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40亿到125%:全面复盘中美关税战大博弈
2025-04-14 09:29:00
字号:大 中 小
导语
2017年,特朗普上台,关税战正式打响。从最初的340亿美元商品清单,到2000亿美元的全面加税,再到高科技封锁、供应链脱钩以及稀土资源的博弈,这场持续八年多的博弈不仅改变了两国经济,也深刻影响了全球产业链的走向。今天,让我们一起回顾这场关税争端的关键节点,探讨其背后的逻辑与未来走向。
2017年,中美贸易战启动
1月20日
特朗普就任美国第45任总统。
3月 “中兴事件”
3月,中兴通讯因被美国指控其违反美国对伊朗的出口管制而遭受制裁。4月20日,中兴通讯在深圳总部举行新闻发布会称,美国的禁令可能导致中兴通讯进入“休克状态”,对公司全体员工、遍布全球的运营商客户、终端消费者和股东的利益造成直接损害。中兴随后承认违规并向美国支付罚款。2018年7月13日,美国商务部正式解除了对中兴通讯的禁令。
8月14日
美国正式对中国发起“301调查”,并于8月签署行政备忘录,启动对中国知识产权和技术转让的审查。
2018年——关税争端全面升级
3月22日
美国宣布对价值6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25%关税,主要针对 “中国制造 2025” 相关产业。
7月6日
美国对价值34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正式加征25%关税,涉及电子元件等品类,关税税率由 3.1% 上升至 28.1%。
7月6日
7月6日,中国推出对等反制措施,对价值340亿美元的美国商品加征25%关税,主要涉及农产品和汽车等领域,关税税率由 3% 上升至 28%,汽车类约从 25% 上升至 50%。
8月23日
美国对价值16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25%关税。
8月23日
中国对价值160亿美元的美国商品加征25%关税。
9月24日
美国对价值20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10%关税。
9月24日
9月24日,中国则对价值600亿美元的美国商品加征5%-10%关税。
12月1日 “孟晚舟事件”
华为首席财务官孟晚舟在加拿大温哥华转机时被捕,美国指控其“涉嫌违反伊朗制裁令”。此事发生在中美贸易战白热化阶段,被视为美国打压中国高科技企业的“政治化操作”。
2019年——继续升级
5月10日
美国对价值20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税率提升至25%。
5月16日
美国将华为等列入“实体清单”, 限制其获取美国技术和产品。
6月1日
中国对价值600亿美元的美国商品提升加征税率至5%-25%。
8月
美国政府禁止使用美国技术的外国公司向华为公司供货,导致2021年第一季度,华为公司因为缺少芯片,在全球手机产业的市场份额跌出前五。
9月1日
美国对价值12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15%关税。
12月15日
美国对价值18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15%关税。
2020年——阶段性缓和
1月15日
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鹤率团赴美,与特朗普政府签署第一阶段经贸协议。协议签署后,美方对价值16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暂停加征关税,并将120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税率从15%下调至7.5%。
然而,这一缓和并未持续太久。5月,美国进一步限制全球芯片制造商使用美国技术为华为生产芯片,技术战继续升级。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美全面经济对话中方牵头人刘鹤在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签署仪式上致辞时说:达成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有利于中国,有利于美国,有利于全世界。
9月19日
中国商务部发布《不可靠实体清单规定》,将那些基于非商业目的对中国实体实施封锁、断供或其他歧视性措施,对中国企业或相关产业造成实质损害,对中国国家安全构成威胁或潜在威胁的外国法人、其他组织或个人列入其中。
2021年——拜登政府的延续
1月20日
拜登就任美国第46任总统。拜登不仅延续了特朗普时期的对华关税政策,还在高科技领域实施了更为严苛的进口限制,尤其是在电动汽车和半导体等关键行业。
6月10日
