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关税挑战 系统性应对重构贸易网络

2025-04-09 10:11:00    字号:

  面对美国关税“大棒”,中方反制及时有力。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日前发布公告称,经国务院批准,自2025年4月10日12时01分起,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加征34%关税。公告称,2025年4月2日,美国政府宣布对中国输美商品征收“对等关税”。美方做法不符合国际贸易规则,严重损害中方的正当合法权益,是典型的单边霸凌做法。
  与此同时,中方敦促美方立即取消单边关税措施,以平等、尊重、互惠的方式,通过磋商解决贸易分歧。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中方的反制措施彰显了主动迎接关税挑战的态度。既表明了坚定的立场,同时也为应对关税摩擦留下谈判空间。此前深耕一系列系统性重构全球贸易竞争力的努力,正在为中方充分应对美国的“漫天要价”提供重要基础。
  反制同时要重视系统性应对
  在美国重重关税威胁和反复无常的政策影响下,市场不确定性升高,与此同时,美国总统特朗普多次在公开场合提及“二级关税”,加重了各国投资者和政策制定者对出现经济秩序紊乱的忧虑。
  “美国关税举措已经造成贸易体系碎片化与成本上升、经济增长放缓与通胀压力加剧、金融市场波动与信心下降等一系列全球影响。”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原党委常务副书记兼副院长王晋斌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一方面,短期内全球经济增长预期难现乐观;另一方面,从长期看,高利率环境下叠加关税推升的通胀风险,可能加剧全球金融波动,尤其冲击新兴市场资本流动。
  其中,以“二级关税”为例,王晋斌介绍,二级关税是美国破坏国际金融秩序,任意拓展其长臂管辖的最新破坏性产物。“其本质意思是任何一方和美方采取关税加征对象进行经贸往来都将受到连带责任。”他认为,这对全球经贸的破坏性巨大,将进一步加剧全球贸易体系碎片化。
  关税“大棒”频挥,正加剧全球经济阴霾。根据世界银行今年1月份的预测,若美国对所有贸易伙伴加征10%基准关税且其他国家采取报复措施,2025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可能下降0.3个百分点。如今看来,美国政府的“无差别关税”将进一步加剧悲观预期。而在美国政府关税政策出台后,世贸组织(WTO)也发布预警预测称,美国关税政策或导致今年全球商品贸易量萎缩1%。市场更是对WTO将在4月发布的最新全球贸易预测密切关注。
  “全球各主要经济体都是利益相关者,绝不会坐等美国这一单边主义进一步延伸。为此势必齐心协力进行反击。”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大国关系研究室主任钟飞腾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反击”并不意味着要进一步将贸易摩擦升级至“贸易战”,而是表明坚定立场,迫使美国在其国内问题上作出更大改革,而不是单纯放弃对多边主义的支持。
  在钟飞腾看来,中方在表明坚定立场的同时,则要更加重视系统性应对之策,包括强化自主创新与产业升级,重构竞争优势;扩大内需,增强经济内生动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优化营商环境等。他强调,通过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保护知识产权和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不仅有助于吸引外资,还能促进国内企业与国际市场接轨,提升中
  国经济的国际化水平。
  危中寻机以优势重构贸易网络
  面对突如其来的“关税”摩擦,全球主要经济体都难以幸免,由此也将带来对市场层面的最大危害。
  在钟飞腾看来,从现有维度分析,面对关税带来的成本飞涨,全球市场缺失将成为最大问题,其直接表现就是市场购买力不足。而中方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在为应对这一挑战提供强大底气。
  然而,对于全球其他经济体而言,都难以形成中国这样的市场规模,于是,这也为中国继续深入拓展多元多边的全球贸易网络和格局提供了客观需要。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新兴经济体研究室副主任李天国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我们要保持战略耐心,除进行加税等反制措施以外,要持续加快技术升级,集中资源突破“卡脖子”领域;深化与新兴市场合作,重构贸易网络,包括支持多边贸易体系、加强区域贸易协定合作、拓展多元化市场等;与全球更多经济体并肩,采取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共同行动。
  “要继续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和结构性改革,激活内需市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李天国重申。
  王晋斌也认为,对于当前的关税危机,应对之道不仅在于反制和被动防御,更在于以系统性韧性重构竞争优势,比如调整市场、技术、制度三大维度,将外部压力转化为结构性改革动力。
  “对内不仅要加大整治内卷式竞争力度,更要真正想办法提升国内需求;对外则要尽力拓展多元多边贸易格局。”王晋斌说。
  当前,面对持续升级的关税摩擦和冲击,唯有保持定力,相向而行。“我们不惹事,也不怕事,施压和威胁不是同中方打交道的正确方式。”近日发布的《中国政府关于反对美国滥施关税的立场》严正指出,“中国已经并将继续采取坚决措施,维护自身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中国经济时报》2025-04-09,李海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