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聚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2024-03-19 11:04:00    字号: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质生产力”,为新时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重要指引。深刻认识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规律、内涵特征和发展路径对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生产力跃迁与国家现代化的关系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能力。不同的历史阶段,人类改造物质世界所依赖的工具和技术手段各不相同。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机械化,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电气化,再到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信息化,人类改造物质世界的技术手段愈加先进,社会生产力也因此不断得以跃升。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哪个国家率先抓住和适应先进生产力谁就能走到世界发展前沿。当前,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不断深入,世界已经进入以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为特征的数字经济时代。数字经济时代对传统生产力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对生产力的三大核心要素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化的生产力基础因此发生了深刻变化,这就需要新的生产理论来指导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所以,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必须要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三大要素变化特征
  新质生产力是在新科技革命背景下实现的生产力跃迁,本质上仍由生产力的三个部分组成,但却更多地融入了科技—经济融合发展的新质特征。
  一是以实现人的现代化为特征要求的新型劳动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打破了原有的生产方式,对劳动力素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新型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推进的主体,其不仅要求劳动者具有更高级的教育水平和更高超的劳动技能,而且也要有更先进的价值理念和创新能力。也就是说,具有创新型、知识型、技能型的劳动者才能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劳动力要求。同时,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劳动者提供高品质生活,其也会促使劳动者更加平等地获得各类更高水平的公共服务。
  二是以数字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新锐劳动资料。数据作为一种全新的生产要素,已经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劳动资料。数字技术不仅与其他生产要素进行深度融合,改变着原有的生产方式和要素组合,而且本身也创造出更多的生产工具,如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极大地丰富了传统生产力模式下的劳动资料。不仅如此,一些关键性技术也正在加速突破并发生质变,引发生产力核心要素的变革,成为新的生产资料。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的劳动资料相比更加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更具颠覆性和原创性,能够更高效地支持生产活动。
  三是以多元化、融合化、绿色化为主要特征的新兴劳动对象。在新兴技术的推动下,劳动对象范围进一步扩大,一些新型劳动对象不断涌现,诞生了智能机器人、物联网设备等先进技术产品,他们的出现不仅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也使产业边界不断融合拓展。元宇宙、脑机接口、量子信息等一批未来产业正在加速形成,产业产品日趋多元化。不仅如此,新质生产力还将劳动对象充分融入绿色生态理念,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正全面推广应用,传统产业正在向绿色化低碳化转型发展,绿色生产力已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底蕴。
  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径
  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质生产力应重点围绕推动科技创新、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优化提升各类生产要素以及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四个方面着手。
  第一,加快科技创新,构筑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动力。一是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历史契机,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彻底解决西方国家对我国在高端芯片、工业软件、先进生物等关键技术领域的“卡脖子”问题;二是发挥中央科技委对创新资源统筹领导作用,全面优化整合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水平科研院所以及创新型领军企业等创新平台和创新资源,加快突破一批前沿性颠覆性核心技术;三是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构建不同领域不同范围的科技合作共同体,充分利用“一带一路”科技创新专项合作计划,不断突破西方国家科技霸权围堵。
  第二,前瞻部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是充分认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作为新质生产力主阵地的作用,积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大力加强新型工业化建设;二是加快利用数字技术、绿色技术等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发展;三是大力推进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加强人工智能和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发展,丰富新质生产力的新业态;四是树立国家安全观,做好我国产业链供应链“扬长补短”的文章,进一步强化产业链的韧性和安全。
  第三,全面优化提升各类生产要素,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一是建立多层次的新质人才培养体系,面向科技前沿领域培育发展一批高层次人才队伍,充分发挥他们的科技领军作用,使我国在重要科技领域成为全球领跑者;二是积极优化数据要素的配置和利用,大力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动数据市场建设,提升数据处理分析能力,强化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三是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进一步完善和提升知识、技术、管理、金融等生产要素;四是新质生产力的生产要素是多元化和高度互动的,因此需要进一步优化配置生产要素,提升生产要素的协同作用。
  第四,深化体制改革,建立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一是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政府在基础研究和重大科技设施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同时要积极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优质生产要素向新质生产力通畅流动,积极推进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作用;二是加大科技体制改革力度,完善权益保护、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创新投入等机制,加大对承担前瞻性、战略性、基础性等重点研发任务的科技人才激励力度,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三是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倡导创新、宽容失败,培育有利于创新的社会氛围和文化环境。
  (《中国经济时报》2024-03-19,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研究员 赵西君)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