑战和困难。资料显示,2023年,高等教育毕业生中仅35%的专业与数字经济岗位匹配。同时,制造业机器人操作员岗位空缺达450万人,显示教育与产业变革不协调。
一方面,技能错配限制个人职业发展,技能过剩者难以找到工作,技能短缺者面临失业,加剧社会不平等,影响社会经济地位。另一方面,企业因技能错配在技术升级和创新上遇到挑战,难以招聘合适的人才,影响其生产力和创新能力。此外,技能错配限制国家竞争力,阻碍产业升级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影响全球价值链的分工和增值。
第二,数字鸿沟的扩大风险。
全球数字鸿沟扩大的风险包括经济差距加剧、社会不平等加深、就业机会不均等、数字安全风险增加、教育和知识获取的不平等,以及阻碍全球发展。在我国,若不采取有效措施,区域间的发展不均衡性或将进一步加剧,进而引发一个令人担忧的趋势——形成数字时代的新二元经济结构。
新二元经济结构会引发就业市场的分化。例如,数字经济创造了大量新兴职业和就业机会,如数据分析师、数据交易员等,但同时也导致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岗位的减少。这种分化加剧了劳动力市场的两极分化。
第三,权益保障的制度滞后。
某平台进行的经济调研结果表明,43.6%的网约车司机及外卖配送员未能享有基本的社会保障福利,此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随着算法优化的不断深化,灵活就业者面临所谓的“隐形加班”问题,其平均工作时长显著增加。例如,有调研显示,灵活就业人员平均周工作时长达到47.4小时,而广州的灵活就业者平均每周工作时长甚至达到62小时。这种加班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加班,而是由于算法高效调度导致工作量隐性增加,迫使他们在既定的工作时间之外继续工作。
这一现象揭示了一个问题,即现行的传统劳动法体系似乎难以适应新兴的“去雇主化”就业形态,工作关系变得更加灵活和非正式,但同时对劳动者权益保护提出了挑战。
三、破局之道:构建数字就业生态系统
第一,核心建设:打造全民数字技能基础。
实施“数字扫盲2.0计划”,将AI、区块链等课程加入义务教育。该计划强调提升高级数字素养,包括数据安全和数字内容创作等关键领域。欧盟的DSI 2.0和DigComp 2.0旨在提高全民数字技能。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也着重于提升数字素养,促进技术与教学融合。建议为老年人开展数字扫盲,确保各年龄段的民众享受数字技术红利。
建立“数字技能银行”,推行终身学习积分制,劳动者可凭技能认证跨行业流转。建立“数字技能银行”需要明确目标、构建框架、收集与验证数据,并持续优化。其核心目标是提升数字技能水平,支持政策、教育改革和职业发展。数字技能银行是提升全民数字素养、有效缩小数字鸿沟的关键性工具。
打造100个国家级数字人才孵化基地,重点培养工业互联网、元宇宙等紧缺人才。构建国家级数字人才孵化基地需要政策、产业、教育、技术及国际合作等多方面努力。针对关键领域,如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打造数字产业链,促进企业协同进步。研发数字职业标准,设计培训课程,采用工学结合的模式培养创新与实用技能兼具的人才。建立数字职业技能等级认证体系,通过竞赛、培训等激励人才技能提升。
第二,生态培养:构建价值共创新平台。
建设国家级数字就业服务平台,涵盖顶层设计、技术架构、服务内容、政策支持等。明确平台目标,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完善企业用工模式,界定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关系,构建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全国一体化数据资源库,实现数据高效存储、管理、共享。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提供精准就业匹配、职业培训推荐、政策解读服务。加强数据隐私保护,确保个人信息安全,防止数据泄露和滥用。
积极推广“产业大脑+未来工厂”的创新模式,推动多达200个产业集群实现数字化转型,以提升整个产业的智能化水平和竞争力。
为推动知识产权高效流通与价值最大化,建议尽快构建一个先进的数字产权交易平台。该平台旨在对各类知识成果与创意设计进行证券化处理,以促进其流通与交易。通过此机制,创新者与创作者得以将其智慧成果转化为具有市场价值的资产,进而激发社会创新活力与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
第三,战略规划:占据世界数字就业的高峰。
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共同建设数字技能培训中心,推广中国标准与经验,加速沿线国家的数字化转型与技能升级。
鉴于全球人才流动趋势的明显变化,特别是外国科研人员大量涌入中国,以及中国和美国在人才规模指数上的领先地位,建议成立一个国际人才联盟,旨在构建一个全球数字人才流动的“绿色通道”,以促进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
建议设立一项数字就业发展基金,该基金的主要目标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援助,以助力其数字化转型进程。
四、未来景象:以人类为中心的数码文明
在数字技术飞速进步的今天,江苏省的农民工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跨越国界远程操作和维护德国的工厂,仿佛亲临现场一样进行日常的管理和保养。与此同时,云南省的咖啡种植者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了咖啡豆从种植到纽约交易所交易的全程可追溯性,确保了产品的真正透明度。这些事例表明,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数字就业时代。在这个时代里,每个人都有可能通过数字技术来展现自己的能力,实现个人价值。
此次变革的终极目标,并非以机器替代人类,而是实现技术对人类的赋能;并非引发“数字失业”的恐慌,而是开辟“数字乐业”的前景。通过构建一个包容性、共享性、可持续性的数字就业生态系统,我们一定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在此路径上,每一位劳动者的数据轨迹均转化为价值的象征,每一次键盘的敲击均积累成为国家强盛的动力,每一朵数字浪花均汇聚成民族复兴的洪流。古语云,“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数字时代为每个人提供了无限宽广的舞台。
(《中国经济时报》2025-04-29;中国人民银行原首席研究员、中国制造业金融研究院院长 邹平座,中国制造业金融研究院研究员 李光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