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动展现闽北红色革命史和奋斗史 作家邱贵平与读者共读《红道》

发布时间: 2018-08-30 字体:

  福州晚报首席记者 顾伟/文 记者 陈暖/摄 文章来源:福州新闻网 刊登日期:2018年8月27日

  

  福建省图书馆和福建省作家协会昨天在省图书馆举行第三期“闽人·闽读”阅读推广活动。邀请了南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邱贵平与读者共读《红道》。这部闽北首部红色题材长篇小说在今年世界读书日期间入选了“读吧!福建”首届福建文学好书榜。

  80多年前来自光泽的“火种”

  福建光泽是原中央苏区,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彭德怀、方志敏、黄道等一批领导人和红军将领,80多年前曾在这儿留下过足迹。1933年12月,光泽苏区失陷,随即转入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游击队在黄道等人领导下,与百倍于我之敌周旋了三年,保住了革命火种。1937年,国共双方在大洲村进行了谈判,促成了闽赣地区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

  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小说《红道》,将发生在光泽的牛田红军行宫、第四次和第五次反围剿、东方县苏维埃活动、红军游击队诸母岗战斗和大洲国共谈判等革命史实,用文学艺术的手法展现在读者面前。作者邱贵平是鲁迅文学院第29届中青年高级研讨班学员,作品在《十月》《中国作家》《小说界》等上发表,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五朵厂花》《普希金时代》《大陆新娘》等。

  

  作家用“脚”写出来的小说

  共读会上邱贵平说:“《红道》是我用‘脚’写出来的一部长篇,书中游击队战斗过的地方,我几乎都到过。”

  邱贵平介绍:“闽西有古田、闽北有牛田,都是革命重镇。我到牛田收集素材时,有关红军的传闻很多,比如朱德的扁担(不是井冈山的那根扁担)、老百姓送给红军的战鼓、红军撤退时埋藏的花边(钱币)和印章。写作期间,我与想象中的红军战士建立了感情,一起笑、一起恨、一起哭、一起战斗,我仿佛穿越到了80多年前的诸母岗。”

  特邀嘉宾分享阅读心得

  光泽县文联主席沈少华、《闽商》杂志记者袁宝明作为特邀嘉宾参加了昨天的共读会。

  沈少华说:“《红道》是部另类的红色题材小说,作者采用的是多维度叙述方法,让银元、棺材、花朵、机枪开口说话,别有趣味。作者是个驴友,有着丰富的户外生存体验和经验,深山老林里红军游击队的行军、迷路、探险、捕猎、生存等细节,在他笔下特别丰富和真实。”

  袁宝明品读《红道》后觉得这本书向读者展示了中国革命初期发生在闽北山区丰富多彩的社会画卷,描绘了社会各阶层人在革命烈火映照下的表现。特别是对中国革命早期领导人的形象再现,对闽北山区农民参加红军、在革命熔炉里锻炼成长的经历,描写得鲜活动人。

  读者被书中精彩片断打动

  与一般叙事的长篇小说不同,作者邱贵平在撰写《红道》时,对书中人物和当地的风土人情都有抒情成分的描述,而这些内容切割出来,都是一篇篇感人的散文。

  互动环节中,读者纷纷与作者进行面对面对话,闽东支队后人陈小梅说:“看了《红道》,让我对父辈们走过的路有了更多了解。”

相关信息

附件下载