中国通过《反外国制裁法》,授权对等制裁干涉中国内政的外国实体及个人。
9月25日
9月25日,孟晚舟乘坐中国政府包机返回祖国。
2022年——技术战升级
8月9日
拜登签署《芯片与科学法案》,要求接收补贴的企业10年内不得在中国扩建现金芯片产能。
10月7日
美国商务部发布新规,限制向中国出口半导体制造设备和相关计数,禁止使用美国技术的第三方企业为中国公司生产先进芯片。
2023年——供应链脱钩
1月5日
戴尔宣布供应链脱钩,计划2024年全面停用中国生产芯片。
市场研究机构Canalys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大陆PC市场(不含平板电脑)出货量戴尔跌幅最大,同比大幅下跌44%,出货量仅为314.8万台,市场份额8%,位居第五。
2月16日 *
中国首次启用“不可靠实体清单”,制裁对台军售的企业。
8月1日
中国对镓等关键矿产实施出口管制。
2024年——对抗反制升级
8月 *
中国对锑及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
报告分析显示,受影响的武器部件中,6335个需要锑,11351个需要镓,12777个需要锗。美国超1000种使用镓、锗、锑的武器系统中,87%的供应链依赖于中国供应商。
2025年——全面对抗
1月20日
再次当选的特朗普就任美国第47任总统。
2025年1月20日,美国白宫网站公布“美国优先贸易政策”,明确写入“成立‘对外税务局’以征收关税”。
2月1日
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宣布对进口自中国的商品加征10%关税,并取消T86清关政策(即800美元以下包裹免税)。
2月4日 *
中国宣布自2025年2月10日起,对原产于美国的部分进口商品加征关税。其中,对煤炭、液化天然气加征15%关税;对原油、农业机械、大排量汽车、皮卡加征10%关税。
3月3日
美国以“芬太尼问题”为由,对所有中国商品加征至20%关税。
3月4日
中国宣布,自2025年3月10日起,对原产于美国的部分进口商品加征关税。其中,对鸡肉、小麦、玉米、棉花加征15%关税;对高粱、大豆、猪肉、牛肉、水产品、水果、蔬菜、乳制品加征10%关税。
4月2日
美国宣布对所有贸易伙伴设立10%的“最低基准关税”,并对数十个贸易伙伴征收更高关税。
美国对中国实施34%的对等关税
对欧盟实施20%的对等关税
对巴西、英国实施10%的对等关税
对瑞士实施31%的对等关税
对印度实施26%的对等关税
对韩国实施25%的对等关税
对日本实施24%的对等关税
对印尼实施32%的对等关税
对泰国实施36%的对等关税
对越南实施46%的对等关税
对柬埔寨实施49%的对等关税。
4月4日 *
越共总书记苏林与特朗普通话,表示愿意取消对美国的所有关税,以换取美国降低对越商品关税。
4月4日 *
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谴责特朗普新一轮关税“无根据”,但明确不采取对等措施,称“不参与逐底竞争”。
4月4日 *
柬埔寨首相洪玛奈紧急致函特朗普,请求推迟关税生效并启动磋商,同时主动将19类美国商品(汽车、农产品、威士忌等)的进口关税从35%降至5%,以表达谈判诚意。
4月7日
特朗普称中国若不撤回34%的对等关税,将加征50%额外关税。
4月8日 *
印度尼西亚宣布了一系列针对美国进口商品的优惠举措,其中包括降低电子产品和钢铁的关税。
4月8日
美国将此前宣布的对中国输美产品加征34%的所谓“对等关税”,进一步提高50%至84%。叠加此前税率,部分商品综合税率飙升至104%。
4月9日 *
中国宣布将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税率从34%提高至84%。
4月9日 *
欧盟成员国投票通过首轮对美关税反制措施,拟对价值260亿欧元的美国商品加税。
4月9日
特朗普再次加码,继续对中国产品加税到125%。对已授权对不采取报复行动的国家实施90天的关税暂缓,但10%的“基础关税”不能少,涉及75个国家。
4月10日
美国将对中国的关税税率提至125%。
4月10日 *
中国同步将对美国的关税调整至125%,并宣布后续不再理会美国可能的继续加征。
4月13日
美国宣布对16类关键商品免征“对等关税”,涉及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半导体制造设备等核心品类。
这一政策调整距离特朗普政府4月2日启动对华加征145%关税仅过去11天,被外界视为“贸易战史上最戏剧性的180度大转弯”。文件显示,豁免的产品适用于4月5日以后进入美国的电子产品,已经支付的“对等关税”可以寻求退款。
从3%到125%,从高科技到稀土资源,再到新能源领域的全面对抗,中美博弈的触角已深入全球经济的每一个角落。 未来,这场争端将如何收场?是继续走向全面脱钩,还是在对抗中寻找新的平衡?
(IPP评论(微信公众号),2025-04-13,刘昕